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禽病课件.docx

    • 资源ID:692054       资源大小:29.84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禽病课件.docx

    1、禽病课件一、 河南家禽养殖概况2009年河南现代家禽产业总体态势家禽业是河南畜牧产业中发展速度快、规模比重大、产业化水平高的产业。2009年河南家禽存栏6.13亿只、出栏8.05亿只,家禽存栏量全国第一,出栏量居全国第三。河南禽蛋产量382.9万吨,位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生产总量的1/7。年出栏肉鸡10万只以上,存栏蛋鸡1万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分别达454个、5679个。 以大用集团、永达集团为主的肉鸡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以华英集团为主的肉鸭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竞争力日益增强;固始鸡、固始鸡笨蛋、卢氏绿壳蛋、淇河缠丝鸭蛋等产品畅销全国。二、目前河南家禽产业区域布局 家禽优势集聚区包括豫北、豫东等的淇县

    2、、浚县、汤阴县、内黄县、滑县、修武县、武陟县、沁阳市、开封县、杞县、禹州市、南乐县、清丰县、舞钢市、临颍县、原阳县、获嘉县、柘城县、淮阳县、西华县、商水县、郸城县、太康县、项城县、登封市、偃师市、孟津县、伊川县、新安县、宜阳县等30个肉鸡基地;豫南、豫北的潢川县、信阳市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商城县、淮滨县、息县、新蔡县、洛宁县、尉氏县、扶沟县、新郑市、封丘县、濮阳县、台前县等15个水禽基地;豫北、豫南等的济源市和固始县、遂平县、西平县、上蔡县、正阳县、安阳县、荥阳市、卢氏县、睢县、林州市、卫辉市、辉县市、汝州市、南阳市宛城区、南阳市卧龙区、许昌县、永城市、唐河县、博爱县等20个蛋鸡基地三、当

    3、前禽病流行动态2、新病在不断的出现,老病在变化而且一病多症。 新城疫、法氏囊等病不断发生变化,新的疾病也在不断出现,但仍以传统疾病尤其是病毒性传染病为主。 例如2004年国内部分地区发生禽流感,2005年部分地区又出现以气囊炎为主要表现症状的新病。目前大家认定的肾传支2006年开始在某些区域大量发生,2007年支气管栓塞又开始呈现地区爆发之势。这些疾病的出现都给养禽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危害。一病多症:如传染性支气管炎有呼吸型、肾型、腺胃型、生殖型等; 大肠杆菌引起肠炎型、腹膜炎型、肉芽肿等。3、病原体出现变异,禽病越来越不典型几年前,危害养殖业的疾病主要是单发的支原体、大肠杆菌、球虫、霉形体等疾病

    4、;2003年下半年开始出现非典型法氏囊病,2004年以后出现非典型新城疫,虽然新城疫只有一个血清型,但其表现形式越来越多,真正是老病新变化,为禽病的准确诊断和治疗增加了困难。 4、细菌耐药性严重,药残在禽肉蛋中的存在,造成食品不安全的后患。(超级细菌); 以前大部分都是单一的病发作,2005年以后就很少有单发的疾病,多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疾病并发。比如球虫与肠炎并发、细菌菌与病毒病并发、病毒病与肠炎并发等,为禽病的准确诊断和治疗增加了难度。继发感染 细菌病如“影”相随 特点:大肠杆菌、支原体等 多为继发感染 如IBDV早的3-4日龄发生,晚的110日龄左右发生,前者未免疫,后者已经退化,给治疗带

    5、来不便。亚临床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多重感染日趋常见(生物制品污染非SPF鸡胚生产的疫苗(苗源污染(早期感染)、垂直传播、水平传播)、卵黄抗体);8、传染性喉气管炎局部发生,有时与禽流感或新城疫、大肠杆菌病、霉形体病等混合感染,死亡率较高;2011-2012霉菌病增多 9、环境病重新被认识应激 冷应激-呼吸道疾病的诱因 热应激-新母鸡病高发营养代谢病 饲料原料居高不下,各种代谢病很难避免;中毒性疾病 药物随意添加、组合;管理不当等因素造成的非传染性疾病时有发生。 有些养殖户为了追求效益,养殖密度大,设施不健全,管理又不到位等。10、蛋鸡血管瘤、骨瘤、内脏瘤有一定发生率 11、各类肝肾疾病层出不穷,原

