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docx

    • 资源ID:688601       资源大小:81.39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docx

    1、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必修1 复习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一、宇宙定义:“宇”是无限的空间,“宙”是无限的时间,宇宙是天地万事万物的总称。特性 物质性:宇宙由天体组成天体定义:构成宇宙的不同形态的物质 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物质形态运动性:宇宙中天体是运动的 天体系统 定义:邻近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分层: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总星系 其他行星系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1)必须离开地球大气飞行方可称天体,例如:北极星、星际空间的气体、运行的人造卫星。 待发的人造卫星、空中飞行的飞机、课桌、陨石不是天体。(2)哪些

    2、天体系统不包括地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简称星系) (3)总星系是宇宙()总星系是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 河外星系是天体()河外星系是天体系统。二、太阳系组成: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太阳 质量大,其他围绕其运转八大行星 分类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1)冥王星降为“矮行星”的原因:轨道与海王星相交;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2)运行方向 :八大行星为自西向东,逆时针,彗星为顺时针(3)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火烧木头灰烬多,有光环的:木星、土星、天王

    3、星、海王星(4)离太阳距离逐渐增大,温度逐渐降低、公转速度逐渐降低、公转周期逐渐增大(5)离地球最近的是金星,卫星数最多的是木星(质量、体积最大),没有卫星的是水星和金星(距离太阳太近),逆向自转的是金星(太阳从西边出)和天王星(躺着的姿势绕太阳运转)(6)在太阳系中,与地月系并列的天体系统还有个,即有卫星的行星还有个(7)三类行星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是巨行星,最小的是类地行星三、地球(行星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特性普通性:与其他行星比,地球质量、体积、密度和自转、公转等都很普通特殊性: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特别是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1.自身条件 (1)

    4、适宜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 大气的保温作用 (2)适宜大气日地距离适中 (3)液态水2. (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宇宙环境安全八大行星互不干扰运行特点: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利)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太阳辐射 定义: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放射能量和传递能量电磁波 紫外区、红外区、可见光区(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来源:太阳内部高温、高压状态下的核聚变反应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能量):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 维持地表温度,推动地球

    5、上水、大气循环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弊)、太阳大气层分层: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的类型和分布:主要是黑子和耀斑种分层特征周期相互关系与太阳活动的关系黑子光球层温度比周围低,所以显得暗一些11年时间、区域相关性:黑子变多的时候和区域,耀斑也频繁暴发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耀斑色球层突然爆发并增亮,释放能量11年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另外还有,日珥:色球层,巨大火焰喷射物,太阳风:日冕层,高能带电粒子流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可能与某些自然灾害有关。地震、水旱灾害等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电磁波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太阳

    6、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现象极光出现在极地(例:加拿大、俄罗斯)夜空,低纬地区或极地极昼时看不见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自转与公转运动形式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角速度线速度自转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恒星日(23时56 分4秒,自转360,真正周期)、太阳日(24时,自转36059,昼夜更替周期)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南北极点为0,其他均为15/小时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0公转太阳同上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1

    7、/日30km/s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会读17页图1-3-4,地球公转示意图 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思考“右手定则”判断南、北极和自转方向:右手拇指指向北极,四手指弯曲方向为自转方向。二、公转和自转的关系自转 赤道面 夹角为黄赤交角,2326 地轴和黄道面斜交角度为6634公转 黄道面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回归年:会读19页图1-3-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会填19页表回归运动两种形式判断两分两至点:左倾左冬,右倾右冬 思考(1)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 位置 从春分到秋分,在北半球从秋分到春分,在南半球移动方向 从冬至到夏至,向北移动 从夏至到冬至,向南移

    8、动 (2)春、秋分时黄赤交角为0()三、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 昼夜现象形成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向着太阳的半球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昼夜更替形成原因:昼夜现象和地球自转,周期为24时晨昏线 定义: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特点 垂直于太阳光线 所在平面过地心: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在任何时候平分地球思考(1)晨昏线的画法 过地心 与太阳光线垂直(直射南、北回归线时注意极昼和极夜)画上夜半球注意:会分析太阳回归运动晨昏线的变化。 (2)晨线和昏线的判断 晨线:自西向东由夜半球变为昼半球的分界线 昏线:自西向东由昼半球变为夜半球的

    9、分界线2、地方时 (1)回忆 纬线: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 经线:经圈在南北两极相交被等分为两个半圆为两条经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东西经划分: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东西半球划分:西经20东经160为东半球,其余为西半球(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同一经度处地方时一样 东边比西边地方时要早,15相差一个小时,即1相差4分钟。我国最东端约在东经135,最西端约在东经73,当最东端地方时为12时,最西端地方时是几时?(7时52分)(3)时区和区时(20页图1-3-8,时区的划分)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共24个

