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初中历史新课标骨干教师培训班讲义.docx

    • 资源ID:6081241       资源大小:32.62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初中历史新课标骨干教师培训班讲义.docx

    1、初中历史新课标骨干教师培训班讲义初中历史新课标骨干教师培训班讲义(中国古代史部分)惠州学院政法系 安贞元历史新课标情况介绍历史新课标培训,主要应该集中这向个问题上:第一,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第二,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第三,内容标准方面需要注意处理的一些问题;第四,教学方法的改革;第五,新课标对教师的新要求;第六,学习新课标、了解新课标,研究新课标。历史新课标对于我们都是一件新的事物。现在我们大家齐聚在一起,共同研究和学习新课标,有许多问题需要弄清楚。可能这些问题不同的人们发表过许多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对于我们讨论的问题无疑都十分重要;今天,我也想就有关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抛砖引玉

    2、,与大家共同讨论。一、为什么要搞新课标?不仅是历史,中学所有的课程都在进行课改,可以说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教学改革。自1905年袁世凯等倡议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以来,已经进行过许多次教育改革,这次是此种类型的教育改革的最新一次。回顾历次教学改革,都是在巨烈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进行的。晚清时期、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时期、建国以后、文化在革命时期、改革开放的今天。辛亥革命前后,是学习西方建立近代教育体系,设立近代学制;民国时期确立适应国民党统治的学制;建国后学制改革,建立适应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的学制;改革开放时期的现在,要建立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呢?Untitled Document中国近现

    3、代学校教育及学制沿革.htm(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对于时代背景,我们教历史的,最清楚了。因为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个问题,因为我经常要讲述历史发展的过程。历史长河是由一个一个历史阶段组成的,就像人类社会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一样。由这一个历史过渡另外一个历史阶段,不是偶然的。总有它的原因,这个原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背景。尽管现在新课标在讲述历史时有了很大改变,但是这只是描述历史的方法和角度有了改变,但是,历史本身却没有变化,也不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历史背景还是历史背景。那么,我们所要说的这个时代背景是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点,经济上,已经由过去贫穷的中国,变成一个相对强

    4、大的中国,世界贸易量成为世界第三,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进入所谓小康水平;第二,在政治上,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代替,原先清一色的公有制由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第三,在思想理论上,由原先的一种思想理论指导,演进到邓小平理论阶段,再到“三个代表”重要阶段;第四,在法制和民主问题上,已经开始由人治向法制方向发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国家宪法就重大问题进行修改:“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十二条 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第十三

    5、条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第三十三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五,在科学文化上,互联网文化突破了任何人为的屏障,将人们内心的愿望和要求发挥到极致。第六,教育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教育、民办教育齐头并进;计划招生、自主招生同时存在;国内学校和国外学校一起发展,教育的大一统已经开始打破了。因此,旧的教育体制的危机也产生了。网上许多关于教育改革、教育危机的谈论:(1)中国教育改革的三大败笔

    6、_中国文学前线.htm(2)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htm第七,教育对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不再是严峻的政治环境薰淘的一代,他们是在思想解放、观念解放、行为解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接受的思想文化已经大大地与国际接轨了,即包括学生,也包括年青一代的教师。第八,精英教育已经变成素质教育。总之,我们原来使用的教材所面对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那时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现在不仅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了。因此,学生和一些教师于教材的内容,越来越越多的批评和反感,内在的矛盾越来越多,差不多已经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教材,因此,就要用新的教材来

    7、实现教学过程和方法的一系列改革。(二)新时代要求建立什么样的新课标?当然,我们主要说历史新课标。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探讨一个问题:每一个国家的公民,都很自然地热爱自己的国家。这种爱国情感普遍存在,无论是哪个民族或哪个国家。这就有一个问题:爱国情感是怎样产生的?是与生俱来?还后天培养的?这个问题的意思是说,爱国主义是不是主要通过理论说教培养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第二个问题,道德水平是不是通过理论说教培养的?回答也应该是否定的。第三个问题,我们要教学生的东西,可以不可以去否定现实生活和用眼睛观察的结果?回答也是否定的。第四个问题,假如我们事先排除任何主观的设定,我们能不能通过教育让那些少年