    6、因众多,有病毒 性、细菌性和药物的原因。12、某些蛋鸡群发生输卵管囊肿或萎缩,原因复 杂,其中有细菌感染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因素,因为实验条件限制和化验意识问题,一些因素尚不明确。13、病毒性关节炎发生于肉鸡和蛋鸡,与滑液囊 霉形体混合感染,难以治愈。14、家禽呼吸道疾病突出,危害严重。?管理与生物安全?可能是最大的盲点!治疗的误区?药物滥用!病原 2形态特征:中等大小,圆形粒子,100-300nm,内部为核衣壳,外有不完整的囊膜(常因被破坏),囊膜上有纤突,分别为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类似于正粘病毒。核酸型为负股单链RNA。消化系统:稀粪,呈黄绿色或黄白色,有时有血液,后期呈蛋清样。有的有神经症

    7、状,阵发性痉挛,角弓反张、 腿、翅膀麻痹。 症状鸽ND主要是神经症状,其次是拉稀。死亡率亦可很高,影响产蛋。鸵鸟、鹌鹑、火鸡ND与鸡相同,主要发生于雏火鸡。鸵鸟与鸡相似,呼吸、消化、N、S。病鸡发热,精神不振,伏地不动或翅下垂,闭目呆立 排出绿色粪便 病鸡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咳嗽,发出呼噜声 鸡冠和肉垂呈暗红或青紫色 共济失调,倒地挣扎神经麻痹、瘫痪 肌胃角质下层出血 整个肠道发生卡他性炎症,肠腔充满黏液,外观可见紫红色枣核样肿大的淋巴集结 气管黏膜充血、出血 肠道淋巴集结出血、坏死 盲肠扁桃体出血、溃疡及坏死 产蛋鸡卵泡出血、液化、变形慢性病例可见十二指肠黏膜岛屿状坏死 V4(耐高温株) 具

    8、有良好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耐热性,可常温保存,在22 30环境下保存60天其活性和效价不变。V4苗可以通过饮水、滴鼻、肌肉注射等方式免疫。V4苗还具有自然传播性,能通过自然途径免疫在鸡群中迅速传播,产生的血清抗体较高,具备抵抗强毒攻击的能力,是防制ND的理想弱毒株。 克隆株疫苗 目前市售的主要有进口的Clone-30、N-29和国产的Clone-83、N-88等几种,其中Clone-30应用较广。 Clone-30毒力低,安全性高,免疫原性强,不受母源抗体干扰,可用于任何日龄鸡。 灭活苗:多与弱毒苗配合使用。弱毒苗中系苗免疫后3天可产生保护力,小鸡可持续2个月左右,大鸡可持续半年以上。其余三种

    9、需7-9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3个月左右。灭活苗一般接种后10-14天产生免疫力,21天高峰,但产生的抗体水平高而均匀,且不受母源抗体干扰,免疫力可持续半年以上。 油乳剂灭活苗不含活的病毒,使用安全,且经加入油佐剂后免疫原性显著增强,受母源抗体干扰较少,能诱发机体产生坚强而持久的免疫力。 平时防控新城疫最主要的方法 灭活苗接种使鸡体产生循环抗体,抗体来的慢但持续时间长且整齐度好。ND弱毒苗接种主要使鸡产生局部免疫,抗体产生快但是持续时间短且整齐度差。有时鸡群注射灭活苗后抗体水平已达8log2仍然发生典型或非典型新城疫,一般是因为局部抗体水平低,难以抵御野毒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入侵而致病。所以将

