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四单元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基础》笔记.docx

    • 资源ID:6782908       资源大小:34.30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四单元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基础》笔记.docx

    1、第四单元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基础笔记人的行为是受其隐心理活动支配的。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头脑内部进行的,不能加以直观观察或度量,但往往有一定的外部表现。所以通过人的行为的观察和描述使我们可能探讨其内部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是在行为中产生,又在行为中得到表现的。所以通过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的行为的系统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探讨人的心理活动的原因。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这一事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1879) 代表人物:其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

    2、主张,心理学研究对象为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方法为内省法。(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詹姆斯 代表人物:杜威 研究对象: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3)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4)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美。华生(1913)发表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斯金纳、托尔曼、赫尔 主要观点(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科学心理学应当研究科观察的外显的行为(环境决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并提出了著名的SR公式;(2)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5)精神分析学派:创始者: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 产生于1900年,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

    3、广为流传 主要观点1 一切活动有本能驱动。2 强调潜意识的作用。提出了意识与无意识之分。3强调早期经验。4 主张心理学应关注人的人格,并将人格分为自我,本我,超我三个层次。5其理论建构的动力学基础是本能论。精神分析学说不仅是当时心里学领域最大的理论之一,而且也是20世纪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人在童年时期的潜意识经验及其导致的内心冲突是心理障碍的根源。精神分析,是指这样一种临床技术,就是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意识中存在的动机,使所受到的压抑得到宣泄,从而治疗疾病。(6)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迅速发展。认知心理学与其他学派不同,不是由某个心理学家提出

    4、来的一套理论体系,而是在很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理论的成熟。主要观点:研究行为的内部机制,即探讨被行为主义所忽视的意识或内部的心理过程;将心理过程理解为信息的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过程,即经历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以客观的方式进行研究,而不是只根据个人的内省报告。认知: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言语、思维等。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A、感知运动阶段(岁)特征:开始形成“客体永久性”,对行为的目的与手段开始进行分离,行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B、前运算阶段

    5、(26、7岁)特点:相对的具体性“泛灵论”;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结构 ;思维是自我中心主义;转导推理儿童从一个特定的事物推论到另一个特定的事物。C、具体(注重事实)运算阶段(岁)特征:相对的抽象性 .相对的灵活性.具有可逆性.思维过程中逻辑性和现实性的成分不断增强,开始演绎推理的思维。D、形式(给个命题可以思考)运算阶段(岁)特征: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约束,能将事物的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进行假设和逻辑推理。(7)人本主义学派:是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建的。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四种主要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的控制或创

    6、设一定的条件,以引起被实验者的某种心理现象,从而研究其心理规律的方法。实验法可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室实验法是在专门的实验室内,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一定的仪器对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的方法。优点: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论需要 :定义: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特征: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需要的种类:生物需要与社会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基本内容:基本需要:a生理需要是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

    7、要;(最基本、最原始、最强有力)b安全需要是指希求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c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与他尊)是在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成长需要:e求知的需要,又称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f审美的需要是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g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需要层次间的关系:a、由低到高依次出现b、各

    8、层次需要在人群中比例依次减少c、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两种水平积极方面:1、普遍性 2、层次性、结构性 3、揭示了需要产生的规律消极方面:1、忽视了人类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 2、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3、概念抽象动机:定义:动机,是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动机是内部心理过程。 动机是一种动力,是引起人们行为活动的直接原因。 人类的动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动机产生的条件:a、内在需要b、诱因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怎样转化为动机?当诱因出现时,需要才能被激活,而成为内驱力驱使个体去趋向或接近目标,这时需要才能转

