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Word格式.docx

    • 资源ID:7040460       资源大小:553.67KB        全文页数:4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Word格式.docx

    1、23极完全解理方解石CaCO3菱面体晶体白3普通辉石短柱状黑(或带微绿)浅灰绿玻璃56中等解理普通角闪石长柱状浅灰绿黄铁矿FeS2立方体晶体,集合体为致密块状淡黄铜色黑带微绿金属66.5无解理黄铜矿CuF2S2晶体少见,常见致密块状或散粒状铜黄色345、岩石分类及特征(1) 岩浆岩(火成岩)侵入岩:深成岩和浅成岩的特征 深成岩:冷却缓慢,矿物可以充分结晶,因此晶粒粗大、结构致密;浅成岩:冷却较快,矿物不能充分结晶,因此晶粒细小。喷出岩: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2) 沉积岩层理: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3) 变质岩:变质作用的因素(1)温度(2)压力(3)化学

    2、活动性流体:H2O、CO2变质岩的特征:板状、片状、片麻状片理构造,如板状、片状、片麻状6、地质作用的概念、分类和相互关系,为什么说内力地质作用是第一营力,外力地质作用是第二营力?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分类:7、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1)构造运动定义: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促使岩石圈发生变位 和变形以及大洋底增生和消亡的地质作用。构造地貌:第一级:星体地貌,如大陆和大洋;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如山地、平原、盆地、高原等;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由不同地质构造和不同岩层的差别抗蚀能力而表现出来的地貌。根据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岩石圈物质沿地球表面

    3、切线方向运动。作用形式:水平挤压或引张力作用结果:使地表产生巨大的起伏,并形成大型的褶皱和断裂,又叫造山运动。垂直运动:岩石圈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地壳大面积的上升和下降,形成大型的隆起和凹陷,产生海侵和海退现象,又成为造陆运动。(2)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岩浆沿构造软弱带上升并喷出地表。侵入作用:岩浆侵入到上覆岩层。(3)地震按成因地震分为三类:构造地震又称断裂地震,是地下岩层突然发生错断引起的地震。发生次数占地震总数的90%。火山地震火山喷发时由于气体的冲击力所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的强度较小,发生次数占地震总数的7%。陷落地震 在石灰岩地区,岩石被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巨大的地下空洞,一旦上

    4、覆岩石的重量超过岩石的支撑能力,地表塌陷,引起地震。占地震总数的3%8、水平构造及其地貌类型、丹霞地貌岩层产状近于水平,岩层未发生明显变形。原因:受内力地质作用扰动较小岩层呈整体上升或下降运动9、单斜构造及其地貌类型,单斜山、单面山、猪背岭的区别,单斜山的前坡(逆向坡)和后坡(顺向破)一个地区的一系列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而岩层的倾角较小(小于25度)。成因: (1)位于褶曲的一翼或断层的一盘; (2)地层不等量抬升;(3)沉积基面倾斜,如大陆架沉积。单面山两侧的等高线疏密变化呈现明显的不对称。两坡都很陡且坡度相同的称为猪背岭10、岩层产状三要素补充:岩层产状三要素1、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交 线

    5、的方向,它标志 着岩层的延伸方向。2、倾向:岩层的倾斜方向。 与走向垂直。3、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11、褶曲的几何要素:核、翼、轴面、枢纽翼:褶曲岩层的两坡 核:褶曲岩层的的中心轴面:褶曲两翼的对称面枢纽:轴面与层面的交线12、褶曲形态:背斜、向斜13、褶曲类型按褶曲和轴面的关系:直立褶曲、倾斜褶曲、倒转褶曲、平卧褶曲根据轴线与水平面的关系:长轴褶曲(平行岭谷)、短轴褶曲、等轴褶曲(穹隆构造)直立褶曲:轴面近于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斜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斜方向相反,倾角大小不等。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平卧褶曲:轴面近于水平。长轴褶曲:枢纽近于水平延伸,两翼岩