    10、两种苗联合使用能减少新城疫的发生 ,是控制新城疫发生的最主要的方法。 鸡 新 城 疫爆发的控制本病无特效疗法,鸡群一旦发病,应立即用La系、克隆30或V4点眼或饮水,两月龄以上鸡群也可用系紧急接种。 同时配合使用抗菌素和多种维生素,以预防细菌继发染,促进机体恢复。我国鸡新城疫难以控制的原因1、综合性的防制措施不力 鸡舍简陋、鸡群过分密集、半开放式饲养、保温、通风能力差,不同年龄鸡群同场饲养,环境恶劣等致使鸡群抵抗力下降 。2、首免的误区致母源抗体的影响 母源抗体可抑制相应的弱毒株在幼雏体内复制,从而影响弱毒疫苗的免疫。(雏鸡经卵黄传递母源抗体。在孵化后期,大约从12日龄开始,在短时间内卵黄中的

    11、抗体移向雏鸡血中,一般3日龄开始升高,57日龄达到高峰,9日龄后逐渐下降) 我国鸡新城疫难以控制的原因3、多数鸡群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性病毒的多重感染。4、在鹅鸭等水禽中出现了致病性强的NDV。5、 NDV致病性、抗原型、基因型等出现了变化。病原 4血清型及毒株分类:目前已知有2个血清型,1型为对鸡致病的IBDV,2型从火鸡分离,无毒力。根据抗原差异1型又可分为不同的亚型(6个或更多个),变异不明显,但不同亚型之间的保护率交叉性较低(10-70%,可能是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流行病学 4流行特点:发生突然、传播迅速,感染率、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快,呈现典型的尖锋式死亡曲线。新疫区或新鸡群往

    12、往呈现爆发流行。本病易与其它疫病混合感染:ND、E. coli,MG。 5免疫抑制:年龄越小,感染后产生的免疫抑制越严重,常继发ND等其它传染病。 6由典型发病到非典型发病,系因普遍免疫所致。 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治疗技术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失败的情况常有发生,而用高免蛋黄注射液预防和治疗此病效果甚佳。这比用高免血清(成本高,制作繁,来源少)和某些药物治疗要好的多。用高免蛋黄注射液时,还应切实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用当地病毒株及患此病的鸡法氏囊制成灭活疫苗多次免疫产蛋鸡,可产生很高的抗体滴度(2)避免细菌污染。 (3)高免蛋黄注射液应在低温的环境中运输及储存,这样不但可抑制细胞的繁殖;而且

    13、能防止免疫球蛋白(抗体)的降解和变性。28C的普通冰箱中可保存2周;0摄氏度以下冻结保存可达3个月。当然越新鲜效果越佳。 (4)一旦发生疫情,应迅速将全群肌注高免蛋黄注射液,这样,很快就能达到控制疫情发展的目的,若第2天再注射1次,效果更好,用于预防时,可在好发日龄的前12天,肌注或饮水投予高免蛋黄液(注意:肌注更可靠),其免疫时间可维持710天,然后在行第2次预防免疫。这样可避开法氏囊病的好发日龄(25周龄)。当然,当抗体消退且现场病毒还继续存在的情况下,仍有可能发病,此时可按前述方法进行治疗。(5)为了避免肌注引起的局部感染和防止应激,可在蛋黄液中按每只鸡用量各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50001

    14、0000单位(或庆大霉素5001000单位),具体视鸡的日龄大小可作适当的加减。 3其他措施:即一般卫生防疫措施,预防早期感染。传染性喉气管炎:概 述传染性强,传播快,潜伏期短,发病率高,雏鸡表现呼吸困难,咳嗽,流涕,病死率高,尤其是肾型和腺胃型。成年鸡则产蛋下降严重,因此对养鸡业危害极大,是一种常见传染病。肾型传支除死亡率高外,还造成发育不良,长期不愈,殃及产蛋等后果,损失很大。致病型:呼吸型、肾型、腺胃型、生殖型等7抵抗力: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属中等,耐寒冷、低温和酸碱,对热及一般消毒剂敏感。流行病学 4诱因:过度拥挤、卫生太差、营养不良、过冷过热、密闭潮湿等。 5流行特点:传播快、发病率高

