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下半教师资格初中语文真题及解析资料下载.pdf

    • 资源ID:5978973       资源大小:428.99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下半教师资格初中语文真题及解析资料下载.pdf

    1、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夏衍包身工)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D.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朱自清背影)【答案】DD 项中“聪明过分”是反语,但并没有包含愤激之情,只是作者对自己行为的否定。8.某教研室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围绕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内容”展开研讨,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提高

    2、阅读能力远比情感教育重要得多B.培养学习习惯难以成为课堂关注的内容C.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D.大量讲授写作技巧是写作教学的主要内容。【答案】CA 项,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不能说谁比较重要。B 项,新课标强调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D 项,“大量讲授写作技巧”错误,写作教学应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9.教师自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后,对“阅读教学和评价建议”的相关内容发表一些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阅读教学中要避免使用比喻、排比等知识概念B.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文本

    3、C.文学类文本阅读重在评价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D.略读评价重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答案】BA 项,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这并不意味着“要避免使用比喻、排比等知识概念”。C 项,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D 项,略读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10.某教材在冰心荷叶母亲选文旁边有一句批注:“这里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这段文字属于语文教材的哪一个系统()A.练习系统 B.知识系统

    4、C.助读系统 D.选文系统【答案】C这句批注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因此应是助读系统。11.阅读某教师教学叙事的片段,按要求答题。这一环节的教学既紧扣词语理解,又超脱于词语之外。比如对“喷”和“降落”的分析,就是联系诗中刻画的“滹沱河”整体形象来理解的。从这堂课的教学思路可以看到,我是联系整体来看细节,不是孤立地看。因为诗歌的美首先在整体的浑然天成,对词语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局部的、表层的意思上。此外,我还带着审美体验和感受来理解,把自己的感情融进去,而不是冷漠地作纯技术分析。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理解词语意义应该基于诗歌的整体内容B.揣摩词语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C.品味词

    5、语需要同时关注其本义和语境义D.分析词语基本意义就可以领会诗人情感【答案】DD 项,要领会诗人情感,对词语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基本意义上,同时还要分析词语的象征意和语境义。12.阅读某教师孤独之旅备课笔记的片段,按要求答题。8 月 7 日:下载资料,在网上观看根据课文内容拍摄的电影,对比故事情节的异同。8 月 8 日:研读教材,从中寻找关于本课教学的灵感。8 月 9 日:阅读大量与作者、课文有关的论文资料,做好阅读笔记。8 月 10 日:设计教学简案。这是一篇小说,“文意把握”可以有四种方法:一句话阐释标题:利用课文内容阐释“孤独之旅”的含义;一句话概括课文:孤独之旅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句话品析

    6、课文:我看孤独之旅对“孤独”的描写;一句话评价人物:杜小康是这样一个孩子。最适合我班学生的可能是第二种方法。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电影资源对教师备课没有实质性的作用B.文意把握的具体要求制约了学生的思维C.文意把握的四种方法在教学中难度相当D.学情是备课过程中设计教学方案的依据【答案】DA 项,适当的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B 项,文意把握的具体要求限定了学生的思维,避免了学生的思维跑偏,并没有制约学生的思维。C 项,“难度相当”错误,文意把握的四个方向由易到难,逐层深入。13.阅读苏州园林教学实录的片段,按要求答题。师:我来讲讲分析说明文的方法,

    7、大家看大屏幕。(投影“三步跨栏法”:指出说明方法;分析说明效果;概说对象特征)首先看第一步,了解说明方法,请看大屏幕。(投影“分析范例”: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称。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几句话采用了作比较的方法,鲜明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为了比较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的不同,我给大家找了两张图片来说明。(投影北京园林和苏州园林的图片)把两图放一起就相当于列图表来比较。我们还可以打比方,如果说苏州园林是小家碧玉,那么北京园林就是生:大家闺秀!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体会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的区别,我又采用了列图表和打比方两种

    8、方法。所有的说明方法都是为了更好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下面大家小组合作,从课文中找出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分析范例能帮助学生掌握说明方法的辨别策略B.第一个例子能呈现作比较这一方法的使用效果C.教师在教学中一共总结出两种常见的说明方法D.整体教学过程讲练结合,层次清楚,思路清晰【答案】CC 项,该教师在教学中一共总结出了三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分别为作比较、列图表、打比方。14.阅读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足迹”教学实录的片段,按要求答题。春天是一个诗情画意、充满生机的季节。你们最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春天呢?(学生积极分享:春和景明,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春色满园)师

