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电力设备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推荐Word文档格式.docx

    • 资源ID:7008079       资源大小:2.10M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电力设备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推荐Word文档格式.docx

    1、各自发力,差距缩小。在日本仍保持其强大行业优势的同时,中韩两国也在奋起直追,三国差距开始逐步缩小。韩国的三星 SDI 不断在电池容量上取得突破,依靠其技术和成本优势扩大其在传统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电池市场的份额。中国的ATL、比亚迪以及力神等企业相继推出锂电池产品,并逐渐应用于传统手机、移动设备。 20072016 年:智能手机崛起,中日韩三分天下。2007 年,苹果iPhone 的推出宣告了智能手机时代的降临。此时主流技术路线已由之前的圆柱、方形电池转为能量密度更高的软包电池,更适用于智能手机的应用。新市场的扩大迅速拉动了消费锂电发展,三国瞄准新战场,积极绑定智能手机产业链,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2、2008 年日本松下合并三洋电机,成为全球最大锂电池企业,但随着中韩崛起,日本在消费锂电市场的份额不断下降。尤其是 2016 年,首先推出锂电池的索尼在锂电业务方面频频受挫,最终被日本村田收购。韩国三星 SDI、LG 各自绑定其下游的三星电子、LG 电子;ATL 则成为苹果合格供应商,借此两国消费锂电份额不断扩大。此外2010 年苹果推出的ipad 平板电脑系列助推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下游市场,消费锂电三分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2017 年至今:市场趋于成熟,新场景涌现。目前消费锂电池因其下游主要市场智能手机市场渐趋饱和而增速放缓。但随着可穿戴设备、电子烟、无人机、无线蓝牙音箱等

    3、新兴电子产品的兴起,消费锂电池仍有广泛应用的场景空间。5G 技术的出现也对消费锂电的续航时间、充电速度等提出新的要求,消费锂电在行业需求和技术进步方面仍有开拓空间。1.2 动力电池发展迅猛,中国市场世界争先 在消费锂电池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动力电池,经历了相似的发展脉络。不同之处在于动力电池发展更为迅猛,目前已成为锂电池下游最广泛的应用场景,且未来潜力巨大。类比消费锂电,动力电池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以下三阶段: 19952007 年:早期探索、日本垄断。1995 年日本的丰田公司尝试将镍氢电池应用于普锐斯混动动力汽车,并于1997 年在日本上市,2000 年向北美、欧洲及世界各地公开发售,自此动力电

    4、池开始商业化进程。这阶段的动力电池市场为日本垄断,但总体上行业仍处于初创期,技术水平、产业规模相对有限。 20082013 年:韩国发力,中国渐入。2008 年、2009 年韩国三星 SDI、LG 化学依次进入动力电池市场,其依然延续在消费锂电领域的一贯做法,牢牢绑定本国下游汽车厂现代、起亚,不断蚕食日本动力电池市场份额。2011 年,脱胎于ATL 动力电池部门的CATL 成立,成立第二年便与宝马展开合作,成功进入国际市场。此外,比亚迪、力神等企业开始逐渐占据中低端新能源汽车市场。随着中韩两国的发力,日本在动力电池行业的垄断地位遭到强势挑战。 2014 至今:三足鼎立,中国奋起。2014 年起

    5、,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中国动力电池的市场份额迅速扩大,仅两年时间便超越日韩,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国。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第一大市场,强势带动国产动力电池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但随着“白名单”制度的放开,国产电池将与日韩企业正面竞争,市场格局的变化拭目以待。1.3 行业竞争对手渊源深厚 作为在消费锂电基础上成长来而的行业,动力电池演绎了与之类似的发展历程,同样继承了一部分相同的竞争对手。从消费锂电和动力电池的市占率前十大企业来看,共有5 家相同或有历史渊源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市占率总和占据各自市场上一半以上的份额。这些行业巨头随着市场趋势的改变,纷纷转换产品方向,在新的战场继续竞

