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多彩的黄土高原Word下载.docx

    • 资源ID:623202       资源大小:19.94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多彩的黄土高原Word下载.docx

    1、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从成因分析看,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所致。自然因素是水土 流失发生的内在条件,人为因素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 3. 1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地貌、土壤、植被、降雨等。3. 1. 1地貌地貌制约着土地利用并影响着水土流失程度。沟壑纵横、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地貌 的突出特点。黄土高原地貌主要由踱、梁、昴、沟、谷组成。沟壑纵横、坡陡沟深,沟 壑密度为3-6km/km2,其中大于0. 5km的沟壑区达27万条,缓平地只占土地面积的1/5, 丘陵地区坡度在15以上土地占50%70%七长期的流水侵蚀切割,塑造了残堀梁昴

    2、和 沟谷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地貌因素中,坡长坡度对水土流失有很大的影响,而坡长坡度 又是决定径流冲刷能力的基本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坡度愈大,径流速度愈大,由此而 导致的水土流失也更为严重。3. 1. 2 土壤土壤是侵蚀的对象,又是影响径流的因素,因此,土壤的各种性质都会对侵蚀产生 影响。土壤容易遭受侵蚀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土壤分散,二是土壤的透水性不良,雨水 的入渗速度慢,使地面极易形成径流。黄土高原大部地区为黄土所覆盖,厚度一般为100 200m, 土壤中砂粒及粉砂粒含量多、粘粒少、颗粒间粘结力弱、稳定性差,易遭水蚀 和风蚀。黄土高原土壤抗冲性弱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通常人们利用土壤

    3、的 抗蚀性和抗冲性作为衡量土壤抵抗径流侵蚀的能力。土壤愈粘重,胶结物愈多,其抗蚀 性愈强。腐殖质能把土粒胶结成稳定团聚体,因而腐殖质多的土壤抗蚀性强。凡植被较 好和树林茂密的地方,枯枝落叶层厚,其土壤抗冲刷能力极强。而黄土高原植被稀疏气 候干旱,生态脆弱、环境恶劣,土壤质地松散,土壤抗冲性较差,小于0. 01mm的物理 性粘粒含量仅为5% 10%, 土壤沙化严重,土壤抗冲刷系数仅为0.010Ls/g 一 0. 047L s/g。3. 1. 3植被植被对地面起着保护伞作用,与土壤类型与质地相比,植被覆盖程度对土壤入渗速 率有更为重要的影响,植被覆盖的多少决定着土壤水土流失的程度。高大茂密的树木及

    4、 草地可以截留大部分雨水,同时还可以削弱雨滴对地面的击溅侵蚀能力。随着植物郁闭 度的增加,使地面出现径流的时间推迟,并使入渗水量增多。土壤的入渗速率高,水就 会迅速渗过土壤表面蓄纳入土体,从而不产生径流和泥沙,减轻水土流失。黄土高原由 于人为的收集薪柴,严重的破坏了地面植被,光山裸岩随处可见,由于燃料极缺,新遣 林地的枯枝落叶也被拾捡干净,地面覆盖度极低,田间作物枝叶比较繁茂的时间也较短, 土壤结构难以改良,不利于雨水入渗,因此,水土流失在该地区日愈严重。3. 1. 4降雨降雨是水土流失发生的动力,包括了直接击打土壤,形成击溅侵蚀,还可形成地表 径流,冲刷土体,以一种综合效应来影响侵蚀。暴雨在

    5、黄土高原的发生频率极高,是造 成水土流失的主要降水形式。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使得黄土高原的暴 雨具有历时短、强度高的特点,6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75%,如陕西周至 县的黑峪口和山西省太原市梅洞淘的历时5min的降雨量均超过50mm为国内极值也。严 重的土壤侵蚀往往只发生在几场暴雨中,一次大的降雨有时可占全年侵蚀量的80%-90% 左右,输沙量占全年的63.4%94. 9%囱。而且大的降雨还极易产生地面径流,径流极强 的冲刷和搬运能力,使土壤遭受强烈侵蚀,每次大的降雨过程,都加剧了该地区的水土 流失。3. 2影响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破坏植被、超载过牧、陡坡开荒及不合理的工程

