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一单元阅读教学建议.docx

    • 资源ID:6604708       资源大小:42.88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一单元阅读教学建议.docx

    1、第一单元阅读教学建议第一单元阅读教学建议【课文处理】本单元共七篇课文,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都构成了深邃的意境。阅读本单元的文章,通过“诗意”的教学,力图使学生进入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审美想象空间,然后因人因地因情因景不同而使学生对本单元作品中的意境有着自己的领悟和再创造。精讲新诗二首、荷糖月色、荷花淀三篇文章,自读日出、文学意境的特征两篇。诗歌教学,可联系诗歌鉴赏的方法原则,通过抓住意象感悟意境。散文和小说教学,牢牢抓住词语的品读和关键语句的赏析,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鉴于本单元课文文学性很强,应该吧朗读吟诵、体验感悟的活动贯穿于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教案选萃:雨 巷龚易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分析、理解本诗所运用象征性意象构成意境的方法;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中朦胧、幽深而又凄婉的情境美。 教学重点:诵读、意象分析、情感把握。教学难点:1.体会意象创设意境的手法,了解诗歌意象与意境的内涵与区别。2.了解“丁香姑娘”形象的多元化阐释。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江南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心情也不由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或许会带给我们一种微妙的情绪,但又很难用语言传神表达, 诗人戴望舒就成功做到了。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经典诗歌,去触摸诗人的心绪。二、走近“雨巷”,整体初步感知。1.学

    3、生散读,初步体验情致。2.听课文朗读录音,再次感受氛围。一首好诗总有最打动你的地方,读雨巷,是什么最搅动你的情思呢?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听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听完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美,迷蒙。)三、走进“雨巷”,深入品读赏析。这只是我们初步的体验,走进雨巷,仿佛就走进江南深巷水气氤氲的寂寥与伤感。如何进一步去鉴赏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师引导为主)1、走近作者,了解时代,知人论世。(了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补充资料:黑暗的现实: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

    4、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另外痛苦的心境可能还来自于作者痛苦的初恋。在爱情上,据说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后来失败了。2、诗歌意象和意境(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其达到的表达效果?)穿插: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它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情

    5、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境)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现而形成的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是构成艺术作品意境的重要载体。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是真实事物的具体存在;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如果说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意象=物象乘以情思意境=意象+氛围雨巷的意境分析:“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 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可以与同桌互

    6、相讨论。明确:一共是6个,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我、姑娘。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

    7、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雨是细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

    8、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全词是:“手卷珠帘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春色暮,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

    9、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我:孤身一人,彳亍着,心事重重,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独行者,也是一个追求者。那么我苦苦追求的是什么呢?是丁香一样的姑娘。这首诗歌写的比较朦胧,诗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具体鲜明的景物和人物,一切都是朦朦胧胧,飘忽不定的。但我们可以从诗里看到“丁香”,“姑娘”,“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的“我”等意象反复出现,并感觉到在那朦胧飘忽,缠绵哀怨的意境中,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内心情绪诗人寂寥,愁怨,梦一般飘忽不定的情绪。3。重点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多

    10、角度揣摩诗歌主题。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合作讨论) 明确:丁香姑娘人生理想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理想的美好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

    11、,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合作讨论“丁香姑娘”形象的多元化。(可从探求“理想是什么”这一角度来发掘诗歌的无限张力:这是一首爱情诗、政治诗、哲理诗等角度探究。)“丁香姑娘”形象的多元化阐释 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未得到的爱情; 可能是青年

    12、时未酬的壮志; 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 可能是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留恋。但无论哪一种,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还有那彷徨的声音,让我们无限惆怅,一代一代永远也走不出这悠长悠长的“雨巷”。4.艺术特色(看看雨巷在艺术风格上有那些特点。)说起雨巷,不能忘记叶圣陶先生的奖掖,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叶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语言音乐美)。下面着重谈谈音乐美(:和谐的韵脚,押韵;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句式上的回环复沓;节和词的反复出现。注意第一节与最后一节的“逢着”和“飘过”,可进行探讨)韵脚舒缓悠扬词语的反复句式的复沓诗节的复沓感

    13、觉流畅圆润,富于吟唱。(可播放雨巷这首歌)5.有感情地朗读。(个别学生与集体诵读相结合)让我们通过朗读,想象自己也能真的撑着油纸伞,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去亲身体验和领悟戴望舒的忧郁和伤情。 四、课堂小结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传输给我们,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近似的情感体验。在文艺学上,这种情况叫共鸣。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

    14、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它是读者心中永远的“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龚易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会诗歌直观性描绘与虚拟性想像结合的手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爱国情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虚实结合的手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抗日战争的炮火曾震动过许多中国人的心灵,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大家的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次年,他被日军逮捕,

    15、投入狱中,备受摧残,得了严重的哮喘病。但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他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二、诵读感悟,赏析诗歌。1学生散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初步感悟诗人的情感。思考: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内容?从这些内容中,你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来?明确:荇藻和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等,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一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

