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盟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 资源ID:6984301       资源大小:32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盟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1、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盟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盟”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语文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文如其人”命题,往往具有“实然”“应然”双重意义,既在于儒家思想及文人普遍观念对“文”之反映、认识功能的信赖,也在于儒道两家共同标举的“贵真”理想。在中国古代“文如其人”说的支持者中,在“实然”认定外,还赋予该命题“应然”意义者,比比皆是。叶燮所说的“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

    2、”如此,“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心声心画,吾辈正赖有此留天地间互相参验者”亦如此。在这里,笔者更为关心的是,上述“实然” “应然”的判断是如何产生的?回答此问题,我们需要对两者的思想基础分别进行追寻。尽管在具体表达时,“文如其人”命题往往也包含对“文”的审美形态的描述,但它主要的阐释目的,终归在于肯定“文”承载创作者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信息的有效性。而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恰有一种与此息息相关,那就是承认并重视“文”尤其是自作之文的反映、认识功能。儒家诗学经典文献中的相关表述,可谓该观念的典型体现。诗大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3、至少是在认定,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孟子的被众多后学奉为圭臬的认识方法“以意逆志”,实际上也包含着上述事实判断。孟子认为,解读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要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一观点无疑有对正确发挥解读者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与期待;此外,还有一点比较隐蔽,那就是对语言文字反映、认识功能的认可。因为在对该方法的表述中,孟子否定的仅仅是认知主体不恰当的理解方式,而绝不是作品承载“志”的真实性“以意逆志”成立的前提之一,正是“志在文中”;若非如此,即便解读者“知人”能力再强,也是无处应用的。当然,除了上述儒家经典文献,在古人其他常见表达中,文的

    4、这类功能也一再被确认。众所周知,所谓“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被古人多次重复的心愿,这其中潜藏的,是对作品能够承载作者情志、个性的肯定。而汉书司马迁传所载报任安书中的“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则不单关注着“文”对德性或声名的传播,还表达出对“文”之展示自我情感、个性的信赖。在这类观念中,具备上述功能的“文”已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显而易见,将“文”等同于反映、认识创作者个人信息的可靠媒介,乃是被经典著作及文人反复确认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长久的拥护,绝非偶然。除“客观事实认定”一端外,在“人”与“文”的“应然”层面,“文

    5、如其人”命题同样存在深厚的思想基础。在这个层面,“文如其人”表达的是“贵真”的一种理念,即文、人一致是理应追求的境界,而“真”正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艺观中的“真”,一方面要求作家真诚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一方面要求作品具备完满呈现作者真情实感的水平。如果说后者是对作品客观效果的考虑,其实现程度尚不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愿望;那么前者就是对创作者主观动机的要求,即要求作家无论创作水准怎样,至少理应保证内容的真实、表达态度的真诚。这两点原则上人人皆可实现,若不能做到,为人为文就均不足取。就文论史事实来看,易传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礼记表记中的“情欲信,辞欲巧”,就已包

    6、含了对“真”原则的自觉确认。而后世即便是格外重视形式风格的文人,也是绝不背弃该原则的。不难看出,当“真”成为古代文人立身、为文的普遍追求时,在他们心中,同样标举该理想的“文如其人”也就必具有“应然”意义了。综上所述,即便存在“言不尽意”说这类对立观念,“文如其人”命题仍具备坚实的思想基础。(摘编自徐楠“文如其人”命题探微)材料二: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既从先秦时期孟子开创的“知人论世”“知言养气”的批评传统导出,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西方的“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

    7、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歌德曾指出:“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于东西方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两个命题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运用不同的例证和表述方式,却共同揭示着文学风格的内在特性,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共同的文学规律”。当然,这两个命题只是相近而非相同,钱钟书曾经做过辨析,认为文如其人

    8、“乃读者由文以知人”,而风格即人“乃作者取诸己以成文”。这种内在差异的存在恰恰显示出其间互识和互补的可能性,也体现着不同民族诗学并非趋同的独特性。(摘编自“中国作家网”文学风格论与当下文学实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文如其人”的论说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B.材料一将“文如其人”的要义作品能够反映作家的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表述均纳入了考察范围。C.材料二认为,先秦时期的“知人论世”说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的养分,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说。D.材料二认为,西方的“风格即人”说

    9、比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真正关注作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如其人”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重要命题,通过思考其特质,我们能够获得文学研究方法上的启示。B.沈德潜说:“读太白诗,如见其脱屣千乘;读少陵诗,如见其忧国伤时。”这种看法与叶燮的判断意旨相合。C.“以意逆志”“志在文中”等学说,为“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学界长久的拥护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D.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系统和诗学体系带来的“文如其人”说和“风格即人”说的互识和互补,造成了两种学说的差异。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如其人”观点的一项是(3分)A.民

