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于榆林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研究的有关资料.docx

    • 资源ID:6768195       资源大小:30.24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关于榆林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研究的有关资料.docx

    1、关于榆林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研究的有关资料关于榆林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研究有关资料(一)基本情况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51.63万,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1、历史沿革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榆林市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县等地)在雍翟族境内,周代为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 三国时期,上郡、西河郡为匈奴占据,未设置郡县。东晋时期,匈奴王赫连勃勃在统万城

    2、(今靖边白城子)建立大夏国。公元427年,北魏灭大夏,设立统万镇,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设夏州。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仍设夏(治统万)、长(治长泽,今靖边境内)、绥(治龙泉、今绥德县城)、银(治儒林,今横山境内)四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将绥州改称上州,三年撤销州制,设立朔方、雕阴二郡。 随末唐初,本市为地方豪族梁师都占据, 自称梁国,潜皇帝位。贞观二年师都被灭,唐复设银、绥、夏三州,均属关内道管辖。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本区东北部增设麟州(治所今神木杨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撒州设上郡(今绥德)、银州郡(今党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秦郡(今、杨城)。乾元元年

    3、(公元758年)撤郡,复设绥、夏、银、四州。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宥州治所由内蒙鄂托克旗迁到今定边境内。后唐庄宗李存勖以府谷县升州(今之府谷)。 五代时期州县设有夏州(领朔方、德静、宁朔三县,均在今靖边境内)、银州(领真乡、开光、儒林三县,在今米脂、佳县境内)、麟州(领新秦、连谷、银城,在今神木境内)、府州(今府谷)、绥州(领绥德、龙泉、延福、城平、大斌五县,在今绥德、清涧、吴堡、子洲境内)。 北宋时,榆林市属永兴军路(初名陕西路),绥州、宥州被西夏占据,未设郡县,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收复,元符十年(公元1096年)后,得失无常。宋高宗南渡后,又沦为金有,属鹿延路的一部分,设绥德州、

    4、晋宁军(佳芦砦),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撤军设绥德州、晋宁州(二十四年改佳州)。 元代绥德州、佳州属延安路,绥德州领清涧、米脂二县,佳州领神木、府谷二县。 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九月设立东路神木道,领佳州、府谷、神木三州县,中路榆林道领绥德、米脂、清涧、吴堡四州县,西路靖边道领保安(今志丹)、安定(今子长)、安塞三县,包括榆林市的定、靖、横三县。 清雍正年间,设有榆林府和绥德直隶州两个省辖行政区。 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府州制度,设榆林道。后又废道,各县由省直辖。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本市除榆阳区

    5、外,各县先后解放,在原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人民政府,设置绥德、三边两个分区,分别管辖绥德、米脂、佳县、横山、清涧、吴堡和靖边、定边、安边(后撤销)。1944年1月10日从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及延属分区的子长五个县各划出一部分成立子洲县,属绥德分区。当时,神木、府谷之东区设神府特区,归晋绥边区管辖。 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销三边分区,设榆林分区,管辖榆林、定边、靖边、横山、神木、府谷六县。1950年5月成立绥德、榆林两个专区。1956年10月撤销绥德专区,将所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六县并入榆林专区,子长、延川并入延安分区。1958年将十二县并为榆林(横山)、神木(

    6、府谷)、靖边、定边、绥德(吴堡、清涧、子洲)、米脂(佳县)六县。1961年所并各县恢复原制。1968年将榆林专员公署改为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为一级政权机构。1979年改为榆林地区行政公署,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1988年9月2日,榆林县改为县级榆林市。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 2、行政区划截至2005年12月31日,榆林市辖1个市辖区、11个县。 榆林市 面积43578平方千米,人口338万人(2004年)。 榆阳区面积7053平方千米,人口46万。邮政编码719000。区人民政府驻火车站广场北侧。 神木县面积7635平方千米,人口3

    7、7万。邮政编码719300。县人民政府驻神木镇。府谷县面积3212平方千米,人口21万。邮政编码719400。县人民政府驻府谷镇。 横山县面积4084平方千米,人口33万。邮政编码719100。县人民政府驻横山镇。 靖边县面积5088平方千米,人口29万。邮政编码718500。县人民政府驻张家畔镇。 定边县面积6920平方千米,人口31万。邮政编码718600。县人民政府驻定边镇。 绥德县面积1878平方千米,人口35万。邮政编码718000。县人民政府驻名州镇。 米脂县面积1212平方千米,人口21万。邮政编码718100。县人民政府驻银州镇。 佳县面积2144平方千米,人口25万。邮政编码