    6、争。2.消费锂电与动力电池行业特征对比 消费锂电池和动力电池之间有许多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二者同受下游需求的驱动,技术路线也随之变革,最终由 “渠道制胜”;另一方面,动力电池相比消费锂电具有更高的产业链地位和更浓厚的政策属性。 2.1 需求驱动技术迭代,客户资源决定行业格局 2.1.1 下游需求是行业第一驱动力 下游需求是消费锂电的第一驱动力,也是推动行业技术创新、成本下降的重要因素。在 2000 年之前,消费锂电池主要应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移动电话、摄像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玩具等下游市场需求的扩大带动消费锂电池产量的增加。1994 年索尼锂电池月产量即可达200 万支,1998 年日本锂电池

    7、的生产能力高达 4 亿只/年,几乎垄断全球锂电池生产。当时我国锂离子电池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下游庞大的消费市场、尤其是手机市场的逐步扩大,为日后我国消费锂电行业的崛起埋下伏笔。截至20 世纪末,我国锂电池总需求量已由97 年的320 万只增加到 3185 万只,增长接近 10 倍,全球锂电池产量也增至 4 亿只左右。进入 21 世纪后,消费锂电下游的应用需求又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功能手机市场的拓展进一步释放消费电池需求。2007 年之前,传统功能手机基本占据整个手机市场,涌现出诸如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手机大厂。锂电企业依靠深入手机厂商产业链,不断拓展市场份额。比亚迪、力神于 2001 年分别

    8、成为诺基亚、摩托罗拉供应商,三星SDI 则在电池容量上接连取得突破,绑定自身下游的三星电子。此外,传统笔记本电脑行业也在稳步发展,ATL 等企业开始供货笔记本电脑。此时,虽然早在 2000 年摩托罗拉即发布了第一款智能手机,但这 7 年间,智能手机增长额有限,直到07 年第一季度,智能手机也仅占手机市场9.63%的份额。消费锂电主要的市场需求仍靠功能手机带动。2007 年是消费锂电行业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苹果公司的第一款 iphone 于 2007年 6 月 29 日正式发售,智能手机时代降临。此后,智能手机以其先进的技术、良好的用户体验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尤其是低价位的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有明显

    9、的替代效应,功能手机市场份额不断下滑。2013 年智能手机成为手机市场市场份额占比最高的产品。 在智能手机大爆发的过程中,ATL、SDI、力神等厂商纷纷抓住机遇,绑定下游智能产品。ATL 成为苹果、三星、华为三大智能手机巨头的供应商,极力拓展其他智能产品市场,分别于2010 年、2013 年供应平板电脑、无人机等,稳居消费锂电行业第一。三星SDI 则继续发挥其产业链优势,牢牢绑定三星电子,于2010年成为消费锂电行业龙头。索尼一方面在电池研发投入不如以前、另一方面其电池成本也过高,难以争取外部下游客户。索尼的 PC、智能手机产品又难以像三星有强大的消费市场,错失了发展动力电池的良机,最终于 2

    10、017 年将锂电池业务出售给日本村田。在锂电业务方面,锂电鼻祖黯然退场。需求驱动的逻辑同样适用于动力电池行业。在 2000 年之前动力电池即开始商业化进程,但动力电池行业发展极为有限。主要原因在于这阶段动力电池以镍氢电池为主,2009 年以镍氢电池作为动力的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 90%以上。镍氢电池相比后来的锂电池能量密度低、寿命短、成本也较高,导致搭载镍氢电池的新能源汽车对比传统燃油汽车并无性价比优势,难以获得下游客户青睐。 2008 年,特斯拉尝试将钴酸锂电池用于 roadster 跑车中,动力锂电池才真正意义上进入商业化产业链,电池逐渐成为车企制胜的关键。松下开始从 2

    11、009 年开始与特斯拉合作,不断研发高能量密度锂电池,LG 化学专注三元锂电池的研发。在国内,比亚迪、CATL 也开始投入研发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性价比更高的锂电池开始取代传统动力电池,为新能源汽车的爆发提供可能。 2014 年后随着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扩张,动力电池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国下游乘用车市场在补贴推动下开始了爆发式的增长。短短五年时间,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已占据全球销量的 56.31%,动力电池出货量由 2014 年的 11%跃居 2017 年 64%,份额仍在扩大。2018 年,全世界电动汽车销量、动力电池出货量已达 201.