    10、间谚语:“什么人说什么话”,“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B.诗经中就有很多歌颂劳动场面的诗句,如伐檀就是反映了他们砍树运木头的生活现状。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反映出李白诗意的生活,而他多愁善感的情怀渗透在作品中,透露出浪漫的气息。D.北宋苏轼,他在答张文潜书中指出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 可没。”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5.尚书尧典说“诗言志”,礼记表记说“情欲信”。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11、爸爸的黄羊马知遥我不知道没有了动物的山梁还是不是我的故乡。- 题记我之所以要到依麻木来是因为父亲说:他可以带我打到黄羊。依麻木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小镇。在山上,我可以发现依麻木其实就在一片戈壁深处,戈壁滩上的垒垒顽石包围着它,那些老石头从远处看像千军万马,像长着翅膀的马,在大风里往这边来了。好在有这么多比天还高的钻天杨死死地守在依麻木的外面,“马”突然停了,它们的脚在钻天杨的威势下放慢了速度,风速也就减下来,却因为惯性的力量将整个杨树林吹得仰天直嘶。我们走到林子外面碰见了那停驻的千军万马,那漫漫的黄沙和石头气势汹汹。父亲这时候把一只手搭在了我的肩膀上。我看见阳光刺眼地照着我们,我们的影子很矮小。

    12、我们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戈壁,我们成了一两只可笑的蚂蚁,试探性地往前走,试探性地从嘴里哼出歌。“有时候我们需要等待而不是出击。”出了林子父亲说了头一句话。他竟然开始靠着石头闭眼养神。静静的沙地上不能看见什么,除了石头就是石头。青草和河流在杨树林里,离开我们很远很远。一只野兔是这时候进入我的视野的,它金黄的皮毛和诱人的眼睛在金色的午后的戈壁上模糊而闪亮。最为奇怪的是它好像就是为了让我注意它并抓它。它不住地往我这里望,含情脉脉,望了一阵,看我无动于衷就向前挪了挪,然后就停住,故意别过脑袋,眼睛却斜视着,看我还是一动不动的,它又往我这边挪了挪。“爸,这有一只野兔。”我望望父亲。父亲睡着了。我小心翼翼

    13、地操起了身边的木棍,然后高高举起。野兔就在那时候往前跑了。我随即提起身子猛追,感觉身轻如燕,耳边是呼呼的风声。野兔的轨迹多变,一会儿往东,一会儿突然折向北,我不得不不断地调整路线。野兔忽然停住了,它好像无所畏惧地冲着我扑过来的方向,高昂着它的头,我挥舞着手中的大棍,打出去,冲着那野兔的头顶打过去。木棍就在要出未出之际,我看清了那只野兔的眼睛,慈爱的眼睛里盛满了母爱的柔情,我惊出一身冷汗。我忽然停住了,抓住了要扔出去的大棍,我看见那野兔已经逃了很远,它在很远处转身看了看我,然后消失在一片黄尘中。我回身往后看,希望能看见我的父亲或者那块石头。无边的戈壁大海一样地淹没了那巨大的石头,更没有父亲的影子

    14、。我想冲着有树的地方走就能到达依麻木,可我看不见树木的影子。那些绿色,刚刚还伴在我身边的那些河流的声音突然销声匿迹,我意识到我迷失在戈壁深处了。我听见了由远及近的巨大的脚步声,我能感受到我内心的恐惧和不安。“黄羊”我惊呼起来。这时,就看见了一只我想象中的黄羊,那绝对是一只黄羊,金色的皮毛闪闪发光,照亮了整个大山,照亮了整个沉闷的戈壁。它高耸着它巨大的如同戈壁岩石的头,木然地盯视着这块土地。也就在我叫出这一声的时候,我听见了一声沉闷的枪响,如同从河流深处传来的一声波浪,如同沉睡中的一声惊叫,拍打着翅膀冲着这边过来了。我看见那只金色的黄羊一头栽倒在山梁上,然后它沉重的身体慢慢顺着山梁开始往下滑。我