    8、719200。县人民政府驻佳芦镇。 吴堡县面积 428平方千米,人口 8万。邮政编码718200。县人民政府驻宋家川镇。 清涧县面积1881平方千米,人口21万。邮政编码718300。县人民政府驻宽洲镇。 子洲县面积2043平方千米,人口31万。邮政编码718400。县人民政府驻双湖峪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3、人口民族2006年末,榆林市总人口为351.63万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初查,全市共有25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24个少数民族,共1984人,其中男923人,女1061人,分布在

    9、12个县(区)。其中回族人数最多,有1189人,主要分布在定边、靖边两县。其他少数民族:蒙古族295人,藏族104人,维吾尔族44人,苗族18人,彝族98人,壮族10人,布依族14人,朝鲜族26人,满族122人,侗族9人,瑶族5人,白族6人,土家族29人,哈尼族4人,傣族1人,佤族2人,畲族1人,东乡族1人,土族1人,仫佬族1人,塔吉克族1人,鄂伦春族1人,门巴族2人。 4、榆林古城榆林建城历史已有数千载。2000年前最早的地方郡治和县治城池,在榆林的鱼河镇和榆林的古城滩村。为重现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风采,对现存榆林市区古城墙的研究很有必要。现将今榆林古城的由来、古城池的沿革与古城墙的建构分述如

    10、次: (一)榆林古城之由来榆林地处河套之南黄土高原与草原的接壤区,是农耕民族防御蒙古鞋粗游牧部族南侵而构筑工事的最佳选择。榆林城建位置在长乐堡与保宁堡之中,左山右水,巍然雄镇。其城东依驼峰山,西临榆溪河,南带榆阳水,北镇红石峡,故明代列为九边重镇之一延绥镇驻地。据延绥镇志、榆林府志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榆林寨。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王朝命驻守绥德延绥镇都督王祯在偷林庄(今普惠泉处)始筑榆林城堡,“城座不过百矩”。成化八年(1432年)延绥镇巡抚余子俊在城北(今官井滩)增筑城垣,成化九年(1473年)将延绥镇治所由延绥移驻榆林城堡,延绥镇因此也称榆林镇。 (二)古城池的沿革 由于军

    11、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榆林城池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维修扩建,即“三拓榆林”。第一次,明成化22年(1486年)巡抚黄献向北展筑城廓,南城至今上帝庙一带,俗称北城。第二次,弘治五年(1492年)巡抚熊绣展筑南城廓至凯歌楼(原名怀德门,正德末年巡抚都御史姚摸改为此名),俗称中城。第三次,正德十年(1515年)总制邓璋扩筑建成南关外城,推至榆阳河沿,俗称南城。此即历史上所称“三拓愉阳”。从嘉靖十九年(1540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历代驻榆官员对榆林城垣屡加修筑,除增高加厚外,并相继完成全城墙外部的青砖包砌。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榆林城垣建有东城门两座,即威宁门、振武门;南城门一座,即镇远门

    12、;西城门四座,即广榆门、宣武门、龙德门、新乐门;北城垣无城门;中部建有镇北楼,加上各城门楼,城墙四角楼及东城上的讯敌楼、观远楼,全城墙上共建有城楼14座,城周长5354步,东门、南门有瓮城,并设千斤闸,与城墙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清代,榆林城墙多次进行修筑,同治二年(1863年)北城部分城垣被流沙埋没,时值关中等地回民造反,道宪常瀚令弃北城,在广榆门东西缩筑北城墙,长438丈。其后同治六年(1867年)、光绪元年(1875年)、光绪十年(1884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四次较大规模地修整加固城垣,直到民国年间,榆林城墙保存完好:其城廓面积2.1平方公里。1938年和1939年,我国著名