    9、化为动机,所谓诱因是指所有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功能:1、激活功能。动机能激发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带着某种动机的有机体对某些刺激,特别对那些与动机有关的刺激反应特别敏感,从而激发有机体去从事某种反应或活动。如,饥饿者对食物特别敏感,因此容易激起寻觅活动。【2、引导功能,动机与需要的一个根本不同是:需要是有机体因缺乏而产生的主观状态,这种主观状态是一种无目标状态;而动机是针对一定目标(或诱因)的,是受目标引导的。也就是说需要一旦受到目标引导就变成了动机。由于动机种类不同,人们行为活动的方向和它追求的目标也不同。3、维持和调整功能。当个体的某种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

    10、持着这种活动针对一定目标,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动机的分类:1生理性动机(原发性动机、原始性动机、生物性动机)是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饥饿、渴、睡眠、空气、性、躲避危险等动机。2社会性动机:(继发性动机、习得性动机、心理性动机)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内容丰富,如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和交往动机。动机冲突:(动机斗争)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按性质和内容:原则性动机冲突、非原则性动机冲突按表现形式:双趋动机冲突、双避动机冲突、趋避动机冲突1动机与行为效果(简答题)?动机对行为效果或工作效率的影响取决

    11、于两个要素:一是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二是取决于个体行为的质量。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随任务的性质的不同而变化,较容易的任务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这是一个反映动机水平与工作效率关系的定律。他认为在一定限度内,随着动机水平的提高,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超过这个限度,工作效率随之降低。最佳工作效率的动机水平为中等,但因工作复杂的程度而略有差异。研究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不同而不同。随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12、。也就是说,在难度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容易完成认务。适度的动机水平,易于维持个人对工作的兴趣和警觉,同时减少焦虑对工作的不利影响。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任务较简单时,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任务较复杂困难时,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动机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由联结主义理论家提出来的。联结主义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是由刺激(S)反应(R)构成的,也就是说联结主义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也就不可能到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中去寻找行为的动力,只能到行为的外部去寻找。因此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到了强化。强化,凡是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

    13、或刺激情境均可称为强化。强化既可以是外部强化,也可以是内部强化。强化动机理论就其主要倾向来说,是联结派的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人们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取得较好成绩的内部驱力。 莫瑞 1938年最早提出成就需要。麦克兰德从宏观层次上对成就动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索。阿特金森从微观上对成就动机的实质、动机的发生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麦克兰德认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的动机或需要 :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交往需要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动机水平是一个人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倾向;期望是

    14、某人对某一课程是否成功的主观概率;诱因是成功时得到的满足感。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观:总的观点: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因素所组成: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分述(1)认为追求成功的倾向是由追求成就动机的强度、成功的可能性和成功的诱因值三个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Ts=MsPsIs(2)认为避免失败的倾向是由回避失败动机的强度、失败的可能性和失败的诱因值三个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Tf=MfPfIf(3)动机合成的强度Ta(MsPsIs)(MfPfIf)评价: 优点:把人的动机的情感方面与认知方面相统一。 局限:没有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对人动机的影响。教育意义:不仅强调了成就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而且也考虑了客观(

    15、任务难度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这对于教师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成功提供了理论依据。 应该说力求成功的动机比避免失败的动机具有较大的主动性。因此,对学生除了尽可能让他们避免失败之外,还应立足于增加他们力求成功的成分,使他们不以避免失败为满足,而应以获取成功为快乐,这样才能真正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一、 期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在工作与激发(1964)二、 归因理论:归因: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其原因的过程。海德提出。归因理论的应用价值1、了解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三、 自我

    16、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人的行为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强化),行为的先行因素(期待)。强化能够激发和维持行为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但没有强化也能够获取有关信息,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二是个体的归因方式 行为出现的原因,不是随后出现的强化,而是人在认知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相倚关系之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动机理论比较理论派别代表人物主 要 观 点本能论麦独孤、弗洛伊德本能即遗传倾向是人类行为的天生推动力。驱力理论赫尔人的行为动