    15、快步向它冲过去,我不顾一切。我终于到了黄羊的身边,它深情的眼睛说:“我的孩子,我一直在等待你的到来。你终于来了。”它说完就闭上了眼睛。接着我又听见了形同拍打着翅膀飞来的子弹的沉闷的呼啸声,接着我扶着黄羊的手臂上开始流下鲜血。我趴在黄羊温暖而潮湿的胸前,我能听见那有力的心脏的跳动。然后我感到自己的眼里注满了泪水,身上开始寒冷。我感到自己正侧身躲进黄羊的体内,慢慢地变大变大,最后躺在山梁上的黄羊就成了我,而真正的黄羊如一阵清风悠悠而去。我接着听见了父亲的脚步声在走近。接着,父亲用力将我扛在肩上,如同扛着一头牛。我想大声喊,可我听见发出的声音是;只家养的绵羊发出的可怜兮兮的叫声。那声音时断时续,如同

    16、含混不清的梦吃。最后我只有温情的眼神,我的眼神正对着父亲的眼神。父亲看了我一眼就转过身去,他大声地唱着歌,然后大叫着我的名字:“儿子,快来,看父亲给你打着黄羊了。父亲不是吹牛皮。”我看见了父亲的得意,我想父亲无非是想把这份得意在自己的儿子面前表露出来,现在他的愿望已经实现了。我无法再目睹找不到儿子的父亲是怎么惊慌失措地调动所有的当地人开始寻找,是怎么百思不得其解,儿子到哪里去了?为什么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村里人在父亲伤心沉闷的时候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剥我的皮了,他们喜气洋洋。在传说黄羊已经被宰杀干净的时节里,猎到了一只黄羊,这无论如何是该庆贺的事情。“黄羊好呀,浑身是宝,明天拿到集市上可以卖个好价

    17、钱,管它是不是自己的祖先呢!”一把刀熟练地取走了我的心,接着是我热乎乎的肝脏,我的皮被几个高手完好无损地剥下来,这可是金黄色的少见的黄羊皮。一村的人都围过来,排着队等着分我的肉我再也无力看下去,我闭上了我的眼,当一把砍刀冲着我的肋骨砍下去的时候。那时候我知道了“依麻木”,它的含义就是黄羊之乡。(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题目爸爸的黄羊,“黄羊”既指爸爸猎杀的黄羊,又指后来成为黄羊的“我”,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隐含其中,耐人寻味。B.小说对野兔和黄羊的神态尤其是眼睛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彰显出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赞颂。C.小说叙述“我”追野兔

    18、走入戈壁滩时看见黄羊,黄羊我惊呼起来”,这句话写出了“我”看到黄羊时所感到的突然和惊喜。D.父亲打死黄羊,把黄羊扛在肩上时,“父亲看了我一眼就转过身去”,刻画了此时父亲对于打死黄羊已经感到后悔的心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将笔触伸向戈壁滩,对“依麻木”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营造了苍茫、悠远、厚重的意境,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B.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在广袤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是何其的渺小。C.小说情节荒诞而发人深省,直接表达当人类不能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时候,那最后的一枪所射杀的必定是我们自己。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从“我”的角

    19、度叙述父亲打死黄羊的经过,笔法自然,使文章更具真实性。8.和百年孤独一样,本文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这一特点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9.小说对“抓野兔”的情节着墨较多,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少学长安,习欧阳尚书,事博士九江朱普。贫宴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园。至王养篡位乃归。建武十九年,年六十余,始辟大司徒府。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耀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贵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世祖从容问汤本师为谁,汤对曰:“事沛国柜荣。

    20、”帝即召荣,令说尚书,甚善之。拜为议郎,赐钱十万,入使授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生几晚!”会欧阳博士缺,帝欲用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阔,扬州从事皋弘。”帝曰:“俞,往,女谐。”因拜荣为博士,引阔、弘为议郎。车驾幸大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藉,辩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儒者莫之及。后荣入会庭中,诏赐奇果,受者皆怀之,荣独举手捧之以拜,帝笑指之曰:“此真儒生也。”以是愈见敬厚,常令止宿太子宫。二十八年,大会百官,诏问谁可傅太子者,群臣承望上意,皆言太子舅执金吾原鹿候阴识可。博士张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为阴氏乎?

    21、为天下乎?即为阴氏,则阴候可;为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帝称善,即拜佚为太子太傅,而以荣为少傅,赐以稻车、乘马。荣大会诸生,陈其车马、印缓,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三十年,拜为太常。显宗即位,尊以师礼,甚见亲重,拜二子为郎。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莹于首山之阳。(节选自后汶书桓荣丁鸿列传)【注】俞:叹词,表示允许。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B.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

    22、授太子C.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D.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以记言为主。B.朝会:古代称臣见君为朝,君见臣为会,合称朝会,分大朝和常朝两种。C.太常:官名,位列九卿之首,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D.阳:古代称呼“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阳,反之“山南水北”为阴。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桓荣家境贫寒,刻苦自励。桓荣很小就到长安求学