    13、作家老舍来榆,曾描写道:“城扁街宽”,“坚厚城垣”,“具有北平的局面”。但后因兵资大部分城楼塌毁。解放前夕宣威门(俗称大西门)犹保存完好。今日城东南角之魁星楼遗迹尚在。 (三)古城墙之建构 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榆林古城墙保存较完整,时东城墙长2293米,西城墙长2184米,南城墙长1059.5米,北城墙长1125米,城垣周长6761.5米。 据有关资料称,榆林城墙“顶宽三丈,底宽五丈,高三丈六尺”,其高度三丈六尺,约为12米。据报载北京明城墙墙体高11.6米。榆林为九边重镇之首,出于军事之需要,城墙高度已超过北京城墙。城墙上建砖垛口1700多个,据说有逻城72个,并在此置火炮。

    14、5、地理地形地质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的鄂尔多斯台斜、陕北台凹的中北部。东北部靠近东胜台凸,是块古老的地台,未见岩浆岩生成和岩浆活动,地震极少。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西南部平均海拔1600-1800米,其他各地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最高点是定边南部的魏梁,海拔1907米,最低点是清涧无定河入黄河口,海拔560米。地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面积约1581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6.7。得到治理的沙滩地郁郁葱葱;海子(湖泊)星罗棋布。南部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沟壑纵横,丘陵峁梁交错,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有了

    15、较大改善。面积约223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51.75。梁状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白于山区一带无定河、大理河、延河、洛河的发源地。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 占全市面积11.55。地势高亢,梁塬宽广,梁涧交错、土层深厚,水土侵触逐步得到治理。 6、矿产资源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分别占全省总量的86.2%、43.4%、99.9%和100%。平均每平方公里地下蕴藏着622万吨煤、1.4万吨石油、1亿立方米天然气、1.4亿吨岩盐。资源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 煤 炭:预测2800亿吨,探明储量1500亿吨。全市有54%的地下含煤,

    16、约占全国储量的五分之一。侏罗纪煤田是该市的主力煤田,探明储量1388亿吨,占全市已探明煤炭总量95.7%,埋藏浅,易开采,单层最大厚度12.5米,属特低灰(7-9%)、特低硫(小于1%)、特低磷(0.006-0.35%)、中高发热量(28.470-34.330mj/kg)的长烟煤、不粘煤和弱粘煤,是国内最优质环保动力煤和化工用煤。煤田主要分布在榆阳、神木、府谷、靖边、定边、横山六县区。石炭一二叠纪煤田是稀缺的焦煤和肥气煤,探明储量54.74亿吨,单层厚度15.47米,煤田主要分布在吴堡和府谷两县。 天然气:预测储量4.18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1.18万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

    17、,气源中心主储区在该市靖边和横山两县。气田储量丰度0.66亿立方米/平方公里,属干气,甲烷含量96%,乙烷含量13%,有机硫极微,在燃烧中不产生灰渣和地,含没面积2300平方公里。 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探明储量8854亿吨,主要分布在榆林、米脂、绥德、佳县、吴堡等地。 湖 盐:预测储量6000万吨,探明储量330万吨。 此外,还有丰富的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资源。 7、古城魅力全国第一批60个历史文化名城的老榆林城,历史上一直是“手工业工匠”的典型聚居区。古城内百业兴旺、一座座四合院百姓杂呈,和平共处。上千年历史中,伴随着各朝各代的经济发展与高度发达,“

    18、富甲一方者”屡屡见史。左近却竟没有一处地主庄园,可供贪婪的暴富者和失德人士存身! 史传著名的榆林手工业界领袖,是唐朝时代中央级别的全国领军人物。那是在我国唐代中叶的“安史之乱”时。为防甘青的羌人归附吐蕃灭亡大唐,中唐名将 宁夏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请上诏恩准,收降不停地流窜寇边的党项羌人。总计30万的党项族拓跋(秃发)氏遂被迫归顺,从此定居陕北。由唐中央派出的工部尚书 路嗣恭、匠作少监 梁进用在培训、管理并监护党项羌的年月中,成为了古城榆林最早的优秀市民。他们在榆林老城至今留有后裔!(二)经济建设1、资源丰富 得天独厚 榆林以其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被美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重化工

