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媒介理论教案.docx

    • 资源ID:6764285       资源大小:30.87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媒介理论教案.docx

    1、媒介理论教案经典媒介理论述评授课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英尼斯、麦克鲁汉和戈夫曼媒介理论的基本内容。2.全面、深入地总结、评价经典媒介理论的意义。3.激发学生深入学习媒介理论相关课程的兴趣。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讲 英尼斯、麦克鲁汉的媒介理论一、英尼斯的媒介偏倚理论哈罗德亚当斯英尼斯(HaroldAdamslnni8,18941952)是一位经济历史学家,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鼻祖,也是麦克鲁汉的老师。他一生的事业似乎可以194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早期的英尼斯是位声名卓着的经济史学家和经济理论家;后期的英尼斯则沉浸在从古到今的经济与传播关系的研究之中。报纸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9

    2、40)是英尼斯的第一篇传播研究论文,认为报纸是推动市场的动力。此后,他着重将传播作为一切历史运转的轴心来探讨。这方面的着述有: 帝国与传播(1950)、 传播的偏倚(1951)、变化中的时间概念(1952),还有一部上千页的未完成的手稿传播的历史,一直未能出版。英尼斯的后期着作“不过是口头表述和文章的集合”,“普遍给人一种粗糙、不完整的感觉。它的文体经常是太隐晦折衷,使读者感到恼怒,感到灰心。”因此,他在世时,其传播研究并未受到传播学界的重视。他的学生麦克鲁汉如明星升空之后,人们才注意到星光照耀下的英尼斯,人们也在麦氏的着作中看到了英尼斯对这位学生的深刻影响。英尼斯有着深刻的加拿大民族主义意识

    3、,对美国继法国、英国之后力图征服加拿大的帝国野心,保持着高度警惕。英尼斯(1950)认为,传播媒介是西方文化的特征,西方文明的发展受传播媒介的影响。美国报业的强大实力使它能够垄断加拿大的纸张市场,进而形成文化垄断和知识垄断,于是美国的文化轰炸威胁着加拿大人民的生活。在印刷媒介中,“加拿大的作家们必须使自己适应美国标准。我们的诗人和画家沦落到要和美国竞争又要仿效美国的两难境地。”在征服空间的行动中,报纸改造了人类的时间观念,同时,将新闻变成了商品,使其可以在竞争和垄断中被出售。于是,人们在新闻中强调刺激、轰动和个性,责任已被弃之一边。英尼斯清楚地看到,加拿大的政治生活受到美国外交政策的压抑,处于

    4、扭曲变形的危险之中。但更可怕的是,美国的外交政策大部分是由舆论决定的,而舆论又是靠耸人听闻的报纸来激发的。众人皆醉,唯我独醒,英尼斯孤军奋战,大声疾呼:注意所有帝国的结局,美国趋于空间偏倚的问题必将造成危害。英尼斯还认为,媒体是人类思维的延伸,而传播就是思想的扩张。在他看来,西方近代史是一种传播偏倚的历史,也是一部由印刷业兴起而导致的知识控制史。谁掌握了报业,谁就掌握了权力。但是,报业只有在优秀的知识分子手中,才会有理性的运作,才能提供全面的决策信息。英尼斯在帝国与传播(1950)和传播的偏倚(1951)中不仅分析了媒介与帝国(广义)垄断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论述了传播媒介的偏倚性问题。他认为

    5、,要了解各种传播媒介传播思想、控制知识、垄断文化的实质,必先认识媒介的时间偏倚(timebias)和空间偏倚(spacebias)的特性。前者是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如粘土、石头和羊皮纸等,较适于克服时间的障碍,较能长久保存;后者是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如纸草纸、白报纸等,较适于克服空间的障碍。因此,任何传播媒介若不具有长久保持的特性来控制时间,便会具有便于运送的特点来控制空间,二者必居其一。人类传播媒介演进史,是由质地较重向质地较轻、由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的历史,而且与人类文明进步阶梯相协调。用树枝在潮湿的粘土上书写符号而后烘干或晒干,或者在石上刻画符号,这类媒介反映了人类远古时代

