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美学笔记Word格式.docx

    • 资源ID:6835478       资源大小:31.22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美学笔记Word格式.docx

    1、老子还对认识“道”即世界作了自己的阐述,那就是人们必须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因此老子提出涤除玄鉴。其实我们对生活中的人和事都需要涤除先入为主的偏见,才能获得客观真实的认识。尤其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要听信他人的一面之词,要仔细观察,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经得过时间考验我们就能看到事情或人本来的面目。深入其本质,了解其内涵。第二章 孔子的美学和概括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1“美”与“善”艺术必须符合道德的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道德美感。孔子不仅要求区分“美”和“善”,还要求在艺术中将二者统一起,并不是任何一种艺术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只有符合“仁

    2、”的要求的艺术才能达到这种作用2“文”与“质” “质”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指人的纹饰。孔子认为:一个人缺乏纹饰,(“质胜文”),就会粗野;一个人单有纹饰而缺乏内在品质(“文胜质”),就会虚浮孔子论“兴”“观”“群”“怨”1、“兴”说诗歌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这种精神的感发,是和欣赏者的想象和联想活动不可分的(“托物兴辞”“引譬连类”),因而是和诗歌的审美形象不可分。2、“观”: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生活、政治风俗的情况(盛衰得失),也就是说,诗歌的欣赏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郑云解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的解释是“考见得失”);另一层含义是“观志”,从诗中看出诗人之志。3、“群”:孔安国

    3、解释为“群居相切磋”,朱熹的解释是“和而不流”;也即是诗歌可以在社会人群中交流思想感情,从而使社会保持和谐。4、“怨”:孔安国解释为“怨刺上政”,但“怨”不限于“怨刺上政”。凡是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等)表示一种带有否定性情感都属于“怨”。“可以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引起欣赏者对于社会生活的一种情感态度。感悟思考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这组范畴,对诗歌欣赏活动的的心理特点作了深刻的分析。在这四者之中,孔子把“兴”摆在首位,在他看来艺术欣赏作为一种美感活动,它的最重要的心理内容和心理特点就在于艺术作品对人的精神从总体上产生一种感发、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即阅读诗歌可以使人心灵得到净

    4、化,获得美感,得到审美享受。而这种精神的感发物是源自诗歌中的形象和读者自身的联想和想象。例如:诗经中许多诗歌采用比兴手法,例如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通过秋天早晨霜似的白露,和深青色的芦苇营造了一种朦胧飘渺,清冷萧瑟的气氛。读者在阅读是时,通过想象与联想,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副深秋图,从而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体验。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其次,诗经中很多诗歌是从民间采集而来,其中有许多体现的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民间疾苦的诗歌,当读者阅读诗歌是便可以了解实事,从而达到上层政府与下层平民的交流,这也是统治者为了达到了解民情的一种手段。 “立象以尽意”1、“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包含这样一个思想

    5、:概念不能表现或者表现不清楚、不充分的,形象可以表现,可以表现的很清楚,可以表现的很充分。 “象”是具体的、切近的、显露的、变化多端的;“意”是深远的、幽隐的。“观物取象”1、“观物取象”的三层含义:(1)来源:是圣人根据他对于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观察创造出来的,易象是圣人的创造而非“自我表现”,这种再现不仅限于对外界物象的外表的模拟,而且更着重于表现万物的内在特性及宇宙深奥微妙的道理(2)产生: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3)方式:不能固定一个角度,也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孤立的对象,而应“仰观”“俯察”,既观于大(宏观)、又观于小(微观),既观于远,又观于近感悟与思考“言不尽意”

    6、“立象以尽意”包含这样一个思想:立象以尽言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例如,我们在学习一个概念的时候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才能更好的理解。这是因为概念是抽象的,我们不易理解,而例子是鲜活生动的,我们容易接受。而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表现自己的某种情感,往往通过一些符合情感的具体事物来体现。例如,“洛阳亲友如想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一句中作者借用玉壶这一象来表现自己冰清玉洁似的高洁品质。第三章 易传的美学第四章 管子四篇与中国美学管子四篇及其在美学史上的重要性1、管子一书是西汉刘向编定的,今存七十六篇,考论为齐国管仲学派的著作(稷下的唯物派) 四篇分别是:心术上下、白心内业。管子四篇和美学史的联系在