    12、8 万辆、107GWh,年复合增长率分别高达 59.09%、66.27%。下游市场涨势强劲,动力电池未来仍有很大发展空间。2.1.2 技术路线紧随需求变革 无论是消费锂电池还是动力电池,其技术路线都随下游消费需求不断变革,而技术变革的核心在于能量密度的提升。消费锂电的技术路线基本经历了“圆柱方形软包”的历程。圆柱锂电池最早于1991 年由索尼研发,由于成本高昂,主要应用于公司的下游数码玩具等产品,早期的消费电子产品仍使用镍铬、镍氢电池等。镍铬、镍氢电池虽价格相对低廉,但能量密度低且有记忆效应,尤其还存在不环保、发热变形等安全问题,市场亟需更高性能的电池。1994 年,戴尔首次将锂电池应用于笔记

    13、本电脑,锂电池以其较高能量密度、无记忆效应、安全等优势开始获得市场青睐。1998 年,松下开始量产专用于笔记本电脑的圆柱锂电池,1999 年三星 SDI 也研发出当时业内最高能量密度的圆柱锂电池。随着各大厂商纷纷加码,消费锂电池产量扩大,价格不断下降,开始逐渐取代落后的镍氢电池,广泛应用于传统手机及笔记本电脑等设备。2000 年后在功能手机不断发展,体积变小的同时,通信、彩屏、触屏等新业务和技术模式也加大手机耗电量,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开始出现。此时,以诺基亚为代表的一众功能手机采用了方形锂电池,相比传统圆柱锂电池,方形电池能够更合理使用手机内部空间,提高能量密度。而 2007 年之后,以智能手

    14、机为代表的智能化设备涌现,同时 3G 通讯技术、大屏幕等趋势又进一步提升电池续航要求,高性能、重量低、设计灵活的软包电池开始占据消费锂电市场。根据 GGII数据,随着下游电子产品日趋轻薄化、大屏化、智能化,软包电池渗透率不断上升,2016 年已接近 70%,预计 2020 年软包电池在 3C 市场的渗透率为 78%左右。 目前,新兴的 5G 通讯技术对消费锂电的续航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在手机体积难以进一步扩大、锂电池能量密度暂时难以突破的情况下,各厂商开始关注快充技术。快充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续航时间不足的缺陷,但是存在的对手机寿命的损耗、发热等问题仍待解决。动力电池技术的革新同样围绕着能量

    15、密度这一关键指标。由于新能源汽车相比于消费电子的安装空间优势,动力电池在电池形状要求上相对低于消费锂电池。动力电池并未明显遵循消费锂电“圆柱方形软包”的基本演进历程,而是在都采用这三种电池外形下,在电池的基础材料尤其是正极材料上进行创新和技术进步,以提高能量密度、降低成本。 丰田于 1997 年推出的第一款普锐斯混动动力汽车应用的是镍氢电池。镍氢电池由于相对能量密度低、成本高昂,多用于混合动力车型,纯电动汽车续航能力仍然很低,故实际应用有限。直到 2008 年,特斯拉首次将钴酸锂电池用于roadster 跑车中,动力锂电池才真正意义上进入商业化产业链。之后,锰酸锂电池以更低的成本广泛应用于早期

