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魏晋玄学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

    • 资源ID:657058       资源大小:28.72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魏晋玄学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

    1、 其实,我并非是对类似马克思主义的教义反感。相反,我自己的身份还是一位“光荣”的共产党员,是的,像在如今中国大学校园里,加入共产党就如同认可你是一位好学生,和被评为“三好学生”性质差不多的环境里,我觉得这是“光荣”的,谁会管你看没看过马克思主义的书,谁又会问你究竟信不信仰呢。我之所以在意这本书的马克思之味,是因为一开始看书时,我如何也参透不出魏晋玄学,作为中国的传统哲学,这和马克思主义有甚么联系。再言之,一个深信马列之言的“左派”学者,是用甚么眼光看待魏晋玄学呢?他信仰吗?抑或他向往吗?倘若站在完全中立的角度来看待一种信仰,可以把握其思想精髓吗?我记得何方耀老师在宗教史课上,曾说过“好的宗教史

    2、都是由其信仰者所写的”。我总莫名的把魏晋玄学的思想和宗教意味联系在一起。 或许,我不应该纠结于作者的信仰问题了,唯有这样告诉自己,如果戴上一顶有政治色彩的帽子,可以让学术走得更远的话,只要无伤大雅,又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我选择继续往下看书。 全书共分为十四章,前五章以整体介绍魏晋玄学为主,其后九章主要与郭象有关。这部著作以郭象为中心,涉及了魏晋玄学的广阔领域,实际上是一部有详有略,贯穿始终的魏晋玄学哲学史。 由于自身国学修养太差,以及自己或许真的不具有哲学思维的原因,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魏晋时期的玄学,我总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要么是执念于他们看似放荡不羁的表面,要么就是在他们那“清谈”的话

    3、语里陷入了混沌的“泥潭”。 究竟什么是“魏晋玄学”呢? “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企图调和儒道,会通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它所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来讨论有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表现为远离世务和事物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p10) 我想这是对魏晋玄学很好的总结,虽然课上老师说魏晋玄学主要以解决“名教”和“自然”之间矛盾为核心问题,而汤先生则“本末有无”为魏晋玄学讨论的中心,且围绕着这个问题分为“贵无”和“崇有”两大派别。我认为,两种皆可,只是侧重点不一,表述不同罢了,实则内容一致。 本书首先剖析了魏晋玄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刘邵的人物志

    4、是一部系统品鉴人物才性的纵横家著作,也是一部研究魏晋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本书对于魏晋玄学产生的原因另辟新径,从人物志所谈及的几个问题,来探求“名理之学”向玄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以明哲学思想发展的规律。 这些问题即“才性问题”、“有无问题”、“一多问题”,以及“圣人问题”,其实就是魏晋时期玄学家们所主要探讨的大概内容了。虽然概括起来寥寥数字,但究其内涵,甚是幽深。汤一介先生总结: “才性问题是要给人性找存在的根据;有无问题是要给天地万物找存在的根据;一多问题是要给社会(当然是指封建社会)找存在的根据;圣人问题则是给当时人们的理想人格找根据。”(p21) 在我粗浅的理解看来,所谓哲学探讨的问题无非

    5、就是要调和理想和实际之间的矛盾,无非就是要给现实找存在的根据。政府的文人门客所论是为了给官老爷们的所作所为提供根据,革命家慷慨激昂的演说是为紧跟其后的反叛改革开辟道路,同样的,魏晋时期的人们也要为自己放荡不羁的行为赋以理论上的根据。 本书的第一章论魏晋玄风和第三章魏晋玄学的产生与评价问题有着大篇幅相同的语句,虽说让我在阅读时曾一度怀疑是出版社印刷的问题,不过也体现出作者对玄学产生和评价问题的重视之高。本书对魏晋玄学的评价算是中肯,有褒有贬,不偏不倚。不过,在对“玄学”二字的定义问题上,作者有段评述让我看的甚是舒畅,吐露心声。 “研究哲学应该有一要求,就是对每一概念的涵义该搞清楚。在这点上,西方

