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资源ID:6392950       资源大小:53.63KB        全文页数:5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人文性 本课程的探究对象是人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它从学生的需要与体验出发,为他们提供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适应社会变革,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弘扬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综合性 本课程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对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进行综合,帮助学生形成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视野,增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开放性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教学环境等方面,注意吸收相关学科已经得到公认的新成果和社会实践的新经验,给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提供更大的空间,也使课程尽量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要。实践性 本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生活、自然环境与社会生

    2、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合作的参与过程,采取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二、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自主发展 本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2.提倡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本课程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感以及对自然、生命、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使学生在汲取历史智慧和地理智慧的基础上,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积极的

    3、人生态度。3.强化学科整合,形成综合视野 本课程对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综合地观察问题的视野、综合地运用知识的方法、综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历史眼光,提高辩证地认识社会的能力 本课程的整合基础是社会生活与历史变迁,即把社会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描述,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促进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使学生能够纵向了解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和发展趋势,横向认识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和发展环境。5.鼓励探究式学习,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本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探究和实践过程,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增强适应社会、参与

    4、社会的能力。6.改进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课程注重个性化评价、过程性评价、全面性评价,提倡学生、教师、家长、社会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使学习成为积极、愉快、成功的经历。三、 课程设计思路在中国基础教育的国家课程体系中,开设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是一种新的探索。以历史和人文地理为基础,整合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力求综合范围适当、整合形式合理,是本课程设计的任务。从公民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基于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以人类文明的进程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为主线,关注当代社会现实,整合“历史”与“社会”两个相互联系的领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整体规划内容目标的设置与实施,这是本课程设计的基

    5、本思路。一、 总目标本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综合探究和社会实践能力、历史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 二、 分类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社会生活的基本内涵,了解参与社会的方式和途径,理解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2.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尤其是要了解近现代中国人民奋斗的曲折历程和取得的重要成就,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3.了解

    6、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知道不同区域的人文特征,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4.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历史材料和社会信息。(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感受、观察、体验的过程,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2.尝试多角度探究社会问题,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提高自主选择与决断的能力。3.以辩证的观点、历史的眼光,采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究、解释历史和现实问题。(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人生态度,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乐于合作。2.关注和参与公共生活,强化公民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3.关心当代社会发展,增强历史意识,培养国

    7、家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4.关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形成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的观念。5.培养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养成乐学好学的行为习惯。6.关心祖国和人类的命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开放的全球意识,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主题一 生活的时空以时间和空间为框架,帮助学生从生活的区域、生活的变化两个视角观察和感受生活的意义,同时获得有关地理、历史探究的专门技能和综合能力。专题,认识人类生活的“时空”;专题,了解自己生活的“地点”;专题,体味自己生活中的“历史”;专题,学会获取、整理相关信息的工具和方法。11 共有的家园,共同的岁月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111描述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概况,

    8、说明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要点提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地球是人类的栖居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陆地和海洋。活动建议:指导学生填绘全球海陆轮廓图,或制作七大洲、四大洋拼图;以“地球是人类家园”为题,讨论陆地和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条件。112 描述世界地形、水域和气候类型的总体特征及其分布,举例说明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世界一些著名地形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某些地区的气候特点;世界著名的河流和湖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人们的生活,会形成不同的生活特色。向学生出示有关资料,表明不同自然条件下人类生活的差异;结合自己到异地旅游

    9、、探亲等体会,交流对不同地区地形、气候的感受。113 描述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的概况及其分布,举例说明人文要素对区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影响。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三大人种的特征及主要聚居地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区域文化特色的形成,与该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有密切关系。设计不同的区域文化场景,如非洲黑人的丛林击鼓舞蹈场景、北极因纽特人的生活场景等,并将其制作成展板,讨论这些区域人文特色是如何形成的。114 知道人类诞生的大致时间、标志和地区,探究人类起源的条件。 要点提示:东非古人类、元谋人。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自然环境的变化是重要条件,劳动起了重要作用;直立行走和制

    10、造工具,是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提供古人类学、生物遗传学的方法和证据,展示猿人骨骼模型、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115 概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了解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主要阶段。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人类历史的演进,呈现出从分散到整体的基本脉络。历史阶段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指导学生制作年代尺。表明年代的刻度和长度,可根据不同标准,如社会形态、生产工具、文明程度等。116 概述历史上先后出现的主要区域文明及影响范围,了解其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尼罗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黄河与长江流域、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爱琴海地区、中美洲等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区域文明的

    11、兴衰、交融和变迁,构成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画卷。借助历史地图,圈划出各大洲的文明发祥地;着眼民族和宗教文化的分布,观察几个文明区域的变迁;提供当代世界各地的生活图景,展示区域文明的传统文化,如民居建筑、饮食服饰、音乐舞蹈等。117 知道探索生活时间和空间的意义,了解记录历史、认识社会的方法。人们记录历史、认识社会,要综合时间和空间因素,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究现实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回溯历史、展望世界”为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感悟:古往今来,每个人都生活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离开时空条件,就无从说明过去的经历、把握现实的利益、规划未来的发展,无法扩展生活的视野、品味生活的情趣、感悟生活

