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16号教案.docx

    • 资源ID:6077301       资源大小:41.31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16号教案.docx

    1、16号教案祭欧阳文忠公文教学思想:高三阶段的选修教材教学,应力争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意识,形成有体系的口头及书面的表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和感恩之情,了解本文曲折传达思念追慕之情的写法。2.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3.通过本文与祭石曼卿文的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探究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由教材文本分析生发同类型文本的比较阅读,诵读、探究、教师引导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的人性美,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与感恩之情。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了解欧阳修的“言”的特点。难点:本文与祭石曼

    2、卿文的比较阅读。学情分析:高三现阶段的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分析能力相对较强,但综合概括能力相对还比较薄弱。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学流程:学程一.课前预习 1通过重点句子的翻译对祭欧阳文忠公文和祭石曼卿文两文进行初步的了解,适当存疑。(课前独立完成)2利用工具书,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学程二:预习检查学生对存疑进行提问,其他同学和教师解答。学程三:文本研读分析文章的构思脉络。学程四:迁移阅读1 将文章中学生所提炼的“言”的特点具体应用到祭石曼卿文中。2 针对祭欧阳文忠公文和祭石曼卿文两文,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阅读。学程五:布置作业 将比较阅读的结果形成书面表达。板书设计:

    3、颂评价人生境界言 德 功直抒敬仰之情教学过程:一 导入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和王安石的关系是非常特殊的。欧阳修对王安石有提携之恩,王安石曾经对友人曾巩说:“非欧公无足以知我。”1070年,王安石升任为宰相积极推进新法,这一年王安石49岁,而欧阳修63岁。63岁的欧阳修于青州上疏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并指出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在革新变法过程中,因政治见解不同,两人存在矛盾。两年后,也就是1072年,欧阳修去世,曾巩、苏轼、苏辙等人都有祭文,而后人有人认为,欧阳公祭文,当此为第一。问:同学们课前都做过预习,以你对文章的现有了解,你能不能用一个字(或一个

    4、词)概括文章的内容重点。 (颂 板书)以此我们也能看出王安石博大的胸襟。二 预习检查问:同学们课前对文章做了初步的翻译,在字词句上有没有什么问题?(学生自主提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引导)重点突出(句式和重要实虚词):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 而其谁与归 以其公议之是非 无贤不肖三 文本探讨(一)探讨一:结合全文,谈谈本文的构思脉络。(提问一)(请一个学生读课文,并请学生思考构思脉络)评价人生境界概括多方面成就直抒敬仰之情 (板书一三部分)1. 推崇欧公文学成就2. 赞颂欧公道德人格3. 肯定欧公政治作为(提问二)学生回答中提问: 第一三部分采用何种表达方式?(第一部分议论,第

    5、三部分直接抒情)教师问:一个人在生前表现卓越,那么死后人们会用什么词来表达对他功绩的崇敬?(提醒: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何谓不朽?永不磨灭 自古以来什么人才能在死后被称为不朽?知识链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次是树立言论。能做到这样,虽然年代久远,也不会废弃,这叫做三不朽。)解释1:为人处事,首先要做的是树立自己的道德风范,并且感染给其他人,使所有的人都跟着你向善。然后才是立功,救国家民族于危难,挽狂澜于即倒。最后才是写书立言,讲自己的言行,自己对事情的理解积累写成书流传下去。解释二:立

    6、德指树立道德,即提高道德修养,给人们树立道德方面的榜样。立功的意思是为人民做了好事,立了大功。立言,就是以救世之心著书立说。对照这个标准,看看欧阳修是否能都达到不朽?推崇欧公文学成就言赞颂欧公道德人格德肯定欧公政治作为功(板书三点)(提问三)问:一个伟大的不朽之人就这样故去了,理应悲痛,但王安石却在第一段中说“亦又何悲”,为什么?(提示)一代名臣逝世,悲痛自不必言,又何悲:一是开导众人,消释自己的哀情;二是回避悲,才能把重点放在“颂”上。(提问四)问:既然说“又何悲”,作者是不是真的就脱开“悲”字,冷静地写祭文呢?(找出原文)1.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

