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有生命的物体.docx

    • 资源ID:5957135       资源大小:42.82KB        全文页数:4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有生命的物体.docx

    1、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有生命的物体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课 有生命的物体第一课时 动物怎样生活教学目标:1通过直接接触有生命的物体,加深对有生命物体的理解,初步建立、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2经历对一种动物较全面的动态观察过程。教学重难点:观察动物的生活,包括生活的基本需要、生活环境、繁殖方式、生长阶段和运动行为。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鸽、龟、青蛙、鱼、蜻蜓等动物图片;学生准备各小组的观察记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回顾观察过的动物。1、引导学生回顾以往观察过的动物,目的是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新的观察内容。2、让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自己最了解的一种动物,教师做好记录,为

    2、后面归纳做准备。3、引导学生将所说的内容归纳到课文所列的8项内容范围之内。4、在回顾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察任务:分小组选择一种动物进行观察,进行收集和整理。第二部分:观察和查阅资料的内容。分小组对选定的一种动物进行班级交流,适时展示收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它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各个部分是什么样的?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有哪些基本生活需要?这种动物的食物是什么?从哪里获得食物?怎样吃食物?它也排泄废物吗?这种动物的生长发育经历了哪些过程?这种动物怎样繁殖后代?这种动物怎样运动?这种动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反应?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自评和相互评价。板书设计:动物怎样生活它的身体分为哪几部

    3、分,各个部分是什么样的?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有哪些基本生活需要?这种动物的食物是什么?从哪里获得食物?怎样吃食物?它也排泄废物吗?这种动物的生长发育经历了哪些过程?这种动物怎样繁殖后代?这种动物怎样运动?这种动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反应?第二课时 行行色色的动物一、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内容通过对行行色色的动物进行分类,以便于了解和辨别。试图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分类。大家都找到了和6种动物相似的动物。“怎样相似”是一个比较的过程,此时应要求学生用他们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获得的知识去识别这种动物。并在讨论的基础上整理和总结每一类动物的主要特点。找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一个整合的两节课学习的过程。都

    4、要行行色色的动物有许多种、许多类、它们有那些共同特点呢?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方法,还是先让学生说,然后按照教材上列举的几个方面加以归纳并在表格中填写。二、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世界上的动物不仅身体构造不同,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也不同;常见的6类动物是: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类、爬行类和两栖类。(该目标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多样的生物的2.1、2.2、2.3中。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小组形式讨论、整理、总结6种动物的主要特点。能通过合作形式整理总结出动物的共同特征。提高小组分工、整理信息的能力。(该目标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认识科学探究”的1.1、1.7和“表达交流”的8.2、8.3中)。3、情感态

    5、度与价值观增强小组的合作、自主探究的精神。能对照科学的研究成果修正、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该目标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对待科学学习”的1.5、1.6中)三、教学准备1、教学用的6种典型动物的图片以及马、羊、兔、鸟、鸡、蟾蜍、鱼、蛇、蜥蜴、蝴蝶、蚂蚁、鳖等动物的标本或图片。2、小组的信息记录整理单。3、“常见的6种动物分类”的资料。四、教学过程1、找相似的动物。通过对“动物怎样生活”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6种常见动物的特点,但世界上的动物行行色色,种类繁多,怎样才能更好的辨别和了解世界上的动物呢?我们可以根据“世界上的动物不仅身体构造不同,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也不同”来对它们

    6、进行分类。如何分类呢?(1)出示猫、鸽子、甲鱼、青蛙、金鱼、蜻蜓6种动物的图片或标本。(2)出示一些与这6类动物同类的动物图片或标本。(3)让学生做比较,找到与帽、鸽子等6种动物相似的动物。并将它们的特点联系起来。(4)让学生把找出的相似的动物名称填写在表格中。教师先让同学们独立思考一会,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来分析。2、交流和讨论在学生小组合作对动物进行分析类的基础上,组织交流。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表记录全班学生找出的与猫等6种动物相似的所有的动物。这既给学生一种尊重感,也有利于开展后面的讨论交流活动。针对学生的分类情况,组织讨论:对于表中的内容,大家的看法一致吗?对于不一致的同学,由学生分别陈述理

