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探究.docx

    • 资源ID:6017965       资源大小:120.25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探究.docx

    1、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探究 2016届 分类号: 单位代码 :1045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探究 以临沂市第四实验小学(朱夏校区)为例姓 名 学 号 201411920346 年 级 2014级 专 业 小学教育 系(院) 教育学院 指导教师 2015年 月 日目 录摘 要 1Abstract 1引 言 2一、课堂问题行为界定 3(一)概念界定 3(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 3二、研究方法与程序 4(一)研究方法 4(二)研究工具 4(三)研究对象 4(四)研究程序 4三、研究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5(一)观察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5(二)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概括性

    2、原因分析 7(三)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具体原因分析 8四、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10(一)调整教学方式 10(二)建立课堂规则 11(三)强化良好行为 11(四)使用非言语信号 11(五)培养良好习惯 12(六)密切家校联系 12结 语 12参 考 文 献 13附 录 14谢 辞 15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探究 以临沂市第四实验小学(朱夏校区)为例摘 要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长期并广泛存在的问题,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会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对课堂问题行为高度重视。 本研究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对问题行为和课堂问题行为的作概念界定,并介绍课堂问题行为的

    3、分类;第二部分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观察、访谈并收集资料;第三部分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找出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包括学生、教师和家庭因素;第四部分根据原因提出六条建议:调整教学方式、建立课堂规则、强化良好行为、使用非言语信号、培养良好习惯和密切家校联系。希望本研究能为教师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提供帮助。关键词: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对策AbstractClassroom problem behavior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s a long-term and widespread problem, serious cl

    4、assroom problem behavior can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classroom problem behavior.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defines the problem behavior and classroom problem behavior, and introduc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clas

    5、sroom problem behavior. The second part is to observe and collect data through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document analysis. The third part analyzes and finds out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including students, teachers and family. The fourth part puts forward six suggestions: adjusting teaching mod

    6、e, establishing classroom rules, strengthening good behavior, developing good habits and close family school.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can provide help for teachers to appropriately deal with the problem behavior in class.Key words: first grade,classroom problem behavior, countermeasure引 言当前,学校越来

    7、越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课堂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过程正是通过师生双向互动促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严谨有效的教学组织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但在实际课堂中,学生上课不带课本、讲废话、交头接耳、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甚至与同桌嬉戏、打闹等问题行为随处可见。这些课堂问题行为在小学一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老师往往要在课堂上用很多时间来处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它们严重影响着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目前,关于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与探索越来越多。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国外一些研究者

    8、就开始论述课堂问题行为,他们主要研究了课堂问题行为的内容、类型和管理策略。在我国,已有一些教育著作中涉及到课堂问题行为,有的还将其列为专章进行分析论述。目前对课堂问题行为作了较系统论述的著作有 20 余部,如施良方、崔允漷主编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陈时见著的课堂管理论等。我国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层面,在近几年的硕博论文中开始有研究者进行实证研究。国内外关于课堂问题行为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研究,但基本上都是理论层面的研究,直面当今一线课堂的实践研究比较少,研究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更是少之又少。本研究进入小学一年级学习生活的教室,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获取

    9、学生真实表现和具体课堂问题行为的第一手信息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从中寻找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一、课堂问题行为界定 (一)概念界定 1.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受到各国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但是不同的学者对问题行为的认识是不同的,因此他们对问题行为的界定也就不同。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在 1983 年对问题行为进行了这样的概念界定,“从广义上来看,问题行为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学术用语,它指任何一种可能会引起麻烦的行为(在学校中可以理解为干扰学生或者班级集体有效地发挥各自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带来的麻烦(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按照林格伦对问题行为的

    10、界定,问题行为主要是指那些外显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我国学者孙煜明对儿童的问题行为表述为:“儿童问题行为,是指那阻碍儿童身心健康、影响儿童智能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 综上所述,问题行为就是主要指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那些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妨碍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影响学生智能正常发展的行为。 2.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即发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由于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990 年,邵瑞珍等人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2005 年,张人认为:“课

    11、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违反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使教学活动不能顺利有效进行的行为。” 2011 年,李清季、徐以民认为:“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 本文认为课堂问题行为就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违反纪律、破坏秩序、干扰教学效果的行为。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课堂问题行为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1)根据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Wickman,E.K.)把破坏课堂秩序、不守纪律和不道德等方面的行为归纳为扰乱性问题行为;把退缩、神经过敏等方面的行为归纳为心理问题行为。 奎伊(Qu