    7、于这四篇著作提出的“精气说”孟子的“养气说”1、孟子的“养气说”是在管子四篇精气说的影响下提出来的,是对于管子四篇精气说的唯心主义改造。孟子用一种意义上的“气”的概念取代了管子物质性的“气”的概念。2、“浩然之气”靠“养”才能获得,“养气”的方法是:配义与道(道即一方面明白仁义之道,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另一方面又要不断的去做人应该做的事。管子四篇明确肯定“道”和“气”都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人也是由“气”产生的,人的精神也是由“气”产生的,人是禀精气而生的,一个人所有的精气愈充沛,他就越聪明,愈有智慧,并且可以通过保持虚静吸收更多的精气。“虚”就是排除主观的成见和欲念,也就是“无己”,“静”则

    8、是保持心的安静、平静,而“一”就是一意专心。孟子对于管子四篇精气说进行唯心主义改造,用一种意义上的“气”的概念取代了管子物质性的“气”的概念。孟子常云:吾善养吾浩然志之气。这种气的内涵便是仁义理智信即儒家提倡的仁义道德。当这气充溢其胸,外在则体现在待人接物,文章言谈之中。对于文学作品来讲,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深度就是其作品的气,例如李白的性格洒脱豪放,表现其诗歌中就是轻灵飘逸,杜甫由于其经历坎坷,郁郁不得志形成气其沉郁顿错挫的艺术风格。这种气构成了作家的创作风格,行成了作品的特色。第五章 庄子的美学庄子的性格、情趣和著作1、著作:庄子内篇(7)、外篇(15)、杂篇(11);2、性格与情趣:庄子

    9、厌倦人世的生活,这使得他亲近自然,常出没于山水之间。他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是诗人。善于抒情,还善于写生。庄子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1、老子认为“美”是相对于他的对立物“恶”(丑)而存在的,庄子发展了老子这个思想。庄子认为“美”“丑”不仅是相对的,而且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但是他从相对性走到相对主义否定“美”“丑”质的规定性,就陷入了形而上学2、庄子在论证它的相对主义美丑观时,把它和“气化”的理论联系在一起,在实际上提出一个命题:“美”和“丑”的本质都是“气”,而他又认为无论是自然物还是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并不在于“美”“丑”,而在于要有“生意”,要表现宇宙的生命力,这种“生意”和“宇宙的生命力

    10、”就是“一气运化”历史上出现了一些艺术家着意在自己作品中创造丑怪的形象,他们认为这比“美”更能表现生命力量庄子论兀者、支离者、瓮盎大瘿1、庄子写了一大批极其丑陋人物的原因:为了说明他的人生哲学,为了说明他“精神自由”的概念2、进一步得到美学启示:人的外貌奇丑,反而可以更有利的表现人的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这种启示下在美学史上形成了一种和孔子“文质彬彬”主张很不相同的审美观“厉与西施,道通为一”源自庄子齐物论“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意指丑陋的女人与美貌的西施,还有其他稀奇古怪的事物,从道的角度看是不分彼此的。庄子认为所有的事请都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从“道”的观点看它们都是相通而浑一的。只

    11、要能表现出深刻的内涵与意蕴,即使它的表现形式是丑的形象,它依然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记得多年前看过一部小说丑娘,文中的母亲是位外貌丑陋的女人,但她却凭自己单薄之躯哺育了自己的儿子功成名就。表现出伟大的母爱。再如雨果巴黎圣母院中丑陋的钟楼怪人,他丑陋的外形与善良的内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出其高贵的品质。第六章 荀子的美学荀子的哲学和美学1、荀子:战国时期一位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主要是其中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及其中的认识论思想2、“虚壹而静”“虚”不以已有的知识来妨碍将要接受的新知识“壹”不要因为兼知多种事物而妨碍对这一事物的专心研究“静”不要用一些胡思乱想来妨碍正常的认识活动荀子论“

