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国考常识传统节日与习俗Word格式.docx

    • 资源ID:6822042       资源大小:29.61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国考常识传统节日与习俗Word格式.docx

    1、就是于立春之日造土牛鞭打以劝农事。据东京梦华录记载,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宫,由皇帝派人鞭春,开封、祥符两县也要进春牛至开封府门前以供鞭春。其它各州府按例也要在立春之日鞭春劝农。鞭春过后,围观群众往往蜂拥而上抢夺打碎的土块。因为都说牛身土入宅,其家宜养蚕,牛角土入宅,其家宜种田,所以抢夺十分激烈,有时甚至出人命。另外立春这天泥塑的小春牛还是受欢迎的节日礼品。二、剪春胜。东汉时立春即有剪春幡的习俗,宋时“莫不镂刻金缯,加饰珠翠,或以金银,穷极工巧,相交遗问,”俨然高级的装饰品。立春之日皇帝也要赏赐百官春胜,“彩胜飘扬百辟冠”即反应了百官出宫、幡胜飘动的情景。三、喝春酒、吃春盘。春盘即春饼。吃

    2、春盘始于唐。立春前一日,皇帝要赐近臣春盘春酒,民间也有互赠春盘的习俗。四、写春词。翰林学士院立春前一月就要撰写春词,立春后剪贴于皇宫门帐,曰“春端帖子”,多是一些宫词或咏景物诗。此外,立春之日京师地区的人们还要用丝绸剪出鸡燕花柳等图样,并在鸡燕上扎上羽毛,称之为春鸡、春燕、春花、春柳。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汉历(农历)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

    3、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在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社日社日是古人祭祀社神的节日。从天子到百姓都要封土立社加以祭祀。据礼记.祭义记载,天子为天下百姓总立的社称“太社”,为自己立的社称“王社”;诸侯为封国内百姓总立的社称“国社”,为自己立的社称“侯社”;大夫以下不为自己立社,而是联合其邑里的群众共立一社,称“置社”。这样全

    4、国各地都有自己的社供官员百姓祭祀。立社要封土为坛,还要植树,称为社树。据论语记载,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多数学者认为,这三种树就是立社时要栽种的树木。“社丛勿伐”是古人共同遵守的规定,故社树可以长得高大茂密。最初社日选在甲日,战国后五行之说兴起,因为五行之土对应于戊,社日改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五日之内。汉代以后又规定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约在秋分前后五日之内。春社祈求社神保佑丰收,秋社向社神报告丰收。社日自古就是汉族人民的节日。礼记.郊特牲:唯为社事,单出里。唯为社田,国人毕作。唯社,丘乘共粢盛,所以报本反始也。意思是举行社祭,全里社的人都

    5、要参加;为社祭而举行田猎,全国的人都要参加。举行社祭,各地的人都要拿出当地的粮食供祭社需要,用来报答大地养育之恩,纪念自己出生之地。汉代人民还自发地组织了许多私社,据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陈平年轻时在里社祭祀中担任社宰,祭后分肉公平合理,很受父老称赞。南北朝时每逢社日,左邻右舍同宗族的人聚集一起,宰杀牺牲,于树下搭棚,祭神后共分祭品,一起聚餐。唐宋后,社日活动更加盛大大家停止工作,做社饼、备社饭,相互馈赠,在农村社日更是热闹非凡。到了元朝,统治者害怕汉族人民结社反抗,明令禁止“聚众祠祷”、“赛神赛社”,民间社日活动从此衰落,各地的社坛大多变成土地庙或土谷祠。不过某些地区仍保留了一些,如鲁迅先生

    6、社戏所描述。龙抬头龙抬头:又名中和节。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节期以观测东方苍龙七宿在天空中的位置而定。从天象上看,每当春分时刻,黄昏时角宿出现于东方地平线,而其它六宿尚隐于地平线下,故名龙抬头。夏至日,苍龙七宿位于正南,秋分后潜于地平线下直至来年春分。故说文解字释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由于一年中阴阳平衡、天地同和的日子只有春分、秋分,都称之为中和节,秋分之中和节称中秋节,春分之中和节即为中春节。后世将中秋节固定于农历八月十五,便又把半年前的二月十五称为花朝节,春花秋月,对应绝妙。由于龙神出头,人们总要祭祀龙神,祈求风调雨顺。二月初二唐宋又称为挑菜节、

