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二区域地理训练题.docx

    • 资源ID:5928704       资源大小:1M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二区域地理训练题.docx

    1、高二区域地理训练题高二区域地理训练题 一、选择题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下图中黑点所在地是世界某种资源的主要分布区,读图回答12题。 1该资源分布区的共同特点是( ) A全年平均气温高 B大气降水较多 C纬度和海拔都高 D土壤发育程度低 2这种资源( ) A近年来数量逐渐减少 B被人类大量开发利用 C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大多数国家需要进口 读下列四个半岛,回答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四个半岛均位于板块交界处,故多火山、地震 B四个半岛均临海,故气候均具有海洋性特点 C半岛降水多是因为暖流影响 D半岛西侧多峡湾,是冰川侵蚀的结果 4下列有关四个半岛气候的叙述,正确

    2、的是 ( ) A半岛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 B四个半岛均临海,故全年降水丰富 C半岛南部为地中海气候,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D半岛的气候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题。75下图是世界四条著名河流河口附近地区图。读图回答 5乙河河口没有形成三角洲,不能说明此现象成因的是( ) A地势落差大,河水落差大,河口处泥沙不易沉积 B流经低平的盆地,利于河水流动中泥沙沉积 C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 D流域面积小,流量小,河流携带泥沙能力有限 6图示四个区域,为重要乳畜业分布区的是 ( ) A甲、乙 B乙、丙 C甲、丙 D丙、丁 7四图中河流都参与海陆间的水循环,图中河流主

    3、要补给水源与西风带关系密切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读下面两幅图,回答89题。 8图中A、B两阴影区域相似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有 ( )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多草原、荒漠景观 湖泊众多,以外流河为主 淡水资源短缺 A B C D 9与C地降水分布特点无关的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地形 C盛行风 D植被 题。1110读世界某区域资源、工业、城市、交通分布示意图,回答 10该区域木材加工业主要沿波的尼亚湾沿岸分布,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接近原料产地 B科技力量雄厚 C劳动力丰富 D便于出口 11近年来,该地区来自非洲的游客不断攀升。这里的景观在非洲最不可能看到的是 ( ) A

    4、优美的湖滨风光 B优美的峡湾景观 C极昼极夜景观 D林海景观 读“甲、乙两区域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M、N是世界著名的湖 泊,关于两湖泊的描述正确的) ( 是两湖分别是所在地区面积A 最大的湖泊湖是内力作用形成的,MBN湖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CM湖周围的植被为热带雨林,N湖周围的植被为温带草原 D两湖均为内流湖 13两湖泊所在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为 ( ) A甲、乙区域经济发达,农业分别为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 B甲、乙区域资源丰富,资源分别为铁矿、铀矿和煤炭、石油 C甲、乙区域人口稠密,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D甲区域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乙地区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 下图为某地理研究性学习

    5、小组绘制的某大陆局部区域图。读图回答1416题。 14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图示 ) 地区位于( 大洋洲北美洲 BA D南美洲 C非洲以下为该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15记录的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说) ( 法有误的是 乙湖泊属于咸水湖 BA甲湖泊对丁河流的流量起到调节作用 丁河流下游无结冰期C丙河流在该地冬季时流量最大 D) 以下为该小组对图示海域的洋流及其影响的推测,符合实际的是 ( 16 与暖流交汇形成海雾,影响航运该海域的洋流属于风海流 BA D造成图示海岸处形成沙漠气候C该处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题。17下面是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图和年等降水量图。读图回答19 ) ( 南极地区多大风,17a图

    6、中甲、乙两地比较 B甲地风力强,吹东北风乙地风力强,吹东南风A 乙地风力强,吹西北风 D甲地风力强,吹西南风C18b图中丙处降水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海拔高 B位于背风区域 C纬度高 D盛行下沉气流 19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则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 Aa图等温线变得更加密集 Ba图0等温线向北移动 Cb图等值线数值相应增加 Da、b两图中大陆面积扩大 俄罗斯方块是一款风靡全球的电视游戏机和掌上游戏机游戏,它由俄罗斯人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发明,故得此名。回味我们在俄罗斯方块中获得的愉悦体验,结合俄罗斯示意图,完成2021题。 20在俄罗斯四条长河中,不可能出现“凌汛”现象的是 ( ) A B

    7、 C D 21在俄罗斯四大工业区中,工业最发达的是 ( ) AO BM CN DP 根据图文材料,回答2223题。 22甲国发展经济的合理措施有 ( ) A利用海峡位置,发展造船业和航运业 B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冶炼业 C利用各类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利用能源资源优势,发展石油冶炼业D23图中乙所在地不属于 ( ) A美洲板块 B北美洲 C南美洲 D拉丁美洲 下图为世界石油、天然气某主要产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425题。 24不需要从图示地区进口原油的国家是 ( ) 中国美国 BA 日本俄罗斯 DC图示地区最大产油国向我国供应石油时所需要经过25) 的海峡是 ( 黑海海峡霍尔木兹海

