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学习方法与境界.docx

    • 资源ID:6991811       资源大小:21.03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习方法与境界.docx

    1、学习方法与境界学习方法与境界龙驭球读了这篇文章,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必然成功 “爱学”和“会学”是有效学习的两个翅膀。爱学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和牵挂;会学学习要讲究方法。爱学,越会学;会学,越爱学。两者是互补互动的。谈到学习方法这个问题,我想到了华罗庚院士的一个形象比喻:由薄变厚,又由厚变薄。由薄变厚,指知识的摄影与积累,是加法;由厚变薄,指知识的提炼与升华,是减法。会学,不仅要学会加法,更要学会减法,而且减法似乎比加法更难、更重要。除了学会加法与减法,还要会问、会用、注意创新。做学问,要既学又问,问是学习的一把钥匙。学和用要结合,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用是学的继续、检验和深化。在学习中要有创新意识

    2、,要有创新。在这里我把学习方法分为五个环节六个字:加减问用创新。一、加法1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博大高深,博为基础加法就是要积累知识,要勤于积累,就象一个金字塔,你必须要宽博,只有宽博才能做得高。怎样才能做到高博?就是要肯于下苦功夫、笨功夫。用郭沫若先生讲的一句话诠解,就是:一分神来,九分汗下。即要付出九分的汗水,才能得到一分的神韵。胡适先生也说过,凡是有大成就的人,都是绝顶聪明又肯下笨功夫的人。就是说,只靠聪明是不够的,还需要“笨”,肯做笨功夫的人才能取得成功。所以,既要聪明也要笨,也就是要勤快。聪明+勤快=成功。2善于积累织网寻脉除了勤快以外,学习中还要善于积累,善于织网。积累的知识要用心梳

    3、理,使之条理化,成为一个脉络清晰、有主有次、有目有纲的知识网。在知识网上,知识点连成一片,互相沟通,左右联系,前后呼应,融会贯通。不经过认真梳理的知识,就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碎片,不能很好地存储、提取和驾驭。“读书似水知寻脉”。深山的小溪知道去寻找山脉,形成水网,奔流到海。水的积累是这样,知识的积累也与之有点相似。3善于积累落地生根善于积累还要生根,也就是说,我们摄取的新知识要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化为一体。这样,新的知识才能在自己的知识体系里面生根,而不是另起炉灶,新老隔绝;也不是“插上翅膀”,而应当是长出翅膀。插上的翅膀是僵硬的,也是不能飞翔的。只有生根,才能不断根脉,融合新机。这也就是说,我们学习

    4、增长知识,也要像一个生物、一棵树一样,要自己会生长,要生根,把新旧知识融合起来,根脉不能断了。归纳起来,关于积累知识,关于学习中加法方面的东西,就是要勤快,要会积累,要织网生根。二减法1概括与简化学会学习中的减法,首先要培养概括和简化的能力。什么叫概括呢?就是能用三言两语概括一本书的主要内容,抓住根本;就是所谓的“一语道破,画龙点睛”。比方说,中国与英国谈判香港回归的问题时,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了很多理由,谈了很多话,主要意思是说香港还不应该回来,或者名义上回来,实际上还是由英国来主持管理。后来邓小平同志就说,主权是不能谈判的。这就是“一语道破”,讲一句话能顶人家讲好多话,指出了问题的焦点和核

    5、心。我们不仅要学会概括的能力,也要学会简化。什么叫简化呢?就是“分清主次,剪枝留干”。就象对树木进行剪枝,只能把那些枝枝叶叶剪掉,而不能把树干弄坏,树干还要留下来,这就是简化。好多学科的研究与分析,都要寻找一个简化的模型。比如说建模,就是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或者建立一个物理模型,把实际问题简化为一个能够代表原来本质的模型。简化的原则是分清主次,剪枝留干。做学问就是要掌握这个简化的本领。郑板桥先生有一副对联,其中有一句话就是“删繁就简三秋树”。所谓“三秋树”就是说深秋时候的树,叶子都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了。这就是树的“删繁就简”,把叶子删掉了,把主干留下来。也就是说树也会简化,实际上它也非要会