    9、:听了大家的形容,老师的心情“如沐春风”。(众学生笑)师: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喜欢书写对春天的感受。你们记得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呢?大家来简单赏析。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小草在春雨滋润下刚刚萌发的样子。“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写出柳树在春风中端庄优美的身姿。(学生赏析了很多诗句)师:大家积累的诗句还真不少。诗人喜欢描写春天,画家喜欢描绘春天。下面,你们来做一回诗人,当一次画家。每人画一幅春景,配上喜欢的诗句,一会儿轮流展示。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考查学生的词语积累偏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B.诗歌赏析体现了综合性学习跨学科的教学特点C.教学中插入绘画

    10、干扰了学生对诗句的深入品味D.展示学习成果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答案】DA 项,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考查学生的词语积累没有偏离综合性学习的要求。B 项,诗歌学习仍然是语文学科的学习,没有体现综合性学习跨学科的教学特点。C 项,教学中插入绘画有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15.阅读某教师访谈记录的片段,按要求答题。记者:现在很多学生怕写作文,厌写作文,据我了解,您的学生非常喜欢写作文,那么您是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调动他们写作积极性的?教师:首先,我鼓励学生写生活札记。一开始,我并没有要求他们写

    11、什么内容,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或记短小见闻,或偶发感想。为了打开他们的思路,我特意为生活札记开设了 60 个栏目,如:美丽一瞬、家庭记事、心灵独语、友情传递、读报有感、新闻点击、世事杂谈、人生感悟等。札记交上来,趁热打铁,改完后我又拿到班上讲评。写得好的札记就让作者自己念,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评析。因为是自己同学的作文,具有可比性。于是有些学生就会想:他们所写的那些事我也经历过,为什么我就没想到呢?别人的文笔那么美,我为什么那么差呢?下一次我也要争取念自己的作文。这样,学生从中产生了写作兴趣。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写生活札记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B.开设写

    12、作栏目有助于学生打开写作思路C.作文评改方式突出了教师的中心地位D.作文教学方法符合初中生的写作规律【答案】C“写得好的札记就让作者自己念,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评析”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突出了教师的中心地位”说法错误。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阅读七年级课文济南的冬天两个教学环节,完成第 16 题。环节一:走进济南的冬天1.课堂导入。不管你住在北京,住在伦敦,还是住在热带,住在温带,只要你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你一定会对济南这座城市神往不已,一定会渴望到济南去度过冬天。下面就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济南度过诗意的冬天吧。2.简介老舍。3.你认

    13、为济南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答。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形成共识温晴。4.从各段中找出扣住“温晴”描写的句子,并梳理课文内容。师生共同梳理出如下内容:阳光朗照的山 AAA 摇篮 AAA 暖和安适薄雪覆盖的山 AAA 雪草 AAA 水纹花衣城外远山小村 AAA 水墨画冒着热气的水 AAA 不结冰环节二:万木千山也温情1.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山山水水都在温和晴朗之中。它们也应该有了情感,有了生命的灵动,也应该温情脉脉了,正所谓“万水千山总是情”。找出文中这样的美句,读一读,品一品表达之妙。教师预设如下句子: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

    14、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2.一切景语皆情语,山山水水的温情其实是谁在传达感情?问题16.(1)“环节一”围绕“温晴”梳理课文内容有什么作用?(10 分)(2)教师设计“环节二”的意图有哪些?(10 分)【参考答案】(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15、,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倡“整体感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温晴”是济南的冬天的最主要特点,围绕“温晴”梳理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特点,文章第一段点出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紧接着分写山与水的“温晴”,最后一段总结收束全文。同时环节一也有利于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掌握文章的学习方法。(2)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让学生阅读文章中的美句有利于学生发现美、欣赏美,通过句子了解文章。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是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只有通过对文章句子的细细品