    6、建设等都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 因。3. 2.1破坏植被随着人口增加和农业生产的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为加速侵蚀现象日益严重,人 口的增长总是伴随着森林植被的破坏和土地使用面积的增大。急于开荒造田,使黄土高 原成片的森林被砍伐,据统计,每隔10年,森林资源就受到一次严重破坏,其结果是 诱发严重的水土流失。3. 2. 2超载过牧长期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放牧失控,以及放牧强度的增大严重影响了草地的覆 盖程度,限制了草场资源的再生速度。人工草地是黄土高原产草量最高的草地,可达 7. 81t/km2,但是由于改良草场与人工草场仅占黄土高原草场总面积的8. 8%7,加上人为 的超载过牧严重制约着黄土高

    7、原畜牧业发展,使草地利用严重失衡,由此引发了严重的 水土流失。3.2.3陡坡开荒随着人口的膨胀,对耕地的需求增大,陡坡开荒愈演愈烈,坡耕地越开越多,越开 越陡。据统计,地面坡度为5的耕地,年水土流失量为714t/km2, 15为9260t/km2, 20为15137t/km2, 2521334t/km2,黄土高原上近年来由于陡坡开荒新增的坡耕地,坡度在25以上的就达到了 70%90%囱。新增的大量坡耕地必然导致了更加严重的水土 流失。3. 2.4工程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开矿、修路、建厂、采石及其它工程建设迅速发展,大量弃土、 弃渣进入河道,增加新的产沙来源,由此而导致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0X1

    8、04km29o黄土 高原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开采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导致开采 过程中乱采、滥挖以及随意滥倒、弃渣现象严重。特别是近几年来煤炭开发中剧烈的人 为作用,诱发和加剧了环境灾害的发生,严重的干扰了一些能源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神 府一东胜煤矿为晋陕蒙能源基地核心区,该区地处水蚀交错地带,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自然灾害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侵蚀强烈,干旱、沙暴、暴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现 象十分严重,由于不合理的对煤矿进行开采,导致该区近5年的年均沙化灾害率达到了 0. 6%0. 7%,年均输沙总量 3. 144X 10%,输沙模数为 10394t/km2 a10o3. 2.

    9、 5城市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步伐逐步推进,在此过程中由于人为 因素而导致的城市水土流失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城市水土流失是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大 规模土地开发或基于建设发生负效应所致,这是一个新的地貌灾害问题。包括在城市发 展建设过程中,由于人为活动如开发、采石、修路和架桥中因不注意水土保持而引发的 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及洪涝灾害等。由此可见城市水土流失已不完全受自然规律的 支配,而是以人为因素的影响为主,具有发生原因复杂、隐蔽的特点。4水土保持的对策建议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等三大措 施。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

    10、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 不可分割,缺一不可。4. 1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提倡节水型 水土保持模式、淤地坝工程建设和防范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等,由于黄土高 原地形复杂多样,水土保持的作用重大,应因地制宜进行安排布设。4.1.1提倡节水型水土保持模式节水型水土保持对于减少土壤水分的亏缺值,增加土壤的持水度,缓解干旱区缺水 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减少土地的跑土、跑水、跑肥,在水肥条件适宜,日照 充足的地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过去单一粮 食生产的经济结构转变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协调发展,增加了

    11、农民收入,活跃了 农村经济。甘肃定西道回沟流域利用节水工程,发展灌溉田33hm2,建成温室10座,蔬 菜大棚4座,2001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500元成。实施节水型水土保持措施,可以使Ihm2 水肥条件较好的淤地产出值相当于6-lOhm2坡耕地的产出值,促进了黄土高原地区坡耕 地的退耕还林(草),解决了农林(牧)矛盾。陕西省清涧老舍古流域实施节水型水土保持 退耕还林(草)后,现有农田耕作0. 18hm2/人,产粮415kg/人 a,退耕2000hm2,增加了 土壤水分,在黄土高原地区经常见到的“小老头树”在该流域已经基本绝迹,取而代之 的是农、林、草相结合的植被生态体系九。4. 1. 2淤地坝工

