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教案.docx

    • 资源ID:573490       资源大小:775.25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教案.docx

    1、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教案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第四单元 主备人: 投放日期 2021年10月10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12 桥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咆、哮、嗓”等8个生字,会写“咆哮、惊慌、嗓子、跌跌撞撞”等12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演讲二、创设情境,唤发情感1.(播放歌曲为了谁)导语:这首歌是1998年长江抗洪后写给人民子弟兵的,他们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2.板书课题,感情读题。 三、初读课文,初识人物形象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课件出示:咆 哮 嗓 淌 哑 揪 呻 废3.课件出示:咆哮 惊慌 嗓子 跌跌撞撞 拥戴 沙哑 党 员呻吟 废话 吞没 猛然 搀扶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画出描写洪水的语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2、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支书?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沉着镇定、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五、小结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第2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情境创设,品味语言,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形象。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上的特点,使学生对小说的体裁有初步的了解。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1、复习词语。咆哮 狞笑 放肆 势不可当 清瘦 沙哑 豹子 胸膛2、回忆课文主要内容。(洪水来袭,老支书冒着生命危险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板书:洪水 老汉)3、出示句子,分组读,再次感受洪水的凶猛。课件出示: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

    4、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过渡:多么可怕的洪水啊!从这几句描写洪水的句子中,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欲望。我们来看看村民们是如何逃生的?二、细读课文,探究人物形象(一)抓住人们的表现,体会群众内心的慌乱。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人们表现的句子。2.学生读找出的描写人们面对洪水的句子。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3

    5、.自由大声地读这三句话,你们读出了什么?假如用一个字去概括,你会用哪个字?(引导学生理解“疯”)4.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当时慌乱的情境吗?(指导朗读)(二)品读老汉言行,感悟品质。默读第723自然段,找一找作者对老汉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从中能看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在旁边做简单批注,并和小组同学一起交流。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动作描写“站”,体现了老支书的忠于职守。(1)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汉?(板书:忠于职守)(2)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这是一位忠于职守的老汉。示例二:课件出示: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神态描写突

    6、出了老支书沉着冷静,以及崇高的责任感。“他像一座山”是比喻手法的运用,让我们感受到老支书的镇定如山。(1)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汉?从哪里看出来的?看到了一位沉着冷静的老汉。从“不说话”“盯着”等神态、动作描写看出来的。(板书:沉着冷静)“他像一座山”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可以体会出此刻老汉镇定得像一座山。(板书:镇定如山)(2)正当人们六神无主时,看到镇定如山的老汉,人们心里一定会感到安心,不再害怕。(3)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这是一位镇定如山的老汉。(提示:不要慌,放慢语速,这样才能镇定如山)示例三:课件出示: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抓住语言描写,以及感叹号的运用,

    7、体会老汉的冷静果断、语气坚定,以及作为党支部书记的高度责任感。(1)有时候标点符号也会说话,你们发现了什么?(2)我们如何读好这三个感叹号?谁来试试?(提示:读出老汉的冷静、果断、坚定)(板书:坚定果断)(3)这哪里是在喊话,分明是在给村民们下达命令,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有责任感的老支书。(5)小结:在洪水面前,老支书选择了让村民先走;在群众与党员面前,他选择了让群众先走;在自己与儿子之间,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儿子。他始终没有想到自己,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板书:舍己为人)四、领悟全文写法,学习表达方法五、写话,升华情感清明节就要来了,如果你来到老汉的墓前,你会对老汉说些什么?请在插图旁写几句祭奠

    8、老汉的话,作为清明节送给老汉的特殊礼物。教学反思: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第四单元 主备人: 投放日期 2021年10月10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 13 穷人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汹、涌、澎、湃”等14个生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风暴、轰鸣”等18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读好句子,朗读课文。3.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场景描写。通过环境描写,了解桑娜家生活的困难,认识人物勤劳的形象。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演讲一、谈话导入,齐读课题1、谈话入题:同学们,当你穿上崭新闪亮的衣服时,当你在宴席中享受丰盛的大餐时,当你在亲人的包围中感受着无比的幸福时,你可曾想到生活在极度贫困中的穷人?引出课题。2、板

    9、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穷人)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汹 涌 澎 湃 熄 掀 困 唉 淋 嘿 糟 嘛 皱 勺 渔夫 汹涌澎湃 风暴 轰鸣 心惊肉跳 沉思 抱怨 倾听 探望 照顾 困难 阴冷 自作自受 湿淋淋 渔网 糟糕 忧虑 后脑勺3、快速读文,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4、作者介绍的三个穷人中着力表现的是谁?围绕她重点描述了哪几个场景?学生仔细默读课文后,交流。(1)桑娜、西蒙、渔夫中侧重表现桑娜。(2)以桑娜的活动为线,重

