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于国内外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状况的文献分析文档格式.docx

    • 资源ID:6302409       资源大小:33.69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关于国内外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状况的文献分析文档格式.docx

    1、本文分析的依据基于CNKI数据库的文献,即以“转基因食品安全”为主题词检索到的所有文献。截止到2014年12月15日,共检索出2295篇文章。基于2295篇文章,通过对国内GMF安全研究的主要机构、作者群分布,学界、媒体、政府对待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认知态度等做梳理分析,从学界、媒体、政府层面了解当前影响中国公众对待GMF安全认知的因素,并比较国际社会对待GMF安全的认知及措施,为中国应对GMF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提出建议。按照2295篇文章发表的时间纬度进行统计,得到如图1的趋势图,这可以反映对“GMF安全”问题的社会关注度变化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1990年2014年间,国内GMF安全研

    2、究论文的数量呈上升态势(数据库收录存在时间滞后性,2014年的数据不完整,仅供参考,下同)。总体动态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2003年,论文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03年达到相对峰值196篇;第二个阶段是20042012年,每年论文数量相对平稳,每年基本保持在130篇左右;第三阶段是20132014年,其中2013年达到相对峰值311篇。从整体数据来看,GMF安全问题这几年始终是一个研究热点。二、 转基因食品安全研究的力量 “GMF安全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意味着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关注,根据统计分析可以将关注主体划分为学界、政府和媒体。1 GMF安全研究的主要机构 将2

    3、295篇文章的发表单位认定为其研究机构,将发表文章12篇及以上的机构进行统计,得出图2。从图2可以看出,在机构层面,发文量排名前10(含并列共11个机构)的机构里只有一个属于政府研究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其他均隶属于各个高校研究机构。由此,对于国内转基因食品安全研究主要力量集中在各个高校学界。进一步分析,在各个高校研究机构中,农业类大学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研究是该领域非常活跃的研究单位,高于其余机构该数值比例。2 GMF安全研究的作者群分布 将发表5篇以上关于GMF安全论文的作者筛选出,按照每位作者发表文章数量按降幂排序,得到图3。一直以来,论文数量是分析研究成果和活跃度的一

    4、项重要指标,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应研究者的实力和学术影响。从图3可以看出,国内GMF安全的研究者多为高校学界学者,其次是政府机构人员。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是像健康报、光明日报等媒体编辑人员。显然,学界、政府和媒体三个主体层面的文献,对公众的认知起到巨大的影响。3 关于GMF安全文章的来源分类 按照文章的来源进行分类整理,得到图4。根据图4可知,在2295篇文章中,来源于期刊的文章所占比重最大,其次分别为报纸、硕博士论文和会议文章。从中可以看到,学术界为主导的期刊和硕博士论文对于GMF安全的研究和关注度最高,这些文章面向的对象往往还是以学术界为主,而公众可较多接触到的报纸文章占比也较高,这一类文章

    5、的认知态度对广大的普通公众影响较大。三、 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认知态度分析 考察不同主体对GMF安全的认知态度,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根据三个不同主体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所持的态度是肯定、否定还是中立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出不同主体的对GMF研究与开发的导向及目的。1 国内学界对待GMF安全的认知态度 在学界层面,各方学者对待转基因食品安全看法或干脆肯定,或谨慎犹疑,态度甚是迥异。根据统计得到表1情况。显然,学界的主流态度是中立的。这表明,一方面,学界对此问题更多地是从推动技术发展角度来看的,由于GMF的科学实验验证还处在发展进程中,武断地下结论显然不符合科学常识;另一方面,学界基于科学探

    6、索的本能,更多的学者倾向传递其正面的价值,为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留有余地。 关于持肯定和否定态度的学者,其支持和反对的理由也有差异,根据选出的9篇持肯定态度的文章来看,其具体论据如表2所示。可见,肯定态度的支持证据是转基因技术的正面价值,这是也发展GMF的正面推动力量。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则是积极挺GMF的代表,针对有媒体报道关于“吃转基因食品会致癌、绝育,种植转基因作物会导致土地报废”的观点,罗云波还通过媒体专访表达了对GMF力挺的态度和原因:事实上,我国转基因棉种植区地力稳定,产量正常,关于吃转基因食品会导致“绝育”纯属造谣。1 但大部分肯定GMF安全的科学家还是持

