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孔子作春秋即春秋传说初证.docx

    • 资源ID:6233019       资源大小:30.79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孔子作春秋即春秋传说初证.docx

    1、孔子作春秋即春秋传说初证孔子作春秋即“春秋传”说初证孔子作春秋,孟子和司马迁言之甚详。但孔子作的春秋,并非“春秋经”,而是“春秋传”即今以左氏命名的“左传”蓝本。 其实,对“春秋经”非孔子作这一点,从唐朝刘知几开始,就以“惑经”为名作了初步的证明。这以后,历代学者如郑樵,朱熹,刘克庄,朱彝尊,石韫玉到“五四”以来的顾颉刚,杨伯峻等,都作了多方面的考辩,论定“春秋者,鲁史也。”可是,咱们不能由此推断,孟子和司马迁说的孔子作春秋为虚妄。 一、孟子说的“孔子作春秋”即指“春秋传” 孔子作春秋之说,最先始于孟子。孟子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

    2、子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亦其惟春秋乎?”(滕文公下)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其一,孔子是“作”春秋,而非如后代经学家所鼓吹的只对“鲁春秋”进行“笔削”,作“一字之褒贬”。其二,孔子出于时期的历史性剧变的需要,怀着“罪我”之惧,初创私修春秋之举。“春秋,天子事也”,在孔子之前,修春秋是史官才有的权利,而孔子不仅“侵权”私“作”,而且还要以此“贬天子,退诸侯、讨医生”(太史公自序)。故不能不担忧“罪我”。从性质上看,孔子的春秋不同于今之“春秋经”,而同于“春秋传”。其三,从讨伐“乱臣贼子”而言,只有今之“春秋传”才“当得起”。“经”不仅记事简陋,而且褒贬不明。孔子身居的鲁国,有弑君

    3、五,逐臣二的史实,在“经”中无一取得反映。专门是对典型的弑君杀臣的“乱臣贼子庆父,“经”中未讨一笔。相反,对被孔子叹为“良医生”的赵盾,却强加上了“弑君”之罪。如此黑白倒置,实在不足称道。唯有“春秋传”,才对这些被“经”所隐所讳的事实真相,一一予以披露,予以深诛严伐。言鲁史官之不能言,记史官之所不敢记,为后代保留了唯一的信史与珍史。在内容上,只有“春秋传”才悬明确针对“邪说暴行”“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现实而作的。 孟子还说,“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这里的春秋,一样是指孔子作的“春秋传”,而非“经”。因为在“春秋经”中,记载最多的是鲁襄公(51次),

    4、鲁隐公(40次),鲁成公(38次),而提及齐桓公仅30次,晋文公仅8次(据友人赵生群君统计)。齐桓、晋文占的比例并非多,(绝未占突出地位),当不得“其事则齐桓,晋文”之说。“其文则史”更谈不上。唯独“春秋传”即今之“左传”中,“齐桓晋文之事”记载甚详,其中晋文公尤其突出,从其流亡各国到称霸中原,载之历历。晋史在全书中占了近五分之一,而晋文则是其中写得最详尽最个性鲜明的人物,的确符合“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的评价。由此可见,孟子所说的“春秋”,即指“春秋传”。 有人以为,孟子是出于“道统”“师尊”的观念,才吹嘘“孔子作春秋”之功。则笔者可举并非尊儒的韩非子的记载,证明孔子作“春秋传”。韩非

    5、子外储说上引证“春秋”晋文公攻原之事曰:“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此事不见于“经”而唯见于“传”。考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曰:“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日,原将降矣。军吏日: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这里的记载,晋侯的“信,国之宝”的话与孔子说的,正可彼此印证。说明左传“春秋传”的这段史料,是孔子据“闻”而“记之”。 又,韩非子每每称引“春秋”史料,多指“春秋传”。如奸劫弑君篇:“故春秋记之曰:楚王子围将聘于郑,未出境,闻王病而反。因入问病,以其冠缨绞王而杀之,遂自立也。”此不见于“经”,而见于“春秋传”