    6、层走向平行。短轴褶曲:褶曲枢纽向一端倾伏,两翼岩层走向发生弧形合围。等轴褶曲:又称为穹隆构造,由于岩浆倾入地壳使上部岩层拱起而形成。14、背斜山、向斜谷、地形倒置在年轻的褶皱构造上,由于侵蚀时间短,原始的褶皱构造未遭到明显侵蚀破坏,地表起伏与褶皱构造一致,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在岩层的褶皱过程中,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形成节理,因而侵蚀破坏较快,从而形成谷地,称为背斜谷。相反,向斜核部因为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致密,故侵蚀较慢,形成向斜山。这种内部构造与外部起伏完全相反的现象称为地形倒置。15、断裂构造及其地貌类型,断层要素、正断层、逆断层、地垒、地堑 岩层受内力作用后,当应力达到或超过岩石强度极

    7、限时,引起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发生破坏。岩层破裂后,两侧岩块发生显著位移的,称为断层,无位移的称为节理。断层各组成部分叫断层要素,包括断层面、断层线和断层盘。断层面:岩层发生断裂时的破裂面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断盘:断层面两侧的岩块 上盘:位于断层面之上的一盘 下盘:位于断层面之下的一盘按照两盘相对位移的关系可分为: 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 平推断层:断层沿水平方向相对位移地垒:由断层抬升所形成的山地,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地堑:由断层下降所形成的谷地,滇池、洱海、贝加尔湖为地堑式断层湖,汾河谷地和渭河谷 地为地堑谷。16、板块构造理论的起

    8、源和发展1、大陆漂移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的证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 各大陆上存在某一地质时期形成的岩石类型出现在现代条件下不该出现的地区:极地区分布有古珊瑚礁和热带植物化石赤道地区发现有古代的冰层古生物学大西洋两岸的古生代动物化石组合很相似南极洲有许多陆生爬行动物的化石在其它大陆上同样存在地质学北大西洋两岸具有连续性。古地极迁移 在地球磁场的影响下,磁性矿物在岩石形成时保存了地球磁场方向的古地磁记录。通过从各大陆不同时代地层里测出几千个古磁极的位置,可以推算在2亿年前的所有大陆曾是一块共同的大陆泛大陆。2、海底扩张20世纪50年代海洋科学

    9、飞速发展,海底热流测量、海底地形测量、地震分布、海底火山和深海沉积的研究结果,被普林斯顿大学的赫斯综合成海底扩张的模式。赫斯用地幔对流机制来解释海底的地形标志,赫斯以开创用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地质体年龄的工作著称于世。地幔对流:地幔中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使地幔物质以每年数厘米的速度进行大规模的热循环,形成对流圈,并作用于岩石圈,成为推动岩石圈运动的主要力量。洋脊是地幔物质上涌的离散带,海沟是地幔物质下降的潋合带。大洋中脊是热流上升而使海底裂开的地方,熔融岩浆从这里喷出,推开两边的岩石形成新的海底。 3、板块构造 1965年加拿大人威尔逊将地球表层划分为若干刚性板块,确立了板块构造学的基

    10、本原理。17、板块划分: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非洲板块、南美洲板块、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18、板块的边界:离散型边界、挤压型边界、剪切型边界1、离散型边界 也叫生长边界,伴随洋壳增生和海底扩张。特点:两板块做背离运动,向两侧分离。 大洋中脊 发生于大洋岩石圈之间,由于洋脊拉开,地幔物质上涌,形成大洋中脊,同时洋底岩石圈在大洋中脊不断增生。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太平洋洋脊 大陆裂谷带 发生在大陆岩石圈之间,使统一的大陆岩石圈板块分离。2、汇聚型边界也称消亡边界,指两个相互汇聚板块之间的边界。俯冲边界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 海沟岛弧(island arc)盆地系 在大洋板