    16、味,体会其中的修辞与表达方式,才能体会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感情,感受其中的魅力。在环节二中,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写山水的美句,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山和水的特点,品味其中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由此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赞美、热爱之情。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习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文章的方法,从而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在品读句子的过程中,也无形之中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 1718 题。奶奶是水也是山奶奶生病了,要上手术台?奶奶的身体一向很硬朗,奶奶的善良像一湖清水,她怎么可能生病,还是恶性的?奶奶把我看得比她的命还重,她要见我。我强忍着哽咽:“奶奶,您没事的

    17、。爸爸说了,为您动手术的是最厉害的医生。”奶奶笑了,奶奶说:“没事的,乖孙女,我还要看着我的乖乖考高中、考大学哩。”奶奶慈爱的眼睛中饱含坚定的神态。手术车的轮子缓缓地碾过长长的过道,手术室挂着窗帘的玻璃门轻轻关上。我对着门喊:“一定!奶奶,一定!”奶奶出手术室时,脸色很苍白,让人觉得割去的不是肉瘤,而是气血,医生说:“手术非常成功,癌细胞没有扩散。剩下的要靠老太太的福气了。”我看见奶奶暂时安好,心里没有那么难过了。她把眼光偏到我这边,轻轻而缓缓地说:“我福大命大,阎王爷只是要我挨一刀呢。”我说:“奶奶,您福大命大,还要陪我上大学哩!”爸爸开始扶奶奶半躺起来,我摇起病床的一端,妈妈开始喂奶奶喝鸡

    18、汤。奶奶就说:我乖孙上初三辛苦,留给她喝,养脑筋。”我接过汤碗说:“奶奶,我一口,您一口,好不好?”奶奶听话地张开了嘴。在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去接奶奶回家。奶奶吃惊地望着我说“你怎么来了,不眈搁学习?我都可以走了!你看,你看”我搀住奶奶的胳膊:“奶奶,今天星期天。”奶奶高兴地笑了:“瞧我,天天躺在病房里,就是吵着要回家,也不知道什么日子了,难怪你爸前两天不肯办出院手续哟,是等星期天我孙女来呀。”奶奶的身体越来越好了。她在家里又开始忙碌起来,爸爸妈妈怎么也劝不住她,有时厌繁了,她就脸一沉:“你们是不是要我闲出个病来,生命在于运动嘛!”问题17.请从第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段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

    19、正。(8分)(1)错别字:“眈搁”的“眈”应为“耽”,“厌繁”的“繁”应为“烦”。(2)病句:“奶奶慈爱的眼睛中饱含坚定的神态”改为“奶奶的眼睛中饱含着慈爱与坚定”。18.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12 分)【参考答案】缺点:该作文文不对题,题目是“奶奶是水也是山”,这里的“水”和“山”指的是“奶奶”的慈爱与坚定,但文中却只说了“奶奶”在生病之后治疗疾病的前后,与文题不符。建议:文章应突出“奶奶”如何慈爱,如何坚定,要详略得当,逻辑清晰,避免过多的赘述。加入适当的感情描写,深入体现文章内涵。注重细节的描写,以小见大,从奶奶的神态、动作、语言方面凸显出“奶奶是水也是山”的主题

    20、。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三小题,第 19 题 20 分,第 20 题 20 分,第 21 题 25分,共 65 分)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 1921 题。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

    21、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二、仔细品味下面一段文字,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种景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三、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单元介绍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

    22、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学生情况八年级,班级人数 40 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 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问题19.从“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的角度,写出你对小石潭记教学的认识,不少于 200 字。(20 分)【参考答案】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他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小石潭记采用移步换形的手法,观察入微,

    23、描摹细致,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而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20.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1)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增强语感。了解作者及文体,

    24、积累文言词语,包括一些生字和一些常用词。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及艺术风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并学以致用。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学会鉴赏情致化的景物描写。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引导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景物,从平凡中发现美,从而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2)确定依据: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身临其境。因此教读本文应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意境,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学

    25、习文章以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逐步提高鉴赏山水游记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要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充分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小石潭记中包含了多种表达方法,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21.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

    26、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5 分)【参考答案】一、赏读课文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闻水声,如鸣珮环”(明写)“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珮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写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仅是石的冰凉,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

    27、境。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3.文中的“动”与“静”游鱼的“佁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作者形容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

    28、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5.文中的“景”与“情”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方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


    注意事项

    本文(下半教师资格初中语文真题及解析资料下载.pdf)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