    12、程建设淤地坝建设是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采用工程措施的成功典范。黄河中游地区 已建成了 1. 14X105座淤地坝,其中晋、陕、内蒙古三省区有9.0X104座淤地坝,占黄 河中游地区总数的79%,淤地坝能够拦泥保土,有效减少流人黄河的泥沙,数据表明, 黄河中游地区1. 135 X 105座淤地坝,已拦截人黄泥沙2.10X10% 淤地3.20X105 保护台地1.33X 104hm2,对黄河减沙和减小下游的行洪压力做出了贡献算。淤地坝建设 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在长期的实践中特别是近20年来的淤地坝建设中,已 经取得了很多技术成果,但坝系建设中尚有许多关键技术难关有待突破。笔者认为目前

    13、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坝址的选择要科学合理;二是要降低建设成本,规范市场化 运作;三是应划出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激励农民大力建设耕地坝。耕地坝工程技术 难度小、建设成本低、经济回报快,是单家独户都能搞的工程,而且一旦推广,其水土 保持“积聚效应”将十分显著。4.1.3防范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加速了黄土高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如果建 设过程中不注重水土保持的治理,必然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尤其在晋、陕、内蒙古、 宁、甘五省区接壤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又是黄土高原生态最脆弱的多沙区, 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区域内新增的水土流失量占该区域总水土流失的10

    14、%13因此,西 部大开发首先要把水土保持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不能再走先破坏再治理的老路,寻求 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双赢道路。防范基础设施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要积极采 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尽量减少高填深挖,减轻对原有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的破 坏,同时对工地区域的取土场、弃渣场、桥梁隧道等的水土流失状况和水土保持工程的 实施情况进行适时监测,坚持预防为主,及时制定水土保持方案,并按方案确定的防治 措施进行全面实施,确保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 使用。4. 2林草措施林草措施是水土保持中的关键措施,在治理水土流失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 是建立起防水蚀、风蚀

    15、兼顾的综合防护体系。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包括提高生态植被建 设质量和效率、退耕还林(草)和退人还植等内容。在造林、育林的过程中要严格要求, 精心设计,做到造一片、成一片,确保有效治理水土流失。4. 2.1提高生态植被建设质量和效率生态植被建设一直存在建设质量差和效率低的问题,特别是人工造林存在成活率 低、保存率低、生长率低的事实。据测算,50多年来,黄土高原各地人工林只有5%30%的保存率问。若要真正摆脱生态植被建设效率低的困扰,笔者建议必须把握好以 下几点:一、辨证地把握“适地、适水、适草、适树”的原则。这个原则在理论与实际 结合中,存在不少误区。比如种植树木,既要避免在天然降雨少于450mm

    16、的区域大面积 种植,又不能简单地以天然降雨量作为可否种植乔木的惟一客观标准。应多听取当地居 民的意见,当地居民对于什么地方适宜种哪种树、草及怎样种、怎样管,经验较丰富。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到处都可以看到当地居民依靠树木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土壤、拦蓄径 流的成功范例,而且凡是农村居民区及其周围,几乎都是绿树成荫。二、应该制定和完 善相关政策法规,以支持和激励农民积极改善立地条件,逐渐建设适宜当地气候特点的 生态系统。三、采取生态补偿的政策措施,实施封山禁牧(樵)。以甘肃省安定区新集乡 景坪村为例,在封禁前的1998年,全村农民户均牧养2. 4只羊,“封禁”后,由于舍 养饲料成本高,户均养羊减少至0.