    10、点描述了桑娜等待丈夫回家、桑娜看望西蒙后抱回西蒙的孩子、桑娜说明实情获得丈夫支持这三个场景。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来。桑娜看望西蒙,发现她死了,于是抱回了她的孩子。渔夫听说了西蒙的不幸,主动提出要抱回她的孩子。(3)三个场景中作者描述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学生反馈,教师提示:桑娜与丈夫收养西蒙的孩子。三、研读场景一,初识人物形象1.请同学们朗读第1、2自然段,看看除了知道桑娜在等待丈夫出海归来这件事外,你还知道了什么?(1)桑娜家境非常贫穷。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

    11、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板书:心理)小结:这种不直接描述人物特点,而是通过环境来烘托的方法又叫侧面描写。引导学生读书发现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环境描写写出了桑娜、渔夫的勤劳和他们家境的贫寒,有利于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四、课后作业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第2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环境描写、人物心理的学习,感受人物形象。3.品析重点词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桑娜的勤劳和家庭的贫困,谁能再来读读你喜欢的句子?(指名读

    12、第1、2自然段中描写桑娜勤劳和家庭贫困的句子。)2.接下来,桑娜一家会遇到怎样的问题呢?她和渔夫又是怎样解决这个难题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二、研读场景二,再识人物形象1.出示三个场景,指名读第二个场景。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来。桑娜看望西蒙,发现她死了,于是抱回了她的孩子。渔夫听说了西蒙的不幸,主动提出要抱回她的孩子。2.默读课文第37自然段。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认识到一个怎样的桑娜。(1)两次出现“寡妇的日子”,一次是“真困难”,一次是“真难过”,从桑娜的心理活动中,你读出来什么?西蒙的家庭特别贫困,特别穷,快到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桑娜很有同情心,知道邻居西蒙生病,想去

    13、看望。桑娜很善良,一边担心着丈夫的生死,一边还牵挂女邻居西蒙。(2)指名读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的善良。(板书:善良)4.小结:西蒙的家境,让人同情;西蒙的不幸,让人揪心;西蒙的孩子,让人心疼!我们以深深的怜惜之情再读课文第7自然段吧。(齐读第7自然段)5.读课文第811自然段。面对西蒙惨死的场面,桑娜会怎么做呢?(1)找一找桑娜的表现,体会她的心情,从而感悟她的品质。(2)出示句子,体会桑娜的善良。(3)小结: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三、研读场景三,深化人物形象请同学们自由默读第122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件出示:作者

    14、在这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手段刻画人物?当渔夫得知西蒙已死,留下两个可怜的孩子,他是如何表示的?从中可以看出渔夫是怎样的人?场景三中几次写到“沉默”,把句子画出来,并体会为什么“沉默”。四、回归整体,体会课文的表达特点导语:通过认真阅读,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渔夫和桑娜的勤劳、善良及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在课文前半部分通过室内外环境的描写表现了渔夫和桑娜的勤劳,通过桑娜的心理活动,交代了渔夫一家贫穷的家境,通过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桑娜的善良,最后通过人物的对话进一步刻画了渔夫的美好形象。1请同学们思考

    15、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交代桑娜贫穷的家境?(凸显人物品质)2如果没有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表达效果会有何不同?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真实感人,合情合理。3.阅读这篇课文,你在写作方法上受到什么启示?人物品质体现在细致入微的心理细节描写上,在心理矛盾冲突中展现桑娜善良的高贵品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灵的纯净与美好以及穷人吃苦耐劳的品质。【设计意图】回归整体,品评作者组织材料的别具匠心,进一步领略作者高超的文学才能。五、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写一写桑娜在丈夫回来后第一次“沉默”的心理活动。【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想象、续写,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教学反思:课 堂 教 学

    16、设 计 方 案第四单元 主备人: 投放日期 2021年10月10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14* 在柏林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对战争的控诉。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3.品味关键语句,理解作者蕴含的情感。4.领悟这篇小说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难点领悟这篇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1.(展示战争图片)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看过许多有关战争的新闻、影视作品,这些新闻、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

    17、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战争的微型小说在柏林。课件出示:2.老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14在柏林)3.介绍作者。(1)学生先说说自己了解的作者情况。(2)出示作者介绍,指名学生读一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读通课文。2.检查学生掌握情况。(1)出示词语: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课件出示:举动 神志不清 指手画脚 不假思索 咔嚓咔嚓提示:“咔嚓咔嚓”是拟声词,说说你积累的ABAB式的拟声词。(2)课件出示句子:课件出示: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

    18、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指名学生读第一句,注意纠正读音及短句。引导学生理解“后备役”:为战时储备训练有素的后备兵。指名学生读第二句,注意带点字的读音。结合上下文说说带点字的意思。生1:指手画脚:文中指小姑娘说话时不顾他人感受,得意忘形地做各种动作。生2:不假思索:文中指小姑娘不经过思考,毫无顾忌地嘲笑他人。齐读这两句话。3.快速默读课文,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故事发生的地点及场景。2.指名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课件出示: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1)学生一起读这句话。(