    6、的文明特征;树皮和纸草纸的媒介反映了古埃及和希腊罗马时代的文明特点;羊皮纸则是由罗马帝国到公元10世纪的通用媒介;纸和笔则是15世纪中叶的主要媒介;纸与手工印刷是文艺复兴至法国大革命(18世纪)期间的重要媒介;进人19世纪,相继迎来报刊时代、电影时代和广播、电视时代。在英尼斯的笔下,偏倚时间的媒介是某种意义上的个人的、宗教的、商业的、特权媒介,强调传播者对媒介的垄断和在传播上的权威性、等级性和神圣性,但是,它不利于权力中心对边陲的控制。例如,使用粘土和石头媒介的权力中心就只能在小区域内行使权力,而无法对广阔无垠的领土进行有效管理。偏倚空间的媒介是一种大众的、政治的、文化的、普通媒介,强调传播的

    7、世俗化、现代化和公平化。因此,它有利于帝国扩张、强化政治统治,增强权力中心对边陲的控制力,也有利于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例如,文字传播和公路系统,就在较长时间内帮助罗马人维持了罗马这一大陆帝国的统治;印刷媒介的兴起,则摧毁了教会对传播的垄断,引发了宗教革命、文艺复兴和教育普及。但是,英尼斯认为,权力中心要想确保社会稳定,在现代社会过分倾向于使用偏倚时间的媒介已不合时宜,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媒介的时间偏倚和空间偏倚的平衡,使之取长补短、互动互助。英尼斯的着作好像是一只塞满稻草的花枕头。许多学者曾力求从中找出其理论框架,结果都空手而归。因为,他几乎排斥抽象的演绎推理,不追求建立高层理论进而形成一套通则,他

    8、注重归纳、罗列,让一长串缺乏条理的具体事实涌向读者的视域;他常把段落压缩成句子,或者不作推理直接陈述结论。切特罗姆(JCzitrom,1991)说他“不曾连贯清楚地为我们论述过他的见解,他要求读者富于探索精神,愿意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坚韧力,来探索他那真知灼见和渊博学识的灿烂星空。”英尼斯的观点似乎是消极和悲观的。他对“帝国”从纸张、印刷垄断到知识、文化、信息垄断的情况分析,有点夸大和过分恐惧,因为美元并不能支配一切。他认为,人类传播中的所有革新都意味着是对偏倚时间媒介的挑战,进而造成对时间偏倚的破坏,结果妨碍人们对事物的系统理解,特别是对西方文明的永恒问题的理解,于是现代大学和现代文明都面对着

    9、共同问题:如何建立道德的力量去与物质科学释放出的力量抗衡?“智力的工业化”和“机械化的知识”使军事、商业、政治受益匪浅,却使大学和文明日益没落。他的这种看法不仅悲观而且简单、武断,显然是科技决定论的因果模式在作怪。英尼斯认为,文明的兴起、衰落和占支配地位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一切文明都是靠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而存在的,与之相关的是,任何传播媒介不是具有长久保存的倾向性,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便是具有远距离运送的倾向性,便于对空间领域的控制,二者必居其一,他把前者称为“偏倚时间的”媒介,把后者称为“偏倚空间的”媒介。二、麦克鲁汉的媒介决定论马歇尔麦克鲁汉(MarshallMcLuhan,19

    10、111982)是加拿大的着名文学批评家,也是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代宗师。麦克鲁汉的事业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40年代是他的成长期,热衷于文学批评,其重要成果是机械的新娘(1951);50年代是他的转化期,他接受了英尼斯的学说,沉浸于文化人类学之中,并编辑了探索杂志;60年代是他的成熟期,致力于传播研究,相继出版了谷登堡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 (1962)、 人的延伸:媒介通论(1964)、媒介即是讯息(1967,与昆廷菲奥尔合着)和图画书籍媒介是按摩、是逆风(1967)等书。 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哪位专家学者像麦克鲁汉那样能够引起学术界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使无比热情的赞美和十分尖锐的批评同时集于一身,

