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教师版.doc

    • 资源ID:6113510       资源大小:59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教师版.doc

    1、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作品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来贿赂秦国就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

    2、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

    3、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

    4、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

    5、,这就比不上六国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以至于。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

    6、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以地事秦 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始速祸焉 速:招致(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 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

    7、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 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 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 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 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9)势 有如此之势 (优势)其势弱于秦 (势力)(10)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是故燕虽小国而

    8、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 (1) 连词,表承接。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而秦兵又至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 连词,表并列。二败而三胜2之(1) 结构助词,的。破灭之道也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3) 定语后置的标志。苟以天下之大(4) 代词。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的诸侯”)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3以(1) 介词,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洎

    9、牧以谗诛(2) 介词,凭借。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3) 连词,表结果,相当于“而”,才/以致。以有尺寸之地以趋于亡(4) 介词,把。举以予人(5) 介词,用。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为(1) 动词。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为国者(治理)(2) 表被动。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其(1) 代词,它。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其势弱于秦(指六国)(2) 代词,他们的。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6则(1) 连词,就。小则获邑,大则得城(2) 连词,那么。则秦国之所大欲7与(1) 动词。亲附、亲近与赢而不助五国也(2) 介词,跟

    10、,同,表比较的对象。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和,同,表并列。六国与秦皆诸侯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2省略句(1)举(之)以(之)予人(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省主语“子孙”)(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3倒装句(1)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2)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3)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定语后置)4被动句(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

    11、)四、成语如弃草芥:芥,小草。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抱薪救火: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六国论小测试一 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洎(j)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n)奉之弥(m)繁B.弊在赂(l)秦弃之如草芥(ji)率(l)赂秦耶C.暴(p)霜露 革灭殆(di)尽之际小则获邑(y)D.胜负之数(sh) 思厥(ju)先祖父与(y)嬴而不助五国也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可谓智力孤危然后得一夕安寝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12、百倍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 B. C. D.提示:“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答案:C3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城之破也,妇孺不存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 B. C. D.提示:被打破,被攻克;攻克;解除,破解;被攻占,被攻克;攻克,攻破。答案:B4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

    13、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答案:D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破灭之道也(规律) 率赂秦耶(全都)固不在战矣(所以) 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诸侯之所亡(灭亡) 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A. B. C. D.提示: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答案:A6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C.不赂者以赂

    14、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大欲提示:A项,表顺承/转折;C项,因为/用;D项,表列举/那么。答案:B7.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 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 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 A. B. C.D.答案:C8.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答案:B9.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

    15、项是( ) 思厥先祖父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 B C D答案:C10下列各组句中加粗字的意思与所给例句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此言得之B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D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答案:B11下列各句中“与”字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与嬴而不助王国也C则与斗卮酒 D失其所与,不知答案:BD12为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选择义项“暴”的常用义:a凶暴,暴虐 b损

    16、害,糟蹋 c显露,暴露 d晒A暴霜露,斩荆棘( ) B暴秦之欲无厌( )C暴殄天物( ) D虽有校暴,不复挺者( )“或”的常用义:a或者 b有的,有的人也许,或许 d若,倘若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C或此或彼,必居其一( ) D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答案:c a b d c b a b13下列加粗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B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C孔子登泰山而小鲁 D项伯杀人,臣活之答案:C1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B六国论和过秦论的“论”

    17、都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C苏洵的嘉祐集之“嘉祐”二字取自苏洵的书斋名。 D六国论的中心句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15.六国论选自_的_,他的儿子_、_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 ”。 答案:苏洵、嘉祐集权书、苏辙、苏轼、三苏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 ,两个分论点是:一、 ;二、 。答案: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17.作者从六国破灭而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 。答案: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8翻译(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

    18、下咽也。译: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译: 答案:(1)译: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2)译: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创新能力训练】下边的短文选自苏辙的同名论著六国论,在见解与风格上,与其父互有同异,读后请作回答。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

    19、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9.两篇六国论都论及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表现在哪里? 答案:.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苏辙则认为山东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互相残杀,从而导致了最后的灭亡。20.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 答案: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显然有超越前人之处。21.给下边加点词选择正确解释,用“”表示。(1)若此可以应夫无穷。(你这样、 象这样、 如果这样)(2)以二国委秦。(舍弃、委托、对付)(3)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同“倘”、抵挡、面临)(4)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献出生命、家庭成份或个人来历、挺身而出)答案:(1)如果这样。(2)对付。(3)面临。(4)挺身而出。9


    注意事项

    本文(《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教师版.doc)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