    6、昭公元年:“冬,楚公子围将聘于郑,伍举为介,未出境,闻王有疾而还问王疾,缢而弑之。”不仅内容吻合,而且字句也大同小异,说明韩非子引自“春秋传”原书。 不仅韩非子,战国时期其它书如战国策 吕氏春秋等等,所称引的“春秋”均指“春秋传”。刘师培考定“今考周季之书所述春秋,均指“左氏”,并进一步推论“是则战国儒生,均以左传即春秋,斯时公、谷未兴,春秋之名,仅该左氏。”(俱引自刘师培左盒集卷二左氏不传春秋) 从战国诸书普遍征引“左传”却无一人提及左氏之名,而唯见称道孔子作“春秋”,这不能不令人怀疑,诸书所称引的“春秋”(“左传”)即孔子作的“春秋传”。司马迁说“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说明孔子曾亲自通

    7、过其高足门生传播过“春秋传”。韩非子中曾提及“子夏之说春秋”,可为佐证。正由于孔子学生的普遍传播,所以“春秋传”才得以广为流传,遍为各书家征引。这应是合于情理的解释。 二、司马迁称“孔子作春秋”亦指春秋传 除孟子称述孔子作春秋外,司马迁是后代史家第一人。史记的世家,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序、太史公自序等多处再三称述并推崇孔子作春秋的丰功伟绩。司马迁所称的“春秋”亦指“春秋传”,而非“经”。 第一,看年表序中对此的称述: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

    8、讳挹损之文辞不能够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门生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铎椒为楚威王傅,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现近势,亦著八篇, 为虞氏春秋,吕不韦者,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拾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纪。” 上述引文中值得推敲者有几点: 第一,左氏、“左氏传”与孔子春秋的关系问题。从左丘明“因孔子史记”而“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析,“论”。者,“论纂或“论说”之谓,即左氏对孔子史记作过整理,编纂或评点论说,今“传”中恰有“君子曰

    9、”,“仲尼曰”之议论,可为佐证。而“传”的蓝本是孔子写下的。再者,虽然司马迁把左氏春秋与虞氏春秋,吕氏春秋,铎氏微相提并论,皆作为孔子春秋的“衍生品”而从属之,但是也突出显示左氏与孔子春秋之间的特别紧密的关系,与其他高作的不同。整部史记,对左氏春秋亦唯此处一提,可见,“左传”“春秋传”的原作者应是孔子而非左氏。孔子作的“春秋”就是“春秋传”。不然,司马迁决不会如此“详小略大”褒贬失当。因为不论从哪一方面说,“左传”都要远远超越于“经”的价值。 第二,从所谓“兴于鲁而次春秋”而论,今之“春秋经”,不仅记事残阙不全,详小略大,褒贬失当,短处百出,而且还存在许多“有时而无事”的赘笔,完尽是史官例行公

    10、事式的原始记录,毫无加工编“次”的痕迹。故这里的“次春秋”必是“春秋传”才符合实际。即孔子以“鲁”春秋为兴,依其体例编次史料。考今之“传”,恰恰正是依“经”而“立”,发其凡,起其例、略其详,补其缺,处处与之紧相呼应。(据人统计,“传”全书中直接解“经”者1030条,不直接相关者仅300条)。很显然,作者纂写“春秋传”时是直接紧扣“鲁春秋”遂字逐条编次的,这完全吻合了“兴于鲁而次春秋)”的说法。 第三,从上引文中“不能尽观春秋”“上采春秋”,“删拾春秋”,“捃摭春秋”的提法看,孔子“春秋”,必体大精深,内容繁富。 太史公自序中也说孔子作“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聚散皆在春秋”,可为佐

    11、证。故从规模字数上看,孔子春秋亦当是“春秋传”而非“经”。第四,司马迁在史记中每提及春秋,除极个别情形外,多指“传”而非“经”。唯有两处有异议,一是孔子世家记:“践土之会,实召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考史记晋世家:“孔子读史记至文公日:诸侯无召王,王狩河阳者,春秋讳之也。可见“经”非孔子所修。而“春秋传的记载,也一样隐讳了“实召天子”那个事实。 “传”记曰:“作王宫于践土献楚俘于王王享醴,命晋侯宥。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普侯为侯伯,曰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俨然是天王巡狩的排场,丝毫没有凌越“召王”之迹象。故太史公说孔子作春秋“讳”之。