    7、心之所向慕而瞻依!2.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在文末采用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这是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自然反应。(二)探讨二:了解了文章的构思脉络,我们接下来对欧阳修的“言”,也就是文学成就作进一步探讨?(提问一) (齐读第二段)思考问题:欧阳修文章的文风和四个特点。文风:豪健俊伟,怪巧瑰琦(课件展示)具体表现: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内力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外显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抒情性(婉约)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议论性(豪放)在课后练习中有一篇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我们结合此文来看看这

    8、些特点的评价是否恰当,这些文风特点在祭石曼卿文有没有能够有所体现?(链接介绍石曼卿,请学生朗读,从第二段开始,教师讲解第一段)(提问二)(在治平四年七月某日,具官欧阳修,谨派尚书都省令史李旸前往太清,以清酒和各种佳肴做祭品,在亡友曼卿的墓前设祭,并写一篇祭文来吊祭:)对故友去世26年仍然不忘,对其情感真挚,念其人如在眼前,“犹能仿佛子之平生”,这是文章的精魂,是内心明亮、精神丰富的外显;亡友墓凄凉景象,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抒情性的表现情之悲怆(齐读第三段)议论有力,以点到面,议论性德表现理之慨叹通篇围绕一个“情”字,三呼三叹,抒发情感既有一泻千里之气势,又有理性压抑之张力,更上升至对世故人情、

    9、感怀身世之分析,将赞颂、哀思、痛悼、感怀之情之理层层深入,井然有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强求统一)同学们现在对两篇文章的内容都比较熟悉了,那么我们更进一步,来看探讨三。(三)探讨三:有人说,王安石写祭欧阳文忠公文是模仿、借鉴了本文的写法。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学生35分钟讨论,发散思维,探讨为主,不求统一,注意语言组织)教师总结:链接:诗者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模仿的三个层次)字:文章语言。意:题材内容。以他人之事,引发我之事;以他人之情,引发我之情。气:作者的个人气质、精神禀赋、人格力量体现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精神品质。王安石如有模仿,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祭文

    10、的惯有体例,二是不妨理解为王安石用欧阳修最著名的一片祭文祭石曼卿文的写法来祭奠欧阳修,这本身就是对亦师亦友的欧阳修最好的纪念。四 布置作业时间有限,课后选择一点整理形成书面作业。要求:如同意模仿,找出文本支撑,不同意,分点阐明理由。教学后记:唐宋八大家散文属于高三选修教材,很多学校都选择放弃它而提前进入一轮复习。从学生长远的语文素养和高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来看,这本教材还是不能放弃的。关键是如何用好。高三的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应对高考的实虚词和句式检查已有一定能力。所以,可把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放在课前预习中,以翻译的形式来实现。课上可设置一定量的预习检查。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对某些字

    11、词句还是有疑问的,但整体理解没有多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对探究能力的培养。针对目前高考的热点“行文思路”和“探究”设置的三道问答在实际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探究题一主要落实在行文思路,学生思维清晰,能准确判断思路,但总结概括会遇到一些障碍,表达不够到位。探究题二、三主要落实在思维的延展,第二题题重在一点,第三题重在全面,不求统一的答案,但求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使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得以进行思维的训练。从教学过程来看,整体达成还算不错,学生发言积极,回答质量相对较好,但也有一些问题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一是课前预习量相对较大,因有两篇文章的对比训练,预习时间相对较长;二是文中的“颂”到底是分

    12、为言、德、功三个部分,还是分为作文与做官两个部分,还要进一步商榷;三是学生对文章的“气”这一比较虚化的概念不易掌握,在作业中大多自动回避。翻译:靠人的努力能够完成的事情,还不一定能够实现,何况天道不可揣测,谁又能够把它揣测到呢!先生生时,已经闻名于当代;先生死后,又有著作流传于后世。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可以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悲伤的呢!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才气,高远的见识,来辅佐学问的精粹深邃,因此充实在文章里,表现于议论中,就能豪迈雄伟,精巧奇特。蕴藏在心胸中的伟力,浩大有如江水的积储;发为文章,明亮有如日月的光辉。清亮幽雅的韵调,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的突然来到;雄伟宏广的文辞,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的奔