    16、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作者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3学生自由诵读讨论,深入领会诗中表达诗情的手法。(四人小组研讨、交流。)思考:(1)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中巧妙地将“乡愁”这一很抽象的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从而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在这首诗中,戴望舒又是使用了哪些对应物,分别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呢?(2)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构成了深邃的意境,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明确:(1)诗的前半部分,诗人把自己的忧愤情绪投射到许多的对应物上,如:荇藻和水的微凉,长白山的

    17、雪峰冷到彻骨,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的憔悴,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诗人调动了多种感官来渲染对国土现状的感受,暗示了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选用了“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太阳”和“春”等内容,特别是“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2)“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暗示日本占领兵对其肉体上的损害,同时也包含了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对其精神上的损害。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实际就是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这个举动正体现了诗人拳

    18、拳的爱国之心和坚贞不屈的意志。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总体来说,诗人将实的景物记忆与虚的感受想像巧妙地柔和在一起,使幻觉和实景叠映。表达对祖国大的地无比热爱和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4.学生集体诵读,再次感悟作者对祖国的深情。三、拓展延伸。诗人往往会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

    19、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将之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使之具体形象化。(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四、结束语戴望舒在诗坛以现代派象征派的面孔出现,可在他生命的终断却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样浸透了血泪的现实篇章,可以看出诗人所表现的对民族解放、社会进步而斗争的责任感,也可以看出他个人思想和诗艺的成熟。荷塘月色王蕴华教学目的1、 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2、领会作者于不平静中寻求片刻宁静的心情。3、通过朗诵品味荷塘月色的韵味及欣赏朦胧、优美、宁静的氛围意境。教学重点1、学习体会新鲜贴

    20、切的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2、体味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和意境。教学难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常识介绍,了解作品。1.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

    21、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

    22、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 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3、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和景色,是一个有月

    23、亮的夜晚,作者正是借月色独步荷塘,排遣心中寂寞、彷徨的情绪,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4、作品地位:“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散文的成就最高,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被认为是现代散文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荷塘月色又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篇散文,解放前就收入中学教材,解放后教材多次变动,他始终被收入中学教材,本次面相21世纪的教材改革,荷塘月色仍然入选。它影响了几代人,今后还将影响下去。足见魅力之大。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1、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学生表情朗读),注意体会文中作品思想感情,想象作者笔下朦胧、优美、宁静的画面,品味意

    24、境。2.整体感知,疏通文意。文章怎样安排层次展开思路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 月下荷塘:荷塘总貌-田田荷叶袅娜荷花-微微荷风-缕缕荷香-道道荷波-默默流水。 动静相生,层次井然。 荷塘月色:乳白月色-朦胧月影-光影相谐。 荷塘四周:树-树色-树姿-树梢外远山-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同时,作者也是按漫步思索这样一条线索使得情景交融。 经线:欣赏荷塘月色前后的心情变化。纬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 三、理解心情,把握感情。1、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文章第一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强

    25、调了“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心中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是不是家里的矛盾?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静、温馨。“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可见不是家里的矛盾。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这正是作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2、阅读全文和背景资料,作者在观赏荷塘月色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怀着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达这样的感情?作者

    26、当时在白色恐怖下隐约地流露出来对反动派屠杀革命者和人民群众的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产生孤独、寂寞、淡淡哀愁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越是超脱越是自由,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例:a、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b、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3、作者为什么要写看似与主旨无关的江南采莲旧俗和采莲赋、西洲曲?(从写作背景和感情线索两方面考虑) 写出了现实生活的沉闷乏味,表现了作者思古幽情,

    27、引出作者对江南的思念。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4、有人评论:(作者)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你同意吗?为什么?四、体味氛围,鉴赏意境。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1中国古诗中“月”的意象及其含义。 1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28、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 2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3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2、理出心情。 1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

    29、”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2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月的开朗心情的?(一是借助对平时没有月光时路上的景象的描写反衬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从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二是借助对自己在苍茫的月光下的独特感受的描写来表现独处的妙处,侧面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三是借助对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她们搭配得恰倒好处,进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3作者是如何表现冷清的郁闷心情的?(借助对“蝉声”和“蛙声”的热闹的描写反衬出自己的“冷清”) 4作者是如何表现思乡的郁闷心情的?(借助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有关内容的回忆来表现江南生活的意兴盎然,从而引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3、景物特征。 小路的特点 : 曲折

    30、、幽僻、树多是。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 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 景物色调: 素淡、朦胧。你看,月光是“淡淡的”,“静静的”;云也是“淡淡的”;雾是“薄薄的”;荷香是“缕缕”,“仿佛远处”;叶子和花“像笼着”。所以,总的色调是素淡朦胧,恰与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这种心境合拍,表现出作者忧郁的诗人气息,营造出一种宁静、朦胧的意境。小结:所谓“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

    31、、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无缝、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荷塘月色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它具有一种意境美。五、揣摩语言,理解特色。词语用得好,不但绘声绘色绘形,而且能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1、修辞手法:比喻:荷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写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作用: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通感:例:写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用: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


    注意事项

    本文(第一单元阅读教学建议.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