    8、们懂得那些科学的、深刻的理论?回答也是否定的。我们过去的历史教科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去做事实做不到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改。二、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中国古代部分止)解读(一)全文浏览0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国家课程标准专辑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1前言.htm0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国家课程标准专辑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2课程标准.htm0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国家课程标准专辑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3内容标准.htm0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国家课程标准专辑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4实施建议.htm(二)几个特点1、将历史课改为“历史与社会”,也就是将教学目标从学习历史

    9、知识并从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修正为从认知社会入手,培养合格公民。有了爱国主义精神不一定就是合格公民,但是如果是一个合格公民,必然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不然就不是合格贫民。教学目标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2、从认知社会的现在与过去(历史部分),到认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到成为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知识和素养,知识结构更加开放,抛弃了过去那种相对狭隘的认识观。在知识点的选择方面,更加理性、更加客观、更加全面,不再去涉及那种只有专家研究者才关注的问题,不再涉及那些为了说明某种政治观点而特意编排的内容;不再为了意识形态的原因故意夸大某些内容。3、从目标和方法上否定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所谓“君子

    10、动口不动手”(“注重理论、轻视实践”)的陈词滥调,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师的实验教学手段。4、目前,这种教学标准,和现行的应试教育现状还是相矛盾的,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的。(三)具体内容解读第一部分 前言当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同时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也日益明显。怎样在改革开放的同时保持和发展我们民族文化的传统,就成为基础教育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各学科在不断分化的基础上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形成了跨学科研究的综合性趋势。本课程强调人文精神和历史感,力图以综合的视野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联系国内外

    11、不断变化的现实,整合历史、人文地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领域的知识,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地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为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每个学生都应认识中华民族及整个人类社会的现实与历史,都应参与社会生活,形成社会责任感。本课程旨在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的能力,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主要讲了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在改革开放的同时保持和发展我们民族文化的传统。第二,以综合的视野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为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第三,

    12、每个学生都应认识中华民族及整个人类社会的现实与历史,都应参与社会生活,形成社会责任感。 关于 一、课程性质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其价值在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课程性质:公民教育、综合文科课程;三大特点:第一,人文性,强调以人类历史和人的社会生活作为学习与探究的领域,关注学生的需要与体验。 人文性 本课程以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为学习与探究的领域,关注学生的需要与体验,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强调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与情感教育,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13、价值观。强调人文性的含义:其一,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教育,这一点,标准里都已经有了标准;其二,更重要,是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这一点在我们国家的学校里,还是比较缺乏的。即用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素质,达到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所谓“人文性”的含义:什么是人文性?辞海的解释是,“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出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是相对“天文”而言的,人文是教化天下的。凡是人类的各种文化都可以用“人文”涵盖。它包含思想性、情感性,也包容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

    14、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一词,源自西方,也可称作“人文主义”。它是西方哲学在两千多年探索一些不可解问题的过程中,培育起来的一种精神,包含三个元素,即人性,主要精神就是尊重人,尤其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理性,以科学的意义来说,人是有思想有头脑的,能够思考真理,追求真理;超越性,以宗教的意义来说,人是有灵魂的,可以追问、追求生命的意义。从某方面而言,它叙述了人们在探索未知世界过程中,不因前路迷茫而退却,追求真理,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 第二,综合性。综合性 本课程从学生的经

    15、验和发展需要出发,对多门学科进行综合,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帮助学生获得对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的整体性认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学生的体验和需要出发,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关联性、整体性、开放性。以书本为线索,不囿以书本为范围,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发挥主动探究的空间,主动体验的空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和培养。这是新标准的一大特色。综合性要求,给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我们:其一,观念要改变,过去只念一本书,可以教多少年,现在不行了。其二,尽管将我们单一的结构丰富起来,成为多学科的相结合的综合知识结构。其三,使我们教学方法适应综合性结构的要求。我们的知识结构是否是多学

    16、科的?如果不是多学科的,那我们将怎样进行这门课的教学?如果上这样,出路只有一条,不是被解聘,就是走老路。因为老路是自己最熟悉的路,是可以马上就走的路。估计,即使实施了新课标,这也是大多数教师可能要走的路。因此,我们必须从头学习。这也是新课标教师必须进行培训的原因。主要的不是知识培训,而是改变观念。第三,实践性。实践性 本课程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就是提倡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实践,不是种田做工,而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环节,提倡学习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在学习过程的实践活