    10、时区,每个时区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的时间,即区时中时区以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的区时为0经线的地方时中时区以东、以西各分12个时区,东、西十二区合二为一1经度判时区某地所在时区=某地经度/15 余数7.5,则+1 余数7.5,舍去若是东经则为东时区,若是西经则为西时区。例:东经40(东三区),西经31(西二区)中央经线度数15时区序号,西时区为西经,东时区为东经。东八区:15120,即东经120。时区范围:中央经线度数7.5东八区范围:东经112.5-东经127.5,东西十二区范围:东经172.5-西经172.5已知一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有两种方法:用下面的公式计算,直接

    11、用20页图数不过国际日期变更线:B地区时=A地区时两地时区差 号:东加西减(B位于A东,则) 时区差:同减异加(AB均为东或西时区则大小若一东一西,则两个时区数相加) 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B地区时=A地区时1相隔时区数号:自西向东过日界线,则1天,同时相隔时区数 相隔时区数:(12-A地时区数)(12-B地时区数)例:东八区时间为月日时35分,问西九区是什么时间?(月30日15时35分)常用时区:北京、山东(东八区)、伦敦(中时区)、纽约、华盛顿(西五区)、悉尼(东十区)、乌鲁木齐(东六区)、东京(东九区)(3)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中国“北京时间

    12、”:即东八区的区时,120经线的地方时 地方时:经度不同而不同北京地方时:115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一个时区采用同一时间(1)北京时间正午12时,天安门上游人看太阳在哪个方向?(东南)(2)我国新疆、西藏学生为什么上午10点才去上学?(东六区,时间比北京时间晚2时)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而导致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4、地球形状的形成:赤道略凸,两极稍扁(1)判断某地地方时昼半球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是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是24时或0时。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

    13、方时为18时。(例:同步训练13页综合题1)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与直射点所在经线相对的经线(同一经线圈的另一半)的地方时为午夜0时。(2)判断日出、日落时刻 某地的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 某地的日落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在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即6时日出,18时日落, 赤道上全年为6时日出,18时日落。(例:同步训练13页综合题1)(3)日期范围的确定:180和0时所在经线是地球上两个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0时经线以东为今日,以西为昨日,180经线以西为今日,以东为昨日 当二者重合时,全球处于同一天例: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若阴影部

    14、分表示月日,非阴影部分表示月日,则经度为(45),经度为(180)。 此时北京时间为(7月7日11时)。四、自转与公转共同产生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1)某地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示意图白昼,角0 昼半球上,角0晚上,角0 夜半球上,角夜,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点周围极昼冬半年(秋分-春分)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点周围极夜夏至北回归线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极昼冬至南回归线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极夜两分赤道昼夜等长昼夜等长(4)极昼和极夜扩缩规律春分日-夏至日: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极夜范围由南极点向南极圈扩大夏至日-秋分日: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极夜范围由南

    15、极圈向南极点缩小3、季节更替(1)季节更替的纬度差异地区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更替特点赤道变化不大数值大,变化小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中纬地区变化大变化大季节更替明显极地等高纬地区变化最大,有极昼和极夜数值小,变化大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2)四季 形成原因: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含义:夏(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短),太阳高度角最大(小)的季节 划分:我国以四立为起点,欧美以两分两至为起点划分,气象统计:12、1、2为冬季4、五带的划分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类型传播速度媒介特征纵波(波)较快可以在固、液、气中传播横波(波)较慢只可通过固体传播1、地震波2、内

    16、部圈层结构:自上而下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以莫霍面为界地壳:厚度不一,大洋较薄,大陆较厚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以古登堡面为界地核:分为内地核(固态)和外地核(熔融状态)思考软流层:上地幔上部,熔融状态,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岩石圈:地壳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大气圈(1)组成成分干洁空气 氮气:含量最大,生命体的基本成分 氧气:第二大气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成分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二氧化碳:光和所用,地面保温 水汽:成云致雨的原料 固体杂质:降水的凝结核(2)垂直分层厚度直接热源温度变化大气运动天气现象,与人类关系高层大气平流层顶-3000km电离

    17、层,无线电通讯,航天飞行平流层对流层顶-50、55km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随高度升高而升高上热下冷,大气稳定,水平运动航空飞行对流层17-18km地面每上升100m,温度下降0.6上冷下热,对流显著最密切,天气现象,集中了大部分大气、水气和杂质对流层厚度分布规律:纬度:低纬中纬高纬;季节:夏季春秋冬季2、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3、生物圈 不单独占有空间,分别存在于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地壳表面 质量最小,但最活跃的圈层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热量来源和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有 吸收 、 反射 和 散射 作用 ,大气吸收的太阳能主要转化为 热

    18、能 ,部分转化为 化学能 能储藏于生物内。2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 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 作用。3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红外线 部分,与太阳辐射相比,地面辐射为 长波辐射 。就整个大气层来说,根本热源:太阳辐射;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削弱作用参与物质选择性削弱波段举例反射云层、较大尘埃无全部波段A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散射空气分子、细小尘埃有蓝紫光B晴朗的天空成蔚蓝色 / 日出江花红胜火吸收臭氧有紫外线C紫外线导致白内障、皮肤癌等水汽、二氧化碳有红外线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A、阴天的夜晚或早晨,比晴朗的温度高一些 B