    6、哲学甚至印度哲学都比我们强。中国哲学有时讲什么微言大意,往往是对一些问题讲得含糊不清,才讲什么微言大意。这种作风一直到现在还很盛行。”(p45) 玄学产生以后,经历了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本书将玄学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正始时期;以嵇康、阮籍、向秀为代表的竹林时期;以裴頠、郭象为代表的元康时期。此后,则是东晋时期的玄学,以张湛思想为代表,再版时,作者加上了以僧肇玄学思想为第五阶段。对这几个时期的玄学思想,本书在第四、五章用大量的篇幅详尽地作了论述。分析了每个阶段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特点,指明了他们思想发展先后相承的关系,描绘了魏晋玄学按内在逻辑发展的、逐渐深入的完整画面。

    7、对于这五个阶段的划分,算是传统的论述。不过作者把其发展的规律与黑格尔“把哲学史比作圆圈”的思想相联系,很是新颖。他认为玄学的发展实际上可以归为三个阶段: 即王弼(经过嵇康、阮籍、向秀、裴頠)郭象(经过张湛、道安)僧肇、这个圆圈,从哲学思想的发展上看是一螺旋上升的:“贵无”“崇有”“非有非无”,这是一个“正”“反”“合”的发展过程。(p86) 对于这个圆圈理论,我并非透彻,知之半解。但,我认为,历史的进程是圆圈式的,生命是循环的,哲学思想大概也是如此。 魏晋玄学从王、何“贵无”的重“自然”,经向秀的任“自然之理”与“节之以礼”的调和儒道二家过渡性理论,发展到郭象的“庙堂”即“山林”、“名教”即“

    8、自然”的合一论,是魏晋玄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郭象哲学是魏晋玄学发展的高峰。这也是作者着重描述郭象思想的缘由。 本书的后九章都以郭象为标题,其实也是对魏晋玄学整体的评述。作者除了将郭象与向秀作比较,探究庄子注的著作版权这个中国哲学史上的老问题外,还将郭象与裴頠、庄周、王弼的思想做比较,分析了郭象的哲学方法和其理论问题。全书提出的哲学问题之多,论述范围之广,实际上远远超出了魏晋玄学的范围。 书中对郭象思想的介绍十分详细,“明内圣外王之道,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郭象写于庄子序中话可谓其思想之精髓。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不喜欢郭象其人的。魏晋名士口谈“玄远”,自许“放达”,然而往往是名利场中人,言

    9、行不一。如郭象,起初不就州郡的辟召,待价而沽。后来应朝廷的召辟而出,且迁升很快,由司徒掾而黄门侍郎,后东海王越当政,又引为太傅主簿。而众所周知,东海王越是西晋朝政混乱只罪魁祸首。郭象却在他手下颇受重用,“操弄天权,刑赏由己”,“倾动一府”。这样一个玩弄权术之人,所写的哲学思想一定充斥趋炎附势之味。汤一介先生所说: “郭象的哲学,不仅保存了玄学思辨性的特点,用老庄思想改造了儒家礼教,给封建统治披上了玄虚的超现实的外衣,而且用儒家的重世事的精神充实了老庄哲学的重玄虚,把超现实的玄冥之境拉回到现实的人间,因而更适合门阀世族的性格和口味。”(p212)嵇康对现实不满,具有强烈的反抗性,所以他当时并不想

    10、调和“名教”和“自然”的矛盾;向秀虽也不满现实,但他却有很大的妥协性。至于郭象,他则想要取消对立,调和矛盾,他所要求的是既可得到清高的虚名,又可过着淫逸侈靡的生活;既可得到压迫剥削最大的实惠,又可泰然处之而心安理得。不是说他不应该这样,时势造英雄,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环境下,这种哲学思潮的产生是必然的,而且毕竟人各有志,没必要要求各个都归隐山林,喝酒畅言去,那样,国家还由谁去管理,去建造?我只能说,他想要证明“一切现实都是合理的”,却恰恰说明现实的一切是那么的不合理;他企图要肯定现存的一切方面,却恰恰说明现实的一切方面都应当被否定。 郭象是魏晋玄学人物中最大的俗人,联系特定的历史时期,联系哲学思