    7、由。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问题可以先存疑,将其罗列出来。此时,教师不要做出权威性结论。教师可以接着提出:看法一致的这些动物,你们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初步抽象出共同特征,记录在表格中,组织汇报,并把这6类动物的共同特征一般不会和动物学上的概念一致,而且有些方面的特点可能并不重要,或不是这一类动物的共同特点,此时,教师一定不要作“权威”性的发言,先不给学生们作判断。接下来,可以让学生们运用自己概括出的动物的共同特征来分析看法不一致的动物。如果看法达成一致则列入表格,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教师则提供进一步的资料(主要是形体特征和行为方面的),进一步抽象6类动物的共同特征,而且可以试着为

    8、每类动物命名。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了解6类动物共同特征后,教师可以问“我们的看法与科学家的分类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并提供科学家的分类依据和命名方法,让学生对照资料看自己找出的共同特点是否全面准确,哪些方面需要修改和补充。“还有哪些动物和这6类动物都不相似?蜗牛是哪类动物呢?”6类动物并不能包括自然界的所有动物,如蜗牛是软体动物,就不属于动物中的任何一类。3、找动物的共同特点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行行色色的动物有许多种,许多类,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再让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并简要记录在黑板上。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把所概括的动物的共同特点,整理成几个方面,填写在记录表中。有必要的话,教师可以进

    9、行适当的总结。五、总结与拓展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与讨论,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想法?2、通过今天的学习,世界上的动物有好多种,不可能一种一种去学习,所以,以后要学会运用我们今天的知识,给动物分类,就简单多了。第三课时 植物怎样生存一、设计思路这一课时主要围绕“植物是依靠什么生存的?植物的养料是什么?”这一中心进行课时教学。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可通过“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分析海尔蒙实验得出结论认识植物养料制造”这样的方式进行教案设计。二、教学目标1、了解海尔蒙实验,经历对植物养料的探究过程。2、知道植物的生存主要来源于养料的制造,养料是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的。3、认识植物叶上的气孔,知道气孔

    10、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4、培养学生不懈的探究精神。三、 重难点重点:植物的养料是什么?难点:植物怎样自己制造养料。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器材准备一盆绿色植物、植物光合作用挂图、绿色植物的叶、显微镜教学过程(一) 引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棵植物,长的漂亮吗?你知道它是靠什么生存的?那植物生存所需的养料又是什么?从哪里来?(二) 讨论:学生进行各种猜测1、小组讨论、猜测“植物生长的养料是什么?”2、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猜测思考。学生可能认为水、土壤等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养料。如:“我们知道植物生长离不开水,可能水是植物的养料。植物的根长在土壤里,那植物的养料可能从土壤里获得。

    11、”(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测1、能不能通过实验来证明你们的猜测?学生设计实验。2、学生汇报实验设计情况。(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四)、了解海尔蒙实验1、老师这儿也设计了一个实验,它是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所做的实验,我们把它叫海尔蒙的实验。海尔蒙是第一个研究植物是从什么地方获得养料的人。2、请学生阅读海尔蒙的实验。3、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请学生讲解。 海尔蒙是怎样猜测的? 他的实验是怎样做的? 实验证明了什么? 海尔蒙又怎样作了进一步的猜测?这个结论正确吗?(五)、了解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1、植物的养料到底是从哪里来的?经过科学家多年的观察研究,我们终于知道了,它是植物自己

