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科研学术会议纪要范Word下载.docx

    • 资源ID:6380802       资源大小:36.33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科研学术会议纪要范Word下载.docx

    1、(2)在三分量地震资料噪声衰减的极化分析方法、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的虚拟偏移距偏移方法、多波地震资料属性分析方法、井间层析成像的多尺度方法、无低降速带区的成像方法等研究中取得一定进展;(3)采用地震波分频预测技术和测井识别技术,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识别中取得较好应用效果;通过实例,展示了煤田地震勘探技术的进展、中加盆地非地震地球物理预测稠油藏技术的进展。二、科技动向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提高地震资料成像精度仍然是研究的热点,围绕噪声衰减、静校正、射线追踪、振幅校正、层析成像和转换波偏移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2)研究目标更接近实际地质情况,在钻前预测、

    2、缝洞识别和油气藏预测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3)高精度地球物理成像方法研究和地球物理方法直接检测和识别地质目标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三、针对本届年会的情况和本学科实际发展状况,提出如下两条建议:(1)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油气田与煤田勘探最为重要的方法,如何提高勘探精度,以适应逐渐复杂的勘探目标(复杂构造、低幅度构造、薄层、岩性、裂隙、流体等)是今后的研究重点。(2)进一步加强地球物理勘探的岩石物理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第三专题:储层与井中地球物理 本专题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52 篇,年刊录用篇数50篇,年会做报告人数10人。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1.地震储层预测新技术论文涉及复杂储层

    3、预测技术,包括叠后井约束地震反演技术、频谱成像技术、储层检测技术以及叠前弹性波阻抗反演技术,发展了从叠后到叠前的复杂储层预测综合解决方案,论文还涉及了碳酸盐岩储层利用不同钻井信息对比进行横向特征分析的具体应用。2.复杂介质的地震正演与反演新方法研究论文涉及流体饱和多孔介质弹性波方程正演模拟的小波配点法,将波配点法引入二维流体饱和多孔介质弹性波方程求解,基于自相关函数理论构造了算法。针对复杂地震反演问题,引入蚁群算法形成一种新的地震非线性反演方法。3.测井解释方法研究论文涉及了三水导电模型中微孔隙组分界限的确定研究,对微孔隙界限的理论与实际确定进行了分析。针对测井解释中确定粘土含量和粘土水含量的

    4、问题,利用岩心分析数据,从几个不同途径计算了粘土水数量,并进行了分析。4.声电效应测井响应研究论文涉及了孔隙地层中弹性波与电磁波耦合现象,即电效应,讨论了偶极声源激发的电磁场,对多极源声电效应测井响应进行了模拟,对偏心点声源激发声电效应测井响应进行了理论求解、数值计算和分析。5.实际应用研究论文涉及物探与地质资料在实际应用中的综合解释问题,提出了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方法,论文还涉及了常规测井项目中双侧向测井储层评价应用问题,研究了双侧向测井曲线形状与侵入剖面的关系。1、在储层预测领域,提出了地震资料的叠后、叠前分析和井资料结合的综合解决方案,今后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2、地震正反演的新方法中,提

    5、出的小波配点法和蚁群算法是新近提出的新方法;3、声电效应(或震电效应)的机理研究,将是学科的重要前沿领域。第四专题:基础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中的地球物理技术与方法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21篇,年刊刊登论文21篇,会上交流论文7篇。(1)内容涉及面广,按方法技术分类:电磁法、电法七篇,磁法5篇,放射性方法2篇,地震方法2篇,综合方法4篇,重力1篇。应用领域涉及老矿山的找矿,铀矿勘查、大陆科学钻 、冻土带调查,地下煤火探测、区域地质填图、铁矿等矿产资源预测等。(2)主要成果和进展1在危机矿山找矿工作中取得了方法技术和应用方面的一些进展,康国军等对钻孔电磁法的工作和解释方法,如发射机与接收机的布设位置