    11、潮的发展方向,他或许恰恰好是被历史选中的人,承接了历史的使命。毕竟,圣人太过遥远,隐士不食烟火,唯有俗人才能更好地生活在尘世之中。你可以尊崇圣人,你也可以憧羡隐者,但你同样不能忽略俗人的存在。 我只是一个槛外人,作为一名文科,尤其是历史系的大三学生,我为自己国学修为感到赧颜。或许是我入世太浅,试想,可能在我年龄渐长后,对于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才能有更深体会吧。看完郭象与魏晋玄学,写完一篇读书笔记,通篇都觉得自己所言所谈尽是荒唐之言,幼稚之语。不过,我仍旧要说,或许看完这本书,我理解不了作者所谈论的思想,但是他进行历史研究的方法,对待研究资料的态度,尤其是整本书我一直未有谈及的第二章研究魏晋玄学的

    12、资料问题,让我收获颇丰。对于一个学术问题的研究,从来都不是凭空捏造,信口雌黄的,作者例举了他进行魏晋玄学研究时所用的史料,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他在章末还对魏晋玄学的史料如何运用和取舍的问题提了五点建议,我认为这对历史系的学生分析史料有很大的帮助。 阅读一本书,尤其是学术著作,我无法妄想自己可以全盘吸收理解,更别说,什么哲学类的著作。但可以有收获,不计多少,即是可喜。 槛外人拜读,拙作读后感,企有朝一日,能登堂窥视。【篇二:读书笔记】 如果不是因为高中历史老师的极力推崇,恐怕我自己是不会主动去读这本书的,因为这种对文化的探讨的,看似很高深的书,我一直都在内心抵触觉得读起来一定很有压力。拿

    13、到书之后翻了没几页就放下了没有再看。直到老师要求写读书笔记,才又重新翻开书,但是这一次却一看看上了劲。 读完手中这一本美的历程,我感慨良多。这种感觉仿佛自己刚刚穿越了千年的中华历史,对中华美的历史来了一次全面的鸟瞰,匆忙的脚步和作者一起从远古洪荒的史前文明走过中华名族的发展历程到清代结束旅行的脚步。 一颗文明的种子,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萌芽,开枝散叶,在经历千年之后,终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在书中第一章“龙飞凤舞”中,有这样一段“之所以说?龙飞凤舞?,正因为它们作为图腾所标记、所代表的,是一种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后世的歌、舞、剧、画、神话、咒语,在远古时完全柔和在这个未分化的巫术礼仪活动的混沌统

    14、一体之中的,如火如荼,如醉如狂,虔诚而蛮野,热烈而谨严。”读到这,我不再对远古的巫术礼仪无法理解,试想,对自然的膜拜,对美好生活的盼望,这是现代的我们都经常会有的情感,那远古的尚未开化的人们定然。正是他们本能去崇尚自然、用自己的理解去供奉自然,才将那初期的混沌的文明开启,才渐渐晕开了歌舞,剧画,文化才渐渐蔓延。即书中所说,“图腾歌舞分化为诗歌舞乐和神话传说,各自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和不同的发展道路。 “你不能藐视那已成陈迹的、僵硬了的图像轮廓,你不要以为那只是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你不要小看那似乎非常冷静的阴阳八卦,想当年,他们都是火一般炽热虔信得巫术礼仪的组成部分或符号标记。他们是具有神力魔法的舞