    7、审慎的支持态度。如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兼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饶毅于2011年以来集中发表了如表3所列的文章,代表了科技界相当一部分人的主张。饶毅明确表示:“所有已经批准的转基因的这些农作物和用于吃的转基因的产品,都是安全性经过检验,而不是没有经过检验的,所以从原则上转基因是可以用的,但是对于每一个具体的转基因,当然都应该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估。” “我支持转基因作物(具体我认为应该在严格检验每一个转基因作物栽培对环境的安全及其产品对人的安全,之后批准种植,批准食用),和我的孩子肯定吃过转基因食物,而且都十几年了。”可见,大多数科技界持中立态度的学者是有条件的肯定和谨慎地对待GMF安全问

    8、题的。而持否定态度的学界论据则如表4所示:由表3显示,科学界对GMF安全性的担忧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恰恰是经过一定的科学实验得出来的结论,这些结论揭示了GMF存在的直接或间接风险,对公众对GMF的恐惧和抵制心理起到巨大的影响。对于更多持中立态度的学者而言,基本倾向于应该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来认识GMF安全问题。如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薛亮在用科学的思想方法认识转基因指出,“实质等同”是GMF安全评价的可行原则、风险防范是转基因安全管理的重要方法、用基因来理解转基因、给消费者以自主选择权、对生物技术的研究决不能“作茧自缚”、自乱阵脚,而必须迎头赶上。2 2. 政府对待转GMF安全的认知态度 自从GMF安全产

    9、生以来,各国政府对转基因粮食的安全性就一直存在争议。根据统计,可看出中国政府的态度以中立和肯定为主。事实上,中国政府在对待GMF的态度尤其让公众不满意的则是态度是一面倒的情况。例如,2015年3月6日,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明确表示:“我国只批准了转基因的棉花和木瓜的商业化种植,还没有批准任何转基因的主粮商品化生产。”3而与此矛盾的是,2009 年,中国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和一种转基因玉米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批准主粮可进行转基因种植的国家4。而在2012年,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石燕泉等有关专家就我国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条例以及转基

    10、因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解答时提到:“我国批准的转基因产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于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食用农作物,到目前为止已经先后批准了抗病毒的甜椒、耐储藏的番茄、抗病毒的番木瓜三种。2009年也批准了转基因抗虫水稻和转植酸酶玉米的安全证书,但这两种需要经过品种的审定和生产经营许可,才能进行商业化生产。目前,转基因抗虫水稻和转植酸酶玉米没有商业化生产。”5这种前后不一的态度越发引发了公众对于GMF安全性问题的争论。从所肯定安全性的理由来看,政府的态度也没有特别站得住脚的科学性论据。为了回应公众的质疑,政府的态度不断通过媒体发布会的形式传递给公众。如2014年9月17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转基因生物安全管

    11、理与知识产权处处长寇建平在武汉召开的全国媒体记者转基因报道研修班上表示,通过安全评价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6接着,在2014年12月,中国农业部总经济师、农业部新闻发言人毕美家表示:“农业部对转基因问题的态度是一贯的、明确的。在研究上要大胆,坚持自主创新;在推广上要慎重,做到确保安全今后农业部将遵循非食用间接食用食用的步骤来稳步推进。”7显然,政府支持GMF的态度一目了然。3. 媒体对待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认知态度 早在上世纪在90年代发生了多起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事件,事件发生的经过都很相似。首先是科学家在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表示转基因作物或食品存在极大的危害,随

    12、后媒体开始争相报道大肆渲染,公众陷入担忧和恐慌之中,最后国家政府相关部门或科研机构通过媒体表示经过调查证实该论文结论其实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公众的情绪逐渐缓解。可见,受众面最广的媒体的态度对公众的认知影响非常大。2013年8 月,环球时报刊登了八问主粮转基因化的文章,对于转基因食品做出了种种的疑问,也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再一次拉入到了公众的视野当中。由表7所知,随着转基因技术对公众生产生活以及生命健康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关注也日渐增多,关注的焦点正是其潜在风险的不确定性,而公众获知转基因信息最主要的来源是新闻媒体,因此,公众对转基因的认识和态度在极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媒体的报道