    17、力是由生理需要引起的紧张状态或由驱力引起的紧张状态唤醒理论赫布、伯林人偏好中等强度的刺激水平,因此中等强度的刺激也最能使人产生行为动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需要是人的行为的源泉和动力,人类需要是有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居最高层次。归因理论海德、罗特、维纳人的行为动力取决于三个维度的归因与行为责任的四个重要因素。成就动机理论麦克利兰、阿特金森人的成就动机强度取决于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并将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a、设置合理目标 b、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 c、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d、合理运用奖惩 e、科学利用竞争关系 f、明确可行的期待 g、增强自我效能感

    18、 h、进行归因训练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注意可以被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刺激物的特点(客观),如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新异的刺激物等;人的主观状态,如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等。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有:对活动做深入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活动等。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在

    19、时间上的特征,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人很难长时间保持固定不变的感知某一事物。(2)注意的广度(3)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4)注意的转移,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递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上去。感觉和知觉的区别:1.感觉是对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对整个属性的反应。2.感觉只需单一的感受器,知觉需要多种的感受器联合活动。3.感觉主要依赖感觉器官,知觉需要经验的参与运动觉和平衡觉(了解即可)运动觉就是反映身体各部分之间位置的相对变动的感觉,运动觉的感受器在肌

    20、肉、肌位以及内耳的前庭器官中。运动时,由于肌肉的收缩或拉长,以及关节转动等,使感觉器兴奋并向大脑发放神经冲动,引起身体运动和位置的感觉。感觉的测量1.绝对感觉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感受性就是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性就是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阈限就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低于这个值,人就感觉不到刺激的存在1.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就是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韦伯定律:(人们发现,不论在哪种感觉上,能否辨认出两种刺激强度的差别,要看两种刺激的强度差别是否达到一定的比值,如手上原来有100克重量,则必须至

    21、少增加2克才能感觉到两个重量的差别)刺激的增加量I与原刺激量I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即K=I/I,K为一个常数,即韦伯常数,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对于不同刺激,韦伯常数不同。如感觉重量的变化与感觉光的强度的变化不同,则韦伯常数也不同。 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1、后像(选择题):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感觉后效;在各种感觉中,痛觉后效特别显著,视觉后效也很显著。视觉后效即视觉后像。视觉后像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正后象保持刺激所具有的同一品质,如,注意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再闭上眼,就会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黑暗的背景上,这种现象叫正后象

    22、。正后象出现后,如果我们将视线转向白色的背景,就会感到在明亮的背景上有一个黑色的斑点,这就是负后象,如果刺激是彩色的,负后象就是该颜色的补色。一般来讲,刺激的强度越大,时间越长,后像的持续时间也越长。2、感觉适应:感觉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刺激强度不变),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多数为感受性降低,甚至消失),这种现象叫感觉的适应。在各种感觉中,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适应特别明显。痛觉很少有适应现象(刺痛除外)。视觉的适应现象分为感受性降低的明适应和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3、感觉的相互作用:我们的感觉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感觉的相互作用可分为统一感觉之内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感

    23、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之内的相互作用可由刺激作用的时间顺序不同而引起,也可由感受器官的各部分受到不同刺激而引起对比是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融合则是指两个以上的刺激同时作用而产生一个新的感觉的现象。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在不同感受器官同时受到刺激时发生,其作用的一般规律是:弱的某种刺激往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而强的某种刺激则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尖锐的声音会使人起鸡皮疙瘩并产生冷觉,这种由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现象称为联觉。感觉与知觉感觉是对刺激的觉察,知觉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

    24、象,是对刺激的解释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模式识别:是人的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和智能,在人的各种活动中都有重要的作用。模式识别是人的典型的知觉过程,它依赖于人的知识和经验。所谓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某种刺激结构,即刺激的组合。如:一幅肖像、一个单词或几个单词构成的句子等。当人能够确认它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并将它与其他的模式区别开,这就是模式识别。模式识别就是感觉到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比较的过程。结构优势效应 指人在识别外界物体的时候,物体的整体结构对识别物体本身所起到的有利作用。知觉的基本特征:

