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防灾减灾论文.docx

    • 资源ID:7007940       资源大小:41.61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防灾减灾论文.docx

    1、防灾减灾论文土 木 工 程 防 灾 减 灾 课 程 论 文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姓 名 班 级 学 号指导教师 成 绩_ 2011年 6 月 12 日1、摘要2、关键词3、地震定义4、中国地震灾害及构造5、抗震概念设计 一、背景材料 二主要内容6、中国防震减灾发展战略一、坚持防御为主,综合防震减灾二、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基础研究三、加强法制建设,促进依法减灾 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摘要:近40年,中国共发生3次大地震,分别是唐山、澜沧(耿马)、汶川。共造成4万人死亡,受伤20万,经济损失百亿。地震给国家、人民带来不尽的损失和伤痛。所以防震减灾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关键词:地震 损失 防

    2、震减灾 抗震概念设计在汉语词典中,有个词语是我们大家都不希望遇到的,那就是“天灾人祸”。何谓天灾呢?天灾实质就是那些自然界中的灾难。我们人类所居住的自然环境有时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常常会作用于我们人类社会,给我们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就构成了所谓的灾害。灾害,尤其是自然灾害往往是不可预知、不可避免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应该怎么面对?是勇敢的战胜它还是回避呢?我们同学肯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怠。我们要想战胜这些自然灾害,把损失降到最少,就必须要了解它,掌握它们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更好的来监测和预防。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师,对于自然灾害了解的是必须的、所以防灾减

    3、灾工程学大学任选课程中很重要的学科。地震,是我所认为的最大的灾难,我见过的地震虽然只有汶川大地震,虽然只在电视上看过,但那触目惊心的画面让我动容,是什么力量摧毁了那么对房屋建筑,是什么力量带走了那么多人的生命,在学过防灾减灾工程学后,我了解到了地震的可怕性,也了解到防震减灾的重要性!地震定义: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

    4、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 全球板块构造运动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及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

    5、一点称为震 中国地震火山分布带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

    6、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中国地震灾害及构造中国大陆

    7、强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最显著特征是西强东弱,有历史记载以来,以东经107度为界,西部共发生7级以上强震91次,东部只发生27次(台湾省和东北深震除外)。但是由于东部人烟稠密经济发达,地震形成的灾害要远大于西部。地震活动西强东弱的原因是中国大陆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印度板块对青藏高原的推挤。大陆强震还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强震沿地震带集中发生。新疆的强震主要沿南天山和北天山地震带发生,特别是南天山与帕米尔交界的乌什地区更是全球大陆强震的高发区,地震类型以挤压逆冲为特征,反映了天山山脉向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的双向逆冲作用。青藏高原的强震多数发生周边地震带上,其南边界是弧形的喜马拉雅地震带,有历史记载

    8、以来发生过5次8级以上强震;东边界是著名的南北地震带, 5.12汶川大地震就发生这里;北边界是祁连山-阿尔金地震带,也控制了一系列7级以上历史强震的发生;高原内部的强震则主要发生在一些大的断裂带上,如1954年西藏当雄8级地震发生嘉利断裂带上,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在昆仑断裂带上。川滇地区也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有历史记载以来共发生7级以上强震23次,主要沿鲜水河-小江地震带和滇西(腾冲-澜沧断裂)地震带分布。由陕西渭河盆地、山西盆地带、内蒙河套盆地带、银川盆地和六盘山区组成的鄂尔多斯周缘地震带则是另一个强震活动带,控制了有历史记载以来的19次7级以上强震的发生。其中1

    9、556年陕西华县8级大地震及后续次生灾害造成了83万人的死亡,是有历史记载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事件。而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形成了长达215公里的地表破裂,造成了20万人的死亡。华北平原地震区有历史记载以来发生过7次7级以上强震。东部沿郯城-庐江断裂1668年发生过8级强震。北边界的张家口渤海断裂带与盆地内北北东向断裂的交界地带往往是强震的孕育场所,如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和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华北平原的7级以上地震还沿内部主要活动断裂发生,如1937年山东磁县和1966年邢台地震。东北吉林和黑龙江一带的7级以上强震发生在600-700公里深度范围内,不对地表形成强

    10、烈破坏,是太平洋板块下插入日本岛弧和中国大陆之下的结果。除了福建和广东东南沿海受台湾海峡地质构造运动影响发生过7级以上强震之外,中国大陆的其他地区强震活动相对较弱,一般很少发生7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我将来会是是一名土木工程师,会了解房屋建造的结构,设计出抗震结构的房屋建筑是我们的责任,在书中的抗震概念设计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抗震概念设计: 背景材料七十年代以来 ,人们在总结大地震灾害经验中发现 ,对结构抗震设计来说 ,“概念设计” 比“计算设计”更为重要。 1 990年 1月开始施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 1 - 89(以下 简称 89抗震规范 )中列出了工程设计中必须遵守的规定 ,来保证“概念设