    13、。值得一提的是,媒体人还善于利用舆情来影响公众。最具代表性的方舟子与崔永元关于转基因的“崔方之争”,热闹非常,影响很大。方先生科普文章的精彩妙笔和崔先生视事的较真执著,构成了关于GMF安全讨论的一道风景线。2013年9月7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玉米改良工程中心主任戴景瑞等专家带领下,20多名主动报名的网友来到中国农业大学玉米试验基地现场采摘转基因玉米,并煮熟品尝。活动发起人、科普作家方舟子表示,品尝转基因玉米虽无科学研究价值,但有科普价值,应当创造条件让国人可以天天吃转基因食品。他认为,中国转基因问题的辩论已经超出了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层面,涉及很多方方面面的问题。方舟子认为,中国科学界的大部

    14、分人都是支持转基因的,只有个别科学家质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因而反对转基因,但是他们数量不多且也不能代表其研究机构。崔永元随后发表评论,指出民众在面对转基因食品时,应当拥有选择权,并流露出对方舟子所讲“科学”的质疑之心,戏称方舟子的试吃活动是白费力气。 这与吴林海等人在基于网络舆情视角的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分析的分析有契合之处。吴文分析指出8:在目前,发现网民对转基因食品的关注与目前我国主要存在转基因问题的食品领域相吻合,将20072013年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发展分为舆情萌芽阶段、舆情突发阶段、舆情发展阶段、舆情井喷阶段等4个阶段,构建了转基因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认为媒体和

    15、网民对转基因食品持有明显的负面态度,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环境不容乐观。三、 与国外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态度的对比分析 “食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全球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对该领域的认识和研究普遍早于发展中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 世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态度及监管情况 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国和地区在对GMF安全问题的态度上有差异,但在对GMF安全立法、监管体系、管理方式等方面又有值得反思和借鉴的地方。显然,欧洲、特别是欧盟,包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对于GMF的反对异常强烈,这主要基于对GMF对人体健康潜在威胁的担忧,以及对转基因作物破坏环境的考虑。欧盟主

    16、要国家中,除意大利全国境内至今没有批准任何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之外,其他主要欧盟国家,如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等,均有多个省份和地区公开宣布为“无转基因区域”。挪威目前没有批准转基因作物在本国进行种植,挪威还禁止进口某些转基因作物特别是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转基因作物。瑞士在2005年11月27日全民投票通过了一项5年内禁止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和商业化使用转基因动物的禁令。2008年5月,瑞士联邦执行委员会向瑞士议会提出延长禁止转基因作物的禁令到2013年11月27日,此提案已于2014年3月9日由瑞士议会批准。2. 世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内容体现 据统计,时下转基因大豆占全球种

    17、植面积的80%,玉米占33%,棉花占66%,油菜占8%。9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证人类后代子孙的基因健康安全,很多国家建立了关于GMF的监管体系。(1) 审查制度 国际上主要从三个层面于GMF对人类的危害性进行考量:潜在食物毒性、食物致敏性以及抗生素的抗药性。由此,许多国家通过发展转基因安全的检测技术来建立相应的审查制度。鉴于GMF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关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方法和标准国际上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现今通行的转基因检测方向有两种:一是检测转基因食品重组后的脱氧核糖核酸( 简称DNA);二是检测转基因食品重组后的DNA 的产物蛋白质。其中直接检测DNA 的方法包括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定性检

    18、测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是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简称PCR),其操作简便且灵敏;定量检测中主要检测方法为实时荧光定量PCR,其结果更为可靠且检测成本较低,是由美国于1995 年研究发明的。(2) 标签粘贴(标识)制度 如果就目前主要国家现行转基因食品标识的法律制度按照实行标识管理是否为法律强制性要求的标准,可以将通行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分为强制性标识和自愿性标识两种,强制标识又称义务标识。在制定了GMF标识法的60多个国家中,在强制标识的国家中,欧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要求全面标识,日本、韩国要求有限度标识。有一大批虽然是规定了要标识,但没有法律的强制执行,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参见表11) 要求必须对进口