    15、,雏鸡发病特别是肾型传支和腺胃型死亡严重。成年鸡主要表现产蛋下降及蛋质低劣。无季节性。症状1雏鸡 呼吸道型传支,呼吸困难、张口、伸颈、咳嗽、喷嚏、气管罗音、喘息、流鼻涕、个别鸡窦肿胀,流泪, 神郁、食减、垂翅、低头、嗜睡、病雏怕冷,互相拥挤在一起,死亡率达3050%。 一般无下痢。症状2中雏(生长鸡):突出症状是罗音,伴有一定程度的咳嗽和喘息,一般只有抓鸡贴耳听或夜深人静时才听得到“丝伊丝伊”声,这种年龄死亡率明显下降,可能会出现增重减慢或减重现象,这对饲养肉用鸡者威协很大。 本病发病率高,传播快,严重者病死率较高。患病早期可见核内包涵体。 1925年首先由Mar等人报导,当时称为: “气管喉

    16、头炎”,目前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 流行病学3传播途径及方式:主要经呼吸道间接传播,也可经粘膜感染(饲料、饮水等)。4流行特点:本病传播较快,感染率高,但一般情况下病死率较低,不超过20%,然而若为严重的咯血型则死亡率可高达70%。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冬节多见。地方流行性或流行性。发病原因鸡群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维生素缺乏也是本病发生的诱因或免疫方法不当或免疫手法不熟练。有些养鸡户徒方便采用饮水免疫;有些养鸡户手法不熟练,给鸡滴眼免疫,只怕滴不足剂量,所以无意中加大了疫苗的用量,导致疫苗反应过大,诱发鸡群发病。 症状2轻症地方流行性(眼结膜型):2个月以内仔鸡,多表现为结膜炎,眶下窦肿胀

    17、,有较轻的呼吸困难症状。病程2-3周,若无继发感染则很少死亡。很易继发传染性鼻炎等。3产蛋下降型(轻症) 诊断检查包涵体:取发病2-3天的急性期病鸡喉头粘膜上皮或接种病料的绒毛尿囊膜作包涵体检查,胞核内包涵 。 血清学诊断:可用荧光抗体、琼扩及中和试验 。 3 鉴别诊断 :注意与慢呼、传支、传鼻及新城疫的区别。 防制2治疗: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典型的呼吸道病,用抗生素药物防止继发感染对加快本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红霉素类、泰乐菌素等,也可用磺胺类(影响产蛋)。对症:化痰止咳的中药(喉症丸、牛黄解毒丸)3一般卫生防疫措施 此病流行于世界各地,多为幼鸡和幼鸽患病,根据感染鸡的龄期、病型及有无混合感

    18、染,死亡率在560之间,并可影响其生长和产蛋性能,造成较严重的经济损失。禽痘一般不感染哺乳动物,其公共卫生学意义不大。 病原禽痘病毒属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目前认为引起禽痘的病毒最少有五种类型,包括鸡痘病毒、火鸡痘病毒、鸽痘病毒、金丝雀痘病毒、燕八歌痘病毒等,鹅、鸭有时也感染痘病毒。鸡痘病毒是其代表种。在自然条件下,每一型病毒只对同种宿主有强致病性,各种禽痘病毒彼此之间在抗原性上有一定的差别,但通过人工感染也可使异种宿主致病。禽痘病毒是一种比较大的DNA病毒,呈砖形或长方形。在患部皮肤或粘膜上皮细胞和感染鸡胚的绒毛尿囊膜上皮细胞的胞浆内形成包涵体。 鸡痘病毒具有吸附红细胞的性质,细胞培养物内的病

    19、毒增殖可用红细胞吸附试验测出。 禽痘病毒可在鸡胚的绒毛尿囊膜上增殖,也可用鸭胚等禽胚进行增殖。并在鸡胚的绒毛尿囊膜上产生一个中央坏死区、致密的增生性痘斑。禽痘病毒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物和鸭胚成纤维细胞培养物上生长繁殖。 痘病毒大量存在于感染皮肤和黏膜的斑痕组织中,有时也扩展到血液和内脏。 痘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相当强,特别是对干燥的耐受力,上皮细胞屑和痘结节中的病毒可抗干燥数年之久,阳光照射数周仍可保持活力。对热的抵抗力差。一般消毒药,在常用浓度下,均能迅速灭活病毒。各种龄期、性别和品种的鸡都能感染,但以雏鸡和中雏最常发病,且病情严重,死亡率高。成鸡较少患病,但在某些应激因素的作用下,也可感染