    17、4只,这使户均收入减少300400元,而且实施禁 樵后,户均要多支出燃料经费约500元,这对于一个年均现金收入仅2000多元的农户 来说,不是个小数目底。所以应当采取政府给予生态补偿的措施,使封山禁牧(樵)得到 较好的实施。4.2.2退耕还林(草)黄土高原的退耕还林(草)工程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出现了以下几个问 题:一、一些地方政府不严格执行国家退耕还林条例的明确规定,将不少缓坡宜农 耕地退掉,造成宜农耕地大量减少、粮食大量减产。二、农民重退耕轻管护,以至出现 大面积所还林草被家畜、鼠、兔、虫等严重毁坏的现象。三、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埋 下了复垦反弹的隐患。笔者在家乡了解到退耕还林(草

    18、)时曾经种植紫花苜蓿,但紫花苜 蓿生命周期比较短,再生能力弱,等苜蓿枯萎后,退耕还苜蓿的土地就变成了荒地。另 外,政策补助期满后,那些依靠退耕补贴生活的农民会因生计所迫复垦荒地。因此,笔 者认为应尽快完善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相关政策,另外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进一 步明确退耕地的标准,保护宜农耕地。二、提高工程验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建议成立 由国家林业局带头的垂直临时验收机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退耕还林(草)情况进行全 面彻底的检查验收,并辅以必要的奖罚措施。三、进一步依据自然条件细化补贴标准, 适当延长补贴期限。应该区别具体的自然条件,重新制定不同的略低于实际年产出的补 贴标准,并按气候条

    19、件延长补贴期限。四、建立对人工生态植被进行奖励的长效机制, 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复耕反弹的压力。4. 2.3退人还植在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实施生态移民、制造“无人区”成本太高,移民需要大量财 政经费,而且大量移民的就业问题无法很好地解决。所以,目前在人口密集的黄土高原 用生态移民的办法来防止水土流失,仅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但笔者认为:应该抓住今 后一段时间当地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一机遇,利用西部大 开发的专项资金,对当地居民实施以能代赈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当地居民的生态道德教 育,以防止人为破坏生态。另外,制定各种有效的激励政策积极引导当地群众改善立地 条件,提高林草覆

    20、盖率。这样既有利于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又能缓解就业压 力、创造社会财富,还能普遍增加当地农民收入。4. 3耕作措施耕作措施是水土保持中的重要措施,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主要包括以水资源为核心, 发展“混林农业”,大力推进对坡耕地的梯田建设改造两个方面。4. 3. 1以水资源为核心,发展“混林农业”黄土高原地区既要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还要提高当地农民和政府的财政收入。 干旱缺水是黄土高原地区摆脱贫困的主要限制因素,治理水土流失时就要从节约用水和 经济效益两方面考虑,“混林农业”是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模式。它 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植被恢复活动,前期植被主要发挥着水土保持的作用;

    21、后期才发 展为真正意义上的“混林农业”,即水土保持与经济效益并举的经济农业。通过前期的 节水型水土保持,提高粮食单产,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为发展“混林农业”奠定了基础。15以下坡耕地首先采取封山育林,种植经济林果;15。-25的坡耕地采取经济 林与灌木间作,阴坡种植沙棘等保水喜阴灌木;阳坡种植红枣、仁用杏、板栗等喜光经 济林果,林灌丛下间植苜蓿、枸杞为主的草本植物,提高坡地的有效植被覆盖度,减少 水土流失邱。此外,黄土高原庭院面积大,可以利用苜蓿等草本植物发展养鸡,雏鸡粪 喂猪,猪粪下池产沼气,沼渣肥田种菜的“鸡一猪一沼气一田”四位一体的庭院经济模 式,该系统是将农业与生态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发展

