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复习总结笔记精编版.docx

    • 资源ID:6128415       资源大小:31.81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复习总结笔记精编版.docx

    1、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 复习总结笔记精编版第一编 古代教育史第一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古代东方通常是对古代亚洲和非洲东北部各奴隶制国家的总称。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2.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美国桑代克。来源于庸俗进化论。(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美国孟禄。(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苏联米定斯基,来源于恩格斯的劳动理论。(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中国杨贤江。PS:教育起源大体分两类:(1)视教育为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2)将教育看做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3.史前教育的概况、(1)前氏族时期:距今约四百万年至一万五千年。

    2、共同生产,共同消费。(2)母系氏族时期:使用新石器,宗教道德教育。(3)父系氏族时期: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4)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剩余产品,逐渐形成阶级,产生阶级教育的萌芽。4.巴比伦的教育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已产生文字。“泥板书”。学校:研究学问的场所神庙中心政治文化中心。最早的学校:幼发拉底河畔马里城的宫廷学校。公元前1894年,巴比伦城兴起。5.古代埃及的教育(重点)文字写在“纸草”上。学校的类型:(1)宫廷学校培养国家官员(2)僧侣学校最高学术中心,目标是科学技术教育。(3)职官学校书吏学校(4)文士学校文书教学方法:体罚被视为合理的教学方法。6.古代印度的教育(1)种姓制度:

    3、(1)婆罗门,即僧侣。(2)刹帝利,即武士。(3)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4)首陀罗,即奴隶及奴隶地位的穷人。(2)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前的印度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公元前9世纪以前,以家教为主。公元前8世纪,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在此教育被称为“古儒”,学习年限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体罚是常用的手段。(3)佛教教育: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种姓平等。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者称“比丘”,寺院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重视女子教育。7.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的特点:(书上七条,老师总结五条,合

    4、并)(1)在古代东方最早产生科学知识、文字、学校教育。(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3)教育内容较丰富,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4)教育机构各类繁多,形态各殊。(5)教学方法单一: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6)为统治阶级服务,教师待遇高。(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失于早衰或有过断层期。 第二章 古希腊的教育 1.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的主权国家。2.荷马时代:公元前1100前800年,这个时期的资料主要来自荷马史诗。3.古风时代的教育(重点为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比较)(1)斯巴达:居民分为三个等级:城邦的公民,享有一切特权。皮里阿西人,不具政治权利

    5、。希洛人,不具政治、经济权利。 (2)斯巴达教育的特点: 1)教育完全由国家掌控。 2)实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制度。 3)在7岁前,公民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的养育。 4)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在这个阶段,教育的主要分身乏术是通过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灌输。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神话、传说。 5)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 6)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 7)到30岁,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3)雅典教育的特点: 1)子女出生后,进行体格检查,由父亲负责进行。 2)7岁前,儿童在家中

    6、由父母养育。 3)7岁以后,女孩继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男孩刚开始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这时有固定教材:荷马史诗。 4)到13岁左右,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方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又称角力学校)。 5)到十五六岁,多数公民子弟不再继续上学,开始从事各种职业,少数显贵子弟则进入国立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育。 6)从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 7)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地理:农业发展目标 工商业发展目标政治背景:军事统治思想占主导地位 梭伦改革,民族政体发展观教育目的:达到军事教育目的 达到身心和谐教育方法:鞭打 陶

    7、冶体制:专制型 民主型 PS:斯巴达人重视女子教育的原因? 1)造就体格强壮的母亲,以生育健康的子女。 2)当男子出征时,妇女能担负起防守本土的职责。4.古典时期的教育:标志:智者。5.智者: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第一批职业教师,指有智慧有能力的,教人能够学会从事政治活动本领的人。(重要名词解释)教学目的:知道“什么是世界上的权力”“什么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普遍思维?这只有哲学才能知道”。要求:具备科技智慧,政治智慧。掌握七艺中的前三艺(即文法、修辞学、辩证法)。6.公元前200年前后,雅典大学成立。 第三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学无常师”,无固定教学场所

    8、。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教育思想:(1)确立了教育的性质:教育能使人得到改进。(2)教育目的:培养治国人才。(3)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道德。(有可能是论述题)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1)实践的哲学道德。2)寻求道德的“一般”3)教人学会做人4)智慧即德行5)自制是德行的基础6)守法就是正义(正义的本质含义就是遵守城邦的法律)7)身教重于言教(4)苏格拉底方法,即问答法: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文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PS: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已得到问题的答案。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古代西方哲学史上客观

