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文档格式.docx

    • 资源ID:5943533       资源大小:41.72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文档格式.docx

    1、8、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隋,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见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续编一。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虽然各种工匠有技能才艺的人,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现在的读书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贪玩而荒费时日,因此百事无成,这都是由于志向未能立定罢了。所以立志做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了;立志做贤人,就可成为贤人了。志向没有立定,就好象没有舵木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逃,最后又到什幺地方为止呢?9、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2、意志不坚强,智慧就不会有高境界;说话不诚信,做事就不会有好结果。10、 智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徐干:中论.治学)学习以立志为主,资质是次要的。学习,不怕资质不够好,而应忧虑的是不能立志。 学习的人有亿兆之多,而能成功的却没有几个,所以君子学习必先立定志向11、 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气轻则虚而为盈,约而为泰,亡而为有,以未知为已知,未学为已学。(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见张载集,第287页)12、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人惰于进道,无自得达,自非成德君子必勉勉,至

    3、从心所欲不逾矩方可放下,德薄者终学不成也。经学理窟.义理(下,见张载集,第273页)假如一个人对于学习没有兴趣,那么他(她)则很难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人要学 有所成,就要有远大志向并专心 致志地学习。13、 志立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日盛,成乎富有;志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盖言学者德业之始终,一以志为大小久暂之区量。故大学教人,必以知止为始,孔子之圣,唯志学之异于人也。(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五)14、 少年立志要远大,持身要紧严。立志不高,则溺于流俗;持身不严,则入于匪辟。初学备忘录(上),见杨园先生集卷三十六。少年要有远大的志向,要严于律己,志向不高就会迷失在俗世,不严于律己,就

    4、会落入流言蜚语中15、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礼记.大学)百姓所喜欢的就大力提倡,百姓所厌恶的就予以抵制,这才是百姓的父母官应该做的行为啊!16、 凡欲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辩。今所学果为何事?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陆九渊:语录(下),见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70页)17、 少年之日,先要识得人之贤否,事之善恶,言之是非,则心术自能向正,虽离父母师傅,亦可不至于邪慝矣。谚语:知好恶。此其实也。初学备忘录(上),见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六。18、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丘:论语.公治长)起初我对一个人,听了

    5、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动;现在我对一个人,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实际行动。19、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轲:孟子.告子(下)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20、 善恶要知,更要断。知一善,则断然为之。知一恶,则断然去之。庶乎善日积而恶远也。(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理欲)对于善恶,不仅仅要能够分辨,还要有断然为之的决心。

    6、知道这件事是善的,就要果断去做;知道这是坏的,就坚决舍弃不做。(这样)几乎就是善行越积越多,而而恶一天天被改掉。2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说的就是真正的大丈夫。:22、 今求善者寡,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墨子.公孟)现在的世道,一心向善的人太少了,如果不是努力的去说服别人,人们就不知道(要向善)这个道理。23、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孔丘:论语.述而)互相提问 学生非

    7、常疑惑 说一起进步 不能放弃 只是有的人为难我们前进 宁可和他纠缠 也不随波逐流24、 责善,朋友知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惑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教条示龙场诸生,见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续编一)2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6、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看见德行好或有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

    8、见没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27、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睱责人。转习录,见王阳明全集卷三)28、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善言则拜。孟子.公孙丑(上)。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禹,听到善言,就拜谢。29、 人之患,在不知其非不知其过而已。所贵乎学者,在致其知,改其过。与罗章夫,见陆九渊集卷十四,第185页)30、 迁善惧其不及,改过恶其有余。中论.虚道) 跟从好人好事唯恐达不到,改正恶行劣迹唯恐不彻底。31、 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9、。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未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见王阳明全集卷二。意思: 正确的培养方法,则适宜以诗歌之类的启发他们的灵感。指导孩子学习礼仪,使他们的形象端庄,教给孩子们读书,让他们的智慧萌发。但是今天的人往往认为诗歌,礼仪不符合当前状况,这都是低俗浅薄的看法,他们怎么能知道古人之所以教育的真正意义呢?32、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查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社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

    10、善也,何可得乎?33、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大体上儿童的性情, 都喜欢游戏而不喜欢拘束检点, 如同草木刚开始萌芽, 舒朗畅适就枝条发达, 毁坏阻挠就衰败萎缩。 现在教育儿童, 一定要使他们向精神振作的方向发展, 如此内心喜悦, 他的进步自然不能停止; 这就如同及时雨伴随春风, 沾湿覆盖花草树木, 没有不萌芽发生的, 自然生长变化。就像及时雨和春风,洒在花草树木上,没有不茁壮成长的,而倘若降下的是严霜,则