    16、的日产聆风、雷诺 ZOE 等车型。直至今日,锰酸锂电池仍属日韩一个重要动力电池应用分支,在中国市场则更广泛应用于电动自行车。 2006 年之后,磷酸铁锂电池开始在市场上广泛应用,尤其在中国,磷酸铁锂电池以其低成本、高寿命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乘用车领域。而随着下游对电动车续航能力的不断提升,更高能量密度的三元电池开始出现。主流的三元电池正极材料以镍钴锰酸锂为主,具体元素配比上各有差异。三元电池是目前锂电池中能量密度最高的电池,因而得到众多车厂广泛应用。截至 2018 年,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占据约 95%的动力电池市场份额。总体而言,新能源乘用车、专用车更偏向三元电池,新能源客车更偏向磷酸铁锂电

    17、池,未来路线将在这两种基本技术上演进。2.1.3 绑定高端客户抢占市场 消费锂电与动力电池的另一个相同点在于对高端客户的抢占。近几年消费电子的主力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市场增速也逐步放缓。笔记本电脑市场同样需求有限,而新型的消费场景诸如无人机、可穿戴设备等市场占比过小,导致消费锂电需求低迷。根据GGII 数据,2018 年全球3C 锂电池出货量为68GWh,同比下降2.9%。在这种形势下,占据高端消费客户,同时积极探索新增长点对锂电厂商而言格外重要。 以消费锂电销量排名前三的公司ATL、LG 化学和三星SDI 为例,自2011 年起,LG 化学基本处于亏损边缘,三星SDI 则呈现亏损状态,只有

    18、ATL 保持14.5%左右的年平均利润率,且基本连年上涨,2018 年公司营业利润更是高达 19%。虽然 LG 和SDI 的盈利状态与其动力电池业务受挫有关,但其消费锂电整体状况仍落后于 ATL。ATL 的成功很大程度归结于其对智能手机高端市场客户的渠道优势。公司以其电池产品先进的技术和稳定的品质成为为苹果、三星、华为三大智能手机巨头的供货商,保证电池的销量规模和盈利水平;同时积极拓展无人机等新兴市场,在下游市场的拓展方面广泛而灵活。相比之下,LG 在智能手机方面销量有限,主要供货市场规模较小的笔记本电脑市场;SDI 则主要供货自家下游三星电子,但 2016 年起发生的一系列三星 Note7

    19、手机电池爆炸事故使公众对其电池质量产生质疑,重创公司业绩。进入高端客户供应链的行业逻辑在动力电池领域体现的更为明显。一方面目前大厂尤其是国外主流车厂纷纷占据新能源汽车高端市场,另一方面随着对于电池能量密度需求的提高,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退坡加剧等政策因素,未来低端车型的生存空间将更为有限。从国外主流车厂电池供应格局来看,国外主流车厂几乎全为国外电池厂商所绑定,特斯拉、丰田电池由松下专供,日产、现代的电池供应基本由日韩厂商垄断。中国打入国际市场的代表电池厂商为 CATL。2013 年,CATL 与宝马展开合作,成为国内首家国际车企动力电池供应商,宝马订单是对CATL 技术和产能的肯定,这成为其日后市

    20、场拓展、成功崛起的关键。目前,国内电池厂商开始向国际市场发力,行业龙头CATL 已成功进入戴姆勒、大众、日产等国际知名车厂供应链,亿纬锂能也成功获得戴姆勒、现代等订单。另一方面,在低端市场投入过高的教训也早已有之。2016 年我国工信部出台对低速电动车的规范细则之前,有一部分企业专做铅酸电池,供货下游的低速电动车。铅酸电池成本、技术水平低,加之国家对动力电池的政策补贴,很多企业涌入该行业。但低能量密度的铅酸电池并不契合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要求,尤其在工信部明确规定“低速电动车必须搭载锂电池,拒绝铅酸电池作为动力源”之后,大量相关企业迅速消亡。 消费锂电和动力电池都存在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供货不