    9、中华民族主义的最大代表。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1)理想国中等级森严的制度: 执政者哲学王(家)黄金 卫国者军人:勇敢、伦理白银 生产者手工业者、农民铜、铁理想国中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理想国中的教育观的积极因素:1)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2)好教育必须与作坊相联系3)男女教育平等,注意早期教育4)主张课程学习与实际锻炼结合、净化教育内容,反对强迫学习5)以更改指导欲望作为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PS: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2)法律篇“第二个理想国”中的教育观教育基地:学园,有明

    10、确的教育制度。课程设置上:哲学被取消,首次提到强迫教育。恢复一夫一妻制,人性向实,人伦关系、老道成了道德教育的必要内容。 教育制度:育儿所23岁 公共游戏场36岁 普通教育616岁 国立高等学校16岁以后 智慧教育阶段20岁(金字塔尖)感观教育 游戏为主,良好品质 以音乐陶冶心灵 学习观:回忆说人才观:考试选拔制3.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精英式的权威人。教育年龄分期思想:首次划分教育年龄阶段。世界观: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在社会政治观上,亚里士多德为奴隶制辩护。教育理论:(1)论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营养的灵魂植物的灵魂体育;感觉的灵魂动物德育;理性的灵

    11、魂人智育。灵魂论的特点:人有动物性;人有别于动物;构建和谐教育。PS:和谐教育出现雏形。(2)论教育的作用:人的形成需要三要素:天性、习惯、理性心理学基础理论依据。(3)白板说:形象说明感觉与感觉对象的关系。(4)普遍的公立的教育与教育立法:由国家实施,由法律规定,注意少年人的教育。(5)对实际教育工作的意见: 1)胎教和婴幼儿教育:主张优生教育,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2)初等教育:初等教育的分科有四种:阅读、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绘画。即课程建设。必须把音乐列入教育。 3)高等教育(冰川级重点)基地:里克昂学园。三原则结合: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研究和实验,讲授与自由讲座相结合。 4)心理学贡

    12、献:兴趣是引起学生学习重要因素;重视家庭教育作用。(6)伦理思想是进行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亚里士多德提供了许多有益的见解。 1)论幸福: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最高目的,它就是人的目的。幸福就是全科德行的现实活动。人应该通过努力获得幸福。幸福生活离不开勤劳。最高的幸福就是思辨活动。 2)论美德:建立在生命化的道德教育。美德就是适度,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3)美德在于实践PS:东西文化结合的产物: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第四章 古罗马的教育 1.共和时期(公元前6前1世纪)的教育(1)早期:农民军人的教育,主要形式:家庭教育。家庭:经济和生产单位,教育单位。古罗马以它的“家长制”出名。罗马的家庭教育以道

    13、德公民教育为核心。(2)后期:保留了罗马民族自身文化特点,又吸收了古希腊文化教育的成就。存在两种平行的学校系统:希腊式学校,拉丁语学校。拉丁语学校的三个阶段:1)初等教育:小学教育已初具模型2)中等教育:已有课程表建构模式。教材为荷马史诗。文法学校以学习文法为主,教授希腊语和希腊文学。3)高等教育:修辞学校和雄辩术学校。雄辩术学校目标是培养常说家或雄辩家。(3)罗马教育效法希腊教育和重视希腊文的原因:1)罗马与希腊的雅典一样,在政体上是奴隶主民主共和国,希腊文化也与罗马的政治和经济相适应;2)希腊语是当时通用语言,在与东方各国的争斗和交往中,罗马统治阶级需要有掌握希腊语和希腊文化的官员;3)希

    14、腊文化当时的水平大大高于罗马,使罗马人不得不向希腊文化学习。2.帝国时期(公元前1公元5世纪)的教育(1)比较重大的教育主要表现在:1)改变教育目的,把培养常说家改为培养效忠于帝国的顺民和官吏2)对初等学校(私立)初等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以便于国家对教育的严格控制3)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改教师的私人选聘为国家委派 (2)各级教育初等教育:教学重点由文学的学习转移到文法分析上中等教育:在文法学校,拉丁文法与罗马文学的地位逐渐压倒了希腊文法与希腊文学。从公元3世纪开始,文法学校的教学逐渐趋向形式主义化。高等教育:(重点。)1)高等教育从培养常说家变为培养官吏。2)出现

    15、了专门教授法律的私立学校。公元4世纪末把私立法律学校改为国立。3)培养医生。3.基督教的产生: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巴勒斯坦。早期基督教宣传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从公元2世纪后半期起,基督教变成了罗马的帝国统治者对人民进行精神统治的工具。4世纪末又被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王政时期(共和早期) 共和时期 帝国时期目标:培养军人、农民 培养演说家 培养官吏和顺民内容:军事、农业 读写算、道德,注重雄辩术、希腊、拉丁文,关注自然科学 增加了尊君内容,医护学校开辟性质:家庭教育 私立学校 国立学校效果:教育基地未建构 平等学校建构(希腊和拉丁学校) 专业学校建构(法律、医学)