    11、变得缺少生机,没几天就枯萎了。34、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王充:论衡.实知。人的才能是有高低之分的 知道事物是从学习来的 学习才会知道(有学问) 对于不知道的东西 不去求教(请教)就不会知道35、 学果可以致明而致知,则好学者可不谓之近智乎?好学近乎知,见陆九渊集卷三十二,第372页。36、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所以要读书做学问,本意在於使心胸开阔使眼睛明亮,以有利於做实事。37、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行。(韩婴:韩诗外传卷二,第三十二章)玉不加工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能使品德有所成就。38、 苟

    12、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上皇帝万言书,见王文公文集卷一。教和学都要有明确的目的,那就是天下国家之用。有目的的去学 带着问题去学 而不是盲目的死板的这才能称得上是国家的未来教育!39、 夫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故多闻博识,无顽鄙之訾;深知道术,无浅闇之毁也。别通,见论衡卷十三。道德不高尚,就不能使远方的人归顺;才能不出众,就不会有广博的见闻。所以,见多识广,就不会被指责为愚蠢无知;深通道术,就不会被批评为浅薄愚昧。40、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十八,第188页。涵养德行需要用敬礼,没事的时候需要用

    13、敬将心存养在这里,提高警觉,不使放肆。要是学问有所进境就要致知穷理。41、 学所以开人之蔽而致其知,学而不知其方,则反以滋其蔽。送杨通老,见陆九渊集卷二十,第244页。学习是为了打开人头脑中的迷惑不解的地方,而使人明白。如果学习不懂方法,就反而会使人更加迷惑不解。42、 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各有次序,当以其大而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朱熹:朱子语类卷八。43、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

    14、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太学教人的方法是,在欲望还没产生之前就加以禁止,叫做预防。正逢可以教育的时机加以教育,叫做适时。不超过限度进行教学,叫做顺序。相互观摩学习而得到好处,叫做切磋。这四种就是使教育兴盛的方法。 欲望已经产生然后才加以禁止,那么教育也不起作用。适当的学习时机过后才去学习,就是辛勤刻苦也难学成。杂乱无章地学习而没有顺序,就会使头脑混乱而失去条理。单独学习而没有学友,就会孤陋寡闻。结交不好的朋友会违背师长的教训。不庄重的交谈,会贻误自己的学习。这六项是导致教育旷废的原因。44、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

    15、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若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刊,其此之由乎!今天的教师,只知道按照课本诵读,大多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用告诫的言语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急切追求教学速度而不顾学生能否适应。这样就不能够激发学生诚真求学的兴趣,教学要求千篇一律没有根据实际做到有效发挥。其教与学的方法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因此造成的结果是,学生渐渐厌倦于学习甚至怨恨他的老师,只知道读书学习生活的苦与难,却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不知道学习对自身生活的好处。即使完成了他的学业,但是学得快忘记得也快。教育的不成功,原因也就在于此吧。45、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

    16、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种: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皆进学之道也。善于求问的人,如同加工坚硬的木料,先加工容易的地方,然后加工它的节目,等时间久了,相互和悦地解决了。不善于求问的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如同撞钟,用小的力量叩击则鸣声小,用大的力量叩击则声音大,等到它的声音从容舒缓地休止了,然后使它的声音全部鸣响出来,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与此相反。这都是进学的道理啊。46、 古之学者,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故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得也。以谓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

    17、矣。吾所以教者,非将善其口耳也。书洪范传后,见王文公文集卷三十三)古代学者向老师请教, 虽然用嘴求问, 而老师传的却是自己的心声; 虽然是用耳来听, 而接受下来的却是老师的思想。 所以作为老师应不厌其烦地讲授, 这样学生就有所得益了我以为询问不深切的人, 他听讲授也不会专心; 思考不深入的人, 他吸取的知识也不牢固。听人讲解问题不专心(专注)学习(掌握)知识(道理)不牢固(扎实)却能够学到的,(其实只是)到口耳(这一步)罢了。我所教导给你们的,不是要你们练好你们的口耳(或:不是只要你们达到口耳之学的目标)啊!47、 孔子教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盖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固,待愤悱而发后,则