    13、驰。世上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唉!先生做官四十年来,一次次升官降职,调出调进,使人感到这世上道路的崎岖不平。虽然举步惟艰,颠沛流离,但终究没有埋没无闻,其原因在于是非自有公论。既使被压制了,但最后还会再起用,于是就名闻全国了。先生果敢刚正的气节,一直到晚年也没有衰退。在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他考虑身后的大事时说,像先生这样的大才,可以把决定国家安危的大事相委托。等到后来发出计谋,从容指挥,果断迎立皇上即位,真可说是千年难遇一回的关键时刻啊。功成名就了,却不居有功而主动退隐,从出任官职,到归家隐居,可以说,这样高尚的品德决不会随着草木同朽,而一定长留在

    14、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滨永不消散。现在全国上下无论是不是贤人,都在痛哭流涕,更何况朝中的士大夫同僚,长期交游往来的像我这样的人,失去又是我一向衷心仰慕的师长呢!啊!事物兴盛衰废的规律,从古以来就是如此,而临风伥想,往事不能忘怀,就是因为,从此再也见不到先生了,我将还能和谁在一起呢?指导西风颂是雪莱的名作,比起一般的抒情短诗,它的篇幅较长,加之诗中的场景不断变换,意象也十分密集,阅读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所以讲解时要注意抓住诗歌的展开线索。这首诗是在佛罗伦萨附近阿诺河畔的一片树林里构思的,雪莱自己曾解释了它的缘起:“那一天,孕育着一场暴风雨的暖和而又令人振奋的大风集合着常常倾泻下滂沱秋雨

    15、的云霭。不出所料,雨从日落下起,狂风暴雨里夹带着冰雹,并且伴有阿尔卑斯山南地区所特有的气势宏伟的电闪雷鸣。”书写暴雨来临之际大自然的伟力,成为该诗的起点。第一节,写狂暴的西风如何摧枯拉朽,将落叶扫尽,又将种子吹入土地,等到春天的到来。诗中有两处可能不易理解,需要做一点解释:“有翼的种子”,指的是那些靠风力传播到远方的种子;“碧空的姊妹”,是指春天清新的东风,诗人将东风称为西风的姊妹,为了表明二者之间的联系。在这一节中,诗人运用了色彩对比的手法,在描写西风扫荡的秋天时,“黄的,黑的,灰的,红的像患肺痨”一句,渲染出树叶凋零时一片色彩斑斓的衰落景象,而“鬼魅”“巫师”“疫疠”“死尸”“黑暗的冬床”

    16、等词汇、意象的出现,更突出了一种万物肃杀的气氛。但当写到“春天”来临,语言的色彩又趋于柔和、明媚“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诗人不愧是用“色”的高手,在这几行诗中大自然由枯到荣的变化过程,被形象地呈现。最后,诗人将无处不在的西风命名为“破坏者兼保护者”,这里包含了一种特定的认识,西风既是旧世界的破坏者又创造了新的世界,这正是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辨证规律。第二节,视角拉向了高空,写西风怎样吹破了乌云,形成了暴风雨。这一节是全诗中想像最为奇异、瑰丽的一部分。在一开始,被风吹散的流云,被比喻成大地上的枯叶,在第一节与第二节之间,由此形成了自然的转换,混乱、撕扯、纠缠等词的使用,也强化了一种动荡的感觉,

    17、破碎的云朵也像落叶那样,正在挣脱那些看不见的“枝干”。在下面的诗行中,诗人运用了一个更为大胆的想像,将飘落在空中的云气,比喻成“狂女的飘扬的头发”。所谓“狂女”,原文是“Maenad”,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在古代的绘画中,她有着怒发披散的形象。狂怒的形象,四散的长发,恰恰准确地表现了乱云飞渡的自然奇景,也暗示出大自然的神秘和危险。在这一节中,还要注意的一点是,诗人的想像虽然大胆,但事实上也遵循了一些科学常识,如暴雨的形成,来自水气的蒸腾、凝结,伴随着云层之中“电”的作用等。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不仅拥有丰富的情感和想像,他对物理、化学、电学等自然科学,也有极大的兴趣,在这首诗中,对自然