    12、化性起伪而成美”1、在审美问题上,荀子着重讨论了对于人的审美:荀子认为,人的美不在外表容貌,而在于内涵的品德学问: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2、荀子认为:人性天恶,其善者伪也(自然产生的人性是“恶”的,只有经过后天的学习修养才能变成善)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人性论,因为他们是脱离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来谈论人性问题的3、荀子“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有合理的因素:人的美起于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改造,因而人的美具有社会性,是社会的产物4、人的容貌举止除了有自然意义上的美丑,还有社会意义上的美丑它们是人的内在心术的外在表现5、在荀子的思想中审美是严格的从属于政治的荀子认为,人的美不在外表容貌,而在于内涵的品德

    13、学问。荀子非相中云: “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意思是看人的外貌,不如评论他的心思;评论他的心思,不如观察他的行动。可见荀子不是外貌协会的。相比于人的外在形象,他较为重视人的内在品质。这与他的认识论有密切的关系。他认为人的认识开始于人的感官对于外物的感觉,例如,我们对于一个人最初的认识,是来自于对他的外貌的形象认识,这中认识只是表面的,不深刻的。即所谓的知人知面不知心。因此荀子提出但感觉还必须加上思维的作用,才能有对于外物的认识,而且“心”在认识中的作用更为重要,即要想真正能了解一个人,还需要不断与之相处,多加思考对方言行背后的动机,才能真正明白对方是不是与自己志同

    14、道合的人。第七章 乐记的美学乐记共11篇,同时保存在礼记(乐记第十九)、史记(乐书第二)乐记对音乐本质的分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1、音乐是由人的心中产生的、是为了表达人的情 2、人的情感的产生,是由于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 3、音乐的产生包含了一个由自然的“声”到审美的“音”的转化过程乐记作者引出“声音之道与政通”的思想:1、即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人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状况是紧密联系的,即音乐艺术有巨大的认识价值统治者可以通过音乐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补察时政” ,同时要防止、禁止出现“乱世之音”“亡国之音”的音乐2、反对乐记的理论:三国时期最著名的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声无哀乐论”(三)乐记

    15、是本质归属唯物主义的“感于物而动”“性”与“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产生情感的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但产生情感的能力不等于情感,情感的产生主要有外物的感动唯物的古人云“唯乐不可以为伪。”这是因为音乐是人们心灵深处的真、善、美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即表明了音乐产生的根本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当人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为了抒发内心的情感,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当我们遇到开心的事情时,往往会高兴的大叫大跳来抒发自

    16、己的兴奋之感。来到风景秀丽的地方,心中有所感发便会有高歌一曲的冲动。而且乐记十分注重“心”的作用,即内心情感的作用。 内心与情感的良好结合是创造出“美”的“音乐”的前提。 例如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也是在一个明月的夜晚,联想到自身的坎坷身世,从而创作出如泣如诉的佳作。可见音乐是由人的心中产生的、是为了表达人的情感。第八章 汉代美学汉代的元气自然论1、元气自然论:王充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构成的,“元气”是原始的物质元素,世界万物由于它们各自禀受的元气有厚薄精粗的不同,所以有多种多样的形态;人和万物一样,人所受的元气有厚薄多少的不同,人性也有善恶贤愚的不同王充论艺术的真善美统东汉 论衡(

    17、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共85篇,现存84篇)王充对于艺术作品提出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要“真实”;一是要“有用。1、真实:首先,要如实的反映现实生活。其次,道理必须是真理。2、有用:“善”的要求。即指“劝善惩恶”的道德教化作用,以及为通知主人歌功颂德的作用。同时要使人们明白事理王充的元气伦非常有意思,他认为世间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元气构成,只是由于各自接受的元气的多寡从而呈现不同的表现形态。元气多的就成了太阳这样的物质,元气少的就像月亮。同时,他认为人也是这样,接受元气多的就是仁人志士,接受元气少的就是卑鄙小人。其实我觉得这种元气说更像现代生物学上的遗传学,人生下来就有自己父母的基因,这种基因决定了你的