    11、计”在实际工程 中的实现。概念设计在实际工程设计中提高结构抗震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概念设计就是以工程概念为依据从有利于提高结构抗震力的概念上 ,用符合工程客观规 律和本质的方法 ,对所设计的对象作宏观的控制。 1 990年以来 ,结构工程师将概念设计应 用于实际工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随着建筑业的发展 ,建筑的体型、功能的日新月异 的变化与要求 ,我们发现 89抗震规范中规定的概念设计内容不够全面。 2 0 0 2年 1月实施的 50 0 1 1 - 2 0 0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以下简称新抗震规范 )对概念设计的要求作了更全 面、更符合实际的规定 ,尤其是增加了“不规则建筑结构

    12、的概念设计” ,使得概念设计在工 程中的应用更具体更明确地落到实处 ,切实提高了结构的抗震能力。“概念设计”愈来愈受 到国内外工程界的普遍重视。 概念设计的主要内容目前地震及结构所受地震作用还有许多规律未被认识,人们在总结历次大地震灾害经验中认识到:一个合理的抗震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概念设计”。为了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震可靠性而对建筑工程结构做的概念设计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场地条件和场地土的稳定性;建筑物的平、立面布置及其外形尺寸;抗震结构体系的选 取、抗侧力构件的布置以及结构质量的分布;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关系及其两者之间的锚拉;材料与施工质量等。 抗震概念设计主要有如下几点:

    13、1 .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场地 ,宜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 ,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 甲、乙、丙类建筑。对于不利地段 ,结构工程师应提出避开要求 ,当无法避开时 ,应采取有 效措施 ,这就考虑了地震因场地条件间接引起结构破坏的原因 ,诸如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陷、 地震引起的地表错动与地裂。 2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应符合概念设计的要求 ,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方案。不规则的 建筑 ,在结构设计时要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 ,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 构造措施。借鉴国际的通行做法,参考外国规范 ,使我们的设计更加完善合理。 3 .结构材料选择与结构体系的确定应符合抗震结构的要求。采用哪一种结构材

    14、料 ,什 么样的结构体系 ,经技术经济条件比较综合确定。同时力求结构的延性好、强度与重力比值 大、匀质性好、正交各向同性 ,尽量降低房屋重心 ,充分发挥材料的强度 ,并提出了结构两 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 (周期和振型 )相近的抗震概念。 4.尽可能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地震有一定的持续时间,而且可能多次往复作用 ,根据 地震后倒塌的建筑物的分析 ,我们知道地震的往复作用使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而最后倒塌则是结构因破坏而丧失了承受重力荷载的能力。适当处理构件的强弱关系,使其形成多道防线,是增加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例如单一的框架结构 ,框架就成为唯一的抗侧力构件,那么采用“强柱弱梁”型延性框架 ,在水

    15、平地震作用下 ,梁的屈服先于柱的屈服 , 就可 以做到利用梁的变形消耗地震能量 ,使框架柱退居到第二道防线的位置。 5.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以及与之匹配的延性。提高结构的抗侧移刚度 ,往往 是以提高工程造价及降低结构延性指标为代价的。要使建筑物在遭受强烈地震时 ,具有很强 的抗倒塌能力 ,最理想的是使结构中的所有构件及构件中的所有杆件都具有较高的延性,然 而实际工程中很难做到。有选择地提高结构中的重要构件以及关键杆作的延性是比较经济有 效的办法。例如上刚下柔的框支墙结构 ,应重点提高转换层以下的各层的构件延性。对于框架和框架筒体,应优先提高柱的延性。在工程设计中另一种提高结构延性的办法是

    16、结构承载 力无明显降低的前提下 ,控制构件的破坏形态 ,减小受压构件的轴压比 (同时还应注意适当 降低剪压比 ),提高柱的延性。 6.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必须可靠 ,符合下列要求 :1 )构件节点的承 载力不应低于其连接构件的承载力 ,当构件屈服、刚度退化时 ,节点应保持承载力和刚度不变。 2 )予埋件的锚固承载力不应低于连接件的承载力。 3 )装配式的连接应保证结构的整体 性 ,各抗侧力构件必须有可靠的措施以确保空间协同工作。 4)结构应具有连续性 ,注重施 工质量 ,避免施工不当使结构的连续性遭到削弱甚至破坏。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是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

    17、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是一种基于震害经验建立的抗震基本设计原则和思想。防震减灾发展战略:(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震减灾2004年中国地震局提出了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即:“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管理机制。”这个指导方针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国减轻地震灾害实际的,也是应该长期坚持下去的。但是,通过对5.12汶川8.0级强震的总结,需要对“预防为主”的内涵进一步明确,重点进一步突出。5.12汶川大地震血的教训再一次告诉我们,防震减灾仅有地震的监