    19、基地,最终实现科技融入资源型的中国“能源硅谷”。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煤炭,预计储量2714亿吨,探明1660亿吨,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天然气,预测储量5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7474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气源主储区在靖边、横山两县。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探明储量3亿吨,油源主储区在定边、靖边、横山、子洲四县。湖盐,预测储量6000万吨,探明储量330万吨。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探明储量8854亿吨。此外,还有比较丰富的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资源。市内自产水资源总量30.92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7.81亿立方米。 上个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榆林进入大规模勘探开发阶段,在神华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直接参与下,国家和地方先后投入建设资金300多亿元,西煤东运形成以大柳塔为中心的现代化煤炭基地;在靖边建成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装置,西气东输已实现向北京、西安、银川等大中城市供气;西电东送工程落在榆林,榆林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火电生产基地。1998年,国家计委正式批准榆林为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 2、治沙治土 秀美山川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东南部丘陵沟壑区,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进入“九五”以来,国家把榆林列为防沙治沙重点地区,12个县区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天

    21、然林保护工程、陕北防护林四期等一批重点工程。榆林人民几十年坚持“南治土、北治沙”,以“三个百树”工程为龙头,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4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5%;年减少入黄泥沙2.4亿吨,比五十年代减少43.5%;全市林草覆盖率达到30%,林木保存面积1629万亩,沙区860万亩流沙有600多万亩得到固定半固定,由沙进人退转变为人进沙退。涌现出了牛玉琴、石光银等治沙英雄。 3、基础设施 日新月异 目前,榆林铁路有3条,包(头)神(木)铁路全长189公里,境内48公里;神(木)朔(州)铁路全长274公里,境内100公里;神(木)延(安)铁路全长385公里,境内299.9公里。200

    22、3年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4亿元,增长33%,相当于“九五”投资总和,全市公路总里程20540.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5734.2公里,高速公路200公里占陕西省的五分之一,六条高等级公路同时在建,公路密度为15.37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以210、307国道,包神府、榆靖西省道为干线的公路网络。航空,开通西安、包头的航班。投资近3亿元,建成榆林城区世纪广场和凌霄广场。电力装机容量90万千瓦,电网有330千伏线路两条,总长268公里,330千伏变电站两座,变电容量600千伏安,110千伏线路全长1152.6公里,主网架覆盖全市。通信,济银、西呼两条国家I级干线光缆交叉经过榆林,榆林电信本地网电话交换

    23、机总容量47.6万门,固定电话用户36.1万户,城区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7部,移动通讯用户60.66万户,互联网用户3万户,是陕西第二大通信枢纽。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乡乡通程控电话。 4、产业壮大 经济腾飞 2009年人均GDP、农业增加值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净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等五项指标居全省第一。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02.31亿元,增长13.3%,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二;财政总收入300亿元,同比增长3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0.33亿元,同比增长41.6%;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102个,总投资1440.11亿元,引进资金1381.

    24、13亿元;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67.5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35.9%;耕地保有量达到1546.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1211万亩,实现粮食产量152.77万吨, 今后一个时期,榆林将按照跨越式发展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有序跨越、和谐稳定”为基本方针,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绿色生态名市三大目标,发挥资源优势、挖掘人文优势、打造区位优势、培育科技后发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城市、生态、区域四大经济,全力推进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陕蒙晋结合部中心城市三大建设,打造能源化工、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集群,促进经济跨越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总括:榆林经济

    25、增速连续七年保持全省第一,2008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跃上千亿大关,预计达到1010亿元,居全省第二,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4%,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达到4360美元,比全省平均值高出1740美元。 项目建设快速推进 榆林以“两区六园”建设为重点,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大项目策划、大企业引领、大园区承载、大集群推进,全力打造能源化工产业集群。2008年,榆林实施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前期项目100个,完成投资1057亿元。其中60个重大能源项目,全年完成投资252亿元,是历年来完成投资最多的一年。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35亿元,增长39%;完成

    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40亿元,稳居全省第一。在园区管理上,榆林市推行“两区六园”公共管理、公共设施、环境保护、物流传输、社会服务“五个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为推进工业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创造了更好条件。 特色农业稳步发展 全年发放各项支农补贴11.7亿元。按照“三沿三型”建设布局,完成了12个县区的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和2008-2012年全市村庄道路建设规划,实施了“千企帮带、百村示范、十村样板”工程和“一村一品”工程,建设新农村示范村168个、样板村14个,扶贫重点村317个。全面实施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5695”工程,形成了826万只羊子、160万亩玉米、170万亩红枣、320万亩小杂粮、34