    7、踏青节。此日人们常到郊外踏青挑菜,所挑之菜多为荠菜、马兰头等。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新。山东江苏一带,出嫁闺女要回娘家,又有“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接女诉冤仇”的民谚。另外,古代民间又以二月二为土地神生日,这天要祭祀土地。上巳上巳节是汉族人民的一个节日。按通常的说法,汉以前节期在三月上旬的巳日,魏后固定为汉历(农历)三月初三,不一定为巳日。古代每到这一天,人们都到水边洗涤污浊,以祓除不祥,称为“祓禊”。据晋书.礼仪上记载,“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除此之外,祓禊还有祈求生育之意。相传商部族的祖先契就是其母祓禊后所生。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

    8、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后世甚至尊简狄为生育之神。至今云南纳西族仍保留上巳节妇女祭祀求子的习俗。除在水边祭祀、沐浴之外,人们还宴饮行乐、踏青郊游。如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由于上巳与清明日期接近 ,遂逐渐被后者代替。不过至今某些地区还保留着三月三踏青的习俗。端午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汉朝以来定为农历五月初五,沿袭至今,成为我国民间传统的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提到端午,总要与爱国诗人屈原联系起来。据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谱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刘秀年号)年,长沙欧回

    9、见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见祭甚善,常苦蛟龙所窃,可以楝叶塞上,以彩丝约缚之,二物蛟龙所畏。”回依其言。今五月五日做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其遗风也。此外,端午还有龙舟竞渡、饮雄黄酒、悬艾及菖蒲等习俗。不过古今学者也有不同看法。关于吃粽子,东晋范汪祠制载,“仲夏荐角黍”;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夏至节日食粽”,又载,“民斩新竹为筒粽,楝叶插头,五彩缕投江,以为避水厄。”都认为并非仅仅端午食粽,且与纪念屈原无关。关于饮雄黄酒、插艾及菖蒲,有人认为主要是驱邪去病,与仲夏疾病流行、毒虫活跃有关。五月自古被称为毒月、恶月,而艾草、菖蒲以及雄黄都有驱虫杀毒作用。关于龙舟竞渡,春秋时吴越一带就有了。有人认为

    10、是纪念伍子胥,闻一多先生则认为是古代越人祭祀龙神的节日。另外端午与夏至关系密切。端阳即阳气之端,正是夏至的本义。以后两个节日逐渐演变成一个端午节了。七夕七夕为农历七月初七。西京杂记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俗。”故最迟秦汉时即有节日雏形。古人认为,“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主关梁,织女,主瓜果。”(太平御览之风土记、日纬书)故此日人们祈求二星保佑农作物丰收。南北朝时期,七夕又发展为妇女乞巧求智的节日。这天傍晚,家家户户打扫庭院,妇女们当庭布筵,虔诚跪拜织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灵手巧。如何判断是否得巧?捉蜘蛛放于盒内,次日清晨观察,蛛丝越密得巧越多。对月穿

    11、针也是一法。针为特制的五孔针、七孔针、九孔针,将线飞速穿过者为得巧。如唐朝诗人祖咏七夕:对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试看。还有一法,投针于水盆中,针浮水面,投影于盆底,“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帝京景物略)同时家家户户要做“乞巧果子”,以油、面、糖、蜜做成,炉烤或油炸,面做为面巧,糯米做为粉巧。有条件的人家还要搭“乞巧棚”。此外,传说七夕晾晒衣物图书可以防虫蛀。世说新语曾载,郝隆七夕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中元节中元节,俗称“鬼节”,传说是日地府洞开,鬼魂四出,民间有谚曰“七月半,鬼乱窜”。有祀者回家受子孙祭拜,无祀者,大家请佛

    12、道做法事,勿使其流浪为害。可以说中元节为古代中国的亡灵节。中元节起源于亡灵信仰和祖先崇拜。“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祭天祀祖成为古代宗教生活的两大要务。对于庶民百姓来说,祖先与自己血肉相连,情感相通,祀祖尤为有意义。中元节就是在上古秋祭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上古社会,人们最初只有春秋的概念,一年分春秋两季。由于农业科技水平低下,人们常寄希望于神灵,逐渐形成了春祁秋报的习惯。虽然后来有春夏秋冬四祭,但是最重要的仍是春秋祭祀。起初祭日并不固定,后来逐渐固定于七月十五前后。因为该日是下半年第一个望日,一般也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之夜,值此秋气新来阴气渐盛的日子,祭祀亡灵是极佳的选择。南北朝时期佛教日盛