    12、的意义。12 生活在不同区域里121 概括自己家庭和学校生活的区域特点,感受和归纳生活空间和生活内容的关联。家庭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状况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学校生活,包括个人学习、集体活动及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家庭和学校是两个不同的生活空间,生活内容的特点与生活的空间相关联。讨论各自家庭与学校生活的特定内容、特定环境,从中归纳出一些基本特点。122 考察本地(县、乡、村或城市社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地在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要素;社会生活,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社会生活的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地域特点有密切关系。

    13、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包括:本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基本数据,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生活的评估,以及人地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123 比较乡村与城市这两种聚落的景观差别,以及居民生活内容的异同;找出影响聚落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聚落的基本形态,乡村和城市的景观特征、生活内容。聚落景观和生活内容的差异,显著地表现为乡村和城市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自然因素,也源于人文因素。组织学生收集各种聚落的景观图,制作成展板,标明聚落称谓。借助展板,解释聚落景观的成因,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城市和乡村的一般差别。124了解不同区域之间在人员、物资和信息等方面的联系,认识区域联

    14、系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区域联系的内容和形式,包括人员流动、物资与文化交流、信息扩散等。区域差异是形成区域联系的缘由;在现代社会,区域的发展不可能离开区域联系。结合本地生活的实例,以“因地制宜与互通有无”为题,组织学生讨论区域联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125 概述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了解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中国的位置、陆地领土的四至点和国土面积(陆地面积和海域面积);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位置。邻国的名称和位置。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优越的区位和广袤的疆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组织学生进行拼图游戏,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相对位置。126 描述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总体

    15、面貌,了解其基本特征。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势地形特征、主要气候类型及特点、主要河流(长江、黄河)概况;人文环境特征,包括人口数量和分布概况、少数民族分布特征、交通状况。我国是一个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的国度。组织学生以“我的祖国”为题,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示我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风貌。127 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特点,既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区域人文特色,又反映了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选择国内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的典型区域,用图片、文字、绘画等方式

    16、进行比较。如北方与南方,沿海与内陆;或山地、平原、盆地、高原等。128 概述世界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大洲与国家、地区的对应关系。国家和地区的含义,大洲与国家、地区的对应关系,世界一些主要国家的名称和位置。各国的面积、人口、政治制度和发展水平有差异,但作为主权国家,它们的国际地位是平等的。利用读图训练、拼图游戏等方式,熟悉我国周边国家的名称和位置,熟悉一些主要国家所在的大洲。129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世界各国和地区,不仅在自然环境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在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可选择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的国家和地区,从经济、文

    17、化、民俗等方面进行比较,展示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的多样性。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每人提供一幅照片、一件礼物、一个故事”的活动,展示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13 生活在岁月变迁中131 回顾自己童年时期的生活,体会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历史。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可以感受到岁月的痕迹;从每个人成长的经验中,可以触摸到历史的脉动。指导学生针对某些具体现象,如男女生同桌、交友等,回忆自己小时的做法和想法,察觉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阅历的不断丰富,自己对它们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132 归纳自己同长辈在生活情趣与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在人们的

    18、思想观念上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引导学生就几个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音乐欣赏、消费方式等,与长辈进行交流,比较各自的看法有哪些不同,从生活的变化中寻找代际差异的原因。组织学生就“如何与长辈沟通”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经验和看法。133 观察自己所在学校、社区或家乡的变化,评析这种变化的快慢和好坏。生活的变化表现在方方面面,这些变化无论是否令人满意,都是历史发展的过程。由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查阅地方文献、访问老人、探访历史遗迹等,描述所在街区或村镇发生的变化。以“正在发生的历史”为题,指导学生通过罗列事实或剖析个案,评析本地近年发生的变化,如环境、物产、居民、交通等,感受这种变化的意义。134 了

    19、解居住地特有的习俗或文物,考察它们的历史,探讨它们存在的价值。习俗作为历史传统的重要表现,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我们感受生活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指导学生查找有关社区(或家乡)的历史资料,或考察文化遗址、名胜古迹,了解本地习俗的渊源,知道它们形成的年代。组织学生模仿推介活动,对本地文化艺术和文物的历史价值,发表见解。135 列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或制度,了解这些规则或制度的演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规则、制度作为公共生活的基本保障,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产物。它们的废立和沿革,都折射着社会历史的变化。活动建议;组织学生调查某项规则的演变,如网络、户籍、交通、物业、垃圾处理、人员流动