    19、、人造烟雾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能降低白天近地面的气温,大气的保温作用能使地面散热速度放慢。这两种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是缩小了气温的 日较差 ,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 温度 条件。6总结 削弱作用太阳 地面 地面辐射 大气 大气逆辐射 保温作用1、从大气的热力作用分析,怎样的天气状况下气温日较差最大?(全天都晴朗)2、撒哈拉沙漠昼夜温差大的原因?(天气以晴朗为主)二、大气运动(一)大气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空气的水平的运动即为风。 500 1000冷却收缩 受热膨胀 下沉 上升 490 1010 480 1020A(冷) B(热)

    20、 热力环流 高空(北) 近地面(南) 近地面(北半球)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只考虑冷热;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地面气压比高空大 (二)大气环流 三圈环流 极地东风带 1、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2、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 中纬西风带位置亚洲大陆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冬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夏亚洲低压北太平洋高压北大西洋高压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3、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冬季南移。 极地高气压带季风环流成因分布地区冬季风夏季风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中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南亚

    21、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性移动印度半岛、中国西南地区4、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成因分布特点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南北纬10之间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夏受副高,冬受西风带30-40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暖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带40-60大陆西岸全年温和湿润三、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的特点 简易天气图1、冷气团和暖气团:气团向比它暖的下垫面移动时,称为冷气团2、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暖锋: 冷锋:过境后 过境时 过境前 过境后 过境时 过境前 晴朗 晴朗 晴朗 晴朗 连续降水 降水(雷雨) 寒潮我国春季沙尘暴、我国北方夏季暴雨(冷锋)暖锋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

    22、锋(梅雨)3、气旋和反气旋的特点天气系统气旋(低气压)反气旋(高气压)水平方向从四周流向中心从中心流向四周垂直方向中心暖空气上升中心气流下沉天气状况阴雨天气晴朗天气对我国影响夏秋季节,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中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的秋高气爽天气寒潮: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冻害、雨雪等天气。寒潮的危害:大风、降温、冰冻、雨雪等中国的寒潮(1)时间:多发生在冬春两季(11月4月);对农业春秋两季(冻伤幼苗 / 影响作物成熟)(2)影响区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等除外。(四)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农业 利:高纬度的生长期延长;热带北缘的橡胶

    23、、咖啡等不受冷害弊:热带干旱地区和中纬度的粮食产量下降2、工业: 高纬度供暖能耗减少,低纬度制冷能耗增加。产生温室气体的工业受限,节水节能技术和耐高温、干旱培育技术市场广阔。3、人类健康:夏季高温且持续时间长- 人口死亡;疾病发病率和传播范围增大4、海平面和海岸带:海平面上升- 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被淹没 /地下水位上升 /影响航运 /水产养殖5、生态系统 陆地原生态 / 海洋生态系统 - 物种损失; 生态环境 - 干旱/半干旱的土地荒漠化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一、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1、海上内循环:蒸发、凝结降水 2、陆地内循环:蒸发/ 植物蒸腾、凝结降水 3、海陆间循环:蒸发水

    24、汽输送降水 海洋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4、意义:建立起各圈层的水分联系并进行着能量交换;使水资源得以更新和平衡等。二、世界的洋流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暖流: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增温增湿 25寒流:高纬度流向低纬度- 减温减湿 大陆 海 洋二者温度的比较是相对的,但在同一纬度T暖流T寒流2、分布规律:()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北顺南逆)大洋环流。()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了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气旋型(北逆)大洋环流。()在南纬40附近海区,形成了西风漂流(寒流)。()在北印度洋海区,形成了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

    25、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促进高低纬间热量的交换,和全球热量的平衡。暖流带来温暖湿润的天气,寒流带来寒冷干燥的天气。(2)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 四大渔场(3)对航海事业的影响:航行速度(顺水快逆水慢);海雾(寒暖流交汇处)。(4)对污染物的影响:近海污染物的扩散和净化;污染范围扩大。(三)水资源的组成与分布(1)水资源:广义:海洋水(97%)、陆地水(3%)狭义:世界上的淡水资源 易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河流、淡水湖泊和浅层地下水(2)水资源分布地域差异的根本原因: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多少的主要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河流径流量= 降水量 蒸发量4.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

    26、筑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开渠引水,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等。节流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四.地壳的物质循环一、地质作用(一)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使地表高低不平,差异加大;1、岩浆活动 侵入活动 侵入岩:花岗岩喷出活动 喷出岩:玄武岩 岩浆岩2、地壳运动(构造运动)(1)褶皱 一系列的褶曲背斜(岩石向上拱起) 山岭-顶部张力(不坚实)在外力作用下 谷地 向斜(岩石向下弯曲) 谷地-槽部挤压(坚实) 山岭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2)断层 断裂两侧岩块有明显相对位移地垒:块状山地- 泰山、华山、庐山地堑:凹陷地带- 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3、变质作用:只改变岩石原有结构,结果是形成变质岩(石灰岩高温大理岩)4、地震(四类):板块构造运动(二)外力作用(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夷为平地,减小差异。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二、岩石的分类,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