    12、ay,H.C.) 等人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三种类型,人格型问题行为经常表现为退缩行为;行为型问题行为往往具有对抗性、攻击性、破坏性;情绪型问题行为通常心事重重,注意不集中的行为中的问题。我国学者孙煜明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的问题行为表现为打骂、推撞、交头接耳、不遵守规定等攻击型问题行为,内向型的问题行为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发呆、胆小害羞等退缩型问题行为。 (2)根据课堂问题行为对课堂的影响程度 心理学家吕静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三种类型。行为不足是指大家所期望出现的行为不经常发生和从未发生,如不举手发言;行为过度是说属于某一类

    13、型的行为所发生的次数过于频繁,如总做小动作;行为不适主要是指大家期望中的行为在被认为不恰当的场合和不合乎情理的情境中产生等,如听课时故意大笑。二、研究方法与程序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文献分析法进行研究。(二)研究工具观察工具:本研究采用观察记录表(见附录1)的形式真实记录学生出现的课堂问题现象;访谈工具:在借鉴前人编写的访谈提纲基础上,对受访者不易回答的题目稍作改动,形成教师访谈提纲(见附录2)和学生访谈提纲(见附录3)(三)研究对象 1.观察对象本研究以教育实习时所在班级即临沂市第四实验小学(朱夏校区)一年级(3)班为对象进行观察,本班级共62人,其中男生30人,女

    14、生32人。 2.访谈对象从本班和本校一年级在职教师中分别选取20名学生和10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其中男、女生各10名;男、女教师各5名。 (四)研究程序 为了保证收集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本研究采用观察记录表的形式,真实记录学生出现的课堂问题现象,课下对这些记录进行更深入的综合分析。在课堂观察之后与研究选取的学生课下进行交流,对他们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行为现象进行访谈。同时,也会在被选取教师的空余时间与他们进行正式或者是非正式的访谈。三、研究结果的统计与分析(一)观察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1.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类型较多 本研究根据八节课的课堂观察记录整理出小学一年级学生常见的课堂问题行为类型及平

    15、均次数,见图1: 图1 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统计图在图1中,做小动作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指,摆弄文具,玩其他物品等;走神就是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出现左顾右盼或发呆等现象;小声说话包括自言自语或者与其他同学小声说话;擅自起立是学生在没有得到教师许可的情况自己站起来;大声喧哗是指大声说话严重影响他人;擅自离开座位是指学生在没有得到教师的许可的情况下自己离开座位;看其他书包括翻看与本节课内容无关的内容或者是看课外书。从图1中可以看出,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较多,其中做小动作、走神、小声说话的出现频率较高。 2.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涉及人数较多 课堂问题行为并不是只出现在某几位学生身上

    16、,而是广泛存在于班级内大部分学生身上,具有普遍性。以下是一节观察记录节选,记录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本节课是在家里的新授课。8:25 上课的预备铃声响了,大部分同学开始往教室走,只有几位同学还在走廊里追逐。8:27 全部同学都坐在教室里,老师走进教室后要求学生把书放在桌子左上角,文具盒放中间准备上课。8:308:35老师要求学生看多媒体课件上呈现的拼音图片,坐在教室最后边的L同学并没有按要求做,而是翻动课本试图找到课件上的内容。当其他同学在拼读词语时,Q同学在用一支铅笔拨弄自己的文具盒大约持续了半分钟,随后起身拿起掉在地上的练习本,然后又跟着其他同学一起读词语。8: 368:40 同桌间在互读

    17、词语,Y同学在用铅笔敲打课本,老师注意到他了,随即面向全班同学说:“小手叠放”旨在提醒他要坐好,但他并没有反应,于是老师叫了他的名字,这时他才把小手叠放在一起专心听讲。8:458:50 老师让同学开火车都词语,当W同学读过词语后,开始左顾右盼,转而又趴在桌子上。开火车读词语结束后,开始有许多同学小声说话,老师说:“1、2”,同学回答:“安静”,随即同学都安静下来。9:009:10 老师让学生观察“上”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班上的X同学拿铅笔动前面同学衣服上的帽子大约持续了一分钟,他前面的同学在与同桌小声说话。下课铃声响了,老师还没有说下课,大部分同学都坐不住了,有的已经从座位上站起来了。

