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版地理新学案同步必修一鲁科版精致讲义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资源ID:6679182       资源大小:296.67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版地理新学案同步必修一鲁科版精致讲义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CO2O2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物质在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之间运动(2)地理环境中的水循环、碳循环等物质运动,往往跨越圈层界限,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思考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是双向的,能量传递也是双向的吗?答案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是双向的,但是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探究点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年降水量小于200 mm。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远,且有高山阻挡,海洋湿润气流不易到达,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材料二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

    2、53%,当时河流众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至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大大加强。森林只零星地分布在偏僻的山区。(如图所示)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是整体性的表现之一,根据材料一,分析西北地区的各自然要素是怎样与整体的特征相协调的?答案西北地区的整体特征是干旱,其中的每个自然要素都与干旱特征相协调。比如植被稀少,以耐旱的草原、荒漠为主;地貌多风蚀、风积地貌;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径流量小、多内流河、湖。2“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整体性的又一表现,以黄

    3、土高原的变化为例说明这个表现。答案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战争等,破坏林草,植被要素发生了变化。植被要素的减少,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了黄土高原其他要素的系列变化,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体现出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3再列举几个由于人类的干扰而使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具体例子。答案长江中下游围湖造田导致洪涝灾害;热带雨林的破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江南丘陵的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澳大利亚兔子的引入导致草原退化;西北地区过度垦荒导致土地荒漠化等。4材料二中的这一要素的变化会对黄河下游地区带来什么影响?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具有哪一特征?答案中游

    4、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加重河床抬升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洪涝威胁加重。说明了地理环境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结合案例分析如下:(1)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演变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形成温带荒漠景观。如下图:(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滥伐森林会引起生态环境失调。如下图所示:(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地区例如,

    5、在河流上游、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要素联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B洪涝灾害加剧、调蓄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C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D粮食产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2关于图示地理环境要素间关系揭示的原理,叙述错误的是()A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B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是不一样的C某一环境要素变化可导致其他要素相应变化D某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导

    6、致其他环境的变化答案1.C2.B解析第1题,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进行判断,注意各要素间的因果联系。C正确。第2题,框图表达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故叙述错误的是B项。探究点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2017年1月,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一项超级计算机项目利用卫星测量的二氧化碳数据,呈现出目前为止还原度最高的图像,展示了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是如何运动的。这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一步。参照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示意图”,探究以下问题。1碳在各圈层中有哪些存在形式?答案大气圈CO2、CO等气体;生物圈有机化合物,如动植物体内的葡萄糖、脂肪;岩石圈无机物

    7、,如石灰岩CaCO3。2碳循环的过程分为固碳和放碳两个环节,说明植物在这两个环节中发挥的主要作用。答案固碳环节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固定到植物体内,通过后续的逐级食物链,在生物圈内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放碳环节中,植物的呼吸作用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成简单的无机质,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返回大气圈或水圈,从而实现了碳元素在自然界的部分循环。3举例说明碳循环的重要意义。答案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在某一相对恒定的水平,保证地表温度不至于过高或过低。1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2三大物质循环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的

    8、物质循环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化学能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读图,回答34题。3此图可以简单看作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正确的是()A动物绿色植物氧气二氧化碳B动物绿色植物二氧化碳氧气C绿色植物动物二氧化碳氧气D绿色植物

    9、动物氧气二氧化碳4此图可以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A BC D答案3.A4.D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与大气圈有直接的碳物质交换,而的遗体是形成化石能源的主要成分,因此为动物,为绿色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而释放O2()。第4题,图中碳循环是物质运动的主要形式,体现了圈层之间的联系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时也看出,人类活动会导致大气中CO2浓度上升,从而使地理环境要素发生改变。下图为“某地区各自然要素关系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四个箭头的含义

    10、,叙述正确的是()a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河流有夏汛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c高温多雨土壤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d山区坡陡河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Aab Bbc Ccd Dad2该图反映了()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差异b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c红壤的改良是促使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向良性发展的关键d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Aab BbcCcd Dbd答案1.C2.D解析第1题,表示河流对气候的影响,题目中表述的是气候对河流的影响;表示土壤对植被的影响,而题目中表述的是植被对土壤的影响。第2题,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红

    11、壤的改良是促使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向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关键性因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的。据此完成34题。3下列有关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运动是地球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之一B植物的呼吸作用只体现了能量的流动C物质运动与能量流动一样,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D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体现了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物质运动4下列关于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圈和水圈之间存在热能、动能和势能的传输与交换B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热能交换只有在白天才存在C当气压升高时,海

    12、面也随之升高D海洋水体运动不会影响或改变大气的运动答案3.B4.A解析第3题,在植物的呼吸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也有物质循环。第4题,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热能交换一刻不停地进行着;当气压升高时,海平面就会降低;大气运动可以影响海洋水体运动,反过来,海洋水体运动也会影响或改变大气的运动。5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特点。各要素间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循环名称是: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_。(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是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3)我