    21、足的情况。2017年,中国主要电池厂商产能利用率大多低于 40%。根据钜大锂电数据,2018 年全国动力电池总产能已超过200GWh,而装机量仅为56.89GWh,产能利用率不足 30。在电池装机量持续增加、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电池厂商应积极投入研发,提高电池性能以参与高端市场竞争。占领高端客户的深层逻辑在于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的趋势。截至 2018 年末,步入成熟期的消费锂电池行业前五大企业市场份额约为 65%,前十大企业市场份额高达 74%。动力电池行业尚处于发展阶段,行业格局变动剧烈,近两年前十大企业市场份额稳定在 70%以上,2018 年前五大企业市场份额占比即高达 75%,行业集中趋

    22、势明显。在此竞争愈发激烈背景下,电池厂商唯有切入高端产业链、积极布局下游高端市场,才可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利用规模优势提升公司盈利水平。下游高端产品以其品牌效应,会带来更高溢价,由此提升电池产品附加值。以苹果公司为例,2018 年第三季度,苹果公司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中独占鳌头。随着手机价位的提升,苹果手机销量占比不断上涨,800 美元以上的高端机型则占据79%的份额。凭借其在高端市场的份额优势,苹果公司于2018 年以14.9%的销售份额获取全球智能手机市场 73%的利润。另一方面,电池厂商产品研发高质量性能的产品,同样有效提升下游产品价值,高续航、高寿命电池可构成产品优势卖点,反之,以三星“

    23、爆炸门”为代表的电池事故则会对下游产品构成巨大冲击,二者休戚与共。由此,电池厂商开发高性能电池以占领高端市场,可以形成上下游之间的良性互动,裨益于双方。2.2 动力电池产业链地位更高、政策属性更浓 虽然消费锂电和动力电池行业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自身特性,二者仍表现出很多差异,其中一个典型差异可以归结为产业链地位的不同,即动力电池在产业链中拥有更高地位,主要原因在于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中占据更高成本,同时对于电池的技术水平要求也更为严格。另一主要差异在于,动力电池关乎环境问题及能源安全,下游汽车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具有更浓厚的政策基因。 2.2.1 动力电池产业链地位更高 2.2.1.

    24、1 动力电池成本占比高 对于主流消费电子产品而言,核心元器件为处理器、屏幕、内存、摄像头等产品。电池在消费电子产品中成本占比很小,消费锂电无论是在成本还是产品性能方面都远低于动力电池。以iPhone XS 系列为例,根据外媒TechInsights 拆解的成本数据可知,一部 iPhone XS Max 的电池成本为 9 美元,仅占总成本的2.03%;iPhone X 电池成本更低,仅为 6.64 美元,占总成本的 1.63%。而在低端消费电子市场,电池成本应压缩至更低水平。而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成本中占据主要地位。电动汽车最大成本在于电池、电机、电控“三大电”动力系统,其占据总成本一半份额;而

    25、在“三大电”系统中,动力电池又独占 76%的份额,合计占总成本的 38%左右。2.2.1.2 动力电池技术要求高 由于下游产品不同,消费锂电和动力电池的技术要求存在很大差异。用户需求决定了消费电子更多依靠处理速度、内存、娱乐配件等来提升体验度、电池的相对重要性较低,同时其使用环境相对安全,因而其在技术要求方面的压力小于动力电池。而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作为动力来源,直接关乎汽车的性能、安全与寿命。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下游的新能源汽车决定了动力电池需面对更高水准的续航要求、更恶劣的使用环境,因而其必须有足够的续航能力和安全性。动力电池的高技术要求还来自一致性的要求,即同一锂动力电池模组内的多

    26、个锂动力电池电芯的每一个特征参数,必需全部处在一个较小的变动范围内。这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等多个指标提出了综合要求。即便是高端消费电池,一般也仅包含两颗电芯,一致性要求低;而动力电池则由数十至上千颗电芯串并联而成,生产管理和产品控制难度陡然提升,因而动力电池在技术要求上更为严格,容错率更低对消费电子而言,锂电池的突破重点在于轻薄化以节省内部空间;而动力电池则更关注一致性、安全寿命等指标。这也是消费锂电在技术路线上相对简单、更多从形状方面突破,而动力电池技术路线更显复杂、从各材料环节纷纷创新突破以提高性能的原因之一。2.2.1.3 动力电池行业进入壁垒高 除产品特征之外,动力锂电池