    18、伟力的赞颂是与对自然的认识结合在一起的。第三节,视角从高空回到了海洋,写西风唤醒了海洋,也让海底的植物战栗不安。在形容西风到来之前海洋的平静的时候,诗人设想“它曾经昏睡了一整个夏天”,而且在梦中它还见到了“古老的宫殿和楼阁”,读者似乎能看到楼阁的倒影在澄澈的海水中,如何荡漾形成一片波光潋滟的美景。随后,大海也似乎有了人格,在西风到来的时候主动劈开了自己,暴露出了深藏在海底的植物。这一段描写十分奇异,似乎完全出自诗人恢弘的想像,然而也符合了某种自然的规律。据说,海洋、河流、湖泊底部的水生植物,也像陆地植物一样,对季节的改变有相同的反应,因而西风的到来当然对它们也会产生影响。上面三节写的是西风纵横

    19、于天地之间,第四节回到了诗人自己,他呼唤西风将“我”带走,像树叶、浮云、水波一样,不羁地、自由地浮游于世界。为了表现西风的速度和“我”心情的迫切,诗人使用了一连串相同的句式“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假如我是能和你飞跑的云雾”,“假如我分有你的脉搏”,“假如我能像在少年时,凌风而舞”形成一种铿锵、飞扬的节奏,“当我是水波、树叶、浮云”一句,更是模拟出西风的不断激荡。后面的第五节,这种语言的气势愈发强劲,诗人改用一系列祈愿的句式,表达了要与西风合为一体的决心和勇气。最后出现的那句著名格言,则以反问句的形式出现,而且好像是直接对着读者发问,仿佛西风刹住了脚步,诗歌的内涵一下子变得无比隽永。从大

    20、地、天空到海洋,再到“我”,在人与自然之间,诗人纵横驰骋地展开了想像,将自然现象、科学观念、宇宙的认识、生命的激情,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诗人扩大的心灵世界。在描绘西风的形象之外,诗人也多用感叹词与重叠的句式,特别在前三节都以“哦,你听”来结尾,使五个诗节,虽可独立成篇,但相互连缀,正像在天空中自由舒卷的西风一般,一气呵成。西风颂关于此诗的主题,与上面讲过的老虎一样,也有不同的解释。通常的说法,是将这首诗的写作与当时英国工人阶级的运动相联系,雪莱借对西风的描绘表达了对摧枯拉朽之革命力量的赞颂。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此诗的内涵更为复杂,不一定要从政治层面解释,季节轮换之中一种不可抗拒的大自然力量,一

    21、种自然中蕴涵的破坏与创造的激情,或许这才是诗人赞颂的对象。教学建议一、预习指导西风颂是雪莱抒情诗中的名篇,但篇幅较长,意象密集,头绪似乎有些纷乱,先让学生各自默读此诗,再大声诵读,尝试把握诗歌展开的线索。二、作品解读1.介绍此诗的一些背景,包括诗人情况、历史条件、写作缘起等,为更好地理解作品作铺垫。2.这虽是一首抒情诗歌,但上天入地,空间、场景不断变化,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先让学生分头朗诵诗歌的各节,再细致讲授各节的内容,把握住诗歌展开的内在线索。3.为了表现西风摧枯拉朽的力量,以及天空、大地、海洋之间自然的奇观,诗人使用了大量新奇的比喻和鲜明的意象,让学生挑出相关的段落,分析诗人想像力的瑰

    22、丽之处。4.此诗的句式和用词非常有特点,多用重叠、复沓的句式,以及充满力度的动词,铿锵激昂,在语言的节奏上就体现了西风的强劲,要着重分析这些用句、用词的特点。5.关于这首诗,一般的解释是认为它表达了一种对革命力量的赞颂,但在此之外,还要为学生讲解诗人的自然观,在衰败与繁华的循环中,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得以展现。三、扩展与比较1.西风颂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在抒发强烈情感的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想像,境界阔大,组织学生讨论:它与我们一般熟悉的抒情诗歌有什么不同?2.这首诗在歌颂西风的同时,也描绘了很多自然的现象,其中包含了不少科学的因素,让学生找出相关段落,思考科学的知识经过诗人的想像,如何也有了“