    13、国西北地区陆地环境的形成主要是由_要素决定的。答案(1)整体性大气循环(2)CD(3)气候解析第(1)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自然环境各个要素之间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发生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2)题,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地貌,故属于水文对地貌的影响。植被破坏而引起土壤肥力下降,属于生物对土壤的影响。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陆地自然环境最大的特征是干旱,属于气候要素的直接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形象生动地阐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A地

    14、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地形和土壤等组成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2下列地理现象能够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A从湿润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B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C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D沙漠地区生长着骆驼刺,水生植物根系不发达答案1.B2.C解析第1题,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第一,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与环境总体特征力求保持协调一致;第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15、;第三,不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B正确。第2题,A、B、D三项反映的都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生产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回答34题。3图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4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不稳定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答案3.B4.B解析第3题,土壤湿度影响地面蒸发,地面蒸发又影响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增大,土壤热容量增大,气温变

    16、幅减小;土壤湿度增大,地面植被增加,蒸腾作用加强,大气降水增加。第4题,读图可知,该地区由于灌溉,水分条件发生变化并引起了一系列地理环境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回答56题。5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推断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可能()A冰川作用增强 B流水作用增强C风力作用增强 D变质作用增强6根据图中信息分析,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气候的大陆性变强植被覆盖率增大河湖及其水量增加太阳能资源更丰富A B C D答案5.C6.C解析第5题,图中只提供了风尘沉积通量,

    17、只能显示风力作用,青藏高原隆起后,风尘沉积通量增加,因此我国西北地区可能风力作用增强,C正确。第6题,从图中看出西北地区风尘沉积通量增加,说明气候变得更加干燥,气候的大陆性增强,植被覆盖率减小,河流湖泊及其水量减少,太阳能资源更丰富,C正确。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7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气候干旱导致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8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18、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答案7.C8.B解析第7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影响,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表层土壤受流水侵蚀作用强。第8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的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不适宜;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大棚温室可以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

    19、量。(2017烟台高一期末)某考察团在非洲考察时发现非洲高原(图中甲地)生长着高大的猴面包树,其粗大的树干能储存水分,适应环境变化,维持生命活动。结合图文资料回答910题。9猴面包树需要适应当地什么样的环境变化()A全年干旱少雨 B夏季干燥,冬季多雨C干湿季明显 D全年高温少雨10在考察时发现德班气温明显高于约翰内斯堡,是因为德班()A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B白昼较长,太阳辐射量较大C海拔较低,受夏季风影响较大 D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答案9.C10.D解析第9题,图中甲地为非洲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故猴面包树要适应干湿季明显的环境变化。第10题,德班位于沿海,其东部的海洋上有暖流经过

    20、,增温增湿作用明显。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举措。下图为“自然界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11关于碳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反映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中的碳循环过程B控制环节的数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体现C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D环节表示可再生资源的形成过程12图示碳循环过程启示我们应该把“节能减排”的重点放在()A农村更多地使用沼气获得绿色能源 B依靠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率C大力开发水能和核电 D大规模发展第三产业答案11.B12.B解析第11题,反映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中的碳循环过程;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不会影响碳排放

    21、的速度;环节表示不可再生资源的形成过程。第12题,“节能减排”的重点应放在依靠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率。河南六市联考)读“我国30N附近甲山坡聚落数量和植被随海拔分布示意图”,回答1314题。13甲山坡在海拔约2 2002 800 m地段聚落数量多的原因是()A气温高 B坡度较小C气温低 D靠近河流14甲山坡出现非地带性现象的植被是()A常绿林 B高山草甸C针叶林 D干旱灌木答案13.B14.D解析第13题,图中显示海拔2 2002 800 m处,甲山坡坡度较小,聚落最多;另外,此处海拔不是最高或最低,则气温也不是最低或最高,也不靠近河流。第14题,注意该地位于我国30N附近,为亚热带气候,山

    22、麓分布常绿林,向上分布针叶林、高山草甸,符合垂直地域分异;但常绿林往上分布干旱灌木不符合此规律,属于非地带性现象。15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的关联性,请填写下列相应内容:降水_;气温日较差_;地表水_;地貌多_;土壤有机质含量_;植被_。(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人为原因。(3)请从上面两个案例简要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答案(1)少大少戈壁、荒漠少稀少(2)植被遭到破坏,加速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独立存在

    23、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河流欠发育、地表水少;风力作用强,多戈壁、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植被稀疏。第(2)题,黄土高原植被的破坏,加速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作用。第(3)题,归纳上面案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6读“雨林破坏对环境的影响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在右侧未被破坏的雨林中,物质可以_不止,森林资源得到不断_,注入土壤中的_增加。(2)森林破坏后,可能造成森林退化、_侵蚀、_灭绝等严重问题。(3)从雨林破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看出,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就是一个_,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_的,资源与环境也是分不开的。(4)选择下列适当选项的字母填入相应位置(每项限用一次)。A土地肥力下降 B洪水灾害增多C河道淤塞加快 D水土流失加剧答案(1)循环更新水分(2)土壤物种(3)相互联系的整体制约(4)DBCA考点题点题号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16,910,1314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78,111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节综合1516


    注意事项

    本文(版地理新学案同步必修一鲁科版精致讲义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