    6、简化不行,不会简化就过不了冬,要被冻死。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也要培养概括、简化的能力。2纲举目张与弃形取神要培养提纲挈领的能力,达到纲举目张的目的。有纲有目,纲举目张。就像一张打鱼的网似的,它有一个绳子,就是所谓的“纲”,抓住这个纲就能把网收起来,放开纲,网就会张得很大。每个人的知识也要像一张网,有目有纲,抓住纲提起目,放的开,提的起。要培养弃形取神的能力。“弃形取神”是画家的一种说法。著名画家齐白石说:余画小鸡二十年,十年得形似,十年得神似。画了二十年的小鸡,前十年只是画得像小鸡,属于形似,又画了十年才得以神似,就是整个的神态都像一个小鸡。所以画家的功夫首先要形似,然后才能神似,要由形似提升

    7、到神似,弃形取神。这虽然是画家的说法,但是要做学问的人,也要把自己的知识进行“弃形取神”,由形到神,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由形象上升到本质,由个性上升到共性,由“形而下”上升到“形而上”,这就是“弃形取神”的过程。“弃形取神”也可说成“得意忘形”。但要区分两种情况:为人忌浅薄,不要得意忘形;为学重神似,偏要得意忘形。3减法的妙用加法是越加越多,减法是越减越少。一般人往往愿意“加”,而看不起“减”。比如我们赞扬某个人,说他博学多才,属于加法的范畴。如果说人家知识少,才能少,就是对人家的贬低。但是我这里讲的减法有很多妙用,有很多好处。加法是基础,减法是提升,即提炼、升华。加、减、加、减,螺旋上升,就是

    8、这么一个过程。这种说法容易给人一种感觉,好象减法比加法更重要,也更加困难。其实同样重要,只是减法可以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大家都知道,我们小学学算术时加法容易减法难,所以就先学习加法,然后再学习减法。现在减肥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大家都把减法看得比较重要。因此,下面我们讲减法的妙用,大家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减法的妙用就是“厚书读薄,由博返约”这里我们又回到了华罗庚先生的“由薄变厚,由厚变薄”理论上去了。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小学算术,学了6年,共念了12本书,做了成千上万道习题,而现在这12本书在我们的脑子里只留下了几条。我们当初花6年时间学的东西,只需要掌握很少的几条就够了,这就厚书读薄、由博返约了

    9、,也就是会做减法了。小学的东西由薄返约了,到了中学又要学很多数学,又要把它简化,变成几条这么循环,螺旋上升,我们就变得越来越有学问了。什么是学问呢?劳厄先生说,学问即是学习后大部分都忘了而剩下的东西。比如小学学了12本书,我们把大部分都忘了,只记住几条,这几条就是我们的学问。这也说明了我们要学会做减法。另外再说一下记性。我们常说看人家记性多好啊,过目不忘,而自己记性不好,去年学过的东西今年都忘了,很遗憾等。那么什么叫记住了?什么叫做忘记了呢?记性就是记住主要的东西,忘记次要的东西,这样才能记得牢。所谓记得牢并不是什么都记住,你要会忘才能记得牢,否则就会全都忘了。一句话:记得主干,忘掉树叶,才能

    10、记得牢;蓬头乱发记不清,梳成小辫抓得牢。最后再说一下移植,比如水仙花的移植只移根,不带叶,如果带着叶子移植就会死亡,它实际上就是运用了减法的技巧。移植中关键是作减法,减掉叶子。做学问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把一种方法由一个学术领域移植到另一个学术领域,这就是方法的移植。方法的移植就是弃形取神,把表面的东西去掉,保留关键的核心思想。1962年我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立法计算柱壳”,就是用的移植方法。立法原本是杆系结构领域常用的方法,现在把立法由杆系结构移植到柱形壳体结构领域中,把表面上一些具体的东西去掉,保留立法的主要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移得动,否则移不动。所以做科学研究的人要完成一种方法的移植,就要弃形

    11、取神,也就是概念要非常清楚,枝叶的问题要扔掉。三善问1多问出智慧问号(“?”)像一把钥匙,能开启心扉。会抓住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学习深入的表现。我们当老师的,听学生问问题就能知道学生学得好还是不好。“问”是学习当中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外派,门不仅要问,而写也要学会问,这样才能学得好。2善问的典范历史上有很多善问的典范,而且因为有了善问,提出和解决了很多科学问题,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早在2000多年以前,屈原就写出了。希尔伯特(D.Hilbert)1900年在巴黎召开的第2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著名的23问。这23个问题包括哥特巴赫猜想(陈景润在这方面作了很大贡献)、费马大定理(这个问题由怀尔斯1

