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随堂作业岳麓版必修1.docx

    • 资源ID:6789133       资源大小:26.88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随堂作业岳麓版必修1.docx

    1、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随堂作业岳麓版必修1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随堂作业练双基一、选择题知识点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汉武帝主持政务后,有意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传统。他的做法中不可能包括()A频繁换相B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C设立中朝D设立三省六部,分割相权答案:D解析:汉武帝为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采取种种措施削弱丞相的权力和影响力,A、B、C三项皆属于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代,汉朝时不可能出现,故本题选D。2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

    2、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依据“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分析可知,本题选C。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3唐朝三省各部门、各官吏之间相对独立和互相制约,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有审议、封驳权,但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中书省独享决策权,门下省独享裁决权B它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享C三省分权能够制约皇权,保障体制内民主D能减少但不能杜绝中央决策失误和官僚腐败答案:D解析:依据“都必须

    3、绝对听命于皇帝”可知,A、C两项错误;B项错误,唐朝属于封建社会。三省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和官僚腐败,但不可能杜绝,故本题选D项。4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世史中谈到唐朝中央官制时,评价某机构为“天子的秘书官”,该机构应是()A尚书省 B门下省C中书省 D吏部答案:C解析:“天子的秘书官”,应指为皇帝草拟和颁发诏令的中书省。5“三司之职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材料描述的可能是下列哪一时期的官制()A秦朝 B汉朝C宋朝 D明朝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信息“三司”“总国计”“通管盐铁、度支、户部”等并结合选项分析可知,材料描述的应是宋

    4、朝的三司制。本题选C项。6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意在考查学生调用知识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处理日常事务,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C项正确;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只是被分割了并没有被剥夺,B项错误;A、D两项明显错误。知识点二选官制度7苏轼总结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时说:“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这反映了汉代主要的选官途径是()A世袭 B

    5、察举C科考 D按门第选拔答案:B解析:“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指的是官员的选拔依赖郡县官吏的举荐,据此分析可知汉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故选B项。世官制(“世袭”)为先秦时期的选官、用官制度,A项可排除;科举制(“科考”)始于隋朝,C项可排除;“按门第选拔”与材料不符,D项可排除。8通典选举中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由此可知,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A选拔有才德者为官B选拔有较多土地和其他社会财富的人为官C选拔豪门望族子弟为官D优先选拔官宦子弟为官答案:A解析:依据“

    6、言行修著,则升进之道义亏阙,则降下之”可知,本题选A项。本题易错选C项,随着豪门望族把持朝政,品级评定和人才选拔任用实际上由豪门望族把控,但由材料中的“初衷”判断,C项不符合题意。B、D两项皆与题意不符。9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西汉的古典官僚制。”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C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答案:C解析:“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等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材料中“家族政府”

    7、指的是汉朝和隋朝之间的国家政权由世家大族控制,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出现了“逆转”及“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西汉的古典官僚制”,故选C。知识点三监察与谏议10下列选项所列权限,属于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的是()A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B执掌群臣奏章,监察百官C管理全国军务D封驳中书省诏令答案:B解析:A项为丞相的职责,与题意不符;御史大夫的职责是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B项符合题意;掌管军务的官职或机构有秦朝的太尉、唐朝的兵部和宋朝的枢密院等,C项与题意不符;D项为唐朝门下省的职责。11唐太宗认为:国事千端万绪,遇事应与“百司

    8、商量,宰相筹画”,“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唐太宗为避免一人独断采取的做法是()A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B尚书省决策,中书省审议C中书门下决策,枢密院审议D尚书省决策,六部执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下的行政决策过程。在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率六部负责执行。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A。12司马光在谏院题名记中说:“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以职事。”材料中的“谏院”()A代表中央监察地方B是独立的谏官机构C从根本上约束了皇帝的权力D标志着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司马光”

    9、“天禧”“真宗诏置谏官六员”可知,这描述的是宋朝的谏院,据所学知识可知它是独立的谏官机构。故答案为B。谏院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但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故A、C项错误;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达到顶峰,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

    10、,第其高下”。通典卷一四选举二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的,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特点。(2)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归纳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下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答案:(1)先以德行为标准,再以

    11、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察举制下,考试不决定取舍,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下,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3)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为官僚队伍选拔高素质的人才。(4)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

    12、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循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戴胄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贞观政要(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初年皇帝的一道意旨中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尚书省填写“奉行”后,具体交给哪些部门去执行?(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

    13、)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这些特点对国家的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答案:(1)包含了皇帝和三省大臣的意见。交给六部中相关部门去执行。(2)唐代初年君主的权力受到大臣们和法律的制约。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了君权独尊;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3)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相互监督和牵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政治腐败。解析:第(1)问“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门下缴驳”,所以这其中包含了中书省、皇帝、门下的意见。尚书奉行后,要交给尚书下辖的六部去执行。