    15、蹈、歌唱咒语的凝冻化了的代表。它们浓缩着、积淀着,原始人们强烈的情感、思想、信仰和期望。 原谅我对于这一整段的誊抄,就是这一段深深地震撼了我,打动了我。让如今身在世上的渺小的我,突然与几千年前的祖先们,在精神上无比接近。读到这富有深刻感情的感性的一段时,我也被李泽厚大师感染了,同时也真实的感觉到了他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炽爱。 然而在书中,更多的还是理性的思考与探讨,例如书中第一章末,对“美”的概念的探讨,对于“审美积淀论”的提出,就让我受益匪浅,琢磨良久。前人说“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作者对于这一点的探讨更加深入,引出克乃夫?贝尔的

    16、“美”是“有意味的的形式”的观点之后,又指出其论点不免会陷入循环论证中无法自拔。然后提出自己的“审美积淀论”一说,作者认为,正是因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那么它的特定的观念、想象的积淀(融化),才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而成为特定的“审美感情”。美与审美是一种人类发展净化过程中,不自觉的积淀。人们不自觉地创造了和培育了比较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 如果说在上古文明之始,是人类天然本能的觉醒,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在继先秦诸子百家对道德与精神的百家争鸣之后,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魏晋时期玄学的发展。而在本书中,作者对于“魏晋风度”这一章的描写,让我对这个纷繁变化的时代,有了更多的了解,

    17、也更加感叹。作者认为这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期。魏晋是一个中国历史上重大转着变化的时期,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思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艺等等,都经历转折,或者说,重新洗牌。 魏晋之风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死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喟叹,这甚至成为了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作者认为“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从本质上来说,在这个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生命因种种原因变得卑微的时代,人们才真正开始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和领悟,他们终于开始对原来占统治地位的

    18、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叨叨的节操产生不信任与怀疑、否定的态度。作者犀利的指出“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 这是一个“纯”哲学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自由开放的时代。作者真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认为自己无法同意时下(文革结束左右)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广泛流行的论调,即把这种魏晋学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一概说成是腐朽反动的东西,反而认为魏晋正是一个思想活跃,哲学解放,提出很多问题,获得很多收获的时代这一点就让人佩服,佩服作者在当下大流都迷失的潮流中,作为一个文人、一个哲学思考者,保持了始终清醒的态度。 然而在当代,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对于魏晋之

    19、风仍然没有如同唐诗宋词一样的热情与高度的评价,对于一个满是哲学思考,满是自由、开放思想的时代,依旧没有给予热烈的推崇,这一点我觉得有不妥之处,一个善于思考的民族,一个思想开放的民族,才能对如今这个世界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探索。我认为,我们的这个时代,现在,缺乏的正是那样一种精神,也缺少那个时代议论争辩的氛围。躁动的社会,看似缤纷繁盛的文化泡沫下,剩下的只是,贫乏的庸俗的一味取悦大众的低级趣味与麻木的思想,无法平静的大众,想要发声却被淹没的还保持清醒的人。统治阶级的高调压迫,普通大众的无奈妥协,其实已经让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文化濒临匮乏,正如李泽厚先生在书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所示,一个经济繁荣的时代,未

    20、必就有繁荣的文化与思想。 引用最近温家宝总理在说到关于“讲真话”与“自由包容之精神”的一段话供大家思考。“陈寅恪先生说过,学术研究的精髓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要提倡独立思考、敢讲真话,反对人云亦云、照抄照转。”“当前,关键是要营造一种包容和宽松的环境,使人们能够独立思考,敢讲真话。 正是魏晋文化之美,给了我这些启发。中华之美,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值得无数中华子孙去研究,去探讨。希望在现在,在社会繁荣,祖国富强的现在和以后,中华文化能够出现新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况。美的历程中结尾的话。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篇三: 关于魏晋 我读书笔记的主题之所以选择魏晋,起源是一