    18、这是一次比较典型的课堂观察记录,这节课堂观察记录充分说明了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涉及人数较多。 3.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时间规律性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时间具有规律性。本研究按每5分钟一段将一节40分钟的课分为8个时间段,具体课堂观察记录如下: 05 分钟:上课铃声刚刚结束,班里比较乱,有交头接耳的,有看课外书的。教师走进教室后大部分学生立即安静下来,但是还有少数学生没有安静。 610 分钟:学生安静、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偶尔有几个学生出现走神、做小动作等问题行为,但是这些学生也能够在教师的及时提醒下回到课堂学习中,这一时间段学生整体表现较好。 1115 分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

    19、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回答问题,但还是偶尔会有几个学生摆弄物品、走神,总体来说这一时间段还是非常有序的。 1620 分钟:学生回答问题时会有同学在其中“捣乱”,而且做小动作的学生增多,还有同学会擅自起立,整理衣服,课堂秩序开始变乱。 2125 分钟:这时段出现问题行为的人数越来越多,有个别同学开始移动自己的座位,发出吱吱的声音,后排的学生开始小声说话,还有学生打瞌睡。 2630 分钟:教师巡视次数增多,部分学生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 3135 分钟:在教师提醒下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有所减少。 3640 分钟:下课时间越来越近,许多学生都无法安心学习,他们有的已经合上课本等待下课了

    20、。为了能清楚地发现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时间规律,本研究将观察记录整理成折线图,如图2: 图2 各时间段小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人数分布图从图2中可以看出,上课的前五分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人数比较多,之后人数有所减少;在第二阶段之后至第五阶段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人数明显增多,第五阶段出现的人数最多;在教师的控制下,第六、七阶段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人数有所减少;下课前的五分钟内,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人数又开始增多。因此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时间规律性。 (二)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的概括性原因分析 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关于“您认为产生课堂问题行为最主要的是学生自身、教师还是家庭的原因?”的访谈,

    21、了解到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情况见图3: 图3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统计图从图3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小学一年级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原因”,同时学生自身认为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因素的百分比(70%)明显高于教师(40%);教师认为小学一年级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之一是“家庭原因”的百分比(30%)明显高于学生(10%);教师认为小学一年级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之一是“其他原因”的百分比(20%)也明显高于学生(5%);教师认为小学一年级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原因”的百分比是(10%)略低于学生(15%)。可以看出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是产生课堂

    22、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教师、家庭和其他方面也是小学一年级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三)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具体原因分析 1.学生因素 (1)自控能力不足 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大致在6-7岁,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注意力方面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很多时候只能注意到自己感兴趣的对象,且注意的持久性稳定性不足,因此他们不能整节课都保持安静,经常会出现课堂上说话、打闹等问题行为。此外,与幼儿期相比,他们的情绪情感有一定发展,但总体上仍不够稳定;意志活动的自觉性、持久性也比较差,通常情况下很难通过自身的自觉行动完成某项特定任务,往往需要教师的帮助。可见由认知水平低、意志力薄弱导致的自控能力不足

    23、是课堂问题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2)缺乏良好习惯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家庭和幼儿园等成长环境的不同,他们形成了不同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很多学生甚至缺乏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例如很多学生不能在上课预备铃响后快速进入教室并保持安静;有的学生课前准备不到位,不能将上课要用到的学习用品提前准备好,总是在需要时再胡乱翻找;有的学生在看到其他同学回答问题出错时会讥笑他们;有的学生不懂得倾听,在同学发言时他中途打断同学或趁机说话。这些不良习惯都会对学生学习造成消极影响,严重时就会形成课堂问题行为。 (3)缺乏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它经常伴

    24、随着个体积极的情绪体验,因而对个体的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学生对学习有兴趣,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不需要教师一味地督促,他们也能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反之,他们就会感到学习是乏味、枯燥的,不愿意参与课堂学习,于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随之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本研究观察过一位经常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观察发现他在语文课上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次数明显多于其他课堂,他坦言:“我最不喜欢语文课了,总是读课文、写生字,真没意思,唉.”可见,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缺乏学习兴趣是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现象的重要原因。 (4)生理障碍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在生理方面的发育障碍(比如在视、