    12、史记(赵世家)还有一段记载一样值得斟酌:“孔子闻赵简子不请晋君而执邯郸午,保晋阳,故书春秋曰:赵鞅以晋阳叛。”查春秋经定公十三年记:“初,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二者文字有出入。显然这里并非引“经”原文,而只是讲孔子记载了赵鞅以晋阳叛这件事,而“春秋传”对此载之甚详。故“书春秋”一样能够看做是指“传”。若孤立地看,此处固也可解释为指“经”。但顾炎武日知录在“春秋阙疑之书”条指出:“史之阙文,圣人不敢益也。春秋桓公十七年冬十月朔,日有食之,传曰“不书日,官失之也”以圣人之明,千岁之日可坐而致,岂难考历布算,以补其阙?而夫子不敢也。”既然“经”中连天文历象之阙失都不敢补正,则人事之是非,自然更是“圣

    13、人不敢”了。莫非夫子独独于上引二处破例去“书”去补了么?这是难以解释通的。 史记中的以上两则材料,只能证明,孔子确实书过“春秋”。但此“春秋”非“经”而是“春秋传”。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春秋古经十二篇,左氏传三十卷,经十一卷(自注公羊、谷梁二家)。”笔者以为,这春秋古经极可能即司马迁读的“春秋古文”(“春秋传”),它与左氏、公、谷三家体、例各不相同,之所以有“十二篇”,因其依鲁十二君而编次。“左传”之文常有割裂之痕,如鲁庄公十八年记:“冬,巴人因之以伐楚”,十九年又记:“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取胜于津。”笔者疑其在孔子“春秋古文”中,二段当连载于一篇中,“冬,巴人因之以伐楚,楚子御之,取胜于津

    14、,”如此方连贯。 司马迁时,孔子写的“春秋古文”尚存于世,司马迁读的是他的本来而非“左氏春秋”,故为之大加褒扬,树碑立传。而到刘向、刘歆时,孔春秋可能已亡佚,唯“左氏春秋”尚存。孔子作春秋遂成疑案。但司马迁是说得明明白白的。 三、从左传证明孔子作“春秋传” 以上所说,还只是从侧面证明孔子作“春秋传”。咱们还可进一步从左传中找到有关的正面证据。 (一)左传中贯穿全书的五十多则“仲尼曰”;“孔子曰”透露了孔子作史之迹。 它们虽为左氏或孔子徒弟所加,但都用以补充或阐发孔子对所载史实内涵及其褒贬挹损之义的评论。这不仅反映了左传创作思想与孔子思想观点的高度一致,而且也从不同角度透露了孔子搜集史料作史的侧

    15、影。 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卫、齐之战中,新筑人仲叔于奚救了卫医生孙桓子,“既,卫人赏之以邑,辞,请曲悬繁缨以朝,许之。仲尼闻之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能够假人,”此年,孔子尚未诞生。“闻之”,明孔子非从书面而是从传言中搜集到此史料。(这段话是听时所发感慨,可能为其徒弟所记,被左氏补书于此。) 左传成公十七年记: “齐庆克通于声孟子,与妇人蒙衣乘辇而入于闳,鲍牵见之,以告国武子”庆克与声孟子设计陷害,“刖鲍牵而逐高咎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此事亦发生在孔子诞生之前。孔子对左传里的“中媾之事”宫室丑闻的细节如此了如指掌,若非亲自写作,是不可能说出这番话的。与此相类的例子

    16、还有,左传宣公九年记载,陈灵公与孔宁仪父共通于夏姬,皆“表其衵服戏于朝”。陈医生泄冶为此劝谏国君,反遭杀戳。“仲尼闻之曰:诗云民之多辟,无自立辟,其泄冶之谓乎?”说明了孔子对其内情的熟悉。那个“闻之”,一样说明孔子是从传说佚闻中搜集到这段“别史”的。 孔子不仅熟悉左传的细节,而且谙熟其中的行人辞令,人物对话。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详载郑国子产面对晋国的“问(人)陈之罪”,侃侃陈辞,使晋人语塞,“不能诘”,终于受礼而舒之,保全了郑国的地位免受大国糟蹋。文中载“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此年孔子方数岁小童,故这段“

