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 资源ID:6908648       资源大小:29.91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1、 2009年合肥市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42%,比2008年降低2个百分点,比2005年降低6个百分点。2005-2009年三类产业的比重分别为06:46:48、06:47:47、06:49:45、06:50:44和05:53:42,第一产业比重小且较稳定,第二产业逐年递增,由2005年的46%增加到2009年的53%,第三产业逐年递减,由2005年的48%减少到2009年的42%。三类产业比重的变化,是合肥市政府“十一五”期间抓改革,调结构,促发展的结果,工业立市效果明显,第二产业占居优势(见表一)。 表一: 合肥市近年三类产业实现增加值及占比情况表 单位:亿元 2005年2006年2007

    2、年2008年2009年 第一产业总量52.5061.7177.28105.20108.69 第二产业总量424.59532.36684.98887.781104.98 第三产业总量448.52527.22639.29783.96888.45 三类产业占比06:4806:4706:4506:4405:42 (三)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贡献的作用日益突出。 2009年合肥市第三产业实现税收165.58亿元,同比增长13.56%,占三类产业财政收入总额的48.43%;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3.4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14.47亿元,增长19.9%;住宿餐饮业

    3、零售额87.92亿元,增长17.2%;从业人员122.2万人,比2008年增长5.98%,比2005年增长29.87%,占三类产业从业总人数的比重达39.8%。由此可见,第三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合肥市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主要力量和解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四)传统主导产业不衰,新兴产业崛起。 调查表明,“十一五”期间合肥市第三产业已成多层次发展态势。 2009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33%,为传统性支柱产业,其发展速度与2005年以来各年度相比增减幅度不大;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27%,比2005年的15%增长了

    4、12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发展甚至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服务、教育、卫生保障福利、文体娱乐等四个行业的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达17%,已初具规模,成为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一些新兴产业发展较快。 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合肥市物流基础建设进展顺利,初步形成了便利快捷的交通网络。以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为基础的信息平台,为现代物流业的加速发展构筑了高效、便捷的网络环境。涌现了安泰物流、华泰物流、中外运、宝供物流等一批发展较好的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如迅捷物流、徽骆驼等也正在加速发展。2008年末,合肥市共有物流企业600户,是2005年的2倍。2

    5、009年末,普货运输车辆63589台、总吨位264132吨,全年货物运输量15911.96万吨,比上年增长23%,是2005年的2.59倍。建成占地百亩以上的物流园区及货运站场12家。 金融业不断聚集,区域性中心地位突出。“十一五”期间,合肥市加大了金融改革开放进程,初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典当、农村信用社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机构协调发展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根据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日前发布第二期“中国金融指数”,合肥首次跻身“金融综合竞争力”全国第十强,位次超过天津。2009年末,合肥市共有各类银行机构26家,分支机构1000余家,信用担保机构128家,风

    6、险投资机构13家,保险公司36家。人民币存款余额达3735.31亿元、贷款余额达3492.52亿元, 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率均为25 %;全市信用担保机构累计担保企业数5436户,金额288亿元;保险公司各项保费收入53.75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5%,比2005年的3.4%提高了2.1个白分点。 房地产业市场活跃,投资增长迅速。通过对合肥市房地产业的调查,房地产业呈现出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城镇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增长,市场产销两旺的态势。2009年末,合肥市共有房地产企业1019家,比2004年增加252家;城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601.00亿元,比2008年增长25.82%,为

    7、2005年的3.6倍;2008年-2009年房屋竣工面积2168.7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2272.10万平方米,市场供求总体平稳。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均位居第一,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24.89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达14%,占GDP总量的比重达5.94%。 旅游、会展业蓬勃发展,经济效益显见。 2009年末,合肥市旅行社已增至151家,其中:全国百强旅行社3家;旅游景点30多处,其中:4A级景区10处、全国农业示范点10处。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711.96万人次,同比增长27.7%,入境旅游人数20.03万人次,增长35.7%,旅游总收入172.88亿