    19、2)说说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说明了什么?引导:男子都到哪里去了?这里为什么要强调“健壮”男子。生:男子都上前线去了。生:为故事设置悬念,为后面头发灰白老人的出现做铺垫。3.快速默读第1自然段,用“_”画出描写老妇人的句子,思考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妇人。(板书:虚弱多病)4.车厢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生: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板书:嗤笑)5.两个小姑娘可能在想什么?老头可能在想什么?指名发言。四、再读课题,深化主题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五、导读回顾

    20、,感悟技法1.指名读导读,提出导读问题: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2.同学们围绕这一主题自主批注,同桌交流批注。六、布置作业课件出示:以战争为主题,根据你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小说等,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教学反思: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第四单元 主备人: 投放日期 2021年10月10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能通过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2.通过朗读和交流,学会分析小说中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借助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3.利用教材中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回乡人又

    21、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朗读并背诵古诗回乡偶书。重点1.分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及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形象。2.熟读并背诵古诗回乡偶书。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通过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3.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方法。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2.交流:本单元课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3.小结引导。4.出示句子,交流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1)出示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2)出示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的情节。二、

    22、词句段运用1.学习从故事情节中理解人物形象。2.围绕人物心理活动,理解人物形象。课件出示:1.“我”此时此刻是怎样的心情?2.从对“我”的心理描写中,你如何理解邱少云这一人物形象?3.试写。(1)回顾语段,明确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忐忑不安和犹豫不决。生1:第一个语段直接从人物忐忑不安的矛盾心理感受人物朴实、善良的人物形象。生2:第二个语段从人物紧张、担心的矛盾心理侧面烘托人物高尚的英雄形象。(2)学生练笔,试着写一段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理活动。(3)学生读自己写的语段,师生一起点评。第2课时1.教学“偶”字。教师在板书课题中“偶”字时,释字形,引导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老师带读“偶”,学生齐

    23、读课题。2.学生理解题意,教师点拨。偶:偶然。偶书:偶然间写下的诗。3.过渡: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吧。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教学反思: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3.感受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强决心,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把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

    24、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乡感情。教学过程: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张图片,透过这张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生:师:同学们,这是中国的晋西北。15年前,这里黄沙漫漫,山野荒荒,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环境的恶劣使人难以看到绿色。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然而,15年后的今天,这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再来看看这张图片出示幻灯片生:观看图片,听老师讲说。师:15年后的今天,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在这苍翠浓郁、绿意荡漾的高山背后,凝聚着一位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是他,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

    25、青山不老”的奇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板书课题:青山不老)走近这位老人。生:齐读课题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相信大家围绕“预学题”一定能把课文读懂。(指名读预学题)生:明确学习要求。二、幻灯片出示预学题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说书这位老人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课文中那句话揭示了这个奇迹,请同学们用“”画出来。2.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用“”画出相关语句。3.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们说“青山是不会老的。”三、汇报交流,检查自学师:现在,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一听,哪位同学愿意读?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师:通过朗读课文

    26、,那位同学知道老人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把你刚刚自学时画出来的句子读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指名读)生: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师:同学们,一亩相当于667平方米,想想看3700亩是多少平方米?(2467900平方米),我们的两个教室大约100平方米,那么大约是多少个教室那么大?生:师:同学么,这就是“奇迹”的意思,是老人创造了这么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教师相机板书:创造奇迹)师:看到这么大的数字,你有什么感受?生:感到惊叹、惊讶、敬佩师:指导朗读。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这句话,注意读出你内心的惊叹,读出你对老人的敬佩。生:有感情地齐读师

    27、:同学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呢?看来大家读书都很认真,我们来看大屏幕,齐读县志载一句。生:齐读县志载一句。对照课本下边的注释进一笔了解那里的环境。师: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是如此险恶,(板书:大环境险恶)而这位老人却常年生活在山沟里,他的生活怎样呢?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生:艰辛、孤寂师:(板书:艰辛)就在这样一个艰苦的“小环境”(板书:小环境)与恶劣的大环境中,老人竟然创造了一片绿洲。(板书:绿洲)师:同学们,再来看大屏幕,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老人的奉献精神。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感受老人的精神。师:看到这片绿洲,心中不由想到哪位可亲可敬的

    28、老人,当作者与他在村口道别时,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想? 指名读生;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师:同学们,老人真的能与山水永远在一起,与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生:师:那是什么永存呢?生:老人的绿化家园的精神永存。师:(板书:精神永存)这绿洲、这精神、这价值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而小时的,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学生齐读,师:课文读到这里,现在大家明白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吗?”指名回答生:师:小结。是的,“青山不老”这包含着作者对老人深深的敬意,请同学们深情地读课题青山不老四、拓展延伸同学们,这位山野老农用他永不停歇的奉献精神感动和我们。这里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有关老人的资料,相信大家读后会对他有更深的了解,幻灯片出示资料,指名朗读。师:认识了这样一位老爷爷,大家一定有很多话想对爷爷说,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马永顺”林,用你手中的笔写下自己的心里话。幻灯片出示“马永顺”林,学生练习写话。五、总结六、板书设计: 青 大环境险恶 精 山 创造奇迹 :绿洲 神 不 小环境艰辛 永老 存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