    18、沛然矣。学者须是深思之。思而不得,然后为佗说,便好。初学者,须是且为佗说,不然,非独佗不晓,亦止人好问之心也。(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十八,第208页)孔子教导人时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48、 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经学理窟.义理,见张载集,第275页)所以看书的人, 自己试着解释疑虑 ,思考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 每天知道一些有益的事, 学习就会有进步, 在不值得怀疑的地方有疑虑, 也是进步。49、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语录下,见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19、,第472页)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50、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卷十一)说 开始读书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能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在学习中解决它,最后达到学习的都没有疑问了,这才是真正长进了。51、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482页)学习贵在有疑问,有小的疑问,就有小的进步;有大的疑问,就有大的进步。52、 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王筠:教童子法,见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页)53、 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古人此个学是终身事,果能

    20、颠沛造次必于是,岂有不得道理?河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十七,第181页)5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论语.雍也)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55、 “乐则生矣”。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生犹进。经学理窟.学大原(上),见张载集,第282页)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学生心中有喜悦,有浓厚的兴趣,则其进步是非常大的。5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57、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

    21、我者(孟轲:孟子.告子(上)眼睛耳朵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 一与外物相接触,便容易被引入迷途。心这个器官则有思考的能 力,一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这是上天特意赋予我 们人类的。58、 “格物“者,格,至也,物者,凡遇事皆物也,欲以穷至物理也。穷至物理无他,唯思而已矣。河南程氏外书,见二程集卷四,第372页)59、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河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二十五,第324页)学习必须以思考为根本,思考就能得到知识,不思考就得不到知识。60、 人思如涌泉,浚之愈新。河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二十四,第314页)61、 致思如掘井,初有浑水,久后稍引

    22、动得清者出来。人思虑,始皆溷浊,久自明快。河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十八,第226页)一个人要解决一个困惑, 或者困难问题, 需要一步一步, 如掘井. 也就是说, 处理问题要有耐心细心. 当他用耐心细心去明白其中道理以后, 才可以 很快成功.62、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朱子语类卷十)指读书多而只是泛泛浏览而不思考其中所包含的道理,反而不如对其中一些书加以认真研读,深入思考,领会其中的精髓,这样的收获会更大些。63、 学问须严密理会,铢分毫析。朱子语类卷八)学问必须要严格谨慎对待,细微地去分析它64、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

    23、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童蒙须知,见五种遗规)我经常说读书有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看的就不仔细,心思和眼睛都不转移了,就算口里在大声的读书,也绝对不能记住,记住了也不能长久。这三到里面,心到最重要。心思已经到了,那么眼睛和口还有不到的道理吗?65、 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学则不恃己之聪明,而一唯先觉之是效。思则不徇古人之陈迹,而任吾警悟之灵。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四书训义卷六)66、 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思处皆缘于学,不学则无可思。学者所以求悟也,悟者思而得通也。古来圣贤

    24、,未有不重思者,思只是穷理二字。(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三)67、 凡读书,每处必求其实,自然有益。愿学记(一),见杨园先生全集卷二十六。68、 夫目不视弗见,心弗论不得;虽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也;虽有圣人之至到,弗论不知其义也。(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对任何事情,不用眼睛去看,那是见不到的;不用心去思考,就不可能知道道理。天底下最好的美味,如果不用嘴去咀嚼,怎么能品尝出其中的美味呢?即使是圣人最正确的道理,如果不去认真地思考,那就不可能知道它所包含的深远意义。69、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于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的力气不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多

    25、,又能归功于教师,对教师表示感激之意。不善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力很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少,反而把责任推给老师,埋怨教师。70、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所以优秀的教师是善于通过诱导进行教育的,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起来才会感到安易;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学生才能独立思考7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是发愤图强要研究学问,我是不会去开导的,不是有话想说,

    26、却难以表达的人,我是不会去启发的,不能举一反三的人,我是不会重复教的。72、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就其失者也。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不足之处),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人们的学习,有的人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有的人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有的人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有的人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原因,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知道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以后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传授知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7

    27、3、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河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十九,第252页)74、 论语问同而答异者至多,或因人材性,或观人之所问意思而言及所到地位。河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十八,第246页)75、 人各有所长,就其所长而成就之,亦是一事。(陆九渊语录(下),见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75页)76、 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别王纯甫序,见王阳明全集卷七)依据各人的个性特点施行教育,才是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充分发展各自的才能和专长,而共同具备良好的品质。77、 学成于聚,新故相资而新其故;思得于永,微显相次而显察于微。周易外传卷五)故者,人类知识的积累,前人发明发现知识的概言;78、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广博的学习知识,详细的解释讲解,从而(使别人)知道问题的


    注意事项

    本文(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