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白银市老城区应急避险避难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资源ID:6155167       资源大小:63.10KB        全文页数:5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白银市老城区应急避险避难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1、白银市老城区应急避险避难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白银市老城区应急避险避难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概 述1.1 项目概况1.1.1 项目名称:白银市老城区应急避险避难场1.1.2 建设地址:白银市老城区原人民健身广场和金鱼公园,位于红星路以北、文化路以东。1.1.3 项目业主:白银区人民政府1.1.4 项目主管单位:白银市发展改革委1.1.5 建设性质:改建1.1.6 建设规模: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按照人均安置面积1.6平方米计算,可安置3.1万人以上,属市(州)建设的大型救灾应急避难场所。1.1.7 建设内容:建设应急物资仓库,设置棚宿区、应急停车区、应急物资

    2、供应区、应急饮水区、应急通信报警区、医疗救护区,设置应急救灾配套设施。1.1.8 项目建设投资:工程总投资2500万元。1.1.9 资金来源: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1250万元,自筹资金1250万元。1.1.10 建设期:2012年4月至2012年12月。1.2 项目编制依据1.2.1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甘肃省防灾减灾专项实施规划(甘政办发2008194号);1.2.2全省民政系统防灾减灾项目年度安排计划;1.2.3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1.2.4甘肃省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与项目建设基本要求;1.2.5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1.2.6白银市城市总体规划;

    3、1.2.7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2006版);1.2.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1.2.9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1.3 编制背景白银市地质灾害种类:白银市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市,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常年遭受干旱、暴雨、洪涝、风雹、冰冻、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侵袭,特别是西海固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河西走廊地震带、天水地震带不断作用我市,辖区内2/3的面积处在8度烈度区,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多,且在今后几年内将进入高度活跃期。白银市老城区防灾减灾现状:白银市老城区是白银市居住人口稠密区,防灾

    4、减灾主要依靠现有已建成的几个中小型广场进行,现老城区主要地震避险场地有两个,一个是金鱼公园东侧小广场,广场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一个是三角花园东侧的文化广场,广场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以上两个广场均未配置应急避险避难设施,只是在发生地震灾害时为周边居民提供应急避险的聚集场所,功能单一、设施缺乏,无法满足避险期群众生活要求,老城区现无功能齐全的应急避险避难场地。近年来,白银区政府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以提高白银区灾害应急救援能力为重点,在加强各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建设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使全区的减灾救灾综合能力得到加强。但与经济较发达的区域相比,在各灾救灾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5、特别是在救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上显得更加突出,不能满足当前救灾减灾工作的实际需要, 更无法适应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备灾救灾工作提出的要求。鉴于上述情况及吸取“512”汶川特大地震紧急救援的宝贵经验,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高应急救助能力,是当前区政府做好备灾救灾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完善灾害应急避险体系,提高白银区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根据国家建设部、发改委发布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有关要求,尽快启动建设救灾应急避难场所相关工作,经研究,区政府拟在白银市老城区人民健身广场,利用原有广场改建老城区应急避险避难场。本单位受白银区政府的委托,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本项目进行

    6、了认真调查研究和分析,充分考虑了拟建项目的情况,进行了大量的材料收集和调查研究,对白银市的气象、水文、地质等工程建设情况等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结合项目建设地的现状,组织有关专家对研究方案进行了充分论证,并与建设单位广泛交换了意见,在听取了有关人员和建设单位的意见后,对研究方案进行了修改补充,使研究方案更加完善,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此报告。1.4 编制范围 针对项目的特点、任务与要求,对其建设的背景、社会需求状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在项目建设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建设资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初步分析论证了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经济的合理性与实施的

