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18个文言虚词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

    • 资源ID:5742937       资源大小:24.11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18个文言虚词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

    1、10、水何澹澹,山岛竦峙。1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1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三、解释下列语句中“乎”字的用法和意义。1、儿寒乎?欲食乎?2、壮士,能复饮乎?3、其孰能讥之乎?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7、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0、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11、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2、)1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四、解释下列语句中“乃”字的用法和意义。1、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7、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9、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五、解释下列语句中“其”字的用法和意义。1、今者项庄拨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4、杳不知其所之也。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

    3、游之乐也。6、则或咎其欲出者。7、其声呜呜然。8、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论毅力)9、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1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1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13、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两章)1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16、汝其勿悲!(与妻书)六、解释下列语句中“且”字的用法和意义。1、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2、若属皆且为所虏。3、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呤留别)4、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报任安书)5、且

    4、臣少仕伪朝,历职朗署。(陈情表)6、且勇者不必死节7、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8、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9、磐石方且厚。(孔雀东南飞)10、甲者出,太尉笑且入。1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七、解释下列语句中“若”字的用法和意义。1、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其自视也亦若此也。4、若入前为寿 ,寿毕,请以剑舞。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6、久不见若影,大类女郎也。7、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8、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9、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八、解释下列语句中“所”字的用法和意义。1、某所,而母立于兹。2、为吾与汝双

    5、栖之所。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6、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7、重为乡党所笑。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矣。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九、解释下列语句中“为”字的用法和意义。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2、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3、余既为此志。4、谁为大王为此计者?5、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6、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7、王子晞为尚书。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9、轩东故尝为厨。10、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1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1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13、为仲卿母

    6、所遣。14、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15、慎勿为妇死。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7、为击破沛公军。18、为君翻作琵琶行。19、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20、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21、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2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十、解释下列语句中“焉”字的用法和意义。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3、置杯焉则胶。4、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6、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7、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8、寡人无复与焉。9、于是余有叹焉。10、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1

    7、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12、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十一、解释下列语句中“也”字的用法和意义。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4、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5、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六国论)6、苟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7、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8、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10、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十二、解释下列语句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自以为关中之固。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

    8、少。4、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5、作师说以贻之(师说)6、君臣固守以窥周室。7、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8、谨拜表以闻。9、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10、余与四人拥火以入。11、樊哙侧其盾以撞。12、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5、是以区区不敢废远。16、娘以指叩门扉曰(项脊轩志)1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18、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19、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段太尉逸事状)20、久之,能以足音辨人。21、奚以知其然也?22、南取北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23、具以沛公言报项王。24、秋以为期(诗经氓

    9、)25、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十三、解释下列语句中“因”字的用法和意义。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2、蒙故业,因遗策。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4、践华为城,因河为池。5、不如因善遇之。6、因击沛公于坐。7、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8、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9、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10、因招樊哙出。1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十四、解释下列语句中“于”字的用法和意义。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不拘于时,学于余。4、使人言于项羽曰。5、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论语季氏将伐颛臾)6、室西连于中闺。7、移其

    10、民于河东。(孟子寡人之于国也)8、辞楼下殿,辇来于秦。9、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1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13、州司临门,急于星火。1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15、不拘于时,学于余。十五、解释下列语句中“与”字的用法和意义。1、朝过夕改,君子与之。2、玉斗一双,欲与亚父。3、合从缔交,相与为一。4、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5、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6、竖子不足与谋。7、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8、孰与城北徐公美?9、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10、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11、求!无乃尔是过

    11、与?十六、解释下列语句中“则”字的用法和意义。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3、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6、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7、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0、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1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十七、解释下列语句中“者”字的用法和意义。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4、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2、。(孟子)5、客有吹洞箫者。6、邠人偷嗜暴恶者。7、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9、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10、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11、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13、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14、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十八、解释下列语句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4、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5、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6、先妣抚之甚厚。7、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8、其孰能讥之乎?9、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3、。10、之二虫又何知?11、师道之不存也久矣。1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1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1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5、何陋之有?(陋室铭)1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17、凌万顷之茫然。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9、扣舷而歌之。文言虚词练习参考答案一、“而”1、2、连词,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3、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5、6、7、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8、9、10、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11、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