    21、些非主流的网络小说,而最终决定这个主题的是由于鲁迅的魏晋风骨及其他。一着眼便被那魏晋的绝代风华所吸引,继而寻找一些资料,才看到了魏晋那些载入了史册或者消散在历史中的风华的背后,那些不甚厚重的历史,那些或吟或书的文字,那些玄学下的人生观,还有那些后人对魏晋的叹惋。愈探索愈发现,今时的我只能看到魏晋的一些皮毛罢了。那今日就谈这些皮毛。 从魏晋的风骨和风华说起 文坛浊酒,一半被李白喝进诗里,另一半让魏晋文人就着寒食散干了,些许化作率性癫狂,余下的遁入愁肠。书中所及,关乎风流,关乎风月,关乎风骨。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另类,摇滚式的追求,活得潇洒自如,却也纠葛万分,酒浇一段心事,生出千百烦恼丝,便有酒香深处

    22、墨香来。 现实和精神的压迫使得魏晋南北朝的名士们萌发出由生存引发的对死亡的悲剧性的认知,这种深刻的自省使得他们成为最深刻的生命的体验者。在东汉以前,死亡的概念是模糊而神秘的,孔子虽然发出了“逝者如斯夫”的叹息,但是采取了“未知生,焉知死”的讳莫如深的态度,儒家精神的入世使然。而庄子则模糊了生死的边界,他的处世是玩世的,没有对生命的严峻做出深刻的反思。而屈原则选择用死亡来作为对国家和理想的伟大的殉葬。到了汉代,为了大一统的需要,制造出一个以鬼神为中心的虚妄的世界,自然的生死观就沉落了。东汉末年,大一统瓦解,死亡的命题才步入世人的生活。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连连,人作为茫茫宇宙中一个客体,

    23、人生不能自我把握的无力感便涌动起来,弱者不乏生的哀愁,英雄也常有失路之感。在魏晋人的作品中,最普遍深挚的,便是对时光逝去和人生短暂的伤悼,古诗十九首里有“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孔融的杂诗有“人生所有常,但患年岁暮。“曹操就在诗歌中悲凉的唱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而其子曹植也有同样的哀叹:“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成山丘。” 阮籍在咏怀里感叹“朝为美少年,夕成暮丑老”。文士的作品里,都浸透着死生之痛这个主题。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寿命普遍较短,有的墓志上称四十为高寿。因此人们特别重视生命,士人们到了中年

    24、,往往有一种生命的危机感。因为这是人生最敏感的阶段,生命走向衰弱,悲从中来。只要一接触到外物,总要想到生命的凋零,想到死亡,这种心理具有一种广及宇宙的悲情。名士们对于死去的亲朋好友、志士豪杰总怀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痛感,世说新语中的“伤逝”表现了这种感受。庄子齐生死,等荣辱,对待死亡的态度豪放到了极点,但是又透露出对生的眷恋。对于生命的重视,在魏晋南北朝愈加强化。于是人们力图超越有限的人生,超越生死,表现为对玄学的热衷和老庄般的醉生梦死。 生存的疲惫和死亡的悲哀,使得酒被引入士林生活中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士人们用酒来寻求解脱的途径。人在酒精的作用下,常常神思飘忽,朦朦胧胧,这与“道”的状态

    25、很相似。由于诗人的心灵天马行空,人格超脱于世,因此当诗人与酒相亲,便灵思飘动。三杯两盏淡酒,可以帮助人感受外物。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在微醺的状态下一气呵成之作,据说醒来之后,连作数十篇都无法达到当时的书法境界。由酒所酿成的醉意俨然成为士人们的生命之源,他们在酒中傲视王侯,睥睨世俗,陶冶性灵,沟通外物,天人合一,酝酿出一种大丈夫的气概。刘伶的酒德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都书写了这种精神。 一 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 曹植洛神赋(节选) 建安,那段时光早已被历史深处的尘埃掩埋得不见痕迹,后来的人们只知道