    7、可行性。其主要内容如下:(1)现状分析及工程建设的必要(2)建设场址及建设条件(3)工程方案内容(4)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5)工程招标方案(6)实施计划(7)环境影响评价(8)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9)经济效益、社会分析(10)结论及建议可研报告对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性、工程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投资估算、资金筹措、财务和社会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阐述。1.5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项目单位数量建设用地面积50000总建筑面积4000帐篷规格5*8/3*6帐篷总数座317其中3*6座2865*8座31000安置人数人3.1人均安置面积1.6容积率0.2第二篇 现状分析及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8、2.1自然灾害发生状况2.1.1我国近年来自然灾害简述:近些年自然灾不断发生,且程度也不断加深,我国也不可避免地屡遭灾害的袭击。1998年的洪水使我国经济与人民生命及生活蒙受巨大损失;2003年非典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2004年8月12日20时,台风“云娜”在浙江温岭市石塘镇登陆。台风过后,1299万人受灾,浙江倒塌房屋6.43万间,受灾农作物391.9千公顷,死亡牲畜5.5万头,堤防决口1222处88公里,损坏水闸206座,损坏灌溉设施3148处;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38.6秒,江西九江瑞昌地震:5.7级地震致13人死亡,倒塌房屋1.8万间;2008年是中国历经了雨雪冰冻

    9、、南方雨灾,尤其“五.一二”大地震成为自唐山大地震以来最为惨重的损失,同时也成为我国对救灾物质储备更加重视的开始;2010年也是我国经历自然灾难最多的一年,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台风、东北雪灾,至今,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2000多亿元,死亡和失踪人数超过2000人,这也是10年来最多的。灾难的频度之高与破坏程度之大使我们不得不在反思人类行为的同时,做好预防灾害发生的充分准备,从而为当前人们的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2.1.2白银市灾害发生情况及现状:我市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常年遭受干旱、暴雨、洪涝、风雹、冰冻、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侵袭,特别是西

    10、海固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河西走廊地震带、天水地震带不断作用我市,辖区内2/3的面积处在8度烈度区,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多,且在今后几年内将进入高度活跃期。2.1.3白银市老城区防灾减灾现状:白银市老城区是白银市居住人口稠密区,防灾减灾主要依靠现有已建成的几个中小型广场进行,现老城区主要地震避险场地有两个,一个是金鱼公园东侧小广场,广场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一个是三角花园东侧的文化广场,广场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以上两个广场均未配置应急避险避难设施,只是在发生地震灾害时为周边居民提供应急避险的聚集场所,功能单一、设施缺乏,无法满足避险期群众生活要求。老城区现无功能齐全的应急避险避难

    11、场地。2.2 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我市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本次项目的的实施,从根本上填补了我市老城区缺少综合性大型应急避难场所的空白,有效提升了老城区应急救助和灾后救助能力,为今后深入开展自然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自然灾害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灾区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2.2.3本项目的建设是落实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完善救灾救济管理体制的举措。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建设之一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完善救灾救济管理体制是这一目标任务和

    12、重大项目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规划中提到,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应急机制、协调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监督督查机制,全面落实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和救灾监控探视制度。全面加强救灾应急队伍组建、救灾物资储备、救灾装备配置、灾害信息评估、紧急救援、灾情监测、预警、救助捐赠等工作体系建设。建立市、县、乡(镇)三级减灾、防灾、救灾信息网,普及减灾、防灾、救灾知识,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和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能力,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及时有效地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导下,本项目在经过充分的必要性、选址和规模的论证下,拟在白银市老城区建

    13、设应急避险避难场所。本项目的建设,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出发,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着眼点,本着节约资源能源,是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关于完善救灾救济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举措。2.2.3本项目的建设是切实提高自然灾害应对能力的要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是触目惊心的,不仅包括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不可估量的精神损失。因此,面对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为切实提高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建设适度规模的救灾应急避难场所是一个必要性的选择。本项目对原老城区人民健身广场进行改造,通过设置棚宿区、应急物资仓库、应急停车区、应急物资供应区、应急引水区、医疗救护区,并配套应急发电机、移动垃圾储运设备、厕所等设施,为白银