    17、仲尼曰”也是孔子事后深切了解子产的这段辞令内容而发。孔子在左传成书前即对其中人物对话如此谙熟,若非亲自创作,也是很难做到的。 不仅如此,左传的记载中,还有直接反映孔子师徒搜集记录行人辞令的迹象。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宋人享赵文子,叔向为介,司马置折俎礼也。仲尼使举是礼也,以为多文辞。”这“仲尼”句,明显是后人插入的语气。那个“举”字,据十三经注疏引沈中宾语;“举谓记录之也。”又引正义云, “盖于此言也,宾主多有言辞,时人迹而记之。仲尼见其事而善其言,使门生举是宋享赵孟之礼以为后人之法。”说明孔子曾成心识地引导学生记录搜集过行人辞令。论语中孔子向学生说过“一言以伤邦”“一言以兴邦”的话,说明孔

    18、子让学生记录历史人物外交辞令,当非偶然。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还记载了叔向的议论:“辞之不能够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这与襄二十五年的“仲尼曰”,与论语中的有关记载,同出一辙,正可相印证。 笔者以为,左传的行人辞令之所以传颂千古,成为史家绝唱,“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饰,独成一手。”(史通,申左)它与孔子的卓越尽力是分不开的。 (二) 左传表现的创作思想与孔子思想的高度一致。 左传贯穿全书的主导思想仁政、民本、礼治观念,与孔子几无二致。孔子在论语中的观点,处处能从左传中找到印证。如左传昭公十七年,晋侯总结为政之务: “三算了,一曰择人,二曰因民,三曰从时。”此三点

    19、即孔子说的择贤任能,“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使民以时”。 左传文公十三年记,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日“利于民而无益于君”。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也,孤必与焉。”这与论语中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民本思想完全一致。 孔子以为打仗必先教民。“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能够即戎矣”。“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左传叙写战争,也多以教民,养民作为决胜先决条件。作者写晋文公之所以能在城濮一战而霸,是因他“始入而教其民”使民“安其居”,“民怀生矣”又“伐原以示之信”,继而“大菟以示之礼,作秩以正其官”而后用之。作者总结道:

    20、“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论语与左传可谓琴瑟相和。 孔子继承周之礼,把“克己复孔”作为“仁”的标的和治国之本,“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左传全书也处处表现了这种“尚礼主义。”左传僖公十一年,周天子派内史到晋赐命,晋惠公受玉不恭,内史因此预言:“晋侯其无后乎?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左传成公十年,申叔时论楚臣子反背约违礼,断言:“子反必不免。信以守礼,礼以庇身。信、礼之亡,欲免,得乎?”成公十三年,子反果以违礼而取祸亡身。 若是说,左传在仁政、民本,礼治的主要思想偏向上与孔子的高度一致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因左

    21、丘明等也可能受孔子影响而显出一致),则在对待争霸、专门是齐桓公的评价上,左传与孔子的符契相应,而与国语极端对立,则更发人沉思。 论语中孔子曾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宪问)对管仲推崇备至。而对霸主齐桓公并非赞扬,对另一霸主晋文公,则说他“谲而不正。”左传在这方面表现出惊人一致。左传在写齐桓公“九合诸侯”的史迹时,落墨的重心在其“一匡天下”“尊王攘夷”之功,描述的正面主角,不是齐桓公,而是管仲。对霸主的称雄好战,作者本质上是批判的。对著名的葵丘之会,作者通过宰孔之口批评道:“齐侯不务德而勤远

    22、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为此会也。”劝阻晋侯“可无会也”。对齐桓公的“九合诸侯”可谓通盘否定,一笔抹倒。而国语作者在描述葵丘之会时,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态度,极力举高齐桓公的地位,大写其霸主的威风:“赏服大辂,龙旗九旒”“渠门赤旃,诸侯称顺矣。”作者还铺写其东征西伐之功,美化桓公“忧天下诸侯”,乃至吹嘘说“天下诸侯知桓公之非为己动也,是故诸侯归之。”赞颂霸道,美化霸主,表现出与左传截然不同的思想偏向,足证左传决非国语作者左丘明所写。 (三) 左传的哲学宇宙观与孔子的高度一致。 论语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孔子以为“天道远,人道迩”“敬鬼神而远之”