    20、。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夏秋季多发生皮肤型禽痘,冬季则以白喉型禽痘多见。南方地区春末夏初由于气候潮湿,蚊虫多,更多发生,病情也更为严重。 禽痘的传染常通过病禽与健康家禽的直接接触而发生,脱落和碎散的痘痂是禽痘病毒散播的主要形式之一。禽痘的传播一般要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而感染,常见于头部、冠和肉垂外伤或经过拔毛后从毛囊侵入。黏膜的破损多见于口腔、食道和眼结膜。 有些病禽皮肤、口腔和咽喉黏膜同时受到侵害和发生痘斑,称为混合型,有时还可见到败血型。病禽表现严重的全身症状,并随后发生肠炎,病禽可迅速死亡,或急性症状消失后,转为慢性肠炎,腹泻致死。 皮肤型鸡痘和鸽痘的特征是在身体的无羽毛部位,如冠、肉

    21、垂、嘴角、眼皮、腿、脚、泄殖腔及翅的内侧等部位形成一种特殊的痘疹。最初痘疹为细小的灰白色小点,随后形成如豌豆大、灰色或灰黄色的结节。痘疹表面凹凸不平,结节坚硬而干燥,有时可互相连结而融合,产生大的痂块。如果痘痂发生在眼部,可使眼缝完全闭合;若发生在口角,则影响家禽的采食。黏膜型鸡痘和鸽痘的痘疹多发生于口腔、咽部、喉部、鼻腔、气管及支气管,病鸡表现为精神委顿、厌食,眼和鼻孔流出的液体初为浆液粘性,以后变为淡黄色的脓液。时间稍长,若波及眶下窦和眼结膜,则眼睑肿胀,结膜充满脓性或纤维蛋白性渗出物。鼻炎出现2d3d后,口腔和咽喉等处的黏膜发生痘疹,逐渐形成一层黄白色的假膜,覆盖在黏膜上面,影响病禽的吞

    22、咽和呼吸,嘴往往无法闭合,病禽频频张口呼吸,发出“嘎嘎”的声音;严重时,脱落的破碎小块痂皮掉进喉和气管,进一步引起呼吸困难,直至窒息死亡。黏膜型禽痘,其病变出现在口腔、鼻、咽、喉、眼或气管黏膜上。发病初期只见黏膜表面出现稍微隆起的白色结节,后期连片,并形成干酪样假膜,可以剥离。有时全部气管黏膜增厚,病变蔓延到支气管时,可引起附近的肺部出现肺炎病变。 黏膜型禽痘开始时较难诊断,可用病料接种鸡胚或人工感染易感鸡。病料可用痘痂或口咽的假膜,制成15110的悬浮液,接种于1011日龄鸡胚的绒毛尿囊膜上,5d7d后绒毛尿囊膜上可见有致密的增生性痘斑;或将病料擦入已划破的冠、肉垂、无毛部皮肤或拔去羽毛的毛

    23、囊内,当接种鸡在5d7d内出现典型的皮肤痘疹时,即可确诊。此外,也可采用琼脂扩散沉淀试验、血凝试验、中和试验等方法进行诊断。 在鉴别诊断上,本病应与白念珠菌病、毛滴虫病、维生素A缺乏症、啄损及外伤相区别。防制本病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禽痘疫苗,在种禽场和经常有本病发生的养禽场,应对易感幼禽进行接种。目前国内的鸡痘弱毒疫苗有鸡胚化弱毒疫苗、鹌鹑化弱毒疫苗和组织培养弱毒疫苗等。 疫苗的接种方法可采用翼膜刺种法和毛囊涂擦法,组织培养弱毒疫苗还可供饮水免疫。翼膜剌种法是用消毒的钢笔尖或注射针头蘸取疫苗,剌种在翅膀内侧皮下无血管处。毛囊法是在雏鸡的腿部外侧拔去几根羽毛,用消毒的毛笔或小毛刷蘸取经110稀释的