    11、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处,板块俯冲带动洋底陷落,形成海沟。 而俯冲下去的大洋板块将大陆板块拱起,使陆壳抬升弯曲成岛,因而在板块交汇处形成岛弧。岛弧向大洋一侧是海沟,向大陆一侧为边缘盆地,因而形成海沟岛弧盆地系。 火山地震带 板块的摩擦使岩石熔融并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海沟附近通常出现浅源地震,向陆侧依次出现中源、深源地震,构成一倾斜的震源带。(毕乌夫带)碰撞边界也称地缝合线,是两大陆板块碰撞的边界,表现为活动造山带。3、 守恒型边界 也叫平移剪切型边界,是相互滑动、剪切的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这种板块既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的消亡,但伴随有频繁的浅源地震,可发生构造形变和动力变质作用。19、板块构造

    12、理论与全球火山、地震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大洋中脊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20、绝对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 地层:岩石圈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地质时间内形成的层状和非层状的岩石的总称。包括各种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地质年代:地壳中不同年代的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和顺序。包括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只表示了地质事件或地层的先后顺序,要更确切了解地球的发展史,除了知道各种地质事件的先后顺序及大致时代外,必须定量地知道地球形成的确切年龄、地球或地壳发展演化的细节等等。 19世纪末,放射性同位素的发现,为测定岩石的绝对年龄提供了科学方法,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法

    13、。 自然界放射性同位素种类很多,能够用来测定地质年代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具有较长的半衰期;该同位素在岩石中有足够的含量,可以分离出来并加以测定:其子体同位素易于富集并保存下来。21、什么是地层层序律 地层层序律 如果一个地区沉积岩没有受到扰动,先沉积的是较老的岩层,后沉积的是较新的岩层,这种上新下老的地层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22、什么是生物地层学法,标准化石、指相化石生物地层学法(1)地球上生物演化的规律 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2)标准化石 有的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没有变化,它们的化石可以在不同的地层里出现; 只有

    14、那些延续时间短、分布范围广、数量多、特征显著的化石,才有鉴定地质年代的意义,称为标准化石。(3)指相化石 有些生物只能生存在一定的环境,所以,可以根据地层中的某些化石,推测当时的古地理环境,这种化石叫指相化石。如珊瑚必须生存在清洁温暖的浅海、15-35的水温且位于潮汐作用的范围内。23、什么是岩石地层学法,什么是岩相和岩性岩相(沉积相):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石特征。岩性:岩石组成成分、颜色、结构、构造等。24、构造地层学法: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 构造地层学法 沉积岩地层的接触关系 (1)整合接触 地壳长期处于下降地区,沉积物连续沉积,层理相互平行,沉积时间无间断。 (2)假整

    15、合接触(平行不整合paraconformity ) 地壳运动由下降转为上升,而在上升的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形,只是沉积中断,并遭受剥蚀,而后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从而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某一时代的地层,但新老地层仍然平行,称为假整合接触,或平行不整合接触。 (3)不整合接触 地壳在由下降转为上升过程中,原先沉积的地层发生强烈的变形,经风化剥蚀后,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这时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不但有明显的缺失,而且上覆新地层与下覆老地层之间成一定角度相交,称为不整合接触。第三章 大气圈25、大气的主要成分,什么是气溶胶 1、干洁空气 不包括水汽和固态、液态粒子的混合气体。主要成分: 2、水汽 大

    16、气中唯一能发生相态变化的成分 能反射太阳辐射 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3、气溶胶 气溶胶粒子:大气中悬浮的固态和液态微粒。气溶胶粒子和气体介质一起称为气溶胶。 水汽的凝结核,对云、雨、雾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降低大气的透明度,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 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起保温作用26、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troposphere) 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2、平流层(stratosphere),亦称同