    8、元,同比增长30.4%,三大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增幅领先中部省会城市。会展业已进入全国二类会展城市行列,有展览业务的企业已达300多家,专业展览公司30家。2003年以来,展会数量年均增长40%,发展势头强劲。2009年,合肥市举办各类会展132场,增长10%,因会展拉动第三产业增长约25亿元,较同期增长27%,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10%,综合经济拉动效益已达1:9。 信息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科技服务业初见成效。2009年末,合肥市信息服务业单位数1699个(电信及信息传输业269个,计算机服务业970个,软件业460个),软件业实现销售收入为51.36亿元,占整体信息产业比重的18

    9、.2%,全市聚集了我省近90%的软件企业。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之一,全市共有1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实现产值近10亿元,建成个服务外包示范区;截止2009年末,合肥市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到1000多家,其中:国家、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3个,比2008年增加3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5个,转化科技成果1000余项,孵化企业成活率达到80%以上;产学研战略联盟初步建立,共有90多家单位参加联盟;“第九届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成功举办,参展项目达3816项,成功签约项目244个,总投资金额约828.4亿元。 二、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总量规模不大。 2005

    10、年至2009年,合肥市第三产业虽然以年均14%速度增长领先中部其他省会城市,但总量规模与之相比存在差异。2005年合肥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48.52亿元,低于武汉660.91亿元、长沙435.33亿元、郑州266.86亿元、太原6.82亿元,仅高于南昌45.5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18名;2009年增加值为888.45亿元,低于武汉1441.21亿元、长沙783.33亿元、郑州530.47亿元,高于太原47.31亿元、南昌179.2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16名(见表二)。 表二:中部省会第三产业实绩及占比情况表 城市2005年2009年 实绩

    11、(亿元)占GDP比重(%)实绩(亿元)占GDP比重(%) 合肥市448.5248.46 888.45 42.26 武汉市1109.4349.57 2329.6650.42 长沙市883.8549.56 1671.78 44.64 郑州市715.3843.08 1418.9242.89 太原市455.3450.62 841.1454.43 南昌市402.9839.99 709.16 38.59 (二)结构比例偏低。 1、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有较大调整空间。与纵向比,2005年至2009年,合肥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5年的48.46%降到2009年的42.

    12、26%(见表三);与横向比,以2009年为例,合肥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低于太原12个百分点、武汉8个百分点、长沙2.3个百分点、郑州0.6个百分点,排全国省会城市第23名,排中部省会城市第5名。同时,根据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资料显示,高收入国家第三产业比重为66%,中等收入国家比重为52%,低收入国家比重为35%。故从近期看,第三产业占三类产业的比重符合合肥市发展实际,从远期看,合肥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很大。 表三: 近年来合肥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情况表 年份GDP第三产业 总量(亿元)增速%总量(亿元)占GDP比%增速% 2005925.6117.5448.5248.4614.7

    13、 20061121.2917.9527.2247.0214.2 20071401.5518.7639.2945.6114.9 20081776.8617.7783.9644.1214.0 20092102.1217.8888.4542.2613.1 2、行业发展结构仍需调整。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新兴产业发展滞后(金融、地产业除外)。合肥市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3.14%,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总数的55.7%;具有促进经济现代化特征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如信息咨询、计算机服务、综合技术服务业等占第三产业总量的11.08%,从业人员占7.

    14、6%,与合肥市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也与合肥优厚的科教人才资源不匹配。文化、旅游业总量偏低,处于开发初期,各类要素市场发育低,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 (三)第三产业发展缺少牵头协调部门,数据统计等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 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涉及金融、商贸、会展、旅游、教育、卫生、民政、文化、体育等多个行业主管部门,涉及财政、土地、价格、发改等宏观经济调控部门,但没有牵头协调部门,导致第三产业发展总体布局、项目规划、部门间信息共享无牵头单位,第三产业发展总体情况缺乏相关资料。由于第三产业具有服务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单位规模小、数量多且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等诸多特点,导致第三产业数据

    15、统计工作没有建立完整有效的体系,重点行业主管部门对行业动态、信息监控、数据分析等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缺乏完整、准确的统计数据。 (四)有关政策执行不到位,存在政府引导资金没有充分利用、兑付不够及时、缺乏后续管理等问题。 由于合肥市第一次预算安排引导资金,缺乏必要的参照依据,对资金需求难以准确测算且有些政策门槛较高,致使政府引导资金预算执行率低,2009年预算执行率为21.8%。另外,部分2009年度引导资金,后于2010年才得以兑现,兑付不够及时。2009年在兑付引导资金后,均未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了解,资金使用效果缺乏后续评估机制。 (五)行业内部发展不完善。 合肥市第三产业在“十一五”期