    16、 4.早期的基督教都会学校(重点):初级教义学校;高级教义学校。堂区学校(后期):更深入了解基督教的场所,教育范围广,目标宽泛,教学设施、条件、质量低下。5.西塞罗:论雄辩家成为雄辩家的条件(雄辩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1)从思想家角度看,要有广博的学识(2)要在修辞学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3)要有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雄辩家的培养方法中,最主要的练习是写作。6.昆体良:公元1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国民教育体系建构者。第一位雄辩术讲座教师。(PS:第一位讲授教育学是康德)雄辩术原理: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以培养雄辩家为宗旨。(1)教育的作用: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

    17、用。一般的人都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成人的。1)要研究儿童的天赋、倾向、才能,根据其倾向和才能进行教育和教学。2)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2)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1)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靖康而精于雄辩术的人。坚持把良好道德的培养放在教育任务的首要位置。2)雄辩家的主要任务是宣扬正义和德行,指导人们趋善避恶。3)解构美德的概念。(3)学前教育:核心:尊重道德伦理化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重点,非常重点)(4)教学理论:1)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2)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上3)关于启发诱导和提问解答的教学方法4)学习和休息交替,方法:劳逸结合,循序渐进(5)对教师的要求:德才兼备、宽严相济

    18、、有耐心、懂得教学艺术、因材施教。7.奥古斯丁:哲学与宗教思想建构人。忏悔录。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1.中世纪:5世纪末至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之前的这段历史被称为中世纪。2.基督教教育:(1)教育机构:修道院,不但承担起教育的基本职能,而且成为西欧最主要的教育机构。西欧教师养成所。(2)基督教的修行修道制度迅速发展起来的原因:1)禁欲、苦行、修行成为基督教信条中的组成部分。2)从容面对迫害,平静迎接死亡。(3)西方修道制的鼻祖:圣*本尼狄克。他制定了一套严整的规章制度。(4)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重点)(5)修道院的教师初等个别教学,体罚盛行。(6)除修道院

    19、外,中世纪的西欧还有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2.世俗封建主的教育(1)宫廷学校:是一种设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学习科目:七艺。特点:主要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教俗封建主往往两者合一,具有深厚的宗教色彩。(2)骑士教育: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最盛行时期是十字军东征的11、12世纪。、性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主要目标: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重点)实施的三个阶段:1)从出生到七八岁,为家庭教育阶段2)七八岁以后,进入冖文教育阶段。3)从14岁至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PS:宫廷学校和骑士学校,都以当时社会

    20、需要的实际应用人才为主。3.中世纪大学(1)性质:最初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2)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从本质上看,中世纪大学是西欧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从组织上看,中世纪大学起初是由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学生组成“同乡会”,教师按学科组成“教授会”。(3)欧洲最有影响的医学教学研究中心:萨莱诺大学。1231年得到政府的正式承认。巴黎是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的知识之都。著名大学建立时间:英1168牛津大学,1209剑桥大学,德国1358海德堡大学,1388科隆大学。(4)中世纪大学从最初形成时已表现出自治的特点。神学性和宗教性。大学自治是学术研究自由的必要保证。中世纪大学按

    21、领导体制可分为:“学生”大学与“先生”大学。前者由学生主管校务。后者由教师掌管校务。巴黎大学是“先生”大学的典型。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4.城市学校: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里面包含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学校。由市政当局接管。意义:城市学校的兴趣和发展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了促进作用。PS总结:中世纪教育的特点:1)开放性和普遍性 2)宗教化和神学化 3)保守性中世纪教育的历史地位:1)为西方的文明发展留下大量遗产 2)形成较大的学校系统 3)提供了合理的教育内容 PS:第六章没讲,无总结。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第七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文艺复兴运动

    22、是公元14世纪至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大致可分为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持续近三百年。2.人文主义特征:1)歌颂赞扬人的意义、尊严和价值 2)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修改自由 3)肯定现世生活和尘世的享乐 4)提倡学术,崇尚理性。3.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新文化被称为人文主义文化。(1)发展历程:1)前期:培养全面教育公民思想,为政府服务。“快乐之家”:维多里诺1423年开办宫廷学校,校址环境优美,校风相互自然,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充满欢乐。其修业年限为十五年,教育理念被后人称为自由文雅