    14、市老城区居民提供一个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应急避险避难场所,可有效提高老城区居民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及满足了群众避险的要求,又满足了灾民避险期必要的生活设施供应的要求。2.2.4本项目将为白银区人民生活及经济发展提供更为稳定的保障。只有在和谐与稳定的环境才能讲发展,中国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国际局势及国内大好发展形势。而近些年来,我国自然灾害不断,从南方到北方许多地市都经历了重大的灾难,受灾人数上亿。根据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编制的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其调查结果为:白银区稳定性差的有不稳定斜坡5处、滑坡5处、崩塌1处,稳定性较差的有不稳定斜坡15处、滑坡3处、地面塌陷各4

    15、处,1条泥石流为低易发。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对全区3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作出危险性评价,评价结论,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9处,危险性中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8处,危险性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7处。在综合考虑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划分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两个区4个段。中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北部武川、白银矿区和南部强湾、水川、四龙一带,包括武川乡、王岘镇、强湾乡、水川镇、四龙镇等5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的部分区域,总面积1020.77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74.4%。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主要分布调查区中部冲洪积平原和南北低山丘陵的浅山地带,包括白银市城区和王

    16、岘镇、强湾乡、四龙镇的部分区域,面积351.23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5.6%。采用静态成本评价法,对全区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进行评价,建国以来造成灾害损失的地质灾害有14处,造成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28.5万元。 目前,受地质灾害危害的人口为1793人,预测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2179.6万元。通过上述分析白银市城区,包括老城区虽然均属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但并不是不发生区,鉴于地质灾害破坏力大、发生了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的特征,白银市老城区就应设置应急避险避难场所。只有稳定的社会救灾环境,才能更好的促进生活及经济发展,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为了使受灾群众可以平稳度过特殊时期,政府必须及时提供

    17、应急避避险难场所。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2.2.5本项目针对白银老城区救灾应急避难场所严重缺乏的情况而建设。本项目的建设将更好地满足白银城区及时救灾的需求,从而对于稳定民心起到更好的作用。人民生活的稳定将对灾后重建及经济发展有着先决性作用。同时,本项目的建设有助于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心态适应当前的生活与发展,在灾难来临时不会因缺乏避难场所而落于恐慌,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白银市已在老城区利用现有广场建设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地震应急避难场, 用于群众休闲娱乐同时兼顾紧急避难的需要,但是随着老城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长,这些显然不够。应急避险避难场所是政府应对突

    18、发灾害时紧急疏散安置灾民的主要场所,是加强社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能增强城市综合防护功能,提高白银区防灾减灾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构建和谐平安社会。根据白银市白银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白银市城市建成区总面积近70平方千米,城市总人口近 25万人,人口密度为4000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较大,城区人口分布不均,主要人口集中在老城区。老城区现有金鱼公园东门广场、文化广场两个主要应急场所,由于面积有限,最多临时安置1万人,且配套设施不完善,供需矛盾相当突出,迫切需要建设新的配套设施更加完善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本项目是白银区政府根据白银市布局情形及灾害易发

    19、等情况提出的,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当前我国对救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要求。根据以上小节的论述,本项目的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大举措,对白银城区,特别是老城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人民得以安居,社会才可以谈发展。因此,本项目的建设于国于民都是必要的。综上所述,项目的建设是极其必要的。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2.3.1国家发改委中央预算内资金提供专项资金支持,项目资金有保证。2.3.2 该项目重建所需的河沙、水泥、卵石等建材可以就近取材,白银市本地建材公司即可完全提供。2.3.3 本项目由原老城区人民健身广场改建完成,原人民广场具有完善的水、暖、电设施,完全可以满足项目建设要求。场区地势平整,满足项目建设

    20、要求,靠近金鱼公园一侧地势较高,可设置应急指挥区及救护区。场区临近城市主干道红星路,灾难发生时,救灾物资运输条件有保障。2.3.4 该项目的建设是广大群众迫切期盼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项目建成后,可为老城区居民提供一个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应急避险避难场所,进一步加强了白银市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有利于社会稳定。 3.3.5 白银老城区救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广大群众迫切期盼的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项目建成后,能使数万人受益。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因此,项目建设是可行的。2.4 本章总结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今日我们不得不面对深重的灾难,泥石流、海啸、地震、沙尘暴等在多个国家、