    23、诗意”。参考资料读雪莱的西风颂(袁可嘉)1819年10月20日午后,雪莱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近郊的卡斯辛丛林中散步。他沿着阿诺河走去,疾劲的秋风横扫落叶的景象使他激动。他想到苦难重重的祖国,他也想到一年半前被迫离开祖国的个人身世。英国某些报刊对他的诬蔑攻击还在耳中响着。诗人不禁感叹祖国和自己都深深陷在反动政府一手制造的苦难中了;他愤慨,他迫切需要借用一个有巨大威力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一个革命者的愤怒。眼前这一阵西风来得正巧:这不正是他所寻求的艺术形象吗?借西风横扫落叶的威势来比喻革命力量清除反动政权;借西风吹送种子来比喻革命思想的传播,寄托诗人对于未来的希望这就是西风颂中歌咏西风是“破坏者兼保护者”这

    24、个主题思想的两个方面。经过几天的酝酿,雪莱进一步以西风自比,以西风比喻一切革命诗人和诗歌,大力阐发了诗人和诗歌的双重作用:破坏旧的,催生新的,这就更加丰富了这首著名抒情诗歌的进步内容。当然由于时代和世界观的限制,雪莱的革命思想基本上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还带有抽象和虚幻的性质。这样看来,为了确切掌握西风颂的主题意义,了解一下当时英国的处境和雪莱的生活、思想,就不是什么多余的事了。这里,简明的历史背景知识显然能够帮助我们欣赏具体的文学作品。1815年英国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缔结和约以后,经济恐慌立刻席卷全国。原来依靠战争维持的许多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市场萧条,物价昂贵。当时的英国政府一

    25、方面用通货膨胀的自杀政策来维持残局,一方面采取血腥的镇压手段来对付工厂、农民的示威行动。其中与这个时期雪莱的诗歌创作有直接联系的是“彼得卢惨案”。1819年8月16日,英国国内的急进派和工人在曼彻斯特的圣彼得广场举行八万人的群众大会,要求政府改革国会,取消目的在于维持高昂粮价的谷物法。英国政府派遣骑兵进行镇压,当场有11人死亡,伤者多达400余人。消息传到意大利,引起雪莱的强烈反应。他在给友人里厄的信中写道:“暴风雨一般的忿怒还在我心中沸腾。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全国对这血腥杀人的罪行将作何种答复必须行动了。但做什么呢?这一点我还不很清楚。”英国政府对工人群众的残酷镇压使雪莱这一时期的政治诗歌变得

    26、特别锋利、尖锐。诗人在给英国人民的歌中号召人民“铸造武器,拿起来保卫自己”。一八一九年的英国一诗对英国的政治、法律、宗教、军队进行了全面的讽刺。1817年英国的统治阶级通过御用法官之手,剥夺了雪莱抚养已经离婚的第一个妻子海丽特所生孩子的权利,这给了雪莱极大的刺激。为了预防反动政府对自己第二个妻子玛丽的子女再下毒手,雪莱全家再一次离开祖国,迁居意大利,从此再也不回英国了。不幸他们所携带的孩子不久又染病死去。这时期雪莱心中的悲愤是难以形容的。正是这种国难家仇所激发的强烈愤慨,使诗人在西风颂中怒吼: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有如鬼魅碰上了巫师,纷纷逃避:西风颂开篇

    27、恰当地借秋风扫落叶的威势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愤怒和清扫旧势力的决心。雪莱是一个革命乐观主义者,他不仅看到西风席卷落叶的破坏威力,而且也看到它吹送种子的建设作用。西风颂全诗贯穿着这个又矛盾又统一的主题思想。第一节开门见山把它点明了,这就为后面几节诗的发展提供了中心线索,更为诗篇结尾的著名预言:“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啊,春日怎能遥远?”伏下一笔,使预言获得落实的基础。西风的威武形象贯串全诗,起着决定作用。但各节又有和西风相联系的辅助形象,以扩大艺术效果。与全诗主题思想的两个方面呼应,第一节中既写到秋之呼吸的西风,也写到春天“碧空的姊妹”(即春风);既写到鬼魅似的落叶,也写到“像羊群一样,觅食空