    6、,工作频率的选择,异常性质判断等开展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效果;赵淑芬等对纵向二维变化的斜孔,就正常场的求取,R的校正及计算方法和程序设计等问题进行了讨论。2唐君辉、韩江涛等分别采用电阻率测深、瞬变电磁法在漠河地区开展永久冻土带分布探测工作,为探测天然气水合物作了些尝试性工作。3赵震宇等采用综合信息方法对中国铁矿床成矿远景进行资源潜力预测,固定铁矿床I级成矿远景区25个,总资源量为756亿吨。4在地下煤火探测方面取得许多新进展:刘大为提出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处理地磁资料,可有效地消除地表干扰和区域场影响,突出地下煤火异常;冯杰认为采用小波边缘检测方法可以较准确地推测出煤田烧变岩的范围;李曼则采用二

    7、度半多边形变磁化强度人机交互反演确定煤田火烧区取得了好的效果,其建立的烧变岩热剩磁磁化强度随深度变化模型,对烧变岩体进行分层拟合的作法具有创新性,可有助于更准确地圈定烧区边界。5我国航空物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熊盛青等介绍了我国最新引进的直升机频率航空电磁、磁测量系统及其在地下煤火探测和矿产资源勘查方面的应用效果,显示了该方法的良好应用前景。梁可明等介绍了航空物探在区域地质填图方面新的应用成果。6矿产勘查电法数据处理解释处理方法取得新进展。翁爱华等介绍了适用于矿产勘查的多模块电法数据解释处理系统GeoElectro。其特色是对一维反演采作了一维约束反演技术;一是具有联合反演功能;二是采用模型约束

    8、的光滑模型反演对电测深观测数据进行二维自动反演,并在反演过程中采用变正则化因子技术,提高了深部模型参数进一步完善的反演辨率。崔燕丽等提出针对双频激电测量数据了变频组去耦合校正公式及应用条件了双频激电法。总之,从今年提交的论文来看,有如下两个特点:1.相对而言,电磁法(包括航空电磁法和地面电磁法)在矿产勘探勘查的应用文章较多,在方法技术本身,也有较大的进展;2.物探工作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并在不断扩大应用领域及应用的深度。如危机矿山的矿产勘查、地下煤火探测、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二、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1航空物探尤其是时间域航空电磁法、航空重力测量方法将迅速发

    9、展,并将在矿产资源和油气勘查中发挥重要作用。2随着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急需,一些探测深度较大的方法尤其电磁法将得到快速发展,但需在仪器研制和解释方法与软件开发方面取得突破。3综合物探方法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第五专题:水资源、环境、工程勘察及工程质量监测中的地球物理技术与方法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33篇,年刊刊登论文32篇,会上交流论文14篇。一、论文涉及主要内容有:(1)新的方法技术和仪器介绍,如定向钻孔雷达、KS新型水声勘探仪、微分电测深法、横波勘探的进展等。(2)各种物探方法在水、工、环及工程质量监测中的应用。如探地雷达的应用,弹性波测井在隧道勘察中的应用,航放、氡测量在环境监测和查找裂隙水、煤

    10、矿采空区的应用,瞬态瑞雷波法探测滑坡和路基压实度评价,综合物探探查矿坑涌水,高密度电法探查岩溶、勘察隧道等,约占论文总数50%。(3)物探方法的正反演、资料处理及模型试验,以及背景干扰因素及消除方法等。(4)计算机及IT技术在物探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如神经元BP网格在电测深数据处理和定量解释中的应用,堤坝管涌及险情预报的物探-计算机网络系统等。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1)此领域的工作对象对物探技术有新的要求,需要突破已有的传统物探技术,发展新思路、新方法。例如,采用宽频带的接收系统,研制KL水声勘探仪,既突破了现有水声勘探仪的勘查难点,又将水声仪和水上浅层地震反射法集合成一种

    11、方法;横波勘探突破必须采用专门激发横波的思路,采用通常激发纵波的方式,用横波检波器接收,大大简化了外业采集;改变电阻率测深装置形成了微分电测深法,大大提高了电测深的勘探灵敏度和精度。(2)在电测深定量解释中,利用神经元BP学习算法,为电法及其它方法定性定量解释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包括建立专家系统。在堤坝预测预报中,建立一套从观测数据库随时间作多次监测的“时间-空间”变化对比到综合评价,这种综合物探和IT技术的系统,有益于快速及时地预测预报,也是建筑物的监测、运营监测应有的系统。(3)工程物探、环境监测、工程质量检测是地球物理技术正在上升期的领域,为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适应市场的需要,必须提高工