    18、发展前景,例如莫扎特这样的音乐天才,上天赐予他音乐的基因或元气,他就在音乐道路上比其他人更具有优势。毕竟一个五音不全的人是不可能学好音乐的。但是,我觉得他的元气论也有一些漏洞,因为就莫扎特而言,即使他有音乐天赋,但如果没有音乐世家的氛围熏陶及自身的刻苦训练,他也不会被世人称为音乐神童。也就是说,先天元气虽然对人性形成上期一定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后天所受到的教育的影响。王充从他的元气自然路谈“形”“神”认为人的形体和精神都是由“气”构成,构成形体的是阴气,精神是阳气,精气必须依附形体,才能有知的作用,就像一个人要是开心就会精神饱满,容光焕发。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美学(上)“得意忘象”(王弼)哲学命

    19、题、美学命题1、得意忘象:“意”要靠“象”来显现(“意以象尽”),“象”要靠“言”来说明(“象以言著”); “言”只是为了说明“象”,“象”只是为了显现“意”;(为得到象,就须否定言;得到意必须否定象)“传神写照”(顾恺之)1、顾认为,画人物要想传神,不应着眼于整个形体(自然的形体),应着眼于人体的某个关键部位即“神”,就是指一个人的风神,一个人的个性和生活情调。同时“传神写照”还要求把具有一定个性和生活情调的人放在同他的生活情调相适应的环境中加以表现。“气韵生动”(谢赫 南朝古画品录)1、“气韵生动”:“气”应理解为画面的元气,它来自于宇宙的元气和艺术家本身的元气,是两者元气化合的产物,这种

    20、画面的元气是艺术的生命:“韵”本指音韵、声韵,“气韵”的“韵”是就人物形象所表现的个性、情调而言;“气”“韵”不可分,“韵”由“气”决定,“气”是“韵”的本体和生命,“气”属于更高的层次,“气”表现于整个画面,并不只是表现于孤立的人物形象。“生动”是对“气韵”的一种形容。王弼的“得意忘象,得象为言。”是在易传基础上对“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作了进一步发挥,易传中认为借助于形象,可以充分的表达圣人的意念。即概念不能表现或者表现不清楚、不充分的,形象可以表现的很清楚,很充分。即用是具体的、切近的、显露的、变化多端的“象”来阐释深远的、幽隐的“意“。指出“象”对于表达“意”有着“言”所不能及的特殊功能。

    21、“立象以尽意”把“象”和“言”区分开来的同时又把“意”“象”联系起来,从而对“象”做一个重要的规定“赋”“比”“兴”是对“立象以尽意”做进一步规定魏晋南北朝出现“意象”的美学范畴。“得意忘象”对于文学艺术家认识艺术形式美和艺术整体形象之间的辩证关系给了很大的启示得意忘象认为“意”要靠“象”来显现(“意以象尽”),“象”要靠“言”来说明(“象以言著”);“言”只是为了说明“象”,“象”只是为了显现“意”;得到意必须否定象)。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美学(下)刘勰论“风骨”1、对 “风骨”的理解:(1)“风即文意,骨即文辞”文学内容和文学形式(2)认为“风骨”是概括艺术风格的概念(3)“风骨”是一种美学

    22、标准,具体为“传神”“自然”等等(4)“风骨”是对作品提出的一种美学标准、美学要求(情志、言辞方面)(5)认为“风骨”是对文“意”的进一步分析:一方面有“情”的因素,即“风”,一方面有“理”的因素,即“骨”。2、 “风骨”的含义:(1)“风骨”的提出,是着眼于文章的教育、感化的作用(2)刘勰的突破是把这种力量分为:“风”“骨”=“情”“理”=“感染力”“说服力”(3)“风”从情感中来,但情感不等于就是风,情感要和“气”结合起来“知音”难的原因:(1)从比较外在的层次说:人们往往为各种偏见蒙蔽了自己的审美感受,例如“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2)从比较内在的层次说:知音难逢有两个原因

