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教学设计第1节力.docx

    • 资源ID:697719       资源大小:36.79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教学设计第1节力.docx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教学设计第1节力教学设计第1节力生活中力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概念”的认识,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但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物理内涵,有丰富的物理内容。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实例为基础,让学生从感觉力的作用效果入手,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要求不宜过高,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科学归纳就是要对各种不同的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共性。力的概念的形成就是科学归纳的一个好案例。本节的重点是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发现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时,都要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改变的原因。本节的难点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时,可以对归纳的方法进行一些点拨和提示,也可以在形成力的概念之前先做一些铺垫。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作力的示意

    3、图;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或生活、生产中的力现象,以及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力的主要特征,从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3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认识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以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2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教学难点1

    4、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学生实验、小组合作学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弹簧、磁铁、小铁球、铁块、小车、多媒体课件等。学生准备:旱冰鞋、气球、橡皮筋、水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分组实验:每组同学吹好气球,怎样使它破裂?学生列举的办法有很多:扎、挤、吹2生活中什么时候用了力?事例:背书包、提重物、蹬自行车3请同学们拍桌子、两手互拍、掰手腕、拉橡皮筋体会一下施力和受力的感觉。你对力产生了什么认识?用多媒体设备投影下列图片,并提出思考问题,几个情景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上述事例中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呢?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几个物体?发

    5、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呢?物理学中,人们常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和描述力。推进新课一、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一)活动与探究探究要求:请用你桌上的器材,设计如下几个活动,然后观察思考。(器材准备:小车、磁铁、钢球、弹簧、橡皮泥、气球等)1把橡皮泥捏成自己喜欢的形状,用力挤压气球,橡皮泥和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发生了什么改变?展示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发生的变化。(1)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

    6、缩短)(2)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射箭图片,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的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3)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4)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效果。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组织学生完成如图所示的器材做课本P3“演示”中的实验,观察小铁球的运动情况有什么变化。问题:小铁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铁球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让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1)静止的小铁球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2)光滑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小铁球被正对运动方向放置的磁铁吸引,运动变快。(3)光滑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

    7、的小铁球被垂直运动方向放置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3展示图片,分析交流图片中在运动员的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1)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棒球由静止变为运动。(2)足球守门员接住射向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中速度的大小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思考问题:根据以上几个实验,请你总结出力作用到物体上,分别发生哪些变化。你能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力的作用效果吗?(教学说明:重申无论物体是由静止(运动)到运动(静止),还是运动中速度的大小或者方向发生变化

    8、,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力的概念提出问题:什么是力的作用?1展示并罗列现象,回扣开始导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用课件上的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几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呢?(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人推车(学生举例)(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

    9、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以上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2分析罗列的现象可以从语法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3归纳总结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之处: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述。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4提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体,也一定有受力物体。学生

    10、举例,并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结论:有力产生时,一定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问题1.能否举出日常生活中涉及力的其他例子?并说出其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人用绳子提桶时,谁是施力物体?3粉笔离开手后上升过程中手对笔有力的作用吗?(三)力的单位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体验1 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 N。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 N;成年男子右手的最大握力约是700 N;一个质量是40 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 N等等。拿起两个

    11、鸡蛋所用的力约是1 N一般人右手的最大握力约是700 N二、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一)力的三要素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3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图示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论证。(1)踢球时,用的力越大,球飞得越远,说明什么?(2)对球施加不同方向的力,球向不同的方向运动,说明什么?(3)两个人推门的情景,说明什么?4活动探究:组织学生体验不同的力作用在相同的物体上产生的作用效果。(1)用同样大小的力拉弹簧和压弹簧,力的方向不同时,作用效果不同。(拉的时候弹簧伸长,压的

    12、时候弹簧缩短)(2)小铁球在做直线运动时,分别从左、右两侧用磁铁吸引它,观察现象并分析。(3)从门里推门和从门外推门,会出现什么不同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方向有关系。(4)用手拉伸弹簧,力的大小不同时,作用效果不同。(用的力越大或挂的钩码越重,弹簧拉得越长)(5)用较小的力推课桌和用较大的力推课桌,观察并分析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力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系。(6)推门的不同位置,要达到相同的效果,注意感受是否相同。指导学生亲身体验,并交流感受。(7)将钢板尺的一端用夹子固定在桌边,先后在钢板尺的另一端和中间某一位置悬挂相同的钩码,可以看到钢板尺所产生的形变不同

    13、。悬挂点距离固定端越远,钢板尺产生的弯曲形变越大。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A点比B点省力。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跟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有关。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是由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所决定的。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二)力的示意图学生活动:让学生看课本“力的示意图”的内容,了解什么是力的示意图。交流讨论力的示意图是如何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根据力的三要素,我们可以用作图的方法把“力”形象地表示出来,这叫做力的示意图。具体的作法是: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是

    14、力的作用点。板书:力的大小用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方向用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用一个点表示例题:老师对讲桌施加水平向右的50 N的推力。学生参照课本力的示意图,画出老师对讲桌的作用力。投影部分学生练习,共同总结画力的示意图的注意事项。画力的示意图的注意事项:1先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2然后在受力物体上从力的作用点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带有箭头的线段,箭头表示力的方向。3一个图中有几个力时,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4作力的示意图时,不需要画出物体的具体形状,一般是画一个方框来代替物体。5力的作用点可以用线段的起点表示,也可以用线段的终点来表示。练习: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1)手竖直向上托一本书F

    15、50 N;(2)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拉木箱F10 N;(3)重物受竖直向下的力F20 N。学生练习:三名学生分别在黑板上演练三题,教师点评。(教学说明:时间允许可以对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进行比较)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从生活中的经验可以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学生体验: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双手互拍,提书包,拉橡皮筋体会一下手对这些物体施力时,手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通过对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分析,找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1)向上提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