    17、温层,是地球大气层里上热下冷的一层,此层被分成不同的温度层,当中高温层置于顶部,而低温层置于低部。它与位于其下贴近地表的对流层刚好相反,对流层是上冷下热的。在中纬度地区,平流层位于离地表10公里至50公里的高度 3、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5千米。该层内因臭氧含量低,同时,能被氮、氧等直接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已经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所以温度垂直递减率很大,对流运动强盛。空气分子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后可发生电离,习惯上称为电离层的D层。 4、暖层(热层):中间层顶(约85千米)至250km之间的大气层。从热层底部向上,大气温度迅速增加,达到温度梯度消失时的高度,即为热层顶。热层几乎吸收了波长短于17

    18、50埃的全部太阳紫外辐射,成为主要热源。这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层内温度很高,层顶温度可达1500K,昼夜变化很大。 5、散逸层:亦称“外层”、“逃逸层” 这层空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大部分分子发生电离;逃逸层空气极为稀薄,其密度几乎与太空密度相同,故又常称为外大气层。由于空气受地心引力极小,气体及微粒可以从这层飞出地球致力场进入太空。延伸至距地球表面1000公里处。这里的温度很高,可达数千度;大气已极其稀薄,其密度为海平面处的一亿亿分之一。27、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辐射平衡的概念 (1)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称为太阳

    19、辐射。 太阳辐射的光谱是连续光谱,且辐射特性与绝对黑体辐射特性基本一致。可用5900K的黑体辐射来模拟,辐射能量集中-短波辐射。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地面和大气既吸收太阳辐射,又依据本身的温度向外辐射。 地面辐射 地面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由于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因而地面和大气辐射的电磁波长比太阳辐射波长得多 大气具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性质 约有7595的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吸收,用于大气增温,只有极少部分穿透大气散失到宇宙空间。由此可见,地面是大气第二热源(也是主要热源)。 气温变化必然受到地面性质的影响。地面长波辐射几乎全被近地面4050 米厚的大气层所吸收。低层空气吸收的热量

    20、又以辐射、对流等方式传递到较高一层。这是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重要原因。 大气辐射 地面辐射的方向是向上的,而大气辐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向下的部分称大气逆辐射。 逆辐射可减少地面因长波辐射而损失的热量。 大气逆辐射对地球表面的热量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太阳短波辐射易于达到地面,地面长波辐射却不易散失到宇宙空间,从而对大气起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变化不致过于剧烈,这就是温室效应。主要温室气体:水汽(H2O)、二氧化碳(CO2)、 氧化亚氮 (N2O)、甲烷(CH4)和臭氧(O3) 地面有效辐射F0地面实际辐射 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E气 气之差值,称为地面有效辐射F0

    21、F0为地面通过长波辐射而实际损失的热量 地面有效辐射因地面温度、气温、空气湿度和云量而不同 当地面温度高时,地面辐射增强,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则有效辐射增大; 气温高时,逆辐射增强,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则有效辐射减少; 水汽及其凝结物发射长波辐射的能力较强,可增强大气逆辐射,降低有效辐射。 空中云量较大,不仅增强大气逆辐射,而且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以致大大减弱有效辐射。(3)辐射平衡 地面吸收太阳总辐射获得能量,同时又通过有效辐射而丧失能量,在某一时段内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平衡或辐射差额。28、温室效应29、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概念 一天之内,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最高值不出

    22、现在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而是在午后二时前后,气温最低值不在午夜,而在日出前后。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由于太阳辐射的年变化高纬比低纬大,所以,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在北半球,一年的气温最高值在大陆上出现在7 月份,在海洋上出现在8月份;气温最低值在大陆上和海洋上分别出现在1月和2月; 大陆上的年较差要比海洋大得多。30、大气的干绝热过程、大气的湿绝热过程、焚风效应 (2)大气的湿绝热过程 如果抬升高度比较大,气块降温很多,达到饱和,再继续抬升,就会有云滴凝结出来。这时称为湿绝热过程。干绝热递减率:1C/100m湿绝热递减率:0.6通常,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

