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4刷子李教案新教材.docx

    • 资源ID:6012660       资源大小:62.53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4刷子李教案新教材.docx

    1、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4刷子李教案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4刷子李教案1.认识“浆、傅”等7个生字,会写“浆、傅”等15个字,会写“粉刷、师傅”等17个词语。2.默读课文,说说刷子李这个人物的特点。3.结合课文描写刷子李和曹小三的语句,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音乐导入:“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很漂亮,刷了房顶又刷墙,刷子飞舞忙,哎呀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2.在我们的印象中,粉刷匠就是那个花了鼻子的小工人,那么冯骥才先生笔下的粉刷匠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与我们之前所了解到的又有何不同?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俗世奇人刷

    2、子李。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2.指名读生字新词。着重指导:白浆(jing)、师傅(fu)、包袱(fu)、蘸(zhn)、发怔(zhng)。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着重分析指导“袱、馅、傻”,并在黑板上示范。(“袱”是左右结构,是“衤”,不要写成“礻”。“馅”右下是“臼”,中间两横不相连,“傻”右上是“囟”,不要写成“白”。)4.作者作品介绍。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是当代著名作家和民间文艺家,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著有啊!俗世奇人雕花烟斗等。他的

    3、作品选取素材的角度新颖,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百味。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全书由18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书中所讲之事,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于天津的民间传说。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刷子李这个人物的特点。(1)刷子李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人。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2)刷子李是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他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刷浆时,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3)

    4、刷子李是一个心思细密的人。在刷浆时,不仅能圆满完成工作,还能细心观察,注意到徒弟的心思变化。2.刷子李有什么绝活?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回答。刷子李的绝活是刷墙。“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3.课文是怎样表现他这一绝活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用“()”勾画,分组进行讨论。(1)请一个小组的成员分别展示出他们的答案。(2)请其他小组成员补充或点评。(3)师点评。(4)将所有相关的句子分类别出示,让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然后让学生总结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体现刷子李的绝活的。点拨要点:刷墙的衣服、刷墙的动作、刷墙的规矩、刷完墙的效果。刷墙的衣服: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

    5、有一个白点。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刷墙的动作: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刷墙的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一天只刷一间屋子;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刷完墙的效果: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5)拓展。如果是你,你会选择跟刷子李一样立下规矩,重质,不

    6、求速度,慢慢地刷;还是会选择跟其他粉刷匠一样,重量,求速度呢?(引导学生积极自由地回答,两者都正确,加以引导应重质量,在当今社会时间也很重要。)四、课堂小结。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刷子李技艺的高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1.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刷子李技艺的高超。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出刷子李技艺的高超的呢?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探讨。思考问题: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与描写人物一组有何异同?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1.语段赏析:画出第5自然段中描写刷子李的语句,小组交流汇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

    7、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这段话写得非常生动。第一句写师傅刷墙的动作;第二句写师傅刷墙的效果。为了说明效果好,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刷墙是一件辛苦的事,而对于刷子李来说却是一件(快乐、轻松、简单)的事。可见刷子李(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技艺高超)。(1)小组讨论得出答案。(2)点评学生的答案。师:我们通过完成第5自然段的阅读,了解到刷子李确实技艺高超,可是他的徒弟曹小三最关心的是什么呢?生: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2.找出描写曹小

    8、三的语句,小组交流汇报。(1)在文中找出所有描写曹小三的句子(可以加上横线),其中描写曹小三心理活动的句子请重点勾画(可以加上波浪线)。 (2)学生先独自阅读,再在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 (3)出示句子,指导朗读: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

    9、瞧,那白点原来是一个小洞!(“居然”“竟然”“奇了”这三个词都表现了曹小三意外的心理活动。)(4)你能简单地概括出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吗?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师小结曹小三心理变化。(半信半疑神圣不可侵犯轰然倒去发怔发傻)3.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1)曹小三这一天跟着师傅所见所闻和传说有出入吗?生齐读第1自然段。刷子李敢立这样的规矩,说明什么?(自信,艺高人胆大)(2)刷子李的自信、高超技艺是怎样来的?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能找到吗?出示:好好学本事吧!能将“好好”换个词来表示吗?(认真、刻苦、老实、乖乖等)(3)描写曹小三有什么作用?对曹小三的描写是侧面描写,能够衬托出刷子李技艺的高超。(烘托或衬托)