    14、如”。12、13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14、15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16、17、表示目的关系.18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19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20然而这样的话,那么(然:承上,指代。而:启下,表转折。)二、 “何”1用作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2、3用作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4、5用作疑问代词。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6、7、8、9用作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

    15、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10、11用作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12、13“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14、15【奈何】 表示疑问或反问, “怎么办”“为什么”。三、“乎”1、2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3、4表示反问语气,作“吗”“呢”讲。5、6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7用于感叹句,表感叹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等.8、9、10、11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12助词,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四、“乃”1、2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

    16、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3、4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5、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8、9【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五、 “其”1、2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3、4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5代词,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我们(的)”“自己(的)”。6、7、8指示

    17、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9、10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9、10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13、14、15、16用作语气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六、 “且”1、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3、4副词,暂且、姑且。5、6连词,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况且,再说.7、8连词,让步关系,尚且,还。9、10连词,并列关系。又;又又;(连接两个形容词)一面,一面(连接两个动词)11【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七、

    18、“若”1、2、3动词,像、好像。4、5、6用作代词。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7用作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8、9【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八、“所”1、2名词,处所,地方。3、4、5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地方、人)”等。6代词,用在动宾词组前面,与动宾词组的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做动宾词组的宾语的定语,相当于“的”。7助词,在“为所”结构中用在动词前,表被动,8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9、10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九、 “为”1、

    19、2、3、4、5动词,当“做”讲,是“为”字的基本意义,可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灵活翻译。6动词,以为,认为.7、8、9、10 判断词,是。11、12、13介词,当“被”讲,有时与“所”连用组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14、15介词,介绍目的或原因。为了,因为。16、17、18介词,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19、20、21介词,对、向、跟。2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十、“焉”1、2、3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4、5、6、7疑问副词(代词),哪里、怎么。8、9句末语气词,了,啊,呢。10、11、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十一、 “也”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2、3用

    20、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5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6、7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8、9、10助词,用在句中(一般是简单主语之后、复杂主语之后、时间词之后以及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之后),表示停顿。十二、 “以”1、2动词,以为、认为。3、4连词,表并列,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5、6、7、8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9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以至”“而”“才”。10、11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不译。12、13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14、15介词,因为、由于。16、17、18介词,表示工具。拿、用。19、

    21、20、21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22、23、24表示所处置的对象。把。25介词,相当于“在”,大多数是表示时间,十三、 “因”1动词,依靠、凭借、利用。2动词,沿袭。3、4介词,依靠、凭借、利用。5、6介词,就着、趁着、趁此。7介词,通过、经由。8介词,因为、由于。9、10、11副词,因而、于是、就,十四、 “于”1、2介词,表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译为“在”“到”。3、4、5、6介词,与、跟、同、向、对,引出动作涉及的另一方。7、8介词,到,表示目标、归趋。9、10介词,从、自,表起始。11、12、13介词,比,表比较,用于形容词之后。14、15介词,被,表被动。十五、 “与”1

    22、动词,赞成、赞许。2动词,给、赠。3动词,结交,亲附。4动词,参加,参与.5、6、7 介词,和,跟,同。引进动作涉及的另一方,组成的介词结构,主要作状语。8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9、10连词,和、同,表并列关系。11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十六、 “则”1、2副词,就是,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3、4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5、6、7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8、9、10连词,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11、12连词,却、可是,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十七、 “者”1、2代词,用在动词、动词性词组或形容词之后,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3、4代词,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5、6助词,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7、8助词,放在判断句、陈述句、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9、10助词,放在目的、因果关系的复句的前一个分句之后,相当于“的原因”,后文解释原因。11、12助词,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注意事项

    本文(18个文言虚词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