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初中新课标文言文16篇新.docx

    • 资源ID:7032526       资源大小:113.27KB        全文页数:4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初中新课标文言文16篇新.docx

    1、初中新课标文言文16篇新初中新课标文言文16篇(新)1.孔 子 语 录相关识记:1、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3、理解背诵: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孔子要求人们对待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讲做人应该换负远大,意志坚强的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子认为可以终生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把这个字阐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考链接:1、文学常识。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他编撰了我国第

    3、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2、注音。论(ln)语陬(zu)邑(y)愠(yn)殆(di)3、翻译句子,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学过的功课,不也高兴吗?“说”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三:泛指多次。三省:多次检查,反省。(3)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故:旧的知识。(4)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大夫不能够不强毅。弘毅:宽宏坚毅。这里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要的,也不要给予别人。欲:要。施:给,送。4、“而”字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顺接:指用“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

    4、着下来的,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转接:指用“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2、鱼我所欲也孟子一、文学常识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们还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语音。箪(dn)蹴(c)羹(gng)死亦我所恶(w)3、通假字。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思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4、一词多义。为:a、今为(为了) b、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做)之 c、则凡

    5、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 d、乡为(肯、情愿)身死而不受5、重点词语解释。(1)一豆羹(古代盛食品的器具)(2)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3)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4)一箪食箪:竹筐(5)一豆羹豆:碗(6)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践踏(7)万钟于我所加焉何加:好处(8)所恶有甚于死者恶:厌恶(9)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正义或仁义(10)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万钟的傣禄,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12)二者不可得兼得兼:能够同时得到。(13)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

    6、择手段。”(14)妻妾之奉奉:侍奉。(15)呼尔而与之呼尔:没礼貌的吆喝。与:给。(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乏:贫穷。(17)有是心也心:本性。二、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5、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6、不辩礼义的接受

    7、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7、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三、重点语句翻译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然而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祸患也有我所不躲避的。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3、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

    8、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出者何不用也?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四、课文内容理解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2、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一节):论

    9、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部分: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二节: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三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批评见利忘义。3、文中所指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4、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5、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6、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7、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义)对举,何与今比较等。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

    10、”指什么?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五、开放性试题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选美的例子。如: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2、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舍生取义。(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4、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

    11、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面对敌人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6、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的?例:

    12、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为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 子一、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全文主旨在于说明道义高于一切。二、解释字词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士狱官百里奚举于市市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大任:担子,责任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劳其筋骨使劳累行拂乱其所为行:行为拂:违反,阻挠空乏其

    13、身穷困缺乏所以动以忍性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人恒过犯过失困于心忧困衡于虑同“横”,阻塞,不顺畅而后作作为,奋起征于色征验,表现出来而后喻明白,了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国恒亡常常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里面,指国内;拂同“弼”辅佐,有法度的臣士,辅佐君主的贤士三、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四、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

    14、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五、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七、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

    15、运用了什么写法?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的,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八、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九、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

    16、,既深化了主题,又更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十、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十一、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二、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处安思危十三、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四、环境对人的成长有

    17、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你说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十五、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景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成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

    18、迎接暴风雨的挑战。十六、2008年的雪灾、“512”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一次次考验着我们的祖国。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结合课文分析:多难为何能兴邦?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态,劳其筋骨”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4、曹刿论战

    19、左 传一、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国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二、解释词语1、又何间焉参与2、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安:“养”的意思专:独自占有4、小惠未遍,民弗从也遍:遍及,普遍从:跟从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猪、牛、羊等祭品加:虚夸,谎报6、必心信诚实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使人信服赐福,保佑8、忠之属也竭力做好本分的事9、小大之狱案件三、翻译句子1、肉良者谋之,又何间焉。做大官的人考虑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2、小大之狱,虽

    20、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四、课文理解1、概括首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写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的远见卓识。2、“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什么?(1)交代了交战的两个国家;(2)战争性质:是齐对鲁的一场侵略战争3、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1)交代曹刿请见的原因;(2)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5、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什么?曹刿请见。6、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7