    10、4.课件出示: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明白呢。曹小三明白了什么?你又明白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刷子李的特点:技艺高超。2.课文是怎样写出刷子李技艺的高超的?(正面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刷墙的规矩、刷完墙的效果)3.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半信半疑神圣不可侵犯轰然倒去发怔发傻),还有四个“然”相对应,是哪四个词?(果然居然竟然忽然)用这四个词写一段话。4.点明应重视真才实干,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学习与生活,好好学本事的道理。刷子李技艺高超1.由刷子李激发学生对原著的兴趣。对刷子李的形象抱着好奇的心,如条件允许,还可以介绍俗世奇人

    11、中的其他人物,如泥人张等。2.本课着重讲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表现出刷子李技艺的高超,对修辞手法的分析较少,教师在课堂上可引导学生发言并简要分析。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2阅读下文,完成练习。生日 30岁生日,我点燃了53支蜡烛。 妻子边找酒边唠叨:“没听说谁的生日是提前两天过的,害得我啥也来不及准备。”桌上摆着生日蛋糕、朱古力和许多带壳的炒花生,这最后一样是我母亲生前最喜爱的食物。 屋里的电灯灭了,烛光的火苗一齐跳起了“迪斯科”。(a)我的眼睛湿润了。 母亲穿着那件深蓝色夹衣坐在藤椅中,她已经病恹恹的,只有脸上慈爱的神色是儿子每时每刻都能从愁容中分辨出来的。她说:“明天,是你29岁生日,过

    12、不过?”我不忍心让妈妈劳神,她患的是晚期肝癌,唯一需要的是治疗和休养。我说:“妈,这次不过了吧。” 母亲的眼光停滞在我身上,良久又停滞在自己的足尖上。 在母亲病逝立墓碑时,我查阅她的生卒岁月,我吃惊地看到一行字:“生于1934年12月14日。”假如我们也想着给母亲祝寿的话,每年母亲的生日恰好比我的早两天。 我懂了,可是懂得太迟了。母亲在最后的日子里惦记着儿子的生日,何尝不希望儿子关切地问一句,头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她的生日做些表示呢!可是,儿子竟让她带着莫大的遗憾去了 妻子和牧牧笑咧咧地入席就座,一个为我斟酒,一个为我切蛋糕。牧牧举起酒杯,眨眨眼睛,大声说:“爸爸,庆贺你的生日!” (b)我百感

    13、交集 , 本来湿润的眼睛更无法睁开了,我把牧牧抱过来骑在膝上,和他头碰头地说:“今天不是庆贺,是纪念。来,牧牧吹蜡烛。” 牧牧吹一支数一个数,吹到20支就发现了问题:“怎么这么多啊?” 儿子和妻子都看着我,眸子里映出不同色调的烛辉。我对儿子说:“吹吧,吹完了讲个故事给你听。”牧牧吹完了,我当真讲了一个“故事”,还告诉他别学“故事”里的那个人。他听懂没有很难说,但垂头啜泣的妻子肯定是听懂了的。 (1)第、段中有三处暗示了此次生日的特殊,这三处是:_。 (2)联系全文看,标题“生日”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_,_。 【答案】(1)第一处:30岁生日,我点燃了53支蜡烛。第二处:桌面上摆着生日蛋糕、啤酒

    14、、果仁朱古力和许多带壳的炒花生,这最后一样是我母亲生前最喜爱的食物。第三处:没听说谁的生日得提前两天过的,害得我啥也来不及准备。(2)替本文作者过生日;本文作者的母亲过生日 【解析】【分析】(1)考查筛选相关信息。解答时细读第、两个自然段,从中找出答案即可。(2)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联系全文看,标题“生日”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替本文作者过生日,本文作者的母亲过生日。【点评】(1)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2)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伞的故事 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 小时候

    15、,我们村里没有学校,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路途远,最怕遇上雨天。冷不丁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便被浇成“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盼望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通身烧得滚烫滚烫的。娘摸着我的头,眼圈儿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竟不能体谅娘的难处,却说:“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娘沉思良久_最后一字一句地说_买_咱买一把_ 听了娘的话,我半信半疑。那年月家里的生活十分jin nn_,她哪能有钱给我买伞呢?可是,我知道娘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晚上,她早早地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搬,“哐里哐当”,满屋里便都是机声了。这一夜,我枕着机