    26、曹植最初见到甄氏,便被她把心带走。 落入情海的人们总是忙着寻觅着前生的夙缘,他们希望姻缘能为他们带来今生的唯一,曹植与甄氏,这一对眷侣却是注定了前世有缘,今生无分。曹操的一旨命令,曹丕带着甄氏离开了曹植的视线。曹植黯然神伤,想想也有些可笑,曹植对甄氏一见钟情,惊为天人,但这或许都是他的一厢情愿而已,历史上并未记载过甄氏对曹植有过任何的青睐,反倒是嫁给曹丕后,甄氏恪尽本分,为曹丕开枝散叶,生儿育女。 这个女人拈花带笑,她的容貌倾国倾城,不然也不会被袁绍选为儿媳,可惜从来都是红颜多薄命,甄氏的荣华还未享尽,便因为曹操大军来袭而遭到了毁灭性的颠覆,当她蓬头垢面的出现在曹氏父子面前的时候,她应该不会想

    27、到她会俘获三个人的心。 曹操爱占他人妇是出了名的,所以,对于污垢不掩芳华的甄氏,他也垂涎欲滴。只是可惜曹丕先声夺人,要求甄氏归自己所有,为了笼络人心,曹操只得忍痛割爱。就在父子二人上演这出好戏的时候,曹植在一旁早已是神魂颠倒。甄氏是乱世中随风飘零的桃花,在男人的掌心中被恣意繁复,一生难以做出自我的选择。但其实,反过来想,倒是男人在她面前不能自持,上演着一出又一出的独幕剧。 他们对她的爱恋和宠幸完全是一厢情愿而已,谁又能知道这个女子内心爱的究竟是谁?曹植为她饮恨终生,就连诗词中也不乏怨妇思春的影踪。 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妾身守空房,良人行从军。

    28、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孤鸟绕树翔,嗷嗷鸣索群。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曹植杂诗七首(其三) 这首杂诗有人认为是曹植感叹自身时运不济的寄语情怀之作,也有人认为是一首怨妇思念远行丈夫的作品,更有人想这是曹植思念甄氏的隐晦之作。其实,欣赏诗歌,大可不必去穿凿附会,只要静静地体味诗歌中所蕴含的美感便可以了。 曹植的诗作虽然大多大气有余,但这一首却是幽思阵阵,织妇独守空房,对远在他乡行军的丈夫无限思念,就好像隐喻了曹植对于远在他方的甄氏的思念一般强烈。诗中的丈夫从军时日已久,妇人看着孤鸟离群索居,在树间低鸣,不觉感慨自身,也是此般无奈思情。 曹植的心又何尝不是如此,而他所思念的甄氏在曹丕的后宫中也早

    29、已因为年老色衰,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而日益失宠。 曹丕左拥右抱,哪里还记得这个当初为之倾倒的女子,后来更因为谗言四起,曹丕一怒之下将三十九岁的甄氏赐死,下葬的时候,“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极为凄惨。曹丕早已忘记,死去的曹操更不会记得,甄氏是当初他们惊鸿一瞥的尤物,可是随着时光婉转,一切早已在锋利的时光刀刃下瓦解,不复存在了。 唯独曹植,这个才高八斗、心高气傲的男人,无论是在荣华显贵之时,还是穷困潦倒之日,都没能忘记她,可惜一切随着甄氏的死亡而烟消云散,或者,即便甄氏活着,又能如何。曹继位后,对于曹植的防范并没有减弱,因为权力的过分诱人,亲情的成分便被迅速地略去。曹植一生多舛,他只有带着对甄氏的思念,在四处游荡时找寻下,那一点点的安慰。 曹植和甄氏之间注定了是一场镜花水月的空想爱情,从来没有开始过,自然也谈不到结束。一切在曹植的洛神赋中被唯美地放大,也使得后人知道了这个“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女子,是如何占据了曹植的内心,久久不能释怀。 她是曾经出现在他生命中的女子,虽然很快便抽身离去,但曹植对甄氏的爱却并没有因此而搁浅,反而是如同涨潮的江水一般,年复一


    注意事项

    本文(魏晋玄学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