    11、以致于形成了“麦克鲁汉学”(McLuhamism)。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评论说:媒介通论这本书是十年来争议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一本书,甚至认为:“麦克鲁汉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以来最主要的思想家。”生活杂志则称该书为“电子时代的先知”。相反,伊利诺大学乔治道格拉斯则在语义学评论上针对麦氏的“媒介二分法”发表专文予以批判:“你这种热凉媒介的论调,究竟是学理呢?还是标新立异呢?”旧金山大学校长早川一荣(SHayakawa)则针对麦氏的代表作媒介就是讯息,发表了观点截然相反的着名评论媒介并非讯息。媒介通论的编辑在与麦氏交谈中一语道破该书引起争议的重要原因:“你所写的东西有75是新的。一本成功

    12、的书,不宜有10以上的新东西。”纵观麦克鲁汉后期着作和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有三个重要的观点应予评介。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鲁汉似乎不太重视媒介传播信息的功能,却十分看重媒介延伸人体的意义。麦克鲁汉在媒介通论序言中写道:“要回答人体的延伸这类问题,就必须把人体每一部分之延伸一并合在一起探讨。人体任何一部分的延伸,不论是手、脚或皮肤的延伸都会影响到整个心灵与社会。”的确,传播媒介传情达意的特定方式能改变人的“所见”、“所听”、“所触”、“所尝”、“所嗅”,因而亦能改变人的“所知”和“所为”。在麦克鲁汉的书中,“媒介”几乎无所不包,除了书籍、报刊和广播、电视等典型媒介之外,还包括服饰、房屋、车辆等任

    13、何具有延伸人体性质、可以传递信息的人造事物。于是,穴居人的石斧是手的延伸,书是眼的延伸,广播是耳的延伸,车轮是腿脚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电子技术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而数字则成为触觉的延伸,电报成为社会的荷尔蒙一种奇特的化学性报信的物质,电话成为耳朵与声音(嘴巴)的延伸,电视成为触觉与知觉的交织感的延伸。“总之,要想了解和认识传播媒介,就必须先探讨它与人体和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因为,“媒介是我们人类生理与神经系统的延伸,它构成了一种系列化交互作用的世界。”2.媒介就是讯息麦克鲁汉写道:“传播媒介是我们人类意识的延伸,意识则是我们个人能量的固定资产,它塑造了我们每个人的认知经验。”因此,“

    14、果”随着“因”同时出现,媒介与讯息如影相随,密不可分;媒介传递的是媒介本身,与具体内容无关。“一种传播媒介的内容(Content)经常即是另一种传播媒介。写作的内容是演说,就像手写的字是印刷的内容一样,而印刷则是电报的内容。”据此,麦氏指出,媒介间存在着极端的“乱伦”倾向,即有很高的百分比的媒介内容是由其他媒介形式的项目组成的。“媒介就是讯息”,显然指的就是由传播技术的任何进展引起人类事物在规模、步伐或类型上的变化。在麦克鲁汉的眼里,媒介是重要的,讯息是次要的。“媒介的影响之所以非常强烈,恰恰是因为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一部电影的内容是一本小说、一个剧本或一场歌剧。电影形式产生影响与它的节

    15、目内容没有关系。文字或印刷的内容是言语,但是读者几乎完全没有意识到印刷的内容,也未意识到言语的内容。”所以,李金铨(1981)对此的解释是“媒介是一种科技,一种形式,它本身便是信息;而内容则是科技的使用。形式重要,内容不重要。”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传播的基础,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媒介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相应带来的社会变革。3.媒介之热性与冷性麦克鲁汉对媒介也采取了二分法,但他不像英尼斯是以时空的偏倚将媒介一分为二,而是以冷热的特性将媒介一分为二。所谓“热媒介,是指对某一感觉器官具有高清晰度扩张的一类传播媒介(如照片、拼音文字、印刷品、

    16、收音机、电影)。”冷媒介则是指对某一感觉器官具有低清晰度抑退的一类传播媒介(如卡通画、象形文字、手稿、电话、电视、口语)。在麦氏看来,“清晰度即讯息、资料完备、明确的状态。”热媒介作为高清晰度的媒介,提供的信息较多,明确度和完备度较高,因而要求接受者补充的信息少,参与的程度低,无需发挥想象力和进行再创造。冷媒介作为低清晰度的媒介,提供的信息较少,明确度和完备度较低,因而需要接受者积极参与、发挥想象力,努力填补媒介在传播中留下的许多空白和“回旋余地”。由于“媒介”在麦克鲁汉的笔下是广义的,于是热媒介和冷媒介的概念也就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社会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人要愉悦身心,麦氏认为应“让许多感官交织