    21、多个地市间上演,这使得人类在生命、财产方面遭受重创。灾难的频发使得人们开始对应对灾害的措施有了警觉。近年来,我国对救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投入较大力度,全国各地不断进行救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目前这种建设力度还在不断加大。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维护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考虑,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必要的。通过对项目各建设调价的分析本项目建设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因此,项目建设是可行的。第三篇建设场址及建设条件3.1 场址要求根据甘肃省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与项目建设基本要求,对应急避险避难场所的建设提出以下要求:3.1.1场址选择下列场址可选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公园(不包括动物园和公园内的文物古迹保护区域);绿

    22、地;广场;体育场;室内公共的场、馆、所。3.1.2安全性要求应避开地震断裂带,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生地段。应选择地势较为平坦空旷且地势略高,易于排水,适宜搭建帐篷的地形。应选择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线路等设施对人身安全可能产生影响的范围之外。应选择在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的垮塌范围距离之外。选择室内公共的场、馆、所作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或作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套设施用房的,应达到当地抗震设防要求,并在地震发生后依照GB 18208.22001进行建筑物的安全鉴定,鉴定合格后方可启用。3.1.3可通达性要求应急避难场所应有方向不同的两条以上与外界相通

    23、的疏散道路。3.1.4面积要求场址有效面积宜大于17000 m2。人均安置面积应大于1.5 m2。3.2本项目场址选择3.2.1选址地点本项目拟选址与白银市老城区原人民建设广场和金鱼公园,位于红星路以北、文化路以东。3.2.2场址选择的原因 (1)项目选址在已建成广场,对现有广场做相应改造即可作为市级应急避难场所,有利于节省工程投资,缩短项目建设时间。项目占地面积为50000平方米,有效面积4200平方米,可满足项目有效面积大于17000平方米要求,人均安置面积为1.6满足规定要求。 (2)场址西邻文化路,南邻红星路交通便利,有利于避险人员的聚集于疏散,方便大型交通运输工具进出场,且选址地人民

    24、健身广场位于老城区中心,在发生灾难时便于周边群众迅速快捷的进入避难场,相对于老城区其他几个广场,如文化广场、金鱼公园东广场等,具有距离优势。故本项目选址在老城区人民健身广场。(3)场址远离地震断裂带,场址东北侧靠近金鱼公园,金鱼公园为缓坡土质山体,人民健身广场与金鱼公园临近最高点落差为14米,落差较小,金鱼公园山体植被覆盖十分良好,白银市年降雨量较小,人民健身广场排水设施完备,金鱼公园山体不会发生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4)场址地势高易于排水。(5)场址附近无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线路等。(6)广场周边无高层建筑,建筑垮塌对场区影响较小。(7)该项目建

    25、设在白银市老城区,市区大部分人口居住在老城区,方便市区大多数居民使用要求,该项目建成后伴随城市发展可在老城区金鱼公园东门广场及文化广场继续建设救灾应急避难场所,更好满足老城区居民救灾需求。(8)该项目建设地址为老城区人民健身广场,该广场地面较平坦,广场局部有造型水池,深度0.8米较浅,广场地下为商铺,可以满足救灾应急广场的建设需求,该广场现有公共卫生间一座,加上临时移动卫生设施,可以满足灾民需求。现有广场空地可作为灾民搭建临时救灾帐篷用。(9)该广场周边主要建筑有:正在修建的白银区文化活动中心、白银区文化体育局、家世界超市。灾难发生场地使用面积不足时,可利用正在修建的白银区文化活动中心公共空间

