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马克思复习习题Word格式.docx

    • 资源ID:6509710       资源大小:28.46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马克思复习习题Word格式.docx

    1、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6)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 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8)“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论 B朴素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1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A可知性 B主观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区别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现象(16)“

    2、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与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论的思想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17)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的观点说明(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C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D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19)“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观点属于(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20)“画饼不能充饥”说明( )A精

    3、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B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C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 D精神不能代替物质(22)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说明()A意识转化为物质 B意识决定物质C意识派生物质 D意识先于物质(24)下列哪些说法属于客观唯心论( )A我思故我在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存在先于本质(2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A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物质 B宇宙精神C原子和虚空 D单一的存在(26)在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 )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 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4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

    4、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的普遍联系 B变化和发展 C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3)“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观点是( ) A取消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B夸大客观条件作用的机械论观点C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 D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外因论的错误观点E相对论和诡辩论的观点(44)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A每一事物的矛盾不包含共性 B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C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 D每一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E矛盾独立于事物而存在(45)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5、会主义的哲学理论依据是( )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相互作用的原理E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46)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 B事物变化的显著不显著C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E事物的状态是否稳定(47)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48)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A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

    6、性辩证关系原理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49)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 B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0)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C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53)世界上各种事物可以相互区别是因为()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56)“一国两制”符合矛盾学说中的( )A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C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D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5

    7、9)“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B否认因果区别的诡辩论C否认了偶然性的作用 D看到了偶然性的作用(62)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71)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 )A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 B促成事物灭亡的因素C决定事物基本趋势的因素 D包含事物量的因素(82)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我们通常说要把握分寸,注意火候,恰到好处地解决问题。这涉及到()A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原理 B质与量相互制约的关系原理C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关系原理 D理论

    8、与实践相统一的关系原理1.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 哲学就是世界观。3.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4.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5. 鬼神观念和错误的认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6. 物质就是具体事物。7. 实践就是日常生活。8. 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生事物9. 辩证的否定即是全盘否定10.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11. 量与事物是完全等同的第二章(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 )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9、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 )观点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 )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

    10、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 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11、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3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有(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 )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

    12、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34)感性认识是( )A认识的初级阶段 B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 C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D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35)理性认识是( )A对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 B认识的高级阶段C生动形象的认识 D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3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B在我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和前人为直接经验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排斥的 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促进的(49)“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说明( )A人的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B人的认识运动是辩证发展的过程C人的认识运动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与

    13、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53)相对真理是指( ) A真理是对物质世界的一定领域的正确认识 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C真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真理包含谬误1. 认识的主体就是主观。2. 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3.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事物就是真理。4.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真理包含谬误。5.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此它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6. 有用就是真理。第三章(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

    14、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 )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 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 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D交换和消费关系(20)经济基础是指

    15、( )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 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 (21)国家是代表( )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 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 D统治阶级利益的(25)社会意识根源于( )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 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30)国家的实质是()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4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首先是( )A生产活动 B政治活动 C精神活动 D科学活动(43)“时势造英雄

    16、”说明( ) A英雄的出现是必然的 B英雄没有阶级性C英雄都具有历史局限性 D英雄的出现是必然与偶然的统一(45)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 )A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B专指无产阶级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C专指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 D专指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物的关系 C物与物的关系 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3)马克思一生的两个重要发现是( )A历史唯物主义 B剩余价值学说 C科学社会

    17、主义学说 D无产阶级专政理论(5)下面的说法哪些属于唯心史观的英雄史观( )A“伟人的历史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B“治国”犹如“牧民”C“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D“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15)阶级生产的直接原因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C剩余产品的出现 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18)人民群众是( )A居民中的大多数 B无产阶级 C体力劳动者 D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22)唯心史观主要的理论表现为( )A宿命论 B唯意志论 C激变论 D天才论(23)“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

    18、丧邦”的观点是( )A唯物史观 B唯心史观 C宿命论 D唯意志论(24)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出现才产生的两大阶级的对抗,所以阶级是( )A历史范畴 B政治范畴 C经济范畴 D思想范畴 (30)对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正确表述是( )A社会革命是狭义的革命 B社会改革是广义的革命C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社会革命只有暴力革命的形式E社会改革就是为了改变根本的社会制度1. 国家是社会上不同的集团和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调和者。2. 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劳动发展的历史3. 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生产力越发达,社会意识就越先进4.

    19、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5. 社会改革是社会本质性质的变革,6.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7. 在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是无知的芸芸众生,英雄人物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第四章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2.价值的本质是( )A.一般人类劳动; B.抽象劳动; C.具体劳动; D.社会生产关系;3.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 )A.使用价值构成; B.交换价值构成; C.价值构成; D.货币构成;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两种劳动; B.两次劳动; C.两个过程的劳动; 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5.商品的二因素

    20、是由(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6.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7.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因此( )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C.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D.产品中只要有劳动就一定有使用价值;8.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 )A.必要劳动时间;B.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9.货币转化

    21、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不等价交换; B.劳动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11.剩余价值来源于( )B.工人工资的扣除; C.工人的剩余劳动; D.劳动力的价值;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 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 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14.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A.工

    22、人工资的高低; 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1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1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18.产业资本循环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 )A.流通阶段; B.生产阶

    23、段; C.购买阶段; D.售卖阶段;19.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公式是( )A.GWPWG; B.WPWGW;C.PWGWP; D.WGWPW;20.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 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21.资本周转是从资本运动的( )A.连续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C.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22.把生产资料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 B.在生产过

    24、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23.能够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资本是( )A.生产资本; B.货币资本; C.商品资本; D.流通资本;24.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C.社会总产值的构成问题; D.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26.利润本质上是( )A.成本价格的产物; B.所费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27.反映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增值程度的是( )A.剩余价值率; B.利润率; C.平均利润率; D.年剩余价值率;29.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 )

    25、A.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B.同一部门内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C.同一部门资本家追求超额利润的结果;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30.生产价格是( )A.预付资本加利润; B.预付资本加平均利润;C.成本价格加利润; D.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31.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A.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B.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C.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为基础的资本技术构成 D.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为基础的资本价值构成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 A.可以是观念的货币 B.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C.必须用金属货币 D.必须是支付债务的货币1.

    26、商品是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2.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3.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4.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可以不足值。5. 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时可以不足值。6. 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时必须是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7.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中的两次劳动。8. 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有使用价值。9.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能创造出大于其自身价值的价值。10.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叫不变资本。11. 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12. 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

    27、率来实现的(13. 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14.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15. 资本有机构成就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16. 根据生产资本各个部分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7. 固定资本实际上就是不变资本。18. 产业资本的正常运动必须经过购买、生产、消费三个阶段。19. 相对剩余价值是同延长必要劳动时间相联系的20. 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21. 超额剩余价值是全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22. 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23.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第五章2.垄断利润是( )


    注意事项

    本文(马克思复习习题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