    17、地参与,而不要使某一感官个别地偏激发展,而使该感官主宰一切。”女孩爱穿短、露、透的衣服,是因为她“不只是把自己装扮成供人看的样子,还要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可以触摸的人。”换句话说,这是为了让周围的人视感与触感交织参与,获得好感。戴墨镜的女孩,“则会造成高深莫测与不易接近的意象,因此容易惹人注意,而令人想参与以一窥究竟。”对观者来说,前者是热媒介,后者是冷媒介。在文化娱乐中,“威仪堂堂的华尔兹舞是一种适合于工业时代的热而快的机械舞蹈,而摇摆舞则是一种冷的使人想深人参与的即兴舞蹈。”爵士舞过去是一种机械、重复的热媒介,现在渐渐成为一种即兴起舞的冷媒介。人一旦进入某种机械性、一致性和重复性的热媒介之中,

    18、就等于扼杀人的创造性和参与性,那么他会很快变成精神崩溃者。只有幽默、平淡、松弛的冷媒介才能解放人的精神,“造成一种猛烈的政治性摇撼作用”。麦氏进一步指出:“就冷热媒介而言,落后国家是冷的,而进步国家则是热的。城市是热的,乡村是冷的。但就程序与价值之复原而言,则以前的机械时代是热的,而现在的电视时代是冷的。”在这里,“热的社会”显然是指那种高度集中、秩序化、强调服从的社会;“冷的社会”则是指那种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高度参与社会管理、又有自由的社会。可以说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发达国家的弊端和不发达国家的优势。此观点的提示在于: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反应也

    19、有所不同,研究媒体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4.地球村这个概念最早由麦克卢汉提出,年他去世后,在他与同事合着的地球村一书中出现。他认为,在人类早期的口头传播时代,人们交流只能面对面进行,范围很窄,因而当时的社会只能处于“部落化”阶段。印刷媒介出现后,社会交流可以扩大范围,个体可以单独脱离开部落,人类进入了“脱离部落化”阶段。电子媒介出现后,人类的时空距离又一次缩短,世界就变成了一个部落,地球就变成了一个村庄,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这个村庄的一个部分。5.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与英尼斯媒介的理论的关系及发展。麦克卢汉的研究是以将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探讨而着称的。事实上,真正首先开拓传播学中这一研究领域

    20、的,是他的老师罗德英尼斯。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重要着作之一。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这个观点与英尼斯关于传播和文化史的理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英尼斯的理论认为,控制传播媒介是行使社会和政治权力的一种手段,而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可以打破旧的垄断权。“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看来,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英尼斯认为,文明的兴起、衰落和传播媒介息息相关;一切文明都是靠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而存在的。麦克卢汉借用了英尼斯关于媒介偏倚性的观点中的某些成分,又大加发挥,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论点。他提出“感觉的平衡”概念,提出:对于不同传播技术的使用会影响人类感觉的组织,

    21、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媒介的影响改变人类的感觉生活,进而和社会的发展有关。英尼斯的研究方法偏重归纳,麦克卢汉是拼盘式表述方式。6.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评价麦克鲁汉犹如来自外空的一颗流星,其与大气层剧烈摩擦闪现出来的巨大光芒曾让举世瞩目。随着这颗巨星的陨落,往日的那种狂热已不复存在。在“麦克鲁汉热”期间,几乎所有的美国新闻与传播学系的学生都曾经读过或打算阅读他的着作,甚至他的忠实信徒也因此受益匪浅,他成了尼克松18年竞选总统期间的一位重要顾问。人类对待新鲜事物犹如钟摆,狂热到极点时就会向冷漠一方回摆。结果,不仅普通公众漠视麦氏,就连较为理性的西方传播学家也在他们大部头的着作中只用两三段文字打发可怜的