    23、.65 C31、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和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影响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分为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的分量,水平方向分量对地球上任何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一个与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作用力32、三圈环流(低纬度环流、中纬度环流、高纬度环流)的形成、33、地面行星风系的形成和类型34、气压带的形成: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35、冬季和夏季控制北半球的气压中心7月 亚洲低压 夏威夷副高 北美低压 亚速尔副高1月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北美高压 冰岛低压36、季风概念和类型:行星季风、热力季风 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1、热力季风由海陆热力

    24、差异引起的季风称为热力季风。 冬季大陆气压高,海洋气压低,大陆高压与海洋低压之间气压梯度指向海洋,空气受气压梯度力的支配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向海洋。相反,夏季地面上的气压梯度由海洋指向大陆,气流方向与冬季相反。 2、行星季风(赤道季风) 在两个行星风带相接的地区,由于行星风带的位移引起不同性质气流的季节性改变现象称为行星季风。 在北半球的夏季,赤道辐合带可达北回归线附近,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到达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成了西南风;冬季赤道辐合带南移到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低纬地区盛行东北风。37、我国季风的特点(1)东亚季风,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2)夏季风的强弱

    25、、迟早,对东部降雨有很大影响。夏季风强,华北多雨,中南干旱;夏季风弱,华北干旱,华中涝;(3)行星季风:印度洋夏季影响我国,云南省、四川南部、西藏东南(4)雨热同季38、水气压、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的概念 1、水汽压e水汽是大气的组成部分,具有压力,称为水汽压。当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时,水汽压也相应增大;反之,水汽压减小。因此,水汽压可以用来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水汽压的单位与气压单位一样,用毫米水银柱高或毫巴表示。2、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通常以g/m3 表示),称为绝对湿度。一般情况下,气温的数值和16相差不大,以毫米水银柱高为单位的水汽压与绝对湿度在数值上近似,故在实际

    26、工作中以水汽压代替绝对湿度。3、相对湿度f 大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数,即实际水汽压e 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E 之比称为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能够直接反映空气距饱和时的程度和大气中水汽的相对含量,在气候资料分析中运用很广。39、降水类型(1)对流雨(2)地形雨(3)锋面雨(4)台风雨40、对流雨的成因和特点大气对流运动引起的降水现象,称为对流雨。近地面层空气受热或高层空气强烈降温,促使低层空气上升,水汽冷却凝结,就会形成对流雨。对流雨以低纬度最多,降水时间一般在午后。在中高纬度,对流雨主要出现在夏季半年,冬半年极为少见。41、地形雨的成因 气流沿山坡被迫抬升引起的降水现象,称地形

    27、雨。地形雨常发生在迎风坡(windward slope)。42、锋的类型及各自降水特征 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锋面降水的特点: 水平范围大:常常形成沿锋而产生大范围的呈带状分布的降水区域,称为降水带。随着锋面平均位置的季节移动,降水带的位置也移动。如我国的梅雨。 持续时间长根据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四种类型。43、全球降水分布(各降雨带的成因和主要特征):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温带多雨带、极地少雨带世界降水的分布,受地理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大致成带状分布:1、赤道多雨带 全年以上升气流为主,有利于成云致雨 气温

    28、高,海洋面积辽阔,蒸发旺盛,空气对流强盛,空气中含有大量水汽 赤道及其两侧是全球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年降水量一般在2000毫米左右 2、副热带少雨带 高气压控制下,以下沉气流为主,云雨难以形成 在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气流从大陆吹来或远离海洋,降水更少 气温高,蒸发能力很强,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所以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 世界上的沙漠多分布在这里 有的地方(主要是大陆东岸 )因受夏季风或台风等的影响降水也比较丰富 3、温带多雨带 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多锋面雨和气旋雨 大陆东岸还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 年降雨量一般在500毫米-1000毫米 4、极地少雨带 全年气温低,蒸发微弱,空气中含水汽少 全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量少 全年降水量不超过300毫米,但因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因而仍为湿润地区。44、气团的概念和分类(热力分类法)物理属性(温度、湿


    注意事项

    本文(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