    23、,学习古学;因家境困厄,常给人做佣人养活自己,在外十五年,直到王莽篡权才回到故乡。B.桓荣通晓经籍,深受器重。世祖召见桓荣,授官议郎,入宫教授太子;每次朝会,让桓荣在公卿面前讲述经书;任用他做博士以补空缺。C.桓荣熟谙古事,被委以重任。皇帝为太子选拔太傅、少傅的时候,在博士张佚的力荐下,桓荣因熟习古事,被选为少傅,并得到丰厚的赏赐。D.桓荣被待以师礼,深受尊崇。显宗继位后,拜桓荣的儿子为郎;每次生病,皇上就派使者慰问,派太医诊治;死后,皇帝亲自为他送葬。13.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每小题4分,共8分)(1)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儒者莫之及。(4分)(2)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

    24、4分)14.桓荣在太学太祖评价他为“此真如儒生也”,其依据有哪些?(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送崔侍御往容州宣慰郎士元秦原独立望湘川,击隼南飞向楚天。奉诏不言空问俗,清时因得访遗贤。荆门晓色兼梅雨,桂水春风过客船。畴昔常闻陆贾说,故人今日岂徒然。【注】容州:唐朝时容州为岭南道五管之一的容管所在地,今广西境内。隼:飞翔能力极强的鸟类。陆贾:西汉时外交家,能言善辩,两次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赵佗臣服汉朝。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友人去容州宣扬政令,安抚当地百姓,诗人就写诗表达自己的送别之情。B.第二句以展翅南飞的隼

    25、来比喻友人,写出了诗人对友人才能的仰慕之意。C.诗人希望友人能切实传达朝廷之意,清闲时能去拜访那些被弃置的贤才。D.颈联两句运用实写,以“梅雨”“春风”暗示时间的变化和路途的遥远。16.尾联一反以往送别诗的感伤,表达了不一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本联表现的思想感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古人常借酒来抒发情怀,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_ ,_ ”两句来写因感慨人生而洒酒祭月。(2)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 ”两句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3)在论语十二章

    26、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下党革命斗争历史的红岩,是革命历史小说中影响最广的一部。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传播,形成了 的红岩文化。长篇小说红岩在1961年正式出版后。小说一出, ,出版后不到两年时间,就多次重印。北京所有的宣传机构几乎 地行动起来,纷纷著文介绍。书店门前,人们排着长队争买红岩。有读者说道:“我不止一次地在大街上、公园里、电车上听到朋友们在谈论着红岩,他们时而谈到威武不屈的许云峰,时而谈到坚韧

    27、倔强的江姐,时而谈到勇敢沉着的成岗”“红岩热”还带来了各种艺术形式的改编热潮,长期以来,红岩故事在舞台上常演不衰。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得以彰显。红岩精神在今天依然是人们精神力量的源泉。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赫赫有名赞不绝口 洛阳纸贵 殊途同归B.赫赫有名好评如潮 千金难买 殊途同归C.久负盛名好评如潮 洛阳纸贵 不约而同D.久负盛名 赞不绝口 千金难买 不约而同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岩现

    28、象”,彰显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B.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得以彰显。C.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得以彰显。D.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彰显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经常看到媒体呼吁献血,让人感觉血液似乎一直不够用。其实,(),这是因为_

    29、,全血制剂和红细胞制剂的使用期限是采血后的21天内,血小板制剂是4天内,血浆制剂是1年内。除此以外,血液制剂需要“ABO血型”和“RH血型”等不同的血型,定期采血, ,有助于应对各种用血需求。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人的安全献血量不能超过全身血量的l/10o而献血量又与献血者体重密切相关:体重越大,血量就越多;体重越轻,血量就越少,因此,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血液是需要定期采集的B.血液定期采集是一种常态C.定期采集由血液特性决定D.定期采集血液至关重要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0、。(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12年,植物学家钟扬在复旦大学校刊上,发表的生命的高度一文中写道,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不乏各种各样的成功者,它们造就了生命的辉煌,达到了生命的高度。然而,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先锋者敢为人先,不断攀登。虽可能失败,但对成功者来说,仍有意义和价值。成功者以先锋者为基石,他们的成功是对先锋者最好的回馈。当然,成功者与先锋者的身影往往是重叠的。以上关于“先锋者与成功者”的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

    31、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BA.“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的说法错误。C.“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说”错误。D.“比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的说法于文无据。2.D“造成了两种学说的差异”的说法曲解文意。3.BB选项论证的观点是:文学作品反映着现实生活。4.先提出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这一核心命题,并阐明其起源、发展与形成的过程;然后谈论西方“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其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最后通过比较指出中西方


    注意事项

    本文(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盟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