    27、6万亩马铃薯、36万亩蔬菜、181万亩豆类的特色产业规模,绿豆、小米、羊子等18项特色产业面积、产量、质量均居全省第一。马铃薯、玉米、蔬菜、小杂粮刷新7项全国最高纪录。以畜牧业、蔬菜业、水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四季农业”,特色产业规模覆盖面达到80%,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扩大担保基金,发展担保机构,小额农贷投放增长30%以上。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新机制。市本级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款,设立农村土地流转专项资金,扶持流转服务组织、规模经营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已签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5万多份。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目前,榆林城区面积已扩展到41平方公里,城

    28、市人口(包括流动人口)增加到40万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天然气覆盖率达到70%,全市城镇化水平已达39%。榆林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完成,中心城市详规覆盖率达到85%。制定并实施了“133599”城镇体系规划。继续加大禁烧烟煤、锅炉改造力度,巩固“蓝天工程”成果,榆林城区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天数达到312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充分发挥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局作用,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城市管理效能不断提高。 南北区域协调发展 全年共安排扶持南部项目包括资源勘探类、特色产业加工类等6大类64个项目,总投资4.8亿元,落实市财政扶持资金9170万元,支持南部县发展煤、盐化工、油气、石材

    29、、红枣、畜牧、生态、文化旅游、劳务和物流十大产业。目前64个项目建设全面铺开,已完成投资2亿元。预计今年南部六县GDP总和达到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30元,比三年前南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330元净增加1100元。(三)规划蓝图1、能源经济 充分发挥煤、气、油、盐等矿产资源优势,以“三个转化”为重点,全力打造煤电材料、煤制油、煤盐化工和油气化工“四大产业链”,同时考虑用市场机制启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再生能源项目建设,打造新能源产业。当前要重点搞好能源化工基地跨越式发展的规划编制,抓好列入陕西省32个重大项目的建设工作。 2、城市经济建设能源化工基地服务中心,打造为能源化工产业配套的装备

    30、制造业、精细化工产业、以能源化工产品物流为主的商贸业以及特色旅游、金融、信息为主的服务业,形成功能互补、协作有序、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集群。“十一五”期间要把建设数字化榆林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进“1231”信息化工程建设,即一张宽带城域网、两个应用平台、三个服务中心、十大应用领域。 3、生态经济 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建设以生态工业为主体,生态农业为基础,生态服务业为纽带,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把环境治理、环保产业作为榆林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打造生态经济五大示范工程和八大体系。五大示范工程,即神府矿区生态恢复示范工程,锦界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榆林环城防护林

    31、生态示范工程,南部丘陵沟壑区小杂粮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北部风沙草滩区生态畜牧业示范工程,为建设绿色生态名市夯实基础。八大体系,即生态环境建设体系、生态农业和畜牧业发展体系、生态水利建设体系、生态旅游发展体系、绿色食品工程建设体系、绿色人居环境建设体系、绿色文化工程建设体系、节约型社会建设体系。 4、区域经济 构建四个层次的区域经济框架。一是发挥榆林资源优势,加强与跨国公司、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合作,打通路航通道,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带动榆林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二是密切与忻呼包银的经济合作,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三是大力发展榆林、神木、府谷煤、电、化、材料产业带,榆林、横山

    32、、靖边、定边油、气、化产业带,榆林、米脂、绥德盐化工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三大发展轴。四是加强南北互联互动,逐步缩小南北差距。加大向南部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统筹优化配置资源,培育南部县资源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形成南北优势互补,城乡良性互动,实现和谐发展。 举全市之力,围绕三大目标,建设四大经济,2010年力争GDP达到1000亿元,形成年产1.5亿吨煤炭、800万吨原油、120亿立方米天然气、200万吨盐、800万千瓦火电装机容量、600万中吨甲醇、80万吨聚氯乙烯、500万吨原材料的生产能力,成为陕西经济重要一极,与内蒙鄂尔多斯市并驾齐驱,并且在经济后发优势上有所超越。 5、榆林:正在崛起的区域中心城市榆溪河一条碧水穿城而过,街道两旁树木吐翠,沿街亮化辉映夜空,高楼大厦林立新区,立体交通四通八达。白云、蓝天、清流、红花、绿叶、高楼、车流、华灯,定格出塞上古城榆林的美丽新貌。


    注意事项

    本文(关于榆林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研究的有关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