    24、疫苗涂在毛囊内,注意拔羽毛时不要引起创伤、出血等。 在接种后3d5d即可发痘疹,7d后达高峰,以后逐渐形成痂皮,3周内完全恢复。接种后必须检查发痘情况。发痘好,说明免疫有效;若发痘差时,则应重复接种。在一般情况下,疫苗接种后23周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持续45个月。 主要危害: 1感染率高,影响生产性能:椐全国20个省市区抽样调查,阳性率为80%左右,造成死亡约25%,产蛋减少约40%,孵化率降低约20%,弱雏率10%。 2垂直传播,终生带菌,很难清除。 3严重污染胚源疫苗,造成疫苗传播疾病。 4细胞内寄生,很难根治,并易诱发多种疾病。 2培养特性:可在特殊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兼性厌氧,在牛心培养

    25、基上培养,5-6天后可形成光滑、透明、荷包蛋样圆形小菌落,需用放大镜观察。在液体培养基中可产生轻微混浊,在马血琼脂上可引起溶血。在7日龄鸡胚卵黄囊中生长良好,能致死 鸡胚,并出现病变(5-7天死亡),经鸡胚传代后毒力增强。也可在鸡肾细胞及气管环上生长。本菌分离很困难,一是培养条件特殊,二是常呈潜伏感染,三是病料中常混有非致病性的常在性支原体,比致病支原体生长快。3生物学特性:能凝集鸡、绵羊和人RBC,能诱导产生HI抗体和凝集抗体,能在细胞内也可在细胞外寄生。对粘膜亲和力强,主要存在于呼吸道粘膜。4抵抗力:对外界环境因素及理化因素抵抗力很低,但耐低温。对红霉素、链霉素、泰乐菌素、高力霉素敏感,但

    26、抗新霉素和磺胺类药物。 3传播途径、方式:直接与间接传播、水平与垂直传播,可经空气、水料、交配等经呼吸道、消化道、粘膜等多途径感染。类似于鸡白痢的传播循环。许多污染的疫苗也是传播本病的一个重要因素。4流行特点:有季节性,即冬春寒冷季节多发。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如雏鸡的气雾免疫、卫生状况差、饲养管理不良、应激、其它病激发等可诱发本病。长期存在、反复发生、流行缓慢,很难根除。“三轻三重”(用药时、天好时、饲管好时轻,停药时、天坏时、饲管不好时重)。 ,严重时呈干硬状物,突出眼外,似金鱼眼,因眶下窦有干酪样物蓄积,故表现颜面部肿胀。最常见的继发病是E. coli和IB、IC、POX。产蛋鸡感染后主要表

    27、现产蛋下降,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降低,孵出的弱雏多,易发病死亡。火鸡与鸡症状相似,以头部肿胀、呼吸困难为主气囊壁轻度浑浊最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是平板凝集试验。但平板凝集试验仅适用于2-3个月龄以上的鸡,因其抗体出现慢,要1个月以上。也可用试管凝集试验。3日龄以上鸡感染后要3周才能出现抗体,而且抗体出现后病原便隐入细胞内。也可用HI试验,但HI抗体比凝集抗体晚2-4周。此外还可用IHA、IFA、ELISA、PCR等方法进行诊断。3鉴别诊断:主要与鸡的其它呼吸道疾病。卫星现象4、诱因:气候突变、通风不良、密度过大、卫生状况差等是本病诱因。Vit A不足、MG感染、寄生虫感染等。5、流行特点:本病四