    12、995年证明了)等。这23个问题一提出来,全世界的数学家都跃跃欲试。由于这23个问题的提出,100多年数学有了很大的进步。数学家威尔这样评价希尔伯特的23个问题:“希尔伯特吹响了他的魔笛,成群的老鼠跟着他跳进了那条河。”一个世纪过去了,23个问题中的一半已得到解决,另一半也豆油很大的进展。所以说希尔伯特是一个非常会提问题的数学家,对数学的发展作了很大贡献。3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高明。吴文俊院士提出,老师出题目比学生解答要高明一步,希望中国的数学家出题目给外国人做,而不是跟着外国人走。介入我国的数学家出的题目全世界都跟着做,那么我们中国的科学地

    13、位就高了。所以说,提问题更重要。4学问与学答关于学问与学答,李政道教授有一句话:“做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所谓的应试教育,就是为了得高分,去猜题目,这种教育就是只学答,也就是重述已有答案的问题。创新要的是学、问,也就是要去研究尚无答案的问题,提出问题让大家来研究。四会用里面说“学而时习之”,其中“习”就是“用”。学习一方面是学,另一方面就是习。“习”包括练习、实习、演习、习题、习作等,归纳起来就是“用”,就是实践。用是学的继续、深化、检验。只有用,才能将学过的东西领悟并记牢。用不同于学,在以下几方面要注意二者的差异:多面性、综合性、反思性、跳跃性、灵活性、牢固性、悟性、检验性。比如

    14、我们说某某运动员的水性好、某某球员的球感好,其中的“水性、球感”就是指的悟性。“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也就是说,学而时习之,学习之树是常青的。悟性很重要。五创新1推陈出新,破旧立新出新需要破旧。画家李可染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以最大的精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他指的是学画。其实学任何东西都可以这样说。要学好一种东西,需要很大的精力钻到这个学科里去,一步步弄懂,还要有勇气打出来。有一个成语叫“破茧化蝶”,“破茧”就是打出来。破茧是需要勇气的,破茧之后,才能化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亡。”“似我”就是只模仿,就是出不来,就是死路一条。学我而不似我,才能走出一条新路。杜甫也说

    15、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创新就是要破,要出来。2求实创新苏轼有一句话:“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即在法度的范围之中,可以作出新的创造。所谓“法度”,是指客观规律。总起来说,就是在客观规律的容许之下,创造力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在求实的前提下创新,求实并不防碍创新。六小结总结我讲的学习方法论,就是五个环节六个字:加广采厚积,织网生根(博学);减去粗取精,弃形取神(学识);问勤思善问,开启迷宫(学问);用实践检验,多用巧生(学习);创新破茧化蝶,推陈出新(读破)。七学习的“三境界”与“两不足”用好上面六个字,可以达到三个境界,即读博、读薄、读破。这三个境界,实际上是学习的三个层次和三个阶段。读博是

    16、加的阶段;读薄(活)是减、问、用的阶段;读破是创新的阶段。上有句话:“博者不知,知者不博。”对这句话的理解和看法大家的意见不太一样。有些人解释为:博就是赌博,赌博的人不聪明,聪明的人不去赌博。还有一种解释是:知识博的人不聪明,聪明的知识不博。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博是基础,很重要,但不是高境界,有真知灼见的人是不会停留在“博”这种低境界上的。如果把读薄,全书可归结为八个字,“八十一劫,一部残经”。(注:最后一劫的情节是:水怪翻船,经书下河,江岸晒书,经书残破。)如果把读破,把小说引申为“学习方法论”的形象化教材,读出新意,就是:书(包括经书),本来就是残破的,不是十全十美的。这样才能有发展,才能有

    17、创新。学而后知“两不足”:一是自己已有的知识还不足;而是人来已有的知识还不足。一不足,需读博而读薄;而不足,需读破而创新。八学习心态要达到读书的三个境界,必须培养和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谈到学习心态,首先要有两股气。一是锐气,要朝气蓬勃,锐不可当,在任何学习困难中都要有勇于攀登的精神;而是静气,要潜心专一,锲而不舍,咬定青山不放松。要作到锐气和静气两气互补。有锐气,在战略上藐视困难。有静气,在战术上重视困难。为此,我用两个同学的名字作一副对联送给大家:龙驭球,南德恒。南德恒教授是我在西南联大读书时的同班同学。龙驭球、南德恒,用山东话来读就是:容易求,难得很。上联谈锐气,下联谈静气,巧对天成。清代袁枚有一首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前两句写静气,后两句写锐气,是一首两气咏叹调。


    注意事项

    本文(学习方法与境界.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