    17、动也就是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亲身实践,那教师干什么?其一,教师就要熟悉实践、指导实践、总结实践。其二,教师要改变过去的那种满堂灌的习惯方法;没有了满堂灌,教师要学习的东西更多、要做的事更多,教好的难度也就更大。 关于二、基本理念在基本理念上,基本上是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全面否定应试教育的基本要求。有四个要点:第一,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 本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社会性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如果是应试教育,无法面向全

    18、体学生。现在的应试教育的最大的弊端,就是从根本上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只面向部分突出的学生,而将大部分一般的学生推向主流教育体制之外。造成教育资源向小部分人集中,造成许多教育的不公平,使教育对大部分青年来说,是失败的。当然,在这里的面向全体学生,还只是在教学层面上,还不是在管理层面上,更不是在体制层面上。即使在教学层面上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也是一种进步。但是这种进步的重担更多地落在教师身上。在没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管理和体制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先转移过来。这是我们作为教师的一种历史责任。如何面向全体学生?首先是宽容。不要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达到优秀生的标准,容忍有些学生或者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一

    19、般或者不好,容忍学生身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就像容忍自己身上的缺点一样。其次是关注每一个学生。教师一个关注的眼神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有了宽容才能关注每一个学生。再次,要设身处地为学生一生着想,要为他们一生的生活做好准备,这就所谓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不要仅仅把升学率变成自己的工作成绩。事实上现在许多人把升学率看成自己的成绩了,而不把它看成事关学生一生前途的事。应试教育出人才,素质教育出不出人才?实际上更出人才,素质提高了,更能成就大事。第二,培养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素养 本课程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感以及对自然、生命、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

    20、汲取历史智慧,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养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什么叫人文素养?就具备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也可以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素质。因为一般意义上的素质实际上其内涵就是人文素养。“打铁先得本身硬”。能否实现这个基本理念,关键还是教师的人文素质如何。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教师要具备人广博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做一个有素质教师,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同时,既然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理念,那就很自然成为新时期教师职业的职业标准。现在,没有这样一个标准,就不是一个好教师;以后,达不到这样的标准,很有可能就不能成为一名教师。

    21、就像广东人讲普通话一样。以前,普通话说不好,只是影响到上课讲不好,现在,普通话讲不好,就不能当教师了。以前是一个要求,现在成了标准。第三,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力图加强学生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鼓励教师开发和利用当地和本校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动态地观察、体验社会生活,学会综合地理解和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奠定基础。手脑并用,勤于思考,勤于动手,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是人的能力的基本展现。我们国家现在最缺的是创新人才。创新实现的唯一途径是实践。所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事关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可以说事关国家和民族

    22、前途和未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就不能再做自命清高的书呆子。对于教材标准中要求做的社会实践环节,都应该实施,不应该以种种理由省略。有时候,条件具备可以进行实践教学,也有的时候,正是没有条件,才给教师留下了自己和学生一起动手的好机会。前提还是思想观念问题,教师自己愿意还是不愿意?领导支持还是不支持?如果校长还是应试教育的思路,那留给教师发挥自己创造性的空间就不会多。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克服。第四,鼓励探究性学习。 鼓励探究式学习 本课程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索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所谓

    23、探究性学习,就是教师将问题论证过程展示给学生,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就不能再是满堂灌。因此,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一定是积极、主动的,教师的指导一定要到位。举一个例子:当我们要检查学生学习时,要学习回答问题,是否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原先都是教师向学习提问,能否改变一下,改为由学习提问,学生自己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对教师的要求自然就很高了。其实,更主要的是教师的心态要端正,不要以为教师永远都比学生高明,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教师没有学生高明。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正将探究性学习进行下去,教师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正因为如此,能否实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是衡量一位教师水