    13、,“目连救母”的故事广为流传,最后演变为盂兰盆会。道教亦有“三官三元”之说,将五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定为上中下三元,分别为天官、地官、水官的诞辰,成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三元节。结果中元节成了僧、道、俗三家的共同节日。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仲秋节、秋节、八月节、追月节、拜月节、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在传统历法中,将每一季节分为“孟、仲、季”三个月,汉历(农历)八月十五,恰值秋季之半,故得名。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中秋就是源自古代的祭月。月圆人团圆,表达了中国人在那轮圆月中

    14、寄托的无数美好愿望。中秋节兴起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而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赏月: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15、”。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吃月饼:中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月饼最初是家庭自己制作的。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

    16、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在汉历(农历)九月九日。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

    17、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在当今公历1989年,中国政府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重阳节的活动多彩

    18、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19、。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寒衣节农历十月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月份,它不仅是收获祭礼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月,同时也是冬寒乍起的时节。十月,在前人看来是一个既喜且忧的月份。人们在十月节一面聚餐会饮,欢庆丰年;一面祭祀祖灵,祁请先人的佑护,为度过寒冬作精神准备。后世的十月节俗活动或隐或现地传袭了人们这种特有的时间感受。十月节的时间点在十月朔,即十月初一,俗称十月朝、秦岁首、寒衣节。这些具有不同内容的民俗节日,其节俗的基础源于人们的时季意识,收获祭与立冬节气是这些节日的原型与节俗依据。在汉魏之前,天文物

    20、候直接作为时间变化的标志,人们将日月会于东方天际的时间,所谓“日月会于龙”,作为祭祀的时间节点,这一时间大致在夏历十月初一,从北半球的自然气候上看,正是“水始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在这一天文物候循环周期的终结与开始的神秘之时,人们自然要向天神献祭,“国于是乎蒸(无草头)尝,家于是乎尝祀”(国语.楚语下)。作为时气点的立冬,以太阳到达黄经315为准,时间在公历的11月7日或8日,在古代只能通过天象观测与物候变化来确定,时间在十月初,与日月合辰于尾宿的时间大体一致,史称“立冬,十月之朔气也”。今年的立冬节气正好在农历十月初一。立冬是十月的大节,古代社会十分重视自然节气的转换,无论春夏秋冬,立冬作

    21、为四季循环的重点节气标志,受到人们特别的关注。在天文知识被少数人垄断的王宫时代,立冬迎气是一个显示天子威权的盛大典礼。作为王家国事活动的时间政令月令,对立冬典礼作了专门叙述:本月立冬,在立冬的前三天,负责天象观测记录的官员太史要特地向天子禀报:“某日立冬,盛德在水。”于是,天子斋戒三日。到了立冬这天,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等朝廷命官到王城北郊,迎接冬气。迎会冬气后,天子要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属进行表彰与抚恤,以此顺应肃杀的时气。这种在冬季到来时的抚慰死者的举动,应该说是有它深层的考虑,表彰死者、抚恤生者不仅是顺应时气的需要,其真正意义在于它在冬季闭藏阶段既请死者佑护生灵,同时又鼓励民众抵御

    22、外敌或饿寇的掠夺和侵袭。古代的四时之祭中的冬蒸之祭就在立冬时节举行。十月谷物进仓,标志着农业生产周期的结束,亦即年节的到来,人们以大量牺牲祭祀公共社神及城门里闾之神,以猎获的禽兽祭祀先祖与日月星辰以祈求丰年,辛勤一年的农民也获得饮酒与休息的机会。寒气伴冬节而来,“是月也,天子始裘”,民间也生火加衣以御寒气,“十月朝,十家小户穿棉袄”。对于异乡的游子、远戍的征人,寒衣的寄送更是牵动千万人的心弦,孟姜女的传说故事是最典型的例子。如民间小曲:十月里芙蓉十月一,家家户户缝寒衣,人家丈夫把寒衣换,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北方民间以此将十月初一定为追悼亡人的寒衣节。宋时,寒衣节即和清明、中元节并列为悼亡节。