    16、(提书包的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2)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演示实验:(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用投影仪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同时释放两个磁铁。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2)两个弹簧互相拉伸。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归纳总结:一个物

    17、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学生举例分析:投影“用手拍桌子”的图片,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说明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互为受力物体。拓展提升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特点?相互作用力的特点:(1)方向相反;(2)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带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轻小物体并不吸引带电体B指南针能够指南北,说明有些物体受力时不一定有施力物体C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有力的作用D如果物体形状发生了改变,则物体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解析:A选项中,带电

    18、体吸引轻小物体,轻小物体也一定吸引带电体,故A是错误的;B选项中,指南针能指南北是由于受到地球的磁场的作用,地球是施力物体,指南针是受力物体,故B也是错误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使物体相互接触,只要不互相作用,就没有力,所以C选项是错误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那么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了,肯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因此D选项是正确的。答案:D2下列哪个例子不能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A射箭运动员箭上弦后将弓拉开 B一石子在空中加速下落C茶杯放在桌子上使桌子发生微小形变 D陨石落地,将地面砸开一个大坑解析:将弓拉开时力使弓发生了形变;茶杯使桌面发生了微小形

    19、变时,桌子的形状发生变化;陨石将地面砸了一个大坑更是形状变化。石子加速下落是石子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所以正确选项是B。答案:B3关于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必须是从静止变为运动B只要做曲线运动,运动状态就在不停地改变C运动状态改变,必须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都发生改变D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其运动状态就没有改变答案:B4在下图中,正确表示压力的是()。答案:C5坐在船上的人用桨向后划水,船就会前进。使船前进的力是()。A人手作用于桨上的力B水作用于桨上的力C水作用于船体上的力 D桨作用于水上的力答案:B6关于力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有甲对乙有

    20、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B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力,不会施力C只有当两个物体直接接触时,相互间才会发生力的作用D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答案:D7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力的三要素不同,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不同B力的作用效果可表现在使物体发生形变C力的作用效果表现在使物体保持一定的速度运动D力的作用效果可表现在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答案:C规律总结: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主要知识点:1什么是力。2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1节力本节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力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

    21、效果,从知识与技能层面上讲,学生是很容易理解的,其要点是要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多做些小实验,亲身体验,感受过程与方法,学习从物理实验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关于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补充些简单的微小形变实验,说明力的作用确实会使物体产生形变。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是通过学生身边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概括出来的。关于力的概念的得出,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背力的概念、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这些名词,而是要让学生去经历、体验从自然现象和生活中归纳力概念的过程,领会这种方法。关于力的相互性,要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体会到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会同时出现两个力,只是这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中国古代对

    22、力学的研究力学知识起源于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生产劳动中的实践经验,并逐步发展为生产技术和初步的自然哲理,这在东西方古代都是如此。从时间来看,大体可分为春秋战国、两汉、宋明三个高潮。(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公元前316年,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正面取水,侧面排沙”,其飞沙堰工程巧妙地利用了弯道环流,说明当时测河水流量、了解泥沙规律等水力学知识及水利工程已有相当的水平,成都平原两千多年来始终受益。与考工记几乎同时的墨经,则进一步得出一些初步的力学哲理(如“奋”“衡”“本”“标”“重”“权”等),给力下了比较科学的定义:“力,刑(形)之所以奋也。”可惜这一科学的抽象思维方式在

    23、后世没有得到传承。(2)两汉到五代时期(公元前206960)这一时期带有直觉经验型的物理哲理性著作是王充的论衡,在他的著作中对于运动的疾舒(快慢)、力与运动、物与运动、内力与外力的关系等作了叙述。关于运动的相对性,晋天文学家束皙(261303年)说过:“乘船以涉水,水去而船不徙矣”(隋书天文志);晋葛洪(283363年),号抱朴子,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塞难中说:“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晋书卷十一天文志更将这一相对运动的思想用于解释天体运行:“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譬之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故不得不随磨以左回焉。”有极大价值的

    24、是至少成书于东汉时代的尚书纬考灵曜(著者不详,收入明代孙毅编纂的古微书卷一尚书纬),该书在提出“地有四游,冬至地上行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下行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是其中矣”的同时,提出了著名论断:“地恒动而人不知,譬如闭舟而行,不觉舟之运也。”这种对运动相对性的观点,考灵曜比伽利略的对话至少早1 500年。此观点说明我国古代物理思想达到过的高度。这一时期在机械、水力等技术发展基础上物理思想活跃,但是对物理现象很少作定量叙述。(3)宋元明时期(9601644)宋代曾公亮(9971087)在武经总要这一军事著作中除记载兵工机械、枪炮、军用油泵(“猛火油柜”)等外,还在寻水泉法中详载了虹吸管(“渴乌”),它在后汉书张让传及唐代通典中都有记载,包括“取大竹去节”,“油灰黄蜡固封,竹首插入水中五尺”,烧火使“火气潜通”入水,“则水自中逆上”等。宋应星(15871644(?)的天工开物是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在卷十五佳兵篇中记述了测试弓弦弹力大小的方法:“凡试弓力,以足踏弦就地,秤钩搭挂弓腰,弦满之时,推移秤锤所压,则知多少”,方法十分巧妙。该书在我国失传300多年,于1926年才由日本找回翻印本。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力学知识与古代精湛的工艺技术往往密不可分,但各时期对技术知识的整理汇集、研究提高、保存流传都未受到重视,致使技术特别是科技理论不能形成明显的生产力。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教学设计第1节力.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