    18、测预报是不够的。前面已经讲到,地震预测是一个没有解决的世界难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另外,即便对一次破坏性地震进行了成功的震前预报,地震还是会形成重大的灾害,还是要导致重大的财产损害,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还是需要采取措施抗御地震灾害。防震减灾必须走预防为主、综合减灾的道路,预防应该包括提高抗御地震的能力,科学地开展监测预报工作,提高社会防震减灾的意识等。预防首先是要提高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地震主要是通过对人类建筑物的破坏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科学合理地抗震设防是防震减灾的基础环节。要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活动断层探测研究工作,为避开断裂错动引起的破坏提供基础信息,为工程建设的防范措施提

    19、供依据。继续严格执行防震减灾法中对一般建设工程、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的要求,选择安全可靠的场地,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5.12汶川地震的事实告诉我们,只要做到了这些还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例如,四川彭州市白鹿镇中学的两栋教学楼分别位于发震断裂两侧,地震时断裂错动达2.1米,但由于教学楼避开了断裂,并且建筑质量较好,楼房没有倒塌,也没有师生的伤亡;而坐落在发震断裂带上的北川县城的毁灭性破坏恰恰是一个反例。科学地开展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地震预测(特别是中长期预测)至少能够提供未来有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方,这是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众所周知,美国不进

    20、行地震预报工作,而是通过单纯的增加投入,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的实效,这种战略是由他的国情所决定的。美国强震危险区的面积集中在其西海岸,而且经济实力雄厚,可以增加投入,把房屋建设得抗震能力很强。但我国的强震危险区面积占国土面积30%以上,而且经济基础还相对薄弱,必须突出重点,重点针对地震危险区加强重点防御。做好地震的监测预报研究一方面是确定重点危险区的基础,同时,如果能够对某种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的话,则会起到更大的减灾实效。因而,中国的防震减灾绝不能放弃、而是要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的探索和努力,要在对5.12汶川大地震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地震监测预报的战略、重点和思路要进行

    21、反思,进一步明确科学问题和主攻方向,在完善现有地震监测网络的基础上,增加监测密度,提升监测水平,构建立体监测体系,力争取得更大的进展。提高社会防震减灾的意识。预防为主的重要一环是提升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要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法制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科学防灾理念,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教育,纳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纳入全社会科普活动,提高全民防灾意思、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平时注重应急疏散演练,地震时2000多名师生的撤离井然有序,没有一个伤亡。另外,防震减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依靠中国地震局这样的专业部门外,还要发挥国土资

    22、源部、建设部等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还要依靠群众,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防震减灾工作,才能够全面推动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二)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基础研究防震减灾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同时也是一项科学含量很高的科技工作。防震减灾工作所面对的,是一系列世界性的尖端科学难题。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和技术是防震减灾事业的核心,推进和依靠科技进步,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则和必由之路。1966年邢台地震后,地震预测预报成为中国地震科学技术的主攻方向。此后相当一个时期的发展,实际上是围绕着这一主攻方向展开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认识到,防震减灾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技术问题,需

    23、要全面考虑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等各个环节的科学技术问题,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将建立地震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列入有关发展规划,并且需要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技术开发、工程实施进行一整套专业力量的优化配置。当前特别需要的是加强三方面的研究工作:1. 与地震科技相关的基础性工作,例如我国大陆发育400条以上有可能产生强震的活动断层多数没有开展系统的综合研究,只对约20个大中城市下面的隐伏断裂开展过详细探测、断裂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评价,这显然不能满足防震减灾对基本资料的需求,迫切需要对中国大陆的活动断裂和潜在地震危险区进行深入调查和综合研究。2. 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开展地震孕育发生

    24、物理过程、地震成灾机理等基础研究。综合理解强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过程是从根本上提高地震预测水平的关键,也是更加科学地进行地震烈度区划、合理提出抗震设防要求的基础,而建筑物地震破坏机理的认识是提高抗震性能、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环节,这些都属于基础研究的范畴,短期内不一定能见到实效,但从长远来看将对防震减灾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3. 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的关键技术是提高防震减灾能力的重要方面,除了利用高新技术对地震进行监测和利用先进技术进行抗震设防之外,从5.12汶川大地震紧急救援的实践来看,发展轻便、有效的救援装备也是当务之急。(三)加强法制建设,促进依法减灾1997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防震减灾法,这是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历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开始全面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要在吸取5.12汶川大地震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认真修正防震减灾法,完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将防震减灾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同时,要加强对防震减灾行政执法的监督管理,要加强对市县防震减灾行政执法的指导,保证全国的防震减灾工作的健康开展。参考文献: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张培震著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 110页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 144页 XX百科


    注意事项

    本文(防灾减灾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