    16、声入梦。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啊,娘织了一夜布。我悄悄地走到娘跟前,chn du_地喊了一声:“娘!”娘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不自然地笑了笑。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娘,你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 娘笑笑,说:“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娘割了布。从集市上卖布回来,娘一脸喜气。见了我,立即打开了印花bo fu_,喜眉笑目地说:“拿去吧,你要的伞!” 啊,伞!我惊叫着,从娘手里接过伞来。这是一把八角黄油布伞。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欣喜之余,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从此,一把黄油布

    17、伞伴随我,从初中升高中,读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我带着这把伞,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1)写出近义词。半信半疑_体谅_盼望_落伍_喜眉笑目_伴随_沉思_欣喜_(2)把文中的拼音改为词语,并把它们写在拼音后面的横线上。jin nnchn dubo fu_(3)给第三节中空白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娘沉思良久_最后一字一句地说_买_咱买一把_(4)“她哪有钱给我买伞呢?”这句话的意思是_。(5)“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这句话中“黄油布似的脸”说明_。这句话表达了“我”_。(6)给短文

    18、分段。(7)画出文章点明中心的一句话。【答案】(1)将信将疑;谅解;希望;落后;眉开眼笑;跟随;思索;惊喜(2)艰难;颤抖;包袱(3),;:“;!;!”(4)母亲没有钱给我买伞(5)母亲很辛劳;对母亲为了让自己有把伞而熬夜操劳的愧疚(6)第一段:第一节。第二段:从“小时候”到“眼里涌出了泪水”。第三段:最后一节。(7)我带着这把伞,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辨析情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课文。先理解词义再写近义词。其中注意:半信半疑: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所以“半信半疑”的近义词是“将信将疑

    19、”。喜眉笑目:形容高兴得眼睛都在笑。所以“喜眉笑目”的近义词是“眉开眼笑”。(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艰、颤、袱”容易写错。(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娘沉思良久(,)最后一字一句地说(:“)买(!)咱买一把(!”)(4)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此题也可从反问句改陈述句的角度分析。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她哪有钱给我买伞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她没有钱给我买伞。(5)理解含义深刻的句

    20、子:撇开表面意思;找到在文章中的深层的意思。依据课文内容可知这句话中“黄油布似的脸”说明母亲很辛劳。这句话表达了“我”对母亲为了让自己有把伞而熬夜操劳的愧疚(6)考查分段的能力。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第一段:第一节。第二段:从“小时候”到“眼里涌出了泪水”。第三段:最后一节。(7)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句尾:我带着这把伞,仿

    21、佛母亲就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3)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4)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做这道题不难。(5)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6)此题考查分段的能力。(7)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

    22、用。4阅读,回答下面问题。冬阳童年骆驼队伍林海音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

    23、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地,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的心灵中却充

    24、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的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

    25、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21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22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4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贝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1)第段画线句的作

    26、用是_(2)对骆驼挂铃铛的解释,“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3)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_ _A第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B第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C第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折。D第段“屈”、“撅”、“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E第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化。F第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4)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段画线句。

    27、(5)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以分析。(6)“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答案】(1)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突出“我”观察的仔细,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和天真。(2)爸爸认为挂铃铛是骆驼安全的需要,是从实用角度讲的。“我”认为挂铃铛是人的需要,是从情感需求角度讲的。“我”的想法富有情趣,所以更美。(3)C;F(4)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两呼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5)前一部分以孩子的视角

    28、,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的美好;最后三段以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6)“冬阳”在行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与全文都有内在联系。“冬阳”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为全文奠定温暖的基调。这样写足见作者构思之巧。【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从短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1)第段画线句的作用是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突出“我”观察的仔细,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和天真。(2)爸爸认为挂铃铛是骆驼安全的需要,是从实用角度讲的。“我”认为挂铃铛是人的需要,是从情感需求角度讲的。“我”的想法富有情趣,所以更美。(3)第3段中“拉骆驼”所说的实际上否定了“

    29、我”的猜想,前后有转折关系,因此C选项错误。第段虽然写到骆驼的邋遢、难看,但从天气的交代以及“我真想”“轻松的步伐”“清脆”一类词中可以看出“我”对骆驼的感情没什么变化,因此F项也错误。其余的简答题根据意思答出即可,尽量答全面。(4)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两呼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5)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前一部分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的美好;最后三段以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6)“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

    30、却是标题的一部分。“冬阳”在行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与全文都有内在联系。“冬阳”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为全文奠定温暖的基调。这样写足见作者构思之巧。【点评】做好每一个小题,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运用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5高贵的施舍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整条右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母亲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动了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的左手


    注意事项

    本文(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4刷子李教案新教材.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