    19、食品中含有的转基因成分进行说明,否则将无法进入本国市场,主要以欧盟为代表;自愿标识则不要求必须履行在进出口过程中对食品中的转基因成分的标注义务,依靠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自愿加贴这种较为宽松的管理模式被美国联邦食品药品监督局(FDA)所采用。U.S. Pure Food and Drug Act. 欧盟国家对待GMF问题的态度很谨慎,主要采取以风险预防为主的基础原则颁布相关的专项法律,这些法规对食品安全标识、新型食品的管理制度以及含转基因成分添加剂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规范,建立了GMF标识与可追踪等制度,并将GMF与传统的食品进行区别管理。为此,欧盟于2003 年发布了两个与转基因生物管理相关的条例,这

    20、两部条例的内容主要包括:不仅要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还要对转基因饲料进行标识,转基因成分不论能否检验出来都要对转基因生物成分的来源进行标识。欧盟则从欧共体时代开始在一系列法,第49/2000号条例规定,因意外在农作物的栽培、收获、运输、储存和食品加工过程中,转基因成分意外地混入食品材料中总量不超过1%,就不需要加以特殊的标签予以标识。但生产商必须提出证据证明他已?取了适当措施避免转基因生物的混入。欧盟理事会指令49/2000。文件中声明了自己在转基因食品及其标识问题上的立场这一规定表面上看是放松了标识要求但实际上仍然是相当严格的,1%的标准远远低于日本规定的5%,也低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规定的2

    21、%,仍然位居世界之首。10另外,这两部条例还实行了可追踪措施,从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过程完善标识制度,虽然增大了标识技术的难度,但是这也促使标识制度在管理上增加了精确度。日本、韩国等的政策更加倾向于欧盟的做法。美国是GMF商业化的源头,但在GMF问世以来的几十年时间美国并没有对其区别监管,美国理性分析了转基因食品发展的各种形势,确立了非强制性标签粘贴制度,实施正当的自愿性标签制度;加拿大转基因食品的标签是自愿的, 有些转基因食品没有明确的标签, 消费者即使看到食品成分标签也无法判断是否为转基因食品11。对于转基因食品标识实施的是自愿性制度,就标签而言规定了非转基因食品自愿标签和转基因食品自愿标签

    22、两个类别,而在转基因食品标签的内容表达上,美国使用了标注来源“生物工程的”和“生物工程改造的”等方式,没有使用“GMO”、“非GMO”、“GM”等字样12,目的在于传递转基因食品与其对应的传统食品具有“同等的安全性”。FDA Enforcement Report. FDA Enf.Rep.17,2011 WL 6304393(F.D.A.). (2011-50) . 美国和它的支持者认为,GMF的安全问题并没有想象中的严重,在没有证据证明真的会带来健康危险的情况下,对于GMF的管制采取宽松模式更加合适,在贸易流通时对GMF附加额外的审查程序是不应当,加拿大、新西兰、巴西、墨西哥等转基因作物种植

    23、和出口大国站在美国一边反对强标识。针对非强制自愿粘贴制度的态度,美国共分为两大阵营,一是以联邦政府和转基因食品厂商为主的对美国现行的GMF标签粘贴制度的支持人士;二是以美国公众和公共利益组织为主导的提倡对转基因食品标签强制性粘贴的反对人士。美国政府的做法在为其国内的GMF生产商提供的便利是显而易见的。(3) 国际贸易监管制度 为了协调和约束GMF的流通和传播,国际上通过加强国际贸易监管制度,来为GMF标识立法在国际层面所进行的有效协调和沟通,为减少各国标识立法上的矛盾提供了解决途径,使得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便于操作。除了就GMF监管达成的国际协议之外,WTO等国际组织也开始将标识作为