    14、这里主要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它们各自的职能。第(2)问从材料三中戴胄用“法”来规劝唐太宗,可知唐初君主至少受到当时大臣们和法律的制约。第(3)问结合特点从三省的分工与牵制两个方面分析,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防止专权,皇帝一定程度上受三省长官制约,有利于达到总体政治上的清明。课后作业提能力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道:“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可以体现这一观点的有()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秦朝废分封,设郡县A BC D答案:A解析:九品中正制下的选官在实行过程中被世家大族把

    15、持,不利于加强皇权,错误;秦朝设郡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错误;其他选肢均是对相权进行分割以加强皇权的措施。故答案为A。2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这表明唐朝时期()A政治民主化出现B三省体制存在弊端C皇帝大权已旁落D社会纷争错综复杂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推行的目的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并不是政治民主化的出现,A项错误;由“上不能决”可看出三省体制存在弊端,B项正确;由“上不能决”看出决策权仍在皇帝手里,C项叙述不符合史实;D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3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

    16、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君权空前强化,相权名存实亡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比较突出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和“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等信息分析可知,唐宋时期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下,宰相拥有很大的权力,故C项正确;A、B两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4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

    17、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该学者意在说明()A皇权得到加强B政府拥有了最高决策权C皇权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制约D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皇帝是政府中的一员,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三省六部的制约,故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皇权受到了制约而不是得到强化;最高决策权实际上仍掌握在皇帝手中,B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5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A相权进一步削弱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众相

    18、制初步确立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的大意是:宋朝官制的设置、名称都是沿用唐朝的旧制度,然而三师、三公不常设置,宰相不专门从三省长官中选出。中书省、门下省被排斥,另外中书省设置在宫中,被称作政事堂,与枢密院一起掌握大权,由此说明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削弱。6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答案:C

    19、解析:本题考查宋朝中央体制,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三司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从“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分析可得知,C项正确;A项中“全部”说法错误;B项说法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7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A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军权与财权B枢密院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C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D分割军队的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枢密院设立后,主管军事,中书门下则只管行政,达到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B项说法符合题意。A项说

    20、法错误,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8据记载,宋代御史之责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从宰相到一般小吏,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同时,皇帝还常派遣路一级的官员到各地监察,这就是外任御史。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御史的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宰相B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C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D御史有权廷辩,有效制约君权答案:C解析:御史能够监察百官之首的宰相,但权力和地位低于宰相,故A项错误;B项不够全面,宋代还设御史监察中央官员,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宋代重视制度建设,形成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察体系,故C项正确;御史监察,可有效加

    21、强君权,故D项错误。9下列机构中具有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双重性质的是()A唐朝中书省 B元朝行省C元朝宣政院 D元朝中书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元朝中书省。唐朝中书省属于中央行政机构,不具有地方行政区划的性质,排除A项;B、C两项属于地方行政区划,不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排除;元朝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又统辖有一定的疆域,具有地方行政区划的性质,故D项符合题意。10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答案

    22、:A解析:科举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独有的具有开创性和平等性的以公开竞争为核心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衰废于清末。科举制度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的思想成为重要的理念,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与问题中“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信息不符,故排除。11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有利于选拔优秀的政治人才保证了封建统治的持久活力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A BC 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

    23、度。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与史实不符;中国古代不重视科学研究,且科考以儒家经文为主要内容,错误。故本题选A。12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并未反映出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出“开始”二字,故B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宰相权力的削弱和皇权的加强,故C项正确

    24、。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

    25、。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视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答案:(1)血缘、门第、等级(任答两点即可)。(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4)影响:发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

    26、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14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统治者继往开来,精心制定的监察制度,在不同时期曾经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仔细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秦创建御史大夫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地方设立十三部刺史,监察地方官吏。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直接受命于皇帝,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谒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

    27、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还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材料二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材料三元世祖时明确规定:“凡有官守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元史卷十,世祖纪)“凡御史犯罪加三

    28、等,有赃从重论。”(明史职官志)清皇太极下诏:“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倘知情蒙弊,以误国论。”(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2)材料二中,宋代对担任监察官员的资格有何要求?(不得照抄原文)根据你的理解,“月课”“辱台钱”可能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明清时期在吏治方面的特点。(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政治方面的重要影响。(5)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对今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何启示?答案:(1)监察制度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而发展、完善。监察组织

    29、严密、独立,从中央到地方逐渐形成系统。(或监察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监察官员由中央任免、受中央监察机构直接统领,有相对的独立性。(2)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或从政经验)。往往会导致御史滥用职权。(3)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重奖重罚;对犯罪的监察官员从严惩处。(4)监察官员惩治贪官污吏,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法律、法令的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会导致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等。(5)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反腐倡廉;精简机构,提高效率。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进行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从“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可以看出担任监察官员的资格。第二小问“月课”“辱台钱”制度规定每月或每日必须奏事、弹人,这有可能导致职权滥用。第(3)问根据材料三从对官吏的监察和对犯罪的监察官员两方面来思考。第(4)问从两方面展开评价。第(5)问从加强民主与法制的角度或言之成理即可。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随堂作业岳麓版必修1.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