    16、间总体发展状况良好,但部分行业内部发展不够完善。 1、物流业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粗放型发展阶段。合肥市物流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管理水平、信息化程度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能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和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不多,主导市场发展的大型运输企业和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现代化程度高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缺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少数企业即使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也只是把部分物流服务业务进行外包,导致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需求不足,制约了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 2、商贸流通业市场结构不够完善,民营企业规模小。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市场发展滞后,现代化

    17、流通方式缺乏,连锁农家店村级覆盖率只有50%,现有商业区聚集老城,新区不足;二是本地零售业企业除百大、徽商两大国有企业外,民营商业企业整体规模不大,竞争实力较弱;三是市场的产业带动效益和集聚效应不明显。生产资料、生产要素等大型专业性市场少,与支柱产业关联度不强,大多数商业设施在定位上只是一般消费和购物,大众化业态多,品牌差异和特色差异不明显。高附加值的高端消费品市场供应不足。 3、金融业行业发展不够规范,担保公司发展受限制。一是金融业发展不平衡,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好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地方金融分额低、单个规模较小、金融产品比较单一;二是金融要素供给结构不协调。商业银行信贷投向和保险产品服务主要

    18、集中在大城市和大企业,三县金融供给水平偏低,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滞后,中小企业融资难。企业融资过度依赖于间接融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四是担保公司在与银行的合作中处于劣势地位,多数银行对担保公司的融资条件较为苛刻,民营和县区国有担保公司放大倍数基本上偏小,资金的杠杆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 4、房地产业投资结构不合理,本地企业发展相对较缓。一是中低档普通住宅和保障性住房投资额占城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比重较小。2008年和2009年,合肥市中低档普通住宅和各类保障性住房合计投资额分别为138.88亿元和183.83亿元,各占本年城镇房地产开发总投资额的29.06%、30.59%;二是房地产开发依赖外地企业。

    19、如近年来,绿地、绿城、万达、宝业等国内著名房地产企业纷纷进入合肥房地产行业,但本土企业未取得很好的发展,2009年末,全市房地产企业共有1019家,其中一级资质仅有8家,二级资质86家。无论从资质、资金等方面比,在同行业中处于弱势,缺乏市场竞争的基本要素。 5、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发展处于低端,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局限性明显。合肥市软件业在整个信息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并且基本上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无法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在国内外产业价值链分配中处于劣势,虽然涌现出科大讯飞、科大恒星等一批优秀软件企业,但与东软、浪潮、联想等企业相比,产值相差很大,缺乏竞争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与高校

    20、院所、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尚未完全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科技服务机构入驻较少,缺乏个性化专项服务。科技中介机构经营行为单一、孵化类较多、条块分割严重、业务交流合作积极性不高。先进技术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限制了科技中介机构的业务扩展和组织发展,使之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多功能服务。 6、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会展业发展规模尚未形成。2009年合肥市旅行社虽增至151家,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大集团少,企业经营规模效应没有形成。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拳头产品(或旅游大项目)稀少,竞争力不强。旅游产业链不健全,仍处于旅游六大要素整合的初级阶段;2009年合肥市专业从事会展企业只有30多家,与会展经济

    21、发达城市的数百家甚至上千家相比,差距很大;会展大多规模小、档次低,展出面积不足3000平米的小型展会占 90%以上,全国性的展会除全国农机展定期在合肥举办外,其他均是流动性、临时性展会,在国内影响力不大,尚未形成像广州广交会、杭州西博会、厦门投洽会、深圳高交会那样影响力大的品牌展会。 7、文化业总量偏少,结构仍显失衡。合肥市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阶段。总量偏少、比重偏低,门类虽然较齐全,但主体“小、弱、散”,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较弱,与长沙和昆明两个同类城市相比,不论是产业规模还是在经济总量的比重看,都明显落后。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失衡,文化创意、网络游戏、广告会展、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