    21、、首段表现出曹刿哪两个思想观点?(1)居高官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2)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8、读了首段,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爱国心和责任感。9、阅读2、3段,回答:(1)解释词语: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夫大国,难测也估计,预料望其旗靡倒下(2)翻译句子:a、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已经打了胜仗,庄公询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第三次擂鼓士兵们的勇气已经竭尽了。(3)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概况。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

    22、因。(4)用原文语句回答:a、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彼竭我盈之时。b、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时。(5)第二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才能?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6)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急躁冒进。10、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重要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11、(1)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战前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佑护上。(2)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

    23、“鄙”在哪里?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他能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12、曹刿在战场上的表现给你哪些启发?例: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 国 策一、内容概述:本文记述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表现出邹忌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实事求是,头脑冷静,善于观察、思考。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也反映出齐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君主。他深知收买人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意见,对于邹忌的讽谏,他闻过则喜,并立马付诸行动,更难

    24、能可贵的是他能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二、结构简析:第一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说明邹忌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第二段写邹忌入朝讽谏。体现了邹忌的真知灼见和深谋远虑。第三、四段写齐王纳谏及齐国大治。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治国之才。三、写作特色:本文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却鲜明的塑造了邹忌这个有头脑、有才能的谋臣形象,这得益于文章既有正面描写(如邹忌的冷静思考),又有侧面描写(如通过齐王纳谏和齐国磊治表现邹忌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此外,本文在语言上运用众多排比句式,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进逼的语

    25、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四、中考链接: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形貌昳丽(光彩美丽)朝服衣冠(穿、戴)窥镜(察看)旦日(第二天)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不如,比不上)孰视之(仔细:这个意义现在写作“熟”)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表比较,意思是“与比谁更”)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确,实在)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王之蔽甚矣(受蒙蔽)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侍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指责)能谤讥于市朝(指责,讽刺。谤,指责。讥,讽刺)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合)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时时

    26、而间进(偶尔)期年之后(满一年)2、翻译下列句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形象),更(感觉)远不如(徐公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宫里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27、。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这件事,都到齐国朝见(齐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3、邹忌的妻、妾、客是怎样评价邹忌与徐公之美的?邹忌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答:邹忌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而邹忌并没有陶醉于这些溢美之词,通过比较、思考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即人们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会说出事情真相。由此,他进一步悟出了治国的道理,即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都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4、本文用“”一词既描写了进谏人多的场面,又说明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答:门庭若市。5、“王之蔽甚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28、答:由于“私王”“畏王”“有求于王”,导致身边的人对王从不讲真话。(符合文意即可)6、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答: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让人听得心悦诚服。另外,在语言上,排比句的使用营造了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一环紧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认点。7、从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英俊、明智、精心、实事求是,有自知之明。8、邹忌以事设喻(以小比大,以家比国,由浅入深,推己及人等),委婉规劝。他由“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推及到“宫

    29、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从而使齐王猛醒、纳谏。(意对即可)9、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这样写有何好处?答:因为写了后来,齐威王的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这一略一详,略得余味无穷,详得具体生动。(意对即可)10、从文中看,齐威王除“蔽”取得了什么效果?答:在内,“虽欲言,无可进者”;对外,燕、赵、韩、魏“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11、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答:有邹忌这样敢于并善于进谏的大臣。齐威王虚心纳谏,兴利除弊,修明政治。12、本文中的“王之蔽甚矣”是一种谏,曹刿论

    30、战中的“忠之属也”也是一种谏,捕蛇者说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可以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谏,进谏者都关注到了民意或民生。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答: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王之蔽甚矣”,要求齐王广开言路,听取民声、关注民意;曹刿论战中的“忠之属也”要求鲁庄公取信于民;捕蛇者说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是希望统治者关注百姓的疾苦。13、本文中邹忌和齐威王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答:(示例)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与他人交往的艺术。(或说:我更欣赏齐王,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规劝,我看到了他宽广的胸怀。)14、下列朗读停顿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注意事项

    本文(初中新课标文言文16篇新.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