    12、制造的。2、学生阅读课文关于养料制造的教材内容。3、交流。 植物怎样制造养料? 植物制造养料所需的空气和制造的氧气是怎样进出的?4、利用显微镜认识气孔。(六)、了解植物与环境、人类之间的关系植物释放的氧气,能为我们带来清新的空气,又能美化我们的环境等。第四课时 植物的根和茎【设计思路】根据教材分析发现本册教材中植物的根和茎这一课主要侧重于对植物根和茎的作用的研究,而非对根和茎其它方面如:分类、形态、功能性的研究。教材以“植物制造养料所需要的水和土壤中的养分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设问为导入,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回答,提出这个问题的真正目的是要求学生想办法证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同样第二部分对于

    13、茎的作用,其目的也是引导学生想出一个方法来显示茎可以把水和养分输送到叶子和植物的其他它部分。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围绕这两个实验来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 证明植物依靠根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实验,实际有两种不同的证明策略。一种是证明用肯定句陈述的假设,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是依靠植物的根吸收到植物体内的”,我们称为“证明法”,一种是证明用否定句陈述的假设,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并不是依靠植物的根吸收到植物体内的”,我们称为“证伪法”。事实上,即便把植物的根切除,植物一样能靠茎吸收水分。那么植物为什么要依靠根吸收水分呢?应该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我们真的去追问自己,我们将会自行得到答案

    14、。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出现的证明方法不是“证伪法”。2教学中我们将避免“证伪法”,因为学生的基础可能不够,但是如果学生真的出现这样的假设,老师们一定要注意,不能把这个“皮球”没收或放在一边,可以将“皮球”抛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释或解决。3. 教学活动中的时间安排可适当调节, 有些活动可安排在课外进行。【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依靠根来吸收水分和养料;2、知道植物的茎能输送水分和养料;3、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的实验;4、能通过小组讨论出植物吸收水分的改进方案;5、能按照教材提示的方式进行实验活动;6、经历对问题不断深入探究的过程。【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根和茎的

    15、作用实验证明2、教学难点:证明实验的设计【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供小组研究的材料:多种多样的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食用油;滴管;剪刀;两个装有不同颜色的水杯。【教学过程】(一)、引入:1、师问: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怎样生存,你们知道了植物是怎样生存了吗?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分和养料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达到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呢?引导学生作出解释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养料,茎把水分和养料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2、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出示事先准备的多种多样带根和茎的植物,让学生观察归纳: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二)、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

    16、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1、师提出研究问题: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和养料吗?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2、组织学生讨论和提出种种初步的方案;3、交流和指导:(1)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为什么?(2)用什么样的容器装水能容易的看到实验的现象?(3)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有没有减少?(4)怎样保证试管中的水不散发(蒸发)到空气中去?有什么办法?(5)你预测试管中的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4、学生制作实验装置,并放置在阳光照射的地方。5、教师出示已经提前做的实验结果,让学生得到植物用根吸收水分和养料的结论。6、交流:根在植物的生长中还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三)、设计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1、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茎的实

    17、物或图片。2、说说植物的茎有哪些作用?3、交流:有什么证据或方法可以证明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4、阅读教材中验证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的实验。5、小组讨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6、教师出示实验装置,并让某学生进行操作。7、预测:植物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四)、课外拓展1、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进一步实验和观察。2、集和阅读各种植物的资料,带少儿植物图册一类的书,为后续的学习做准备。第五课时 行行色色的植物【设计思路】在以上学期种植凤仙花经历的基础上,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并通过讨论、查资料、实验等方法对植物的基本生存需要的探究,了解植物间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寻找和概括植物的共同特点。【教学目标

    18、】1、通过对植物特征的探索,概括并知道植物有生长变化能力,能自己制造养料,需要空气、水、土壤中的养料和阳光等相同之处。2、通过对植物特征的探索,知道植物之的一些异同点,感知植物世界存在的多样性,增强继续探究植物世界的兴趣。3、经历对叶蒸腾作用进行探究认识的过程。【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植物世界的多样性,了解植物的共同特点。2、难点:能运用查资料、小组协作等方法探究植物的多样性。【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师生各自收集一些植物的资料,至少一盆事先套上透明塑料袋的植物及一个事先套上透明塑料袋的有土壤无植物花盆。【教学过程】1、谈话引入:(1)、教师出示一张凤仙花的照片,设问:你知道凤仙花