    22、农业生态旅游。一方面利用当地充 足的光能、生物能等自然资源,解决了农村燃料不足的问题,有效防止群众上山乱砍滥 伐,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另一方面,当地可以通过农业生态旅游,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的形式,增加财政收入。这种模式保证了水土保持工作进入良性发展 的轨道。4.3.2梯田建设在黄土高原进行梯田建设,目的是将“跑水、跑土、跑肥”的低产坡耕地“三跑田” 改造成“保水、保土、保肥”的高产“三保田”询。大量实践证明,高标准的梯田可以 使雨水全部实现就地入渗,有效地提高土壤墙情,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统一规划、统一 组织、统一施工、统一标准,集中领导、集中时间、集中劳力、集中连片的“四统一、

    23、 四集中”的建设方法和劳动积累工制度,是多年梯田建设实践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应 当坚持下去,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问。各地还应结合梯田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和新矛盾,大力推行人机结合兴修梯田。在工程实施中,要做到“三有”、“五定”、 “一落实”,即:有规划图、施工图、竣工图,定位、定片、定点、定块、定量,落实 施工机具和劳力,严格梯田建设的质量标准和验收制度也。充分发挥科技在梯田建设与 开发中的作用,推广先进梯田建设技术和高效综合农业增产技术,确保梯田工程效益的 实现。同时,应将梯田建设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与退耕还林还草相结合,与扶贫 开发相结合,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使梯田工程成为改善

    24、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区域生 态环境,振兴农村经济的基础工程。要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认真研究以农民投入为主、 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梯田建设多渠道投入机制。除继续坚持“谁兴建、谁经营、谁受 益,使用权、管理权、受益权长期不变”的原则囱,建立健全投入补偿和以工代赈兴修 梯田的制度等优惠政策外,还要保证梯田配套水利措施的落实。梯田建设涉及广大山区, 惠及千家万户,是一项政策性和群众性都很强的工作。在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同时, 政府部门应做好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梯田建设形势,要根据梯田建设难度增大的实际, 切实加大对梯田建设的投入力度。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是建设优质梯田所必需的,政府 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25、并应制定政策,引导其他经济组织参与梯田建设。结语综上所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实现黄土高原水土流 失的基本防治是可能的,但同时还必须承认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灾 害严重的具体情况,要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防止水土流失以及人为因素造成的新的 水土流失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群众性事业。只有合理运用各种科学的水土保持方法, 发挥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积极性,才能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 效。参考文献:1刘泉.陈朝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与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 报,2007, (02) : 26-27.2王贵民.人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J.黑龙江水

    26、利科技,2007, (03):35-37.3刘明娣,袁维春.三门峡市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对策J.安徽农业科 学,2007, (01) : 35-38.4徐宪立,马克明,傅伯杰等.植被与水土流失关系研究进展J.生态学 报,2006, (09) : 17-18.5张鹏.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危害及防治对策J.山西水利,2007, (04) : 13-14.6傅伯仁.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几点反思J.人民黄河,2005, (12) :27-28.7索安宁,王天明,袁飞等.近50年来黄土高原中部水土流失的时空演化特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 (01) : 29-30.8兰月.水土流失及应对之策

    27、J.国土资源情报,2007, (09) : 15-17.9李安芹,雷晓霞.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防治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 济,2007, (02) : 13-15.10尹红.关于县级市水土流失防治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水利科 技,2007, (02) : 35-37.11李月玲,焦秀霞.浅析如何综合防治水土流失J.周末文汇学术导 刊,2006, (01) : 33-35.12王强,曾祥锋.浅议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J.水土保持应用技 术,2007, (04) : 48-50.13鲁炳义.淤地坝建设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中的作用J.内蒙古科技 与经济,2007, (02) :3-5,14魏泽玉,杨刚,李耀辉等.灌木与水土流失治理J.水利天地,2007, (11) :7-9,15孟新华.强化生物措施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之对策J.水土保持研 究,2007, (06) : 37-40.16王嘉发.中国水土流失问题治理刍论J.林业调查规划,2006, (05) :49-50.17郑必昭.山西省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探析J.山西农业科学,2007, (02) : 35-36.18王刚.甘肃梯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01, (05) :43,


    注意事项

    本文(多彩的黄土高原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