    27、在行业特征上,也表现出与消费锂电行业较大的差异。一个典型差异在于:动力电池行业广义上属于汽车零部件行业,存在更高的行业壁垒。行业壁垒一方面源于产品高成本、高技术等特征,另一方面主要来自行业自身固有的技术、客户认证、资金投入等壁垒,使得动力电池行业对于新进入行业的公司提出较高的要求,也促成诸多车企与电池厂商的合作捆绑。 从技术层面而言,使用场景决定了动力电池的高技术要求,电池厂商需从能量密度、安全性、一致性、使用寿命等多角度综合设计电池以满足下游车厂需求。动力电池涉及的材料、零部件多样,工艺、工序繁杂,且产品定制化程度高,因而车企往往经过长时间的综合考察才与电池厂商合作,合作后不会轻易更换。同时

    28、,动力电池技术路线不断更迭、车型更新换代较快,故电池厂商与车企之间配合紧密,多同步研发以提升效率。 在客户认证层次,整车厂遴选合格零件供应商时,往往经过大量认证程序。车企不仅从技术层面对供应商加以考量,也从配套能力、生产能力、成本等多角度综合筛选。具体程序上,合格供应商认证多经历质量技术评估,招投标、多家竞价,确定供应商,样品初步试验,路上试验,大规模生产等多重阶段,全过程基本需要23年时间。由于认证过程繁复、成本较高等因素,车企选定合格供货商之后不会轻易更换,故新供应商进入难度较大。 从资金层面而言,动力电池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前期资金投入大,经营过程中资金周转压力大,往往产生大额预付款

    29、项、应收账款以维持上下游材料、产品的采购销售,由此迫使企业加大财务杠杆。近年,退坡补贴又进一步放大这种“长账期”模式带来的风险,对企业财务状况提出更高要求。部分电池厂商,如沃特玛,即因资金链断裂深陷债务危机。2.2.1.4 动力电池下游产品面临替代风险 动力电池还额外面临外部替代品风险,即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的竞争。作为消费电子的动力来源,消费锂电池基本不存在其他替代品,电池厂商只需行业内部竞争、优胜劣汰。而对动力电池厂商而言,除面临与消费锂电行业同样存在的行业内部竞争之外,下游行业同时面临与传统燃油汽车的竞争,这种竞争压力很大程度传导至作为产业链重心的动力电池之上,进一步加大其研发、降本的

    30、压力。动力电池厂商须在补贴退坡的背景下,提高电池性能、降低成本,使新能源汽车真正拥有性价比优势。2.2.1.5 动力电池厂商与上下游之间有着更加深入的合作绑定关系 成本、技术等因素决定了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也决定了动力电池厂商在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高性能、高性价比电池的稳定供应对双方意义重大。动力电池产业存在的行业壁垒使动力电池厂商与上下游之间有着更加深入的合作绑定关系。为了降低成本、保证产品稳定生产,电池生产厂商着手布局原材料领域,通过与上游供货商组建合资公司或签订长期采购协议等方式垂直整合产业链。动力电池厂商与新能源车厂之间多选择合资建设动力电池产能等方式锁定未来动力电池销量。由于成本和技术重要性有限,消费锂电池与下游客户更多保持一种单纯的供货关系。消费电子企业对电池供货商也呈现出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一家消费电子企业往往会有数家锂电池供货商,甚至同一款产品也会有不同厂商的电池。以全球前五大手机厂商为例,主流厂商往往有数家电池厂商供货,苹果 iPhone X 这一款产品也采用了ATL、村田、LG 等多家厂家的电芯。消费锂电池下游集中度较高,2018 年全球前五大手机厂商合计市占率已高达67.1%,下游厂商的选择权、议价权更为强势。主流汽车厂商


    注意事项

    本文(电力设备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推荐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