    23、。 “不言”“远之”,都是存疑的态度。 左传虽然记载天道鬼神灾祥筮,但每每通过历史人物之口,表现出与孔子相同的思想偏向。昭公十七年,郑裨灶预言宋卫郑陈“将同日火”,再三要求用瓘斝玉瓒祭祀以禳灾,郑子产不同意,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遂不与,亦不复火”。同例还有,昭公二十六年,齐有慧星,齐侯使禳灾,晏子公开反对:“无益也,只取诬焉。天道不谄,不贰其余,若之何禳之?若德之秽,禳之何损?若德回乱,民将流亡,祝史之为,无能补也。”重人事,不信巫,表现出十分客观的态度。而郑子产、晏子,都正是作者充分赞扬的人物。 清人汪中说:“左氏春秋典策之遗,本乎周公,笔削之

    24、意,依乎孔子。明周公、孔子之道,莫若左氏春秋”并例举左传中各方面事实十余条,说明它言天道鬼神,灾祥卜筮,梦,“何尝废人事也” (见述学左氏春秋释疑)如随侯以牲拴肥腯,粢盛丰备,谓可信于神,季良以为“民,神之主也。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民和而神降之福”。郑内蛇与外蛇斗,内蛇死,申繻以为“妖由人兴,人无衅焉,妖不自作”。又如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史苏占卜不吉;及惠公被执,曰:“先君若从史苏之言,吾不及此”。韩简以为“先君多败德,史苏是卜,勿从何益?”如此等等。汪中以为,“那时深识远见之君子,类能为之矢德音,蔽群疑,而左氏则已广记而备言之,后人其何疑焉?天网恢恢,吉凶之应,有时而爽,策书旧文,谨而志

    25、之,所以明教也。”“祸之有无,史之所不得为者也;书法无隐,史之所得为者也。君子亦为其所得为者算了矣,此史之职也。”(同前)。 汪中之论,足以驳斥那种以为左传“其失也诬”“是非颇谬圣人”的成见。 (四) 左传的写作年代与孔子的关系。 许多论者按照左传中占卜预言之应验,断言左传作者为战国时人,笔者以为值得商议。 左传记卜辞与预言,有验有不验。如秦穆用三杰殉葬,作者预言“秦不复东”并非符合后来的事实。此预言只是出于作者对人祭人殉的残忍行为的憎恶。又如左传鲁僖公三十一年,狄围卫,卫迁于帝丘,卜曰“三百年”,但事实是尔后卫历十九君共四百三十年乃迁于野王。固然,记应验的较多,作者必从那时历史现状动身,选择

    26、有可能应验迹象者录之。其卜辞也大多写得较虚活。 至如持“战国说”者引以为证的关于毕万受赐于魏和韩赵魏三分公室的预言。前者之卜曰;“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毕万以后必大”。“必大”、“必复其始”都只是推测语气。春秋末,孔子活着时,晋政萃于三族、魏氏权倾朝野,都已是现实存在的事实,虽未见到三家分晋,但不难预料。左传鲁襄公二十八年,魏献子分封医生,“仲尼曰:“其长有后于晋国乎!”二十九年,季札至鲁观乐,适晋,对赵文子、韩宜子,魏献子说:“晋国其将萃于三族乎!”都是从现状作出推测,没必要等到战国才如此写。 持“战国说”者普遍引证的另一卜辞是左传鲁庄公三十二年陈氏卜妻。传记载:“懿氏卜妻敬仲,卜曰有妫

    27、以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以后,莫之与京。及陈之初亡也, (鲁昭公八年楚灭陈引杨伯峻注)陈桓子始大于齐,其后亡(鲁哀十七年,楚复灭陈)也,成子得政。”这里的“五世其昌”,指陈桓子,据史记田完世家记:完卒谥为敬仲,仲生樨孟夷,夷生湣孟庄,庄生文子须无,敬仲五世孙陈无宇。齐至陈桓,夺取之势已成。所谓“成子得政”当指陈常,敬仲八世孙。五经正义沈氏引史记田完世家云:“桓公生武子启及僖子乞,乞卒,子常代之,是为田成子,是敬仲为七世。言八世者,据其相代在位为八世也。成子杀简公专齐政,是莫之与京也所传之时,完之子孙已盛,故传备言其终始也。”案左传鲁哀公十四年,陈恒杀其君壬于舒州,那时孔子尚活着