    25、听、说、神经等方面)也会引起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这些生理方面的障碍会干扰学生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出现不专心、走神等问题行为。另外,学生的神经发育较缓慢或者神经功能出现障碍时会引起心理学上的“脑功能轻微失调”,就会出现多动倾向,这就容易使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的现象,最终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本班内就有一位有多动倾向的学生,他在上课时基本不会翻开课本,也不能像其他正常学生一样安静地听讲,他总是忍不住地自言自语、从座位上站起来,甚至在上课时乱跑。由此可见,生理方面的障碍同样会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 2.教师因素 (1)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必须具有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师要在

    26、遵循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学内容难度不当,教学方法枯燥单一,课堂上一味地传授知识,忽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也自然不能始终专心地听讲,因而会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现象。观察发现,现行的小学课堂教学中仍然注重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授,教师拥有对课堂的绝对控制权,多数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较低。很多教师并没有采用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机械呆板,师生之间很少互动,再加上小学生有意注意水平有限,最终会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2)课堂管理方式不当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必定要有恰当的课堂管理作保障。如果教师的课

    27、堂管理方式不恰当就会影响课堂气氛,学生就容易产生课堂问题行为。教师不恰当的课堂管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视而不见,这会放纵学生的“小问题”时间一长就会变成“大问题”;二是教师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大多采用严厉、专断的方式。许多教师往往一发现学生有课堂问题行为就会点名批评,甚至在全班同学面前用很长时间训斥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这不仅不尊重学生,而且也会引发学生的怨恨和抵触情绪;这也许会对这节课发挥作用,但不会根治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甚至造成日后更高频、更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 3.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在孩子的成长中起重要作用。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气氛都会对孩子的学习和行为表现产生影响

    28、。米切尔和谢巴德的研究说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过度和学生在校学校学业成绩较低以及不遵守课堂常规呈显著正相关。通过与教师和学生交流了解到,班级内出现课堂问题行为较多的学生中,他们的家庭环境大多较糟糕。有的家庭中父母经常吵架,甚至离婚,孩子就生活在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里,总会缺少一些关爱;有的家庭里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把孩子交给上一代人照顾,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关心不足;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严厉专断,给孩子施加了太大压力;有的父母自身的言行就不够文明,给孩子作了坏的榜样.这样的家庭环境会给小学生带来不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进而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因此他们会更多地出现课堂问题行为。四、小学一年级课

    29、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小学一年级的课堂问题行为非常普遍,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破环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应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一)调整教学方式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一节课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超过20分钟之后他们可能就会出现打瞌睡、画画、看课外书、与同学说话等课堂问题行为。这时如果老师继续讲课效果自然不好,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在一年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做课中操或唱首儿歌,这样既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又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的兴趣,这种方式远比用语言制止

    30、效果好得多。 总之,在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时,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用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二)建立课堂规则 高效的课堂教学必定要有明确的课堂规则做保障。教师要面对的是几十个天性好动、充满个性的学生,如果没有有效的课堂规则,就很难开展有序的教学活动。 课堂规则应从正面引导,要使学生明确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课堂规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例如,在要求学生拿起课本读课文时,教师说:“课本立”,学生答:“我也立”,表示学生要将课本竖立在桌子上,同时自己也要端正坐姿;在发现学生坐得不端正时,教师说:“腰背”,学生答:“挺直”;在一位同学发言,其他同学没有认真

    31、听时,教师可以说:“倾听”,学生答:“认真”。这样一问一答的形式简洁、明了,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自然也会按要求做。这些课堂常规都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提出来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创建有效的课堂规则,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三)强化良好行为对学生表现出的良好行为要及时强化,以此来控制和减少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表扬是一种强有力的强化方式。减少一般课堂问题行为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表扬学生做出的与想要消除的问题行为相反的正确行为,也就是说,通过表扬正确行为来减少问题行为。假如某个学生上课经常不举手就发言,那么当他举手发言时,教师就应当立即对他进行表扬。此外,表扬其他学生的良好行为也可以促使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表现出类似的良好行为,从而达到消除课堂问题行为的目的。如果课堂上一位同学总是摆弄文具,教师可以表扬他的同桌表现优秀,这样这位同学就会以同桌为榜样约束自己的行为。除表扬外还可通过对表现好的学生伸出大拇指、奖励“小红花”、擦去已有“黑格子”的方式强化良好行为,减少问题行为。 (四)使用非言语信号 大部分课堂问题行为都是一些暂时性的干扰,教师在处理这些行为时,通常只需要


    注意事项

    本文(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探究.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