    12、作效率(包括外业采集和资料处理的解释),适应业主紧跟验证(钻孔、开控、灾害突现),因此要简化现场工作,广泛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技术、IT技术,加快资料处理、解释、分析、统计。(4)面对广阔的应用领域,新方法会不断出现,传统方法要不断改进、发展,物探与其它技术的结合、连结,是促进发展的趋向,思变是适应市场的必然。浅层勘查和质检的一个特点是不断地、经常地经受跟着屁股后面的验证,甚至是介入工程质量仲裁,为了物探的信誉,弄不得虚。 第六专题: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17篇,年刊刊登论文17篇,会上交流论文8篇。1地球物理理论、方法方面:单台地震自动定位的网络搜索法,地震初至波

    13、拾取的三重相关法,强地面运动应用研究,利用物理模型进行薄储层识别与预测,广角地震勘探效果的物理模型研究,利用物理模型模拟影响P波方位各向异性特征的因素。2地球物理实验方面:脉冲源在浅层的波形特征及波速测定,编码原理在地震探测中的应用及实验研究,引力致正负电荷分离与动量矩伴生磁矩,Allais引力屏蔽效应实验结果的统一解释,模型材料研制及其在三维复杂介质地震物理模拟中的应用,地球物质综合物理、化学性质测定的进一步研究。3地球物理仪器、技术方面:基于CPLD的多功能电法发送设计,基于LabVIEW的实验室虚拟测井系统,井径信号计算机解释系统、数字化采集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利用物理模型进行薄储层识

    14、别与预测研究,能系统地深入认识薄层、薄互层的地震反射规律,对用地震资料进行岩性和储层油储量预测具有重要意义。虚拟仪器的软件代替一些硬件是今后仪器发展的重要方向。地震法用的震源有新进展,相控震源、定向震源以及人为随机编码震源等方面都做了实验研究,应进一步付诸实用。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随着国家对矿山安全生产的日益重视,使用多种综合性地球物理方法对矿山安全,尤其是煤矿安全防灾进行系统的、规律性研究,有巨大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本专题的召集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年会期间由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和第6、13、22、专题联合发起召开了“推动地球物理在矿山灾害监测研究中的应用”座谈会。地球物理与振兴东北

    15、老工业基地专题讨论会议纪要200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长春召开第21届学术年会期间,于8月30日上午在吉林大学前卫南区东荣大厦会议中心报告厅召开了“地球物理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专题讨论会,参加中国地球物理年会的代表200余人参加了讨论。讨论会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教授,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会理事长、吉林大学教授李舟波,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教授主持。参加会议的著名科学家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朱日祥院士,学会理事赵文津院士、刘振兴院士、滕吉文院士,中国南极与东太平洋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王光宇教授等。刘光鼎院士首先针对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振兴东北老工业

    16、基地的重要性以及与地球物理的关系发表了讲话。他提到地球物理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方面发挥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固体金属矿产的勘探以及环境监测和保护、灾害的预防和治理等方面,要改变传统的资源勘探观念,加强科学研究。吉林大学王璞君教授做了“大庆下面找大庆,大庆外围找大庆”的专题报告。报告根据近年来大庆在火成岩中找到油气藏的情况,重点论述了大庆下面找大庆、大庆外围找大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及大东北勘探区勘探思路等问题。吉林大学单玄龙教授做了关于将油砂作为新能源进行勘探开发的专题报告,分析了国内外油砂勘探、开发的状况,提出了在我国进行上述工作的建议。东北地区属边疆近海地区,地处由日本、

    17、俄罗斯、朝鲜、蒙古与中国组成的东北亚地区的腹心地带。从地表地貌来看东高西低,基本上呈东部山区、中部平原地区和西部草原地区,长白山脉连绵千里,素有“长白林海”之称。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藏136种,已探明有储量的矿产78种。有22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五位。石油、天然气、煤炭的储量都很丰富。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石油吉林分公司,中石化东北分公司构成了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的核心,每年都需要开展大量的地球物理工作来探明新的储量,优化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等。而吉林省东部的油页岩资源居全国首位,它的勘探开发也需要大量的地球物理工作来完成。此外,建立生态省同样离不开地球物理工作。境内长白山区深部火山机制还