    22、麦氏。麦克鲁汉的着作犹如天书一般让当代人无法读解,这是他在死后受到冷遇的一个重要原因。施拉姆评论说: “他的论述方式使得他的观点难以捉摸”,“因为他不信任印刷媒介那种直线的、逻辑的表述方式”,而有意采用一种不连贯的螺旋状的反复展示无数横断面的方式写作。他声称把握这种横断面的观察方法是“探针”。但是,“这些探针往往是些含义隐晦的语句,其措词不是令人震惊就是令人困惑,不是不完整就是不加界说(例如媒介就是讯息)。因此,他在学术上的态度是有些玄妙的,他发出的讯息可以作种种不同的解释。”所以,“鉴于麦克鲁汉本人的文体,引用解释他学说的人所着的论文往往(读解)效果更好一些。”麦克鲁汉在着作和演讲中的出尔反

    23、尔、自相矛盾的做法,也遭到众多批评。人们说他如同罗马神话中守卫门户的两面神雅努斯,以两种不同的面孔,讲着两种不同的声音。同时,他又“像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小丑,在一场欢闹的智力滑稽剧中说着双关语,大吵大嚷。”他一会儿竭力为他所说过的一切辩护,一会儿又声称乐意放弃他所说过的一切;他宣称他没有任何背景、不带任何观点,而实际上,他有好几种背景和明显而真实的道德和政治信念;他说继承了良师英尼斯对媒介的批判精神,而人们发现后期的他对媒介是大唱赞歌,找不到一点“英尼斯的严厉”。麦克鲁汉在言论上的神谕性和论述上的极端性,也是公认的缺点。麦氏认为媒介的冷热不限于科技,亦涉及人与事。热人物或热事物,宜用热媒介传播;

    24、冷人物或冷事物,宜用冷媒介传播。他说,肯尼迪在和尼克松的电视辩论中取胜,就是因为前者作为冷人物遇到了电视冷媒介;可是,作为“热人物”的尼克松最终仍是靠电视的“包装”当上总统的。这又如何解释?同样是以声音和画面传播信息的媒介,麦氏将电影看作是热媒介,而将电视认定为冷媒介,这也让许多人困惑不解。对此,徐佳士(17)一针见血地指出:麦克鲁汉是企图用“热”媒介来鼓吹“凉”媒介的好处。针对“媒介即是讯息”的论点,施拉姆(1973)赞同早川一荣的观点,他认为:讯息是讯息,媒介是媒介,媒介未必即是讯息。媒介与讯息互相影响,但不互相排斥。而且许多研究证明,媒介与媒介之间的影响差异小,讯息与讯息之间的影响差异大

    25、。肯尼迪被刺事件,不论它是由电视、广播、报刊传播还是由口头传播的,都会比家庭室内剧中的事件重要得多。从长远的和客观的观点来看,麦克鲁汉在传播研究上是个有贡献的并且是引人瞩目的人物。他对现代传播媒介的分析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20世纪生活的观念,特别是当代青年人的观念。他同英尼斯一样的技术决定论思想固然错误,但他着眼于传播科技的历史影响的研究至少是对长期局限于媒介内容的短期效果研究的一种补充或丰富;他对传播科技本身的形式的发明或进步便是变革的动力和不靠“内容”而起作用的论述,是对以往那种媒介不起作用、只有内容才起作用认识的一种订正或完善。他预言的地球已成为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世界村)的浪漫情景,不

    26、仅让当代人兴奋不已,而且着实成了当代科技工作者奋斗的目标。 小结:理论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手段发现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唯物论观点-信息技术也是生产力的一部分)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不同的媒介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地球村的语言符合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局限性强调了人的生物延伸性,而不是人的社会延伸性;强调技术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忽略了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等社会因素的作用其理论强调人被媒介技术和工具主宰-忽略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其理论依据集中在媒介对人的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忽略了人的理性活动第二讲 戈夫曼的媒介理论一、戈夫曼的“拟剧论”(情境决定

    27、论)欧文戈夫曼(EGoffman,1922-1982)是符号互动论者,又是“拟剧论”的倡导人。他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曼维尔,1945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他在逝世前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和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在他的八部着作中,最为学术界推崇的是他的第一部重要着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1959)。戈氏在这部着作中出色地介绍了“拟剧论”(或“编剧论”)在社会相互作用上的应用。而对梅氏影响最大的也是这一理论,尽管梅氏将其解释为情境决定论,其实质是一回事。戈夫曼在社会研究的许多方面都有重要见解,但他一生中最关心的是对在短暂的人际交往中人们制造印象以及别人根据自己的印象做出反应过程的研究。戈夫曼把人