    20、、土地使用,以及社区公约或村规等,考察它们当初存在的原因、如今变化的理由。就某项规则的制订或修改模拟听证会,根据生活的变化各抒己见,讨论其意义和价值。136 归纳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感受现代传媒的发展、特点和影响。文化传播的手段包括口述、邮件、书刊、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文化传播的方式包括日常交往、商贸旅游、人口迁徙、文化教育等。选择热点问题组织讨论。说明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和手段;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描述现代传媒的特点;通过新旧变化的对比,感受大众传媒对现代生活的影响。14 相关信息的获取、表达和理解141 认识地图三要素,了解地图的基本种类,学会运用地图获取生活中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地图

    21、上的方向、图例和比例尺。使用地图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技能。向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地图,如行政区划图、地形图、交通图等,指导学生识别这些地图,了解各自的用途;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在实践活动中选择合适的地图,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选择最佳路线。142 观察、使用地球仪,知道它的主要特点和功能,学会运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确定事物的空间位置。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用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可确定地面上一点的地理位置;用地球仪展现地球的全貌,可方便人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解释划分经度与纬度的意义,了解特殊的纬线和经线,以及纬度带的划

    22、分;在学习有关内容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生活实践中,反复练习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143 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生活能力。运用政治地图描述某大洲、某国家或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运用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描述某地的地形、地势和河流的特点;运用降水柱状图、气温曲线图或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某地的气候特点;运用人口增长柱状图或人口密度分布图,分析某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分布特点;等等。144 熟知表达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或习惯用法,恰当运用它们表述、说明历史事件。公元、纪年、年代、时代、朝代、国号。使用特定的词汇,是表述、说明和辨识

    23、历史事件的要求,也是形成历史时序概念的要求。结合相关教学内容,专门解释某些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历史人物的生卒年代。用公元纪年的方法,计算公元前和公元后的年代;用干支纪年和民国纪年的方法,计算近代中国的年代。145 了解历史叙述和文学作品的区别,知道获取历史信息的常用方法、途径及其功用。历史典籍、考古技术、口述历史、文献档案。认识历史现象、评述历史事件和人物,必须依据可靠的证据,获取、辨识真实的历史信息。推荐历史文献与文学名著,组织学生讨论它们的异同。如比较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大唐西域记与西游记的描述,进而讨论它们在反映历史信息方面的作用和独特价值。146 区分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解释它们

    24、各自的意义和功用,学会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问题。文献档案、新闻报道、调查访谈。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进行事实判断应力求依据第一手资料,也可有选择地借助第二手资料。通过有关现实事件的报道或历史事件的解释,帮助学生识别哪些信息来自第一手资料,哪些信息来自第二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两方面,指导学生感悟使用这两种资料的不同意义。147 了解获取生活信息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依据具体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各种传媒、各类交流活动、专题调查研究。获取生活信息,应广泛利用多种媒体,更要依赖亲历亲为的社会实践活动。选择本地热点问题或公共政策,要求学生分组拟定社会调查的

    25、提纲。为了什么目的、具备什么条件、按照什么步骤、采用什么方法、完成什么任务,并共同对其可操作性进行评估。主题二 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以人类社会的变迁为框架,认识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传承。专题1,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文明区域,突出中华文明的渊源;专题2,集中讲述秦统一后古代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专题3,有侧重地讲述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凸显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和世界整体化趋势;专题4,综合前三个专题的讲述,明确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21 人类文明的发端与农业区域文明211描述自然条件对远古人类生活的制约,了解史前时期的工具制作和使用,明确农耕技术进步的意义。新石器时代的西亚。从

    26、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从采集渔猎到畜牧农耕,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运用早期人类生活想象图和古人类分布略图,划分旧、新石器时代,显示制陶业的进步和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出现,呈现原始社会的生活图景。引导学生讨论:定居对人类生活的好处,农耕技术进步对定居的作用。212 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炎帝和黄帝、尧舜禅让等。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提供相应文化遗存的资料,帮助学生制作展板,排列其年代顺序,标明其活动区域,描绘其地域特点;讲华夏先祖功德的故事;以“中华文明探源”为题,组织学生讨论。213 列举实例说明文字的出现,

    27、以及阶级、等级和国家的形成,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拼音文字、法老和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青铜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同时,进入了阶级社会。组织专题讨论,如文字的发明对文明传承的意义;国家与原始社会组织的区别。214 了解古代埃及、印度、希腊的地理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影响。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等人类文明发祥地的环境因素,对文明的多样性有重要影响。结合116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地图上圈划出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区域,标明其年代;指导学生从当时的经济生活和文化成就中找出环境影响的印记。215 概述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列举其重要的文明成就,

    28、知道它们对后世的影响。克里斯提尼与雅典民主、屋大维与罗马帝国、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与科技。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是人类重要的历史遗产,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指导学生收集图文资料,展示地中海区域文明的特色;帮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感受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成就。216 概述我国先秦时期的年代、区域和重大成就,知道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和事件。夏商两朝的年代、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铁犁牛耕、战国七雄、商鞅变法、诸子百家、孔子和儒家学说。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文明成就,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制作图表,帮助学生识记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时段;运用地图,指导学生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区域及其变化,练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组织讨论,引导学


    注意事项

    本文(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