    18、需要加强调查,深入探索,以为该区的生态规划与矿产资源开发提供基础性数据。而境内的盐碱地带、地下水资源以及农业等也都需要进一步开展地球物理工作,以在深层次上趋利去弊,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出贡献。自由发言阶段,许多代表纷纷发言,在热烈拥护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策基础上,重点讨论在能源勘探、金属矿产勘探、科学开发与环境保护和解决矿难等问题上献计献策。会议发言热烈,使人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地球物理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作用的认识。第七专题:地磁与高空物理本专题共收到论文8篇,年刊刊登论文7篇,会上交流论文5篇。一科技成果1.在磁层研究方面的成果:(1)近磁层磁场重联与波活动增强事件研究;(2)磁

    19、活动期间磁层爆发性整体流的多卫星研究;(3)磁层相对论性电子增长事件分析;(4)利用多卫星对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区场向电流研究;(5)磁暴和亚暴特征研究;(6)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模型。2.新的学术观点:(1)利用Cluster 4颗卫星的探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Hall磁重联时存在着离子回旋波、电子回旋波和低混杂波;(2)提出强磁暴恢复相期间持续性的强亚暴是引起相对电子增强的主要原因;(3)用利Cluster 4颗卫星计算出了场向电流;(4)利用海南电离层观测数据,改善和评估国际上的电离层模型。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在磁层空间,双星-Cluster(包括4颗卫星)六点探测取得的

    20、多空间层次和多时空尺度的联合探测数据,引发了磁层空间暴重要活动区新的生长点:(1)向阳面磁层顶区的分量磁场合联、行星际磁场北时的磁场合联和通量传输管整体结构研究;(2)磁层等离子体片区磁层亚暴和磁暴演化时序的研究;(3)极隙区太阳风磁层电离层场和粒子耦合过程研究。今后的发展动向:开展磁层电离层和热层地球内部电磁场链锁变化和反馈的多卫星联合探测和研究。三建议建议在专题会上安排几个邀请报告,介绍国际上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最新结果及发展动向。第八专题:地震预测和地震学研究本专题共提交论文27篇,全部登载在年刊中;提交论文中有14篇到会报告,此外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张雁滨和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的胡

    21、岩分别以“静(慢)地震的观测与地震预测研究”和“Submarine Wedges in subduction earthquake cycles: The theory of dynamical critical taper (俯冲带地震循环的水下楔形体:动态临界楔形体理论)”为题进行了报告。一本专题总共16篇报告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精定位与活动断裂、深部结构反演、地震数值模拟理论和应用、应力理论估算、地震预测的加卸载响应比研究、静(慢)地震、包括2004年苏门答腊Mw9.0地震等显著地震事件的模拟、分析与预测等。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从青藏高原及其邻区、京西北和云南丽江-

    22、宁蒗等地震重新定位和地震定位算法影响分析等多篇报告表明,地震精确定位是刻划地震活动断裂的有效方法;2.首都圈地区地壳P波和S波速度结构反演、GPS数据约束的2004年苏门答腊Mw9.0地震的同震滑动、多维应力释放地震危险性统计模型、构造应力估算、应力积累和加卸载响应比及地震预测等多篇报告,充分表明反演分析和数值模拟是分析解释地震成因和强震预测模型的有效工具;3.对静(慢)地震的观测与研究进行了很好的综述,展示了地震预测值得关注的研究动向。二在本届专题交流中,在下述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发展动向:1.静(慢)地震的观测与研究将为地震预测预报提供新的探索途径;2.针对俯冲带地震循环提出了动态临界楔形体

    23、理论;3.多种资料的联合应用与正反演结合,尤其是一些新的观测资料的应用,在本专题中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动向。在专题交流讨论中,大家普遍认为:大量数字化地震台网的建设和观测资料的取得,将为地震学研究和地震预测的探索与实践、为探测地球内部并从而揭示地震的成因机理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第九专题:海洋地球物理本专题共收到年会论文43篇,年刊刊登论文43篇,会上交流论文21篇。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1海洋油气田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新发展,涉及到海洋地震勘探资料处理,重磁新方法及综合物探方法的应用;2洋水油气资源的地球物理勘探取得重要进展,尤其在炮检共体的单船长电缆大震源地震采集技术,复杂构造与中洋