    23、:首先,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其次,人们的审美趣味有差异,这就影响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作出客观的全面的判断书上说,风骨是着眼于文章的教育,感化作用提出的,风骨就是情、理;感染力、说服力。我觉得风骨就是对人来讲就是个人的某种魅力和风采,对文章作品而言就是作者的文气。风是作者的写作风格,骨就是其善用的文体论说方式。例如潇洒飘逸是李白作品的风,不拘一格的古体诗就是他作品的骨。对于知音难觅的问题,我觉得不论是文章觅友还是交朋友,能找到志趣相投的人是很难得。人生能有知心知己一两个,已是人生一大乐事了。更多的时候,我们与周围人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第十一章 唐五代书画美学一、“同自然

    24、之妙有”1、魏晋南北朝之后,人们认识到艺术的本体是“意象”(应具有和造化自然一样的性质,即“同自然之妙有”)2、唐五代书法美学著作:孙过庭书谱、张怀瓘书断书议文字论: (1)书法意象应表现造化自然的本体和生命“道”“气”(2)书法艺术的创造不仅要重视“实”,而且要重视“虚”3、唐五代绘画美学著作: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荆浩笔法记(1)“同自然之妙有”体现在绘画(山水画中),就是唐代水墨山水画的兴起(2)唐代山水画一个重要发展:以水墨代替青绿着色二、“度物象而取其真” 1、荆浩在笔法记中将“同自然之妙有”发展为:“度物象而取其真” 绘画两个定义:(1)“画者华也,但贵似得真”(2)绘画是一种创造,同

    25、时又是对于客观物象的真实反映2、荆浩将山水画的意象达到“真”的要求称之为“景”:“景”是根据自然山水的变化表现自然山水的内在生命,而“真”是在把握自然山水的本体和生命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是画家创造出来的“自然”四、“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关于绘画欣赏心理的论述古人在审美意象方面,唐五代书画美学家提出了“同自然之妙有”、“度物象而取其真”等命题,从而把“意象”和“气”这两个范畴联系了起来。他们认为,书法和绘画的意象应该表现宇宙的生气,做到“气质俱盛”。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就称之为“真”,或称之为“自然”。所以,“真”或“自然”,乃是“意象”和“气”的统一。在荆浩提出

    26、的“绘画六要”中,用“景”代替了谢赫“六法”的“应物象形”。“景”就是“真”,就是“自然”。在审美欣赏方面,唐五代美学家提出了“凝神遐想”即审美观照既是审美主体精神的高度集中,同时又是审美主体想象的高度活跃,二者相反相成。“妙悟自然”即通过感性的、直觉的方式(“妙悟”)来把握自然之道。“物我两忘”即在审美观照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融合无间。“离形去智”及“槁木死灰”即审美观照时必然排除、超越自我的欲念、成见、逻辑思考。这个命题,对于绘画欣赏的心理特点作了深刻的概括,再一次显示了老庄哲学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重大影响。第十二章 唐五代诗歌美学孔颖达对“诗言志”的重新解释1、作品:孔颖达:经学家五

    27、经正义)2、“志”的含义:先秦和汉代时,“志”标示的思想、志向、抱负,还是一种藏在人心中静止的东西,较抽象。魏晋南北朝“缘情”五言诗的发达将“志”和“七情”看作是同一个东西。孔颖达 则认为“志”不是人心中固有的、静止的东西。而是具体的“情动为志”即由于外物的感动,人心中产生哀乐的情感,叫做“志”,把这种情感抒发出来,就叫“诗”。他一方面强调了诗歌的抒情的特性,另一方面强调了外物对人心的感动。唐五代诗歌美学,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推进了美学理论的发展:第一,孔颖达对“诗言志”的重新解释。经过孔颖达重新解释了的“诗言志”的命题,集中概括了魏晋南北朝美学关于诗歌产生的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第二,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提出的一系列命题,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等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诗歌理论。这是孔子(儒家)美学的继承和发展,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第三,“境”作为美学范畴的提出。这是意境说诞生的标志。“境生于象外”(刘禹锡),这是对于“意境”这个范畴的最基本的规定。意境说是以老子(道家)美学为基础的,它的本质就是要求审美意象表现作为宇宙本体和生命的“气”(“道”)。意境说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第十三章 宋元书画美学“身即山


    注意事项

    本文(美学笔记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