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Word下载.docx

    • 资源ID:6821865       资源大小:42.83KB        全文页数:3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Word下载.docx

    1、和拉力两方面。是消极因素,它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是积极因素,把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2、 不同时期、地区的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意义19世纪以前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3、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古代深受

    2、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大批迁入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当代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东部西北和东北沿海内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农村城市4、 人口迁移效应对迁入地区积极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消极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对迁出地区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人才外流其它效应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

    3、合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2、美国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一、 环境承载量1、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资源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2、 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发程度、消费水平。3、 环境人口容

    4、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二、人口合理容量(适度人口)3、人口过亿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墨西哥。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东亚、南亚、美国东北部、西欧等。一个地区人口总数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应该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零变负的时候,因此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并不等于人口总数减少。人口分布受自然因素(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但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影响程度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公害病指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地方性疾病,是次生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影响的表现;地方病则是原生环境因素的表现。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

    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建筑物高大稠密 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1、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

    6、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地、文化区联系、环境优美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结构模式举例同心圆模式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成都东京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沈阳 烟台多核心模式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

    7、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淄博重庆未来田园城市以人为中心,兼有城市和乡村的优点带型兰州;放射型武汉;星座型上海;散点型大庆。2、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直接因素)高低 历史文化(北京市);社会因素:种族宗教(黑人区、唐人街)、知名度、行政因素(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等)。3、功能区合理布局应注意:1.要有便利的交通;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环境角度);3.在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四、城市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与城市区位自然因素主要影响影响结果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减少成本低经济

    8、发达,人口集中,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沪宁杭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中欧、西欧平原城市群高原热带地区的高原上气候较为凉爽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巴西高原山区地表崎岖沿河谷或开阔低地分布汾河、渭河谷地气候气候适宜适宜的降水,适中的气温农业发达,人口集中,城市多,规模大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城市众多swear 发誓 swore sworn气候恶劣干旱、寒冷、过于湿热,不利于居住,经济落后 绞死 hanged hanged城市少,规模小mislead 误导 misled misled干旱地区、热带雨林地区、寒冷地区城市很少spell 拼写 spelt / spelled spelt / spelled

    9、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 城市的不同等级1、 2、 read 读 read read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bring 拿来 brought brought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3、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misunderstand 误会 misunderstood misunderstood第三节 城市化一、 什么是城市化2、 lose 遗失 lost lost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3、 4、

    10、 shoot 射击 shot shot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 的主要标志);1. 以结尾的词,过去式与原形相同。如:, , ,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5、 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1) 推力:吸引人群离开农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2) 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6、 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7

    11、、 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发展阶段出现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国家类型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所处阶段早(英

    12、国最早18世纪中叶)趋缓(停滞)高(70%以上)后期成熟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发展中国家晚(20世纪中叶)速度加快低(不到40%)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早(英国1851年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农村);城市化水平高(70年代达到70%以上);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首先出现在英国)。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发展中国家出现两类城市化特征:过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远超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又称虚假城市化,多出现在拉美和非洲;滞后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经济发展阶段,

    13、城市化水平不能反映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多出现于亚洲一些国家:印度、印尼。4、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它出现在城市化中期的加速阶段。逆城市化是由于人口的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部分城市居民向周边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小城镇迁移的现象,结果造成中心区的衰落。它是城市化发展到后期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现象出现阶段人口流向结果郊区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向郊区城市规模大、城市化水平提高逆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不是城市衰败)城市向乡镇中心区衰落,城市化水平不变再城市化后期复兴阶段郊区向城市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三

    1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1)环境质量下降;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五、城市环境污染:污染类型污染源整治措施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工业企业、家庭炉灶、汽车尾气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绿化隔离带水体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和居民生活垃圾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绿化隔离带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增加就业难度,扩大失业队伍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

    15、人口无序迁入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社会问题突出人口过度集中综合整治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 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2、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位含义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联系区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是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方式等(影响力不断增强)区位选择方法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区位变化因素差异自然因素比较稳定,

    16、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影响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3、 下列农业类型单位产值的排序: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4、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光照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产条件需求的水份条件不同新疆的棉花和水果热量珠三角三季稻、松嫩平原甜菜、青藏高原青稞水源年降水量800mm的地区,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灌溉便利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

    17、强度大,劳动力需求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力丰富人均耕地亚洲主要水稻种植业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生产习惯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食物偏好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3、 季风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成因发展措施小农经营以家庭经营为主,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适度规模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使单产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给为主控制人口数量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加大

    18、科技投入、机械化水平水利工程量大水稻生产需水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增加投入,兴修水利二、商品谷物农业1、商品谷物农业: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农场经营,但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营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我国东北、西北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区位条件自然因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黑土)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作物高产稳产,地势开阔平坦,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气候温和、降水丰富、雨热同期社会经济交通便利便于商品集散,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市场广

    19、阔促进商品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地广人稀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机械化水平高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科技化4、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美国农业四次革命:机械化、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经营管理革命。5、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几方面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高;交通运输便利;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6、 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地势平坦开阔(中央大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温

    20、带大陆性气候)交通五大湖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人口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工业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及电力、化肥、农药科技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7、 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异同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农作物水稻分布亚洲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1.水热条件优越2.地形以平原为主3.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4.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5.种植历史悠久1.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2.交通运输便利3.市场广阔4.地广人稀5.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主要特征1.小农经营2.单位面

    21、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4.水利工程量大1.家庭农场经营2.生产规模大3.商品率高4.机械化和科技水品高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相同点都是以种植业为主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 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国家美国、阿根廷等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自然条件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是以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1、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区位优势: 发展措施: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物种牛种优良,产肉量大草原草类茂盛土地地广人稀

    22、、土地租金很低,消费量少距海港近,冷冻技术、运输能力措施作用修建铁路便于牛肉外运,扩大销售市场围栏放牧、划区轮牧合理利用草场,使牧场不退化种植牧草弥补天然牧草不足,保证饲料供应打井取水草原上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牧场生长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研究保证牛肉质量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二、 乳畜业概念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的畜牧业地域类型,生产对象:奶牛,产品:牛奶及其制品发达地区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我国特大城市周边区位要求由于牛奶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故乳畜业分布地区紧邻消费市场;还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区位特点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郊区1、 西欧乳畜业形成因素饲料因素西欧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生长西欧以温带海洋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