    24、层地震处理技术与无井约束储层物性技术方面,此外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对洋水扇体的发育和沉积特点研究也有进展;3对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形成机理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成果和进展,其中泥底壁与水合物的关系发现也是一个新进展;4对中国海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比以往领域有所扩展,如南海西南海域的万安盆地,此外对近海残留盆地的油气勘探也开始形成研究重点;5对中国海应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尤其是天然地震P波到时,通过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反演了地壳、上地幔的P波速度结构,研究地区涉及到环渤海东南海域和南海等大部分海域,对研究中国海的形成演化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1海洋深水区油气资料勘探已成全球油气资料勘探的一个

    25、热点和难点,如何开展海洋深水区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技术研究已成为海洋地球物理的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目前应用长排列大容量震源地震勘探技术是一个重要途径,但需要一套与之匹配的处理方法技术,以解决深水区复杂构造的地震成像问题。2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机理,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地震特征关系的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一套有效实用的勘探方法系列仍是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方向。3以解决中国海及邻域的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及其海域残留盆地为目标的中、深层海域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正在迅速发展,除天然地震、人工地震方法外,卫星测高资料、卫星磁力资料、热流资料以及相应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都在进步。4以海洋安全为重点的综合地球物

    26、理方法(重力、磁力、力学、地形等)在海军导航中应用十分重要,但目前与先进国家差距较大,需集中力量加强这方面研究,这是海洋地球物理又一新的生长点。5海底冷泉研究,本次年会上有论文作了初步研究,这是继天然气水合物及海底热液后又一新的海底能源,目前工作刚起步,且在东海有发现,但需深入工作。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本次年会上召开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会议,得到了几点共识1海洋占全球面积2/3,我国海洋国土有300万平方公里,所以对海洋地球物理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海洋地球物理工作者要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心。2海洋地球物理要为地球科学发展作贡献,中心在做好为经济建设和国家海洋安全和权益服务,立脚点应围绕着海

    27、洋资源,重点是海底资源(油气、多金属结核、结壳砂矿、天然气水合物等),后者为领域划界、海军导航等;3海洋地球物理是个重要领域,应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第十专题: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预测和环境变异 本专题共收年会论文28篇,年刊刊登论文26篇,会上交流论文15篇。1中国近50年水旱灾害的气候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预测技术方法;2提示和分析了影响中国主要江河和区域性水旱事件和冷暖特征及其变化的各种物理因子(包括:天文、海洋、地震、气象要素等物理因子);3提示和论述了气候变化和地震强弱期的主要周期;4研讨了东北地区主要水库的最大洪峰流量与来水量的预测方法;5研讨了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预防和减灾对策,

    28、指出我国目前的减灾防灾机制有待改进和优化。6由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清楚地展示了西藏高原的滑坡、泥石流等频发事件的后果,并研讨论了其成因。7对海冰的预测预防的技术介绍。1多因子科学集成多级预报物理模型是取得重大自然灾害预报成功的较优方法,比单因子成双因子的相似分析预报结果的成功率和精度要明显偏高;2巨大地震发生引起巨大海啸,会影响到气温的降低;其原理是:地震海啸海水上翻海表温度下降影响大气环境气候变化,所以“巨震降温效应”是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3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周期在气候变化周期中有重要的对应关系。本科学是涉及天文、海洋、地震、地质、气象等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对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亿万人民

    29、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很有发展前途,建议进一步给予支持和关心。第十一专题: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本专题收到论文16篇,年刊刊登15篇,会上交流6篇。1利用收集到的16年间(19872003)的青藏高原及邻区的700多条长周期的天然地震面波资料,采用改进后的面波频散反演方法获取了青藏高原及邻区深约400 km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认为该区的波速度异常形态具体呈东西条带状分布,地壳厚度厚于邻区,岩石厚度相对较薄。2根据GPS的观测结果,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和相邻的前陆盆地不存在明显的缩短量(3mm/gr)尽管在小于100 km水平距离上龙门山上升超过6 km。2000年完成的深地震测深剖面所提示的川西地区的地壳结构具有地壳增厚(主要是下地壳),地壳平均速度低的特点,


    注意事项

    本文(科研学术会议纪要范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