    28、际交往比作演戏,把“场所”(社会)比作剧场,社会成员则在这里按照社会剧本的需要扮演角色,以取得别人的赞许,而演出又受到十分警觉的观众的鉴定。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作戏,小心翼翼地表现自己,以把握自己给他人造成的印象,从而使自身形象能最好地为自己欲达到的目的服务。戈夫曼认为,一场演出要包括三种人:演员、观众和观察者。演员或集体表演,或演独角戏。他们使用“道具”,对照“剧本”,登上“舞台”,并活动于“前台”和“幕后”之间。戈夫曼把专门为陌生人或偶然结识的朋友所做的动作称为前台行为,而将只有关系更为密切的人才能看到的暴露演员真实感情的动作称之为幕后行为。例如,饭店的服务员在“前台”接待顾客时扮演的

    29、若是一种恭维的角色,回到“幕后”厨房以后扮演的也许是一种批评的角色:“你看他那副傻样!”所以,人类的演出一般都具有欺骗性,人不会在“前台”暴露自己的真实感情。但是,有时演员在表现一种(前台)印象时,会由于他无意识地或不恰当地表现使观众觉察或观看到另一种(幕后)印象。例如,一个正在被面试的人可能会因表现得过分从容自如,而暴露出他内心十分紧张的一面。戈夫曼接着说,尽管人们常常知道人仅仅是在扮演各自的角色,他们还是要保护演员的角色。因为,如果印象受到挑战,演员“丢了脸”,就会使观众和演员都感到窘迫。因此,人们会有礼貌地装作没看见一个本来衣冠楚楚的绅士那半开的裤门,学生会有礼貌地不去指正教授在授课时的

    30、错别字和语病。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戈夫曼的理论遭到了杰克道格拉斯等人(1980)的批评。他们说,戈夫曼所说的一切无非是怎样为了自己的利益来控制“社会形势”;他所强调的也只是自我表现的非常静止的一面而忽略了它的动态的一面。梅罗维茨虽然接受“拟剧论”,认为这是一种观察社会角色及规则的既有用又有趣的意见,但也批评

    31、戈氏以静态的观点而不是以动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指责他仅局限于短暂的面对面的人体交往范型的研究,而忽视了通过媒介所进行的大规模的符号互动现象的研究。因此,梅罗维茨认为,必须把英尼斯、麦克鲁汉的媒介理论同戈夫曼学说中的情境论融合起来,从而将戈氏的静态的场所研究结合麦氏的媒介环境观点延伸为动态的情境分析,将自然环境和场所研究延伸到传播媒介所造成的社会环境研究,以更全面地揭示社会现实。(一)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美国传播学家乔舒亚梅罗维茨(JMeymwitz)的可贵处在于:既能冷静、客观地对待麦克鲁汉的媒介理论,不跟随在许多人后面起哄,善于从麦氏着作和人们的争辩中吸取营养,又能以开放、综合的观念

    32、将美国着名社会学家戈夫曼的社会互动论引入媒介研究,从而在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层面上建立了一个有特色的媒介理论。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集中反映在他于1985年出版的空间感的失落一书中。他声称,他的媒介情境论是英尼斯、麦克鲁汉的媒介理论同戈夫曼的情境理论的有机融合,因此,要了解和认识梅氏理论必须先了解和认识另三种理论。从梅氏的着作中,我们看到对他影响最大的英氏和麦氏理论的主要内容,已经在前面介绍了,那么戈夫曼的理论中有哪些内容影响了梅氏的媒介研究以及他的媒介理论的特色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要重点分析研究的。 1.主要观点梅罗维茨(1985)认为,在现代社会,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必然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其中尤其是电子传播媒介对社会变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更令人瞩目,因为它能更有效地重新组织社会环境和削弱自然环境及物质“场所”间一贯密切的联系。因此,梅氏声称,他提出新的媒介理论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研究媒介影响和社会变化的新方法”,以解释和说明人类传播活动中过去的、现在的和


    注意事项

    本文(媒介理论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