    8、峡 直布罗陀海峡 马六甲海峡 D B CA 27题。读“某岛国示意图”,完成26) ( 26有关该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多千米200多千米,东西宽约400A南北长约 位于我国的东南、澳大利亚的西北B 冬季商贸船队可借助洋流更快地驶往红海C D位于板块边界,受地震、海啸影响大) 该国东侧冬季降水较多的原因是( 27 A西南风影响,降水较多 B地中海气候区,冬季降水多 C气流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 D赤道低压控制,形成对流雨 30题。下图为“世界上四个国家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28 某跨国服装公司欲建立新的海外加工基地,28丁四国中较为合丙、你认为上图所示的甲、乙、) 适的是 ( 丁 甲 乙 丙

    9、BA DC四地发展工业的共同优势、b、cd、29图中a) 条件是( 所在国矿产资源丰富 人力资源充足 科学技术先进海洋运输便利 D C BA) ( 有关四国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30甲国农业高度发达,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乙国在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基础上,建立了发达的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 丙国耕地面积广大,农业发展条件优越,主要作物有水稻、棉花、茶叶、黄麻等 丁国自然环境差异明显,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带 A B C D 读下图,回答3134题。 31图中和处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 )素分别是( 水源、气温地形、水源 BA D土壤、地形C水源、光照图中所在的省区,丰富

    10、的可再生新能源32 )主要有( B风能、石油A太阳能、生物能 D地热能、天然气C太阳能、地热能其主要原因是图中所示山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但树种却比东北第一大林区丰富,33 )所示山区( 光照和热量条件好A年降水量大、气温高 B 土壤肥沃、水源充足C纬度低、海拔高 D )34图中处所示地形单元的农业生产类型和重要农产品组合正确的是( 绿洲灌溉农业棉花A河谷灌溉农业小麦 B 山地畜牧业滩羊温带草原畜牧业细毛羊 DC ( ) 下列古诗词描述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分布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的是3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苍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 日照香炉

    11、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九天 、 D、 C、A、 B 题。3638读我国某地区的七月气温分布图,完成 ( ) 36图示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主要是受 B大气环流的影响A海洋、地形的影响 太阳辐射、地形的影响C 太阳辐射、海洋的影响D( ) 按一般规律分析,图示区域气温最低值约为37260C 250C D230C BA240C C( ) 图示区域内,比较突出的矿产资源是38 有色金属矿 D石油 C铁矿石 B煤A读下面地形剖面图,回答3942题。 39图中山脉是( ) A太行山 B秦岭 C天山 D喜马拉雅山 40图中山脚甲地气温为26,则山顶约为( ) A9

    12、 B5 C14.3 D0 41山脉以南地区分布的自然带主要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温带荒漠带 42山南的河流a的北岸沉积现象明显,说明该河流的流向是( ) A由东向西 B由西向东 C由北向南 D由南向北 2014年3月13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大风降温,出现雨雪天气,与此同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干旱黄色预警:我国西南地区的气象干旱将持续发展。据此回答4346题。 432014年3月13日我国北方风雨降温,而西南地区高温干旱持续,形成这种气象格局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南北纬度差异较大 B南北地形差异大 C南北受

    13、冬季风影响差异大 D南北海陆位置差异大 44我国西南地区基本不受本次寒潮影响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高原地形的阻挡 B距离冬季风源地遥远 C位于较低纬度 D距离较远 45材料中显示的内容,充分说明了我国季风气候的( ) A不稳定性 B规律性 C可预测性 D地区间的相似性 46这次西南地区旱灾中,许多地方人畜饮水因难,为此国家适时启动了抗灾应急预案,但该地自然条件影响了抗灾的进行。则最有可能影响抗灾的自然因素是( ) A干旱的气候 B崎岖的地形 C广布的沙漠 D复杂的地质条件 读“某流域图”,回答4748题。 47图中所示流域为 ( ) A黄河流域 B海河流域 C淮河流域 D长江流域 48关于图

    14、中五台山北侧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水资源丰河流流量大, 但季节变化大河流径流量比较小, 该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富 有结冰期,含沙量比较大 A B C D 下图显示的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读图回答4950题。 49图中表示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分界线的是 ( ) A B C D 50关于图中四条地理界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线以北地区,年降水量低于800 mm,没有湿润地区 B线以西地区的河流皆为内流河 C线以东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D线与线之间的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 二、综合题 51依据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某国简图”,该国人口7 004.9

    15、万人,面积约163.6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 卡伦河是该国最长河流,也是唯一的可通航运河,下游从阿瓦士到河口,是良好的 水运航道。(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卡维尔盐沼的成因。 (2)评价卡伦河下游通航的有利条件。 (3)该国粮食不能自给,分析其主要原因。 52.读下图,回答问题。 H两地气温比两侧地区高的自然原因是(1)图中F、 。_图中丹江口水库出口处和北京两地的平均温差(2) ,其主要原因是。约为_ 分析其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京津地区急需调水,(3) 因和社会原因。 分析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4) 高二区域地理练习题答题纸 选择题 一、1 2 3 4 5 6 7 8 9

    16、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二、综合题 51. (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卡维尔盐沼的成因。 (2)评价卡伦河下游通航的有利条件。 (3)该国粮食不能自给,分析其主要原因。 52. (1)图中F、H两地气温比两侧地区高的自然原因是 。 (2)图中丹江口水库出口处和北京两地的平均温差约为_,其主要原因是 。 (3)京津地区急需调水,分析其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 (4)分析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注意事项

    本文(高二区域地理训练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