    24、一种与贸易相关的成员措施纳入谈判和规则制定的讨论范围。GMF在世界农产品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相应地占世界农产品国际贸易总额的份额也在迅速提高,由于各国的标准差异,导致国际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如美欧激素牛肉贸易纠纷1999年4月29日,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宣布由于在从美国进口的“保证不含激素”的牛肉中发现有12%的样本含有荷尔蒙激素,欧盟决定从6月15日起停止进口美国牛肉。,再次引发关于GM是否安全的问题。解决调停的方法大多遵照世界贸易组织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实施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SPS)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对转基因食品贸易问题的规定以及生物多样性公约卡塔赫纳生物安全

    25、议定书的相关规定来进行。3. 世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特点 鉴于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其巨大的前景预期,世界各国也逐渐采取了相适应的策略,既没有完全限制死,也没有采取放任的态度,而是构成了一道由政府、学界、媒体及公众为主体的监管网络。首先,政府的态度和管理起到最直接的作用。世界各国政府多采用立法、规章等方式来严格管理转基因食品。欧盟和美国是转基因立法的领头羊,欧盟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建立了生物技术法规框架,实施以技术为基准的管理模式,任何与转基因相关的活动,都需要经过安全评价并接受严格管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于1976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基因工程规范重组DNA分子研究准则,之后,

    26、西方国家开始重视生物安全方面的立法。其中,欧盟国家对于GMF安全方面实行的是比较保守的策略,欧盟国家的关于GMF的立法体系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专门的法律体系。如挪威的生物安全法律基于预防性原则,同时包括了对社会与经济影响的评估,以确保挪威可持续发展的决心。美国的转基因监管体系中除了直接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监管的FDA 以外,还包括美国农业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简称USDA。、环境保护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简称EPA。和FDA 下属的动植物检验检疫处Animal and Plant Heal

    27、th Inspection Service,简称APHIS。其次,注重关于GMF安全性的科学研究的投入。GMF安全问题这几年始终是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根据统计,中美两国是转基因安全领域的主要论文产出国,在机构层面,中国主要研究机构的活跃性,要强于美国研究机构。近3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在该领域的研究日趋活跃。13美国、加拿大是全球最早商业化应用转基因作物的国家,目前也是全球较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其中,允许是种植转基因作物最多的国家,而且也是转基因食品的研发大国,在转基因领域知名的美国孟山都、杜邦等公司掌握大量转基因的核心技术和专利。14 通过对荷兰爱思唯尔(Elsevi

    28、er)数据库的检索,以“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afety”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供检索出13,357文献,其中筛选出以GMF安全性态度讨论为主题的有1386篇,这些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西方学术界的观点和态度,并影响着政府和公众的认知和选择。如加拿大前农业部官员、基因学家弗兰(Thierry Vrain)在演讲中指出,通过在动物身上的试验已经证明,转基因食品与肝脏疾病、神经疾病、免疫力失调等有密切关系。他除了批评加国政府监管不力,同时建议消费者避免转基因食品, 并在能力范围内尽量挑选有机食品:“转基因食物其实并非食品,而是化学物。研究表明,转基因玉米与大豆含有毒素或

    29、者致过敏性的蛋白质。”15再比如,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被喂饲了转基因豌豆的小白鼠的肺部产生了炎症,并据此叫停了历时10年、耗资300万美元的转基因项目。再次,重视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国外各类消费者组织、环保组织等公众组织的态度也对政府的政策决策的影响极大。正是由于公众的反对,欧盟不得不尊重消费者意见,通过对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严格审批及管理机制等,从法律和制度上避免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食品。除了欧盟的相关规定之外,一些欧洲国家还特别在本国增加了其他的法律条款或政策措施,以禁止转基因。正是由于广大消费者强烈反对转基因作物,特别是转基因食品,因此在欧洲,几乎所有的知名食品企业,包括食品零售商和生产商,均对欧洲消费者做出了“拒绝转基因”的承诺,这包括零售行业的沃尔玛、家乐福、欧尚、麦德龙、乐购、玛莎百货等,以及生产行业的可口可乐、卡夫


    注意事项

    本文(关于国内外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状况的文献分析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