    28、,曾“三日斋而请伐齐”。既已看到“成子弑其君”而“得政”,则“八世以后,莫之与京”的预言,亦没必要到战国才作出。故此事不能作为成书于战国之证据。 其实,左传中真正记载战国之史料仅一条,即三家灭智氏、三分公室,这已是书末后人的续笔了,其时距孔子卒也不过数十年。 再从左传记载史料的详略情形看,在鲁君十二公中,以襄、昭,定、哀四公时期史料篇幅最详,占了全书一半,其中襄公时期尤甚。汉儒汇春秋三世之义曰: 所传言世(九十六年)隐,桓,庄、闵,僖 所闻世(八十五年)文,宣,成、襄 所见世(六十五年)昭、定,哀 董仲舒说: “于所见微其辞,于所闻痛其祸,于传言杀其恩,与情俱也。” (春秋繁露)这一段话,如加

    29、于左传,却是很适当的。据所见所闻而记,故详近略远,为依违免祸,故隐近而彰远。孔子生在昭、定,哀之世,故对成、襄之事详明,对昭,哀时事则隐微其辞。 。 另外,从思想和语言风格看,左传也符合春秋的时期特色。春秋尚礼重德,辞令婉而多礼,战国尚力尚谋,文字粗豪,铺张扬厉。元朝春秋之学最有成绩的学者是黄泽,其门人赵访在其春秋师说中转述其师之论左传曰:“是春秋时文字,或以为战国时文字者,非也。今考其文,自成一家,真春秋时文体。战国文字粗豪,贾谊、司马迁尚留有余习,而公羊,谷梁则正是战国文字耳。”(卷上论三传得失) 所以,从时期方面说,左传也正符合孔子的创作时期。 (五)左传国、,地域与孔子的关系。 左传记

    30、事,以晋、鲁、楚最详,宋、郑,齐次之,其它还有卫,吴,陈,蔡、曹,燕、秦等国。唐啖助说:“予观左氏传,自周、晋、齐、宋、楚、郑等国之事最详,晋则每一出师,具列将佐;宋则每因兴废,备举六卿;故知史册之文,每国各异,左氏得此数国之史以授门人(三传得失议)其中晋、鲁、齐、郑、周、吴,与国语史料相同者甚多,当为得之各国同一史料来源,秦、燕之事附随晋史而生,似无独立国史来源。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陈、曹、蔡,卫这些在中原无足轻重的小国,一般史官是不易予以注意的,为何也能占有一席之位呢?尤其是有些史事似非得之正史,如陈灵公与孔宁仪父共通于夏姬淫乱之宫庭丑闻,皆“表其衵服戏于朝”的淫秽场面,似得之别史佚闻,说明

    31、作者曾到过陈。而文中写陈医生泄冶以劝谏此事而被杀,又恰恰附写了孔子对此事之评论,“仲尼闻之曰:诗云民之多辟,无自立辟,其泄治之谓乎?”正说明了孔子对其内情的熟悉程度。那个“闻”,透露了孔子搜集遗闻的消息。 若是将此情形与孔子生平联系起来看,咱们就会发觉二者之间奇妙的联系,凡左传记载较详细者,也正是孔子生前游历过的国家。太史公说孔子“三十岁,盖见周藏室史老子云”,随即又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鲁定公十四年,从鲁司寇退位后,出游各国达十四年之久,前后适宋、卫、陈、蔡,楚等国,二度过宋,四次过卫,在陈,蔡这些小国各盘桓三年之久。又冲破陈、蔡医生的重围,应楚昭王之聘亲赴楚国。太史公说孔子“厄于陈蔡作春秋”,恰可与之印证。 左传对楚国那个远离中原,与周朝殊少讯问的“南蛮”其史实却记之甚详,笔者以为,它与孔子的赴楚必有直接关系。从左传记楚史时的许多语言称呼


    注意事项

    本文(孔子作春秋即春秋传说初证.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