    23、的教育。2)后期:培养贤明的君主,能干的恃臣。(2)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1)人本主义 2)古典主义 3)世俗性 4)宗教性 5)贵族性3.天主教教育:模式:耶稣会:是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和中坚,其首创者是西班牙人罗耀拉。下面进入重中之重的第八章(全章重点,其中教学原则是大题):第八章 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重要著作:大教学论,是独立形态教育开端。夸美纽斯是第一个试图建立分科教学法的教育理论家。2.泛智:是一种百科全书的能为一切人所掌握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知识的大全。3.世界图解是儿童看图识字课本。4.世界观:(1)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2)人道主义。(3)接受了感觉论这种唯物主义的观

    24、点。(4)接受了基督教的教育规律。5.教育目的:(1)使人为来世的生活作好准备宗教性。 (2)通过教育使人认识世界一切事物现实性。6.教育作用:(1)把教育看做发行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2)高度评价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7.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前提:当时学校的教育工作不符合事物的自然秩序。夸美纽斯认为,在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存在着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进行教育,是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另一个重要内容。8.论普及教育(选择)提出者顺序:莫尔路德夸美纽斯9.论学前教育 婴儿期 母育学校 每个家庭儿童期 国语学校 每个村落少年期 高等学校 每个城市青年期 大

    25、学 每个省(王国) 10.教学原则!标题要长!重头戏!一、直观性原则:唯物主义感觉论二、激发学生求知欲原则(两方法:机遇法和建构法)三、巩固性原则四、量力性原则五、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11.德育:国家道德教育为公民教育提供素质源泉。在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上,以功得主义和人文主义为理论基础。提出伦理道德要为政治服务,并要关心国家文化的繁荣。道德教育的内容:智慧、勇敢、节制、公正12.班级授课制:改变个别教学形式,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学效率,促进集体价值观形成。 第九章 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与第十四章合并)第十章 卢梭的教育思想、 1.著作: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其中爱弥儿中

    26、提出自然教育的主张。2.人的天性:性善论,感觉论。3.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1)自然教育:卢梭认为,教育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因此15岁之前的教育必须在远离城市的农村中进行。(2)培养目标:“自然人”,即教育要顺应自然。(3)方法原则:1)正解看待儿童 2)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4.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1)婴儿期(出生后的两年):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2)儿童期的教育(212岁):锻炼感官并继续发展身体,以便日后发展他的智慧。掌握一些道德观念。(3)青年期的教育(1215岁):知识学习和劳动教育等问题。(4)青春期的教育

    27、(1520岁):道德教育及宗教教育,学会做自然人。第十一章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教育目标:改造社会,教育救民。2.教育试验期第一时期(17681798):1768年,苏黎世建立示范农场,取名新庄。1774年,“贫儿之家”。也是其人生第一次教育实验。在教育史上首次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步实践。1781年林哈德和葛笃德。第二时期(1799年):孤儿院。第三时期(18001809):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第四时期(18051825):伊佛东学校,天鹅之歌和生活命运。教师之教师,人类的教育家。3.教育目的:教育的首要功能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的发展。其思想的丰富内涵:

    28、(1)在他看来,每个人生来都有天赋的潜能,都要求和可能得到发展。(2)人的发展必须通过教育。(3)“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4)通过教育使人成为人格得到发展的真正独立的人。4.教育的心理学化:裴斯泰洛奇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1)是要求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2)是必须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敌人不外乎蝗学习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4)要让儿童成为他自已的教育者。 5.要素教育:能力种类 教育种类 能力最初萌芽 要素教育起点 发展 目的智力 智育(核心) 感觉和观察能力 算数、几何

    29、、语文 计算、测量、表达 智慧体力 体育 关节活动 锻炼关节 跑跳等各种运动 健康、劳动、能力道德 德育 对母亲的爱 家里亲子之爱 爱周围人 爱全人类 6.各科教学法的最基本要素:语言教学:词的学习算术教学:“1”测量教学:直线7.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开始时期:“贫儿之家”。后在斯坦兹孤儿院继续实验。目的:学会谋生本领、改善生活善的最好途径。性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外部结合,教学与劳动之间并元内在意义的联系。8.对其思想评价:裴斯泰洛奇思想的可贵之处是把教育理论与现实教育的认识紧密地结合起来,创立了一套依靠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他的思想建构了平民教育爱的

    30、层次理论,具有世界性。 第十二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1.普通心理学奠定其在教育学上的地位,从此科学教育诞生。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2.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1)伦理学:主要起着价值规范的作用,即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2)心理学:为实现教育目的确定方法、手段。(他认为观念是心理学的最基本要素)PS:“统觉”:是一种自发的活动,它主要依赖于心灵中已有内容的影响。3.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教育目的:1)“可能的目的”: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2)“必要的目的”: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4.教育性教学原则: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5.教育的最高目的:养成德行。最直接目的:“多方面的兴趣”。6.赫尔巴特的突出贡献在于:运用其心理这的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的


    注意事项

    本文(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复习总结笔记精编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