    26、较大的优势进行灾民情绪安抚工作及应急广播。白银区文化体育局办公楼也可提供组织协调场所。广场最近点距离家世界超市85米,超市内具备各种生活物资,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617号)在救灾物资无法正常运到的情况下可临时征调超市现有物资应急。相对老城区其余几个广场,场址优势十分明显。3.3场址条件3.3.1地形地貌气象条件白银城区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建成面积70平方公里。南北相距6.5多公里,东西相距9.7多公里。距省会兰州69公里,是兰白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白银城区属干旱半干旱性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25002800小时。年平均气温为0-10,

    27、并且冬夏温差较大。通常情况下,年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七月份,为19-20,年平均最低出现在一月份,为-8-7.7,年际温差在30左右,年均日温差在12.4-13.6之间。无霜期169220天。正常年景年降水量176-498mm之间,分布不均匀,呈北低南高。白银城区地处陇西黄土高原、祁连山东延余脉与腾格里沙漠三大区域过渡地带。城区四面环山,大体上是南北高,中间低,海拔在1675-1759米之间,高差84米。3.3.2自然灾害白银城区属自然灾害频繁区。主要自然灾害种类有洪涝、地震、干旱、沙尘暴等,旱灾尤其严重,在降雨集中季节洪涝现象也有可能发生。白银城区地势开阔,风力强劲,大风日数较多,容易形成沙暴

    28、天气。3.3.3 工程地质水文条件白银城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由于降水量少,蒸发量大,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贫乏。总的特点是水资源缺乏,地表径流量小且分布不均,以时令性径流为主。3.3.4 交通运输条件白银城区地处西北交通枢纽区,南邻兰州,北通宁夏、内蒙古,西经武威直通新疆,东连陇东。包(头)兰(州)铁路纵贯南北,白(银)宝(宝积山)铁路横穿东西。白银城区公路交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白银城区距省会兰州69公里,白兰高速公路已全线贯通,正式通车;距空港中川机场46.7公里,航空运输十分方便。交通运输继续保持稳步增长。3.3.5 经济发展情况白银市恢复成立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

    29、。全市上下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开拓,奋力拼搏,使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并为今后的更大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经济总量处于全省十四个市州的第三位。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07.52亿元,同比增长12.69,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868元,增长12.5%。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7.08亿元,比上年增长33.51%。一般预算收入为7.04亿元,增长25.82%。一般预算支出31.92亿元,增长39.60%。3.3.6场地条件白银市人民健身广场为开放式广场,广场西侧与文化路相连,南侧有台阶与红星路相连,

    30、东北侧与金鱼公园相连,可满足甘肃省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项目建设基本要求应具备四面开放、均可通行的四条以上、相对开放的疏散通道和运送救援物资通道的要求。白银市人民健身广场一层为商铺,广场位于商铺屋顶,结构为框架结构,地震作用按7度设防,抗震等级为二级,抗震等级符合地区要求,可保证在发生相应级别地震灾害时不坍塌。救灾物资仓库在广场东北侧新建。3.4建设条件3.4.1供电本工程需配置一台500KVA箱式救灾专用变压器,用于物资仓库用电及其他用电单元供电。电源接入点位于文化路10KV架空高压电缆。并配备应急发电设备共同供给重要负荷用电。电源进线室外采用电缆直埋引入方式,供电电压及供电量均可满足项目要求

    31、。3.4.2给排水目前广场西侧文化路敷设有市政供排水管网,可为本工程提供给排水接入点,给排水能力满足项目需要。3.4.3供暖文化路敷设有市政供热管网,可为本工程提供热网接入点。第四篇 工程方案内容4.1 设计总说明一、设计依据1、建设单位提供的地形图和用地范围图。2、建设单位提供的基础设施条件及资料。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2005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4、现行相关设计规范及标准图集。二、工程概况1、区域概况该工程为白银市老城区应急避险避难场建设项目,工程位于白银老城区人民健身广场,文化路以东、红星路以北,占地近50000平方米,可安置3.1万人以上,根据甘肃省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目建设基本要求属市(州)建设的大型救灾应急避难场所。避难场所平时是市民休闲、集会、健身的场地和综合防灾减灾宣传、


    注意事项

    本文(白银市老城区应急避险避难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