    28、中”的春天的嫩芽;诗人既用“重染疫疠”等字眼来咒诅垂死的秋叶,也瞻望春天“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对现实的鞭挞和对未来的幻想也即是对西风破坏旧的、催生新的双重作用的讴歌主题思想中这两个部分通过并列对比的描写,不断地在交叉中发展。西风颂的第二节除了继续描写为“濒死的一年”唱出了葬歌的西风的威力以外,还从上节枯叶的形象联想到天上的流云。狂风席卷流云和横扫落叶本来异曲同工,这里的联系既密切又自然。这么一联系,诗的意境随之扩大:我们的视线从地面移到空中。这里吸引我们注意的,仍是西风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流云所将带来的雷电、风暴,革命的风暴:那是你的浑然之气,从它会涌出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哦,你听:

    29、西风颂的前三节都是以“哦,你听”结束的,只是第一节的措辞略有不同。雪莱要我们听的当然不仅是劲急的风声,而且是发自诗人衷心的革命号角。我们知道,雪莱对于革命采用暴力的问题始终摇摆不定,成为他一生思想中的重要缺点,只是在1819年英国工人运动高涨的情势下,他才明确地指出了暴力的必要性。尽管某些西方资产阶级评论家还持不同意见(如1956年出版的雪莱在工作中一书的作者),西风颂对于暴力的歌颂是确定无疑的。雪莱明白地说:“啊,但愿你给予我狂暴的精神!奋勇者啊,让我们合一!”(第五节)也正是这一点,使西风颂明显地超过雪莱大部分抒情诗的思想高度。前两节里,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上天入地,到第三节诗人引导我们进入

    30、海洋。地中海的惊涛骇浪成为突出的辅助形象,正如枯叶、流云分别是第一、二节的辅助形象。雪莱着力描绘被秋风唤醒的波涛汹涌的蓝色地中海。西风的威力进一步得到了渲染:大西洋的海水为西风让路,“向两边劈开”;深植渊底的草木被西风“吓得发青”,“一边颤栗,一边自动萎缩”。到此为止,雪莱抒写了西风横扫落叶、席卷流云、掀起波涛三种自然现象。读者固然也感到诗人寄托在西风这个形象之中的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明确点出西风与自己的关系还在第四、五节。第四节是本诗结构上的转折点:开始向诗人的主观方向发展。“唉,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假如我是能和你飞跑的云雾,/是一个波浪,和你的威力同喘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雪莱在引

    31、导“我”进入诗篇的时候仍然重复运用了前三节中的辅助形象。这个巧妙的重复总结了上文,启引了下文,使全诗结构立刻严密起来,而且使描写对象的转变从西风到诗人来得妥贴而自然。这里雪莱的意思当然不是贬低自己为西风扫除的对象,而是希望获得和西风一样的威力,起到和西风一样的作用。他说“这被岁月的重轭所制伏的生命/原是和你一样的:骄傲、轻捷而不驯”。西风颂最后一节,雪莱表示了希望获得“狂暴的精神”以后,深刻而简明地指出了诗人和诗歌的社会使命。诗歌应当像西风一样,促成新世界的诞生,向人间播送“火星”,像预言的喇叭与第一节春天的喇叭相呼应“把昏睡的大地唤醒”。这正是雪莱作为革命浪漫主义诗人所一贯强调的东西。他在没有完成的长篇论文诗辩中指出:诗人首先应当是战士,社会的立法者,生活的导师。西风颂的主题思想经过上述发展以后,最后以出色地表现了雪莱革命乐观主义的预言结束:“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啊,春日怎能遥远?”不少读者背得出这句名言;它所以深入人心,固然由于它本身所含有的巨大的思想意义,同时也由于它出现在全诗的末尾,非常恰当有力地总结了历经曲折的思想情绪。假如它在开篇就出现,效果就会大为削弱。从这个巧妙的安排上,我们也可以领略到雪莱优秀的诗歌艺术。雪莱的抒情诗有两大类:一类以鲜明的政


    注意事项

    本文(16号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