    19、哪些情况?(2)、学生发表见解。2、了解植物间的异同点(植物的多样性):(1)、教师谈话:我们除了凤仙花还知道哪些植物?(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植物的名称。(3)、教师补充出示一些植物的实物和图片。(4)、教师设问:刚才我们能在这些植物与凤仙花间找到哪些相同之处呢?(5)、学生小组讨论研究。(6)、学生交流,师生归纳并对下列几点进行研讨:具有相似的生长过程(种子芽花苗开花结果)。具有相似的身体构造。(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都能繁殖。都需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7)、从学生上述的交流中过渡或直接设问:植物间具有许多的相同之处,它们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8)、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师生

    20、归纳。3、叶的蒸腾作用实验。(1)、教师谈话:植物外形虽形形色色,但它们的基本构造及功能都差不多,还记得根和茎有作用吗?(2)、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3)、教师设问:谁知道植物的叶有会有什么作用?(4)、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估计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叶能光合作用)(5)、追问:叶在光合作用时,还有其它什么功能呢?(6)、出示事先套上透明塑料袋的植物,让学生观察塑料袋上的水珠,设问:你有什么问题与想法吗?(7)、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与想法供同学讨论。注意引导以下几点: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和植物有什么关系?这样的蒸腾有何作用?4、小结:(1)、说说形形色色的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2)、完成教材

    21、P11表格。 第六课时 动物和植物教学目标1知道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没有生命的物体叫非生物;2知道人类是生物,有与其他生物相类似的特点和需要;3能通过讨论归纳出生物的特征;4能区分和判断什么是生物,什么是非生物。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各种物体的图片教学活动过程1复习引入。出示各种植物的图片,回忆植物的共同特点,在圆圈中填写;出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回忆动物的共同特点,在圆圈中填写;2寻找动植物之间的不同点。小组讨论动植物之间的不同点;汇报交流;3寻找动植物之间的相同点。小组讨论并填写动植物之间的相同点;观察动植物的相同点,说说还有没有其他的相同点;根据动植物的共同点,给它们取一个共同的名字生物。说说常

    22、见的周围的生物。4非生物的概念。说说周围有哪些物体不是生物?非生物具有什么特点?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属于非生物。5运用概念。出示各种物体图片,说说这些物体属于“生物”还是“非生物”,为什么?出示一些能产生认知冲突的物体:火(现象)、计算机、人等。教师讲解:人类是生物,有与其他生物相类似的特点和需要。讨论:人与其他生物相比,在哪些地方更为突出?讨论: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第2课 溶解第一课时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23、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教学过程】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24、。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二、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3.

    25、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二课时 怎样加快溶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26、: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1、玻璃杯2、热水和冷水、糖块3、食盐1、勺子1、水槽1。【教学过程】一、哪一个溶解的快。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

    27、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3.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6.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1)小组讨论:怎

    28、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第三课时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

    29、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教学准备】演示实验用: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分组实验材料:食盐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1、盛50ml水的烧杯1、水槽1、天平1。【教学过程】一、引入问题3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

    30、?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4.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50ml水来做实验。(在课题一杯后加上50ml)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20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 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建议用以下形式表达研究计划)研究计划一、 研究的问题 50ml水能溶解几勺食盐?二、 准备的材料1、 一杯50ml的水。2、 一小袋盐。3、 小塑料勺、筷子、记录纸。三、 研究的方法1、 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2、 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难以溶解为止。3、 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四、 研究结果我们发现:50毫升的水能溶解 勺食盐,即 克食盐。5.关键性提问:(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1.一勺盐怎么算?(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2.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呢?(等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3.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


    注意事项

    本文(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有生命的物体.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