    23、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送冥衣改为送冥币,寒衣节的节俗特色逐渐淡化了。冬至现代人看来,冬至只是一个节气,但是在古代,冬至不但是一个节日,而且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此日昼短夜长到了极点,以后白昼便逐渐延长,故有冬至一阳生、气始于冬至的说法。汉代以前,每逢冬至要停止一切工作,认为此日阳气初升,但非常微弱,要尽量减少消耗。另外,阳气上升,春天将至,还要庆贺。从魏晋以来,冬至日或次日皇帝都要接受百官朝贺。明正统己巳(土木之变)一度废止,清代又恢复。冬至日官方要祭天,因为此日阴气极盛,但却是阳气回升之时,所以祭天。民间则要祭祖。另外,还有吃馄饨的习俗。据记载,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

    24、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从冬至日开始数九,要过九九八十一日方能寒尽春来,故古人设计了九九消寒图。常见的是文字消寒图。如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风为繁体,下同)、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等,每字九笔,日描一笔,描毕正好八十一日。还有梅花消寒图,一支梅花八十一瓣,描完后也就出九了。腊八节腊八节,又称腊祭日,是中国先民进行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的日子。据祀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汉代改“蜡”为“腊”。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坊神、虎

    25、豹神、水庸神、昆虫神。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从汉代到南北朝逐步固定在腊月初八为腊祭日。以后每到腊八这一天,为了祭祀腊神,民间往往要准备一顿别具风味的粥。这种粥是用五谷杂粮掺入花生、栗子、红枣、核桃仁、杏仁,用微火煮熟炖烂,再添加红糖,做成八色香粥,称之为“腊八粥”。粥煮成之后,先要盛上几碗,放置于庭院天井、碾磨盘上、牛马羊猪圈的门上,以表示同庆丰收、迎吉祥之意。后来佛教传入,汉传佛教说: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修道六年,过着绝欲苦行的生活。一天他饥饿疲惫到了极点,昏倒在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后终于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佛教把这一天作为“成道节”。这一天就是在十二月

    26、(即腊月)初八,遂以“腊八”为成道节。于是,每逢这一天,各寺院都要诵经纪念,仿效牧女献乳糜事,以各种香谷、果实煮粥供佛。随着佛教的兴起,于是佛教的成道节和腊祭日合在了一起,并逐步掩盖了腊祭日的本来节日含义。祭灶日依照我国汉族的传统风俗,阴历腊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之所以如此称呼,恐怕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因此,也可以说“小年”是“大年”的前秦或序曲罢!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佛龛神像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言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古

    27、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昔日北京,每逢到阴历腊月上旬,大街小巷的油盐店、杂货铺、南纸店、百货摊都以代卖“灶王爷”。这种要木版水印的神像,大多来自华北的“版画之乡”天津杨柳青。那和蔼、肃穆、善静的灶王爷、灶王奶奶盛装端坐,给人们以庄重的感觉。每年一度,人们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不能说“买”)来代替被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熏火燎了陈旧不堪的旧灶王像。这似乎是在向人们预告,除夕马上就要来到了。给灶王爷、灶王奶奶奉上的供品,不须用鸡鸭鱼肉、干鲜果品之类,更不须用牛羊三牲,只须一些“糖瓜“(用麦芽糖制做的像鸡蛋大小的瓜状糖块)就可以了。稍考究一

    28、点的人家,再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莲子八宝饭,他老人家就会更心满意足。灶王爷骑的神马,还要供以香糟炒豆和清水。俗云“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上天”,这天人们称它为“祭灶日”。在北京,这一天晚餐之前,每家家长都要先用糖瓜在灶门前烤化,然后抹在灶王爷、灶王奶奶的咀唇上。即使灶王爷不馋,人们也硬要把烤化了的糖饴放在他老人家的嘴边,看业灶王爷贤伉俪都是喜欢吃甜食的。至更尽时分,家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燃放鞭炮,举家男子罗拜,祝以抑恶扬善之词,送灶王爷上天,去向玉帝启秦人间一年之善恶,而妇女不能参拜,只于内室扫除炉灶,燃灯默拜。农历腊月二十三夜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故有“二十三,祭灶官”之语,和“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三去,初一五更来”的对联。这天或提前,家家户户都婆到街头买回用玉米或小米专制的“祭灶糖”,于晚上敬献祭灶,意为糊


    注意事项

    本文(国考常识传统节日与习俗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