    24、平的重要标尺。探究性学习方式本质上是与应试教育背道而驰。因为既然是探究性的,它就不能强调答案的唯一性,而是认可答案的多种可能性。只有承认答案的多种可能性,探究性学习才能进行下去。所以,应试教育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强调标准、统一,因此,很自然地不会鼓励探究性学习。第五,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 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 本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力求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倡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就是注重过程,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的。这和鼓励探究性学习方式一样,都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一般情况下,就培养人才而言,过程比结果还重要。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

    25、、思想品德等,都是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考试结果只不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点而已。过分看重结果(如应试教育一样),势必轻视过程,轻视才能、品德的逐渐养成,这就很容易使许多可造之材错过机会,客观上增加了产生废品的可能。提倡发展过程性教学评价,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使学生全面发展,使全体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关于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公民教育的需要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点,以现实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作为学习和探究的领域。青少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获得一些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实践技能。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的进程两个领域进行探究,有助于公民素质的培养和文化认同的形

    26、成。社会和历史是相互联系的两个领域,一方面现实社会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目前的社会活动也在推动着历史发展的进程。 在内容标准中,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探究分设三个学习主题:“我们在社会中成长”,“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探究由“中国历史与文化”和“世界历史与文化”两个学习主题构成。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强调社会探究方法和技能的培养。为此,标准设置了方法和技能学习的具体要求。方法和技能学习应贯穿本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因为对任何一个主题的探究都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能。在呈现方式上,标准

    27、力求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贴近现实生活,强调学生自身的观察、感受和体验。教学内容不是按照学科体系的逻辑加以展开,而是在学科知识和方法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的整合。内容标准的许多要求是开放的和过程性的,活动建议不是硬性规定,而是为教师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启示。 第一,培养目标:以公民教育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一个目标,两种标准(素养和技能)。一个目标:培养合格公民。两个标准:人文素养标准和社会实践技能标准。第一个标准,人文素养;通过“我们的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进程”两个领域的探究,培养公民素养,形成文化认同。第二个标准,社会实践技能。通过探究性学习方法的要求和设置,实现这一目标。这些方

    28、法和技能的设置和具体要求,是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度重视,切实执行。第二,基本内容:以现实生活和人类历史作为学习和探究的领域。两个板块:现实生活和人类历史。关于现实生活,有三个主题:(1)“我们在社会中成长”:自我、家庭、学校、社区、传媒;(2)“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政治、经济、文化;(3)“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发展。关于人类文明进程,有两个部分:(1)中国历史与文化;(2)世界历史与文化。第三,实现设计思路的途径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贴近现实生活强调学生自身的观察、感受和体验。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关于一、总目标本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

    29、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第一,合格公民;第二,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人文素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第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四,什么叫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通过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养成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等。关于二、分类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热爱社会主义,培育集体主义意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珍惜生命价值,形成自尊、自信、尊重他人、合作、进取、乐

    30、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注重社会实践,增强历史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领会现代社会尊重人权的意义,增强民主和法制观念。 关心祖国和人类的命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开放的世界意识。 (二)技能、能力 发展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能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学会收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和历史材料的方法和技能。 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 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 (三)知识 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学习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和途径。 学习与区域发展相关的知识,认

    31、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了解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中国和世界文明的主要成果,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了解近现代中国人民奋斗的曲折历程和取得的重要成就,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 特点:1、价值观、技能和能力、知识三者之中,将知识放在第三位,反映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不同;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明确提出情感态度问题,从情感态度入手,进而达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目的。关于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主要特点:第一,六个专题,四个有关社会的内容,二个是历史的内容,一个是社会探究技术和方法。社会内容重于历史内容;这种比例与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是相称的。第二,在社会内容的安排中,有突出的特色,即首先认识自我,然后是家庭、学校、社社区,最后是传媒。这个安排可以明显看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修养道路的轨迹:“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论其内容如何,这样安排修身的顺序,是有道理的。其一,修身的起点自己,因此,必须从自己做起;其二,修身应该从小开始,不是等到成长了再讲,因此,从小开始时,首先对他最有影响的是家庭,其次是学校、社区(社会)。这样安排符合认识的规律。第三,首先了解社会的状况,在了解社会的状态中同时也了解了社会的基本规则,认识了社会也就认识社会的基本规则,这是培养合格公民的最有效的途径


    注意事项

    本文(初中历史新课标骨干教师培训班讲义.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