    25、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完整性 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形状、大小、明度、颜色知觉类型:(选择题)一、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 2、大小知觉 3、方位知觉 4、深度知觉二、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运动知觉是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1、真动知觉 2、似动现象 3、运动幻觉三、超感知觉与错觉记忆 :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记忆的过程1.信息的编码 识记 2.信息的继续编码和贮存 保持 3.信息的提取 再认和回忆记忆的分类识记:即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和积累知识的过程。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外界信息首先经过感觉器官进入感觉记忆,信息按照

    26、感觉输入的原样在这里登记下来,三种记忆特征对比: 感觉记忆 1s以内 短时记忆 1min以内 长时记忆 1min以上 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是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识记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影响遗忘的因素;时间因素的制约 识记材料的重要性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学习的进度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识记者的态度 如何增进记忆与减少遗忘1.采用记忆规律有效组织复习 :2.及时复习3.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4.反复识记和尝试回忆相结合 5.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动员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识记的数量和程度要适当 7.增强记忆学

    27、习的目的性8.根据记忆材料的性质(直观形象法、图表法、谐音记忆法、归类比较法、联想法、歌诀法)9.把整体记忆与部分记忆相结合思维: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人的思维过程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合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征、不同方面结合起来。1、 比较:是在认识上把对象和现象的个别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征加以对比,确定被比较对象的共同点、区别及其关系。比较的特点是在某一事

    28、物的几个方面进行比较。2、 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认识上抽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过程。概括是在认识上把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综合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3.具体化:是将通过抽象的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返回到实际中去,以加深、拓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分散思维: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分散思维的主要功能是求异与创新。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1

    29、、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适宜的表征:能否对问题进行适宜的表征,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个人因素1.迁移的作用 迁移是已有的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知识概括化程度越高,知识迁移的可能性越大。2.原型启发 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能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可以作为原型,原型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某些共同点,通过联想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3.心理定势的影响(功能固着)是指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又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妨碍问题的解决4.情绪与动机 情绪对问题解决过程具有增力或减力的作用,积极的情绪能激励问题解决,消极

    30、的情绪会成为问题解决的障碍。智力: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智力的含义1.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2.智力就是智力测验所测的能力3.智力是一种学习的潜在能力4.智力是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综合5.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6.智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是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并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各种认知因素所组成的整体认知能力,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特定文化和社会环境是很有价值的”。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智力是:信息获取能力:注意力、感受力和观察力 编码和贮存能力:思维力和记忆力 检索输出能力:

    31、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商:是由沙洛维和梅耶于1990年提出的。情绪智力定义为“监控自己和他人情感和情绪,对其加以识别并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的能力”智力理论:二因素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在1904年提出的。个体在不同智力作业上的成绩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他提出人的智力由两种因素构成,即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一般因素是不同智力活动所共有的因素,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能力,是智力的关键和基础。特殊因素是完成某种特殊的智力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因素。群因素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在1938年提出的。智力由七种因素构成,这七种因素称为七种基本心理能力,这些基本心理能力的不同搭配,便

    32、构成每个个体独特的智力结构。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是法国的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1916年美国的推孟修订的比纳西蒙量表最具代表性,称为斯坦福比纳量表。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中的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也称比率智商,计算公式为:IQ=MA(智力年龄)CA(实足年龄)100(乘100是为了消除小数)韦克斯勒智力量表:1939,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特别为成人编制了一个智力量表,称为韦克斯勒贝尔维智力量表。不仅能够得到个体总的离差智商,而且能够得到个体在言语分量表和操作分量表上的离差智商。离差智商是以智力的正态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的智商看作是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态分布,它表明被试的分数相对地处于同年龄标准化样组的均数之上或之下有多远,即以离差大小表明智


    注意事项

    本文(第四单元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基础》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