    28、季均可发生,寒冷季节多发。发病急,传播快,感染率高(20-100%),死亡率低,易继发其它病,对产蛋鸡危害大。 4致病性及免疫特点:主要是靠细胞免疫。HVT对火鸡有轻微致病性,对鸡无毒。可用作疫苗。MDV及HVT属终身感染,因此属于带毒免疫。HVT只能防止肿瘤的形成,但不能阻止MDV强毒感染。 MDV的毒力有不断增强的趋势。2传染源:主要是病鸡和带毒鸡,其羽毛囊及其脱落的毛囊上皮、毛屑、灰尘中含有大量感染性极强的完整病毒。3传播途径:可直接接触传播,呼吸道,消化道。人员及昆虫也可成为传播媒介。4.是一个典型的慢性病,但又可呈现急性爆发(神经或肿瘤)。5.免疫抑制、可增加其他病的发生率(IBD、

    29、CIA)。 颈,均为不可逆性。迷走神经受损时则素囊肿胀,呼吸困难、腹泻。病程较长者则表现消瘦、贫血,体重极轻,羽毛蓬松干燥无润泽。精神良好。 神经型病鸡常因神经损伤而不能站立 病鸡呈劈叉姿势 很容易继发ND、E. coli。胸骨突出,有些腹部肿胀。重者往往因肝破裂而突然死亡,鸡冠苍白。肿瘤型发病、死亡比较集中,呈急性暴发,而神经型在鸡群中拖延时间较长。个别可在皮肤形成肿瘤。 病鸡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渐进性消瘦贫血,鸡冠苍白,皱缩无光 下痢,多排出黄白色、或白色与绿色混杂的稀便 4混合型:是指在同一病例既有神经型又有内脏型或眼型等两种以上的病型。对一个发病鸡群来讲,往往各型均可见到,只是各型的表

    30、现程度及发病率有所不同而已。病理变化2内脏型:剖开腹腔可见各脏器发生的肿瘤,以肝、脾、卵巢为最常见,其次是肾、心、肠、肺等器官组织。肿瘤可以是明显局灶性的,也可以是弥漫浸润性的。灶性肿瘤呈灰白色,细腻、表面平滑、有光泽,坚实。弥漫性肿瘤则使组织红中透白,呈大理石状。由于肿瘤而使组织器官肿大2倍或更多。皮肤表面有弥漫性肿瘤结节颈部皮肤肿瘤,已感染破溃神经型病鸡常见一侧腰荐神经增粗 坐骨神经明显增粗 内脏型病禽肿瘤可出现在几乎所有内脏器官 肝脏严重肿胀,弥漫性肿瘤结节脾脏、肾脏肿胀,弥漫性肿瘤结节肠管增粗,肠壁增厚,黏膜溃疡卵泡停止发育,卵巢肉样变腺胃乳头融合脾脏变形,有肿瘤病灶肾脏弥漫性肿瘤增生

    31、,病变部位褪色3鉴别诊断:主要是内脏肿瘤性MD与禽白血病(ALL)及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病()的鉴别。荧光染色防制1.本病的传染特点:本病目前主要靠疫苗预防,常用火鸡疱疹病毒疫苗和新研制的马立克氏二、三价疫苗。而本疫苗在接种以后约710天才能逐渐产生免疫力。在此期间,如有现场病毒感染仍可发病。本病传播的传染源主要来自带毒鸡羽囊中的非细胞结合性病毒,随含羽屑,皮屑的尘埃飞扬,在几百米防制之内鸡舍,如没有合理和严格的防疫,消毒措施,很难杜绝本病的发生。注射马立克氏病疫苗,鸡只主要产生抗肿瘤免疫,而不能防止马立克氏病的传播,所以大多数鸡场的大龄鸡群,都是马立克氏病的带毒排毒者,可通过种蛋表面,工具几空气而传播给刚孵出的雏鸡。在非全进全出的商品鸡场中,不同日龄的鸡群共存对雏鸡的传染非常容易。防制2.综 合 防 治 措 施 a、加强环境卫生与消毒工作,尤其是孵化场、育雏舍的消毒,努力净化坏境,防止雏鸡的早期感染。 b、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鸡体的抵抗力对预防本病有很大的作用。环境条件差或某些疾病,如球虫病等常是重要的诱发因素。c.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防止不同日龄的鸡混养于同一鸡舍


    注意事项

    本文(禽病课件.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