    22、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经纪等高成长型新兴文化服务业,与文化产业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特色尚不明显,合肥市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整合挖掘和开发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业态尚未形成,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合肥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 目前,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形成:一是观念上不够重视,缺少产业发展规划。长期以来,合肥市发展以工业化为基础,对第三产业存在理解偏差,发展缺乏新思路、新对策、新举措和新途径。传统服务业观念浓厚,缺少对加速新兴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眼光,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认识不足。一直以来,合肥

    23、市没有制定针对第三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致使第三产业发展缺少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二是缺乏体制、机制和政策支持。从合肥市以往政策看,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往往少于或迟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扶持政策,政策本身也不够完善。部分行业发展缺少政策、资金扶持。同时,第三产业发展所需的法治、市场等外部环境有待优化,某些行业还存在垄断经营。2008年8月,市政府制定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设立第三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从调查的情况看,资金利用率低,使用效益不明显,未给第三产业发展带来显著改善。另外,某些奖补政策门槛过高,且申领手续繁杂。三是居民消费水平低。合肥市居民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

    24、弱。2005年至2009年,合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684元增长至171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07.26元增长至6065元,虽然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但是合肥市居民收入在全国同类城市排名中一直处于中下游水平,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长期低下。另一方面,因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居民储蓄观念浓厚,消费意识不强,对第三产业的内需刺激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第三产业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四是人才缺乏。合肥市从事第三产业人才队伍层次不高,行业分布不够均衡,高端管理人才缺乏,传统服务业人才多,新兴产业人才少。社会上缺乏专业咨询机构,政府缺乏专业管理与规划人员。产业部门与教育培训部门人

    25、才供需互动机制尚未形成。现代物流管理、信息服务业、国际化复合型高端人才、IT行业软件应用、电子商务师等即熟悉科技、又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 三、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具有的优势。 (一)区位优势,交通枢纽。 合肥地处泛长三角经济圈,具有承接长三角核心地区第三产业优势的先天条件。是中西部距东部沿海地区最近的省会城市。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涵盖7省1市4.8亿人口和上海、南京、武汉、杭州等重要大城市。合肥已经形成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形式并存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6条高速公路和8条铁路在此交汇,是全国“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网络体系规划中的42个节点城市之一。4

    26、E级新桥国际机场、合肥新港则正在建设之中,“通江达海”指日可待。合肥作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的作用日益显现,为快速发展交通物流、商贸流通、旅游业等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科教基地,产业升级。 作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全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及城市人均拥有大学生数量,均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拥有中科大等高校43所,拥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等各类科研机构200多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万多人。全市现有34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类产品。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轮胎、电子信息及软件、新材料

    27、、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8大重点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计算机软件业和新型制造业突飞猛进。优厚科教资源和新兴产业的崛起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强力支撑。 (三)工业立市,经济腾飞。 200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工业立市”作为第一方略,乘势而上掀起“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热潮,城市环境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经济总量突飞猛进,GDP增速连续三年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名。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2.13亿元,比上年净增437.29亿元;实现财政收入341.91亿元,增长13.5%;全固定资产投资2468.43亿元,同比增长34.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3.42

    28、亿元,增长19.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万元,增长10.05%。人均GDP达6082美元,上述指标表明,合肥市“十一五”规划目标(即十一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600亿元)已经超过。经济总量的稳步前进和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政策叠加,机遇难得。 2004年11月,科技部正式批复合肥成为中国第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经国家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部批准,合肥市2008年2月正式成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2008年11月,安徽省作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决策;2010年年初,“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29、获得国务院批复;国务院2007年3月19日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2009年11月13日印发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合肥获得多项国家、地方的政策支持,迎来发展第三产业的历史性机遇。 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见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完善体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要切实转变观念,消除理解偏差。从根本上认识到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客观规律,利用现有优势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崛起。要尽快成立发展第三产业领导小组,统筹解决第三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改变当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职责不明的问题。对出台的政策文件,要进一步加大贯彻落实力度,按照不同产业的划分,制定第三产业的各项分类政策,在财税、用地、融资等方面制定和完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细化的政策文件,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


    注意事项

    本文(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