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论陶渊明归隐前后的心理Word文件下载.docx

    • 资源ID:5650509       资源大小:29.94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论陶渊明归隐前后的心理Word文件下载.docx

    1、而佛学已代替儒学,成为社会主流。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担任荆州、江州刺史等要职。外祖父孟嘉是晋代名士,后娶陶侃第十女。父亲陶逸“寄迹风云,置兹愠喜”,另有一妾。可以看出,陶渊明出生于官宦诗书之家,幼年时期的家境至少可以称得上是小康。而在其父去世后,家境逐渐没落,也就是陶渊明八岁左右。至十二岁时,庶母辞世,庶妹大概五岁,后嫁程姓人家,故称程氏妹。程氏妹去世后,陶渊明在祭文中这样描述当时的生活:“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且当时政局混沌,战乱频发,饥荒不断,陶渊明尚且年幼,只能“东西游走”,寄住在外祖父孟嘉家中。外祖父温厚平和,酷爱读书,在这样的

    2、环境中,使陶渊明也对书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同时,他还受到了以儒家经典为代表的儒家教育,“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这都使得还是少年的他更加敏感多思,对下层百姓的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产生了“大济于苍生”的理想。另一方面,外祖父自然任真及旷达淡泊的性格也对陶渊明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此外,陶渊明的故乡浔阳柴桑,风景奇崛,有着不少的名山大川,例如庐山、鄱阳湖等名胜。加之魏晋风流的影响,陶渊明自幼便醉心山水,将大自然视作自己的精神乐园。(二)出仕经历陶渊明一生经历“五官三休”,仕途之路十分曲折坎坷。二十九岁时第一次出仕,在江州刺史王凝之手下担

    3、任江州祭酒一职,“亲老家贫,起为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但很快他就因原配夫人去世解甲归田了。三十到三十六岁期间,陶渊明娶翟氏,生育三子,闲居在家。其间州郡也曾召他出任州主簿,但陶渊明拒不应召。399年,经过六年的观察,陶渊明投奔了当时的江州刺史兼荆州刺史桓玄,做了他的幕僚。桓玄手握重权,有着一定的政治才能,又喜好文学,“形貌瑰奇,风神疏朗,博综艺术,善属文”,得到了当时不少知识分子的支持,加之他又是外祖父孟嘉旧时上司桓温之子,因此获得了陶渊明的信任。但是,随后爆发的孙恩农民起义使得本就四分五裂的政局更加支离破碎,各党派之间纷争不断。401年冬天,陶渊明生母孟氏去世,必须回家守孝。402年

    4、冬天,桓玄篡位,建立楚国。403年2月刘裕起兵讨伐桓玄,3月攻下建康,5月桓玄江陵兵败。陶渊明随后投奔刘裕,做了刘裕手下的镇军参军。刘裕虽是平民出身,但军事才能出众,心怀大志,励精图治,整顿了腐败的政局。405年,陶渊明又离开刘裕,投奔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轩,任参军一职。同年三月,因受刘裕的猜忌,刘敬轩被罢。陶渊明自然也只得跟着辞官归田。405年8月,陶渊明受到叔父陶夔的引荐,前往彭泽县上任知县。仅八十多天后,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又因为程氏妹去世,为妹奔丧,永远的归田了。陶渊明共出仕五次,历经十三年,而实际在职不满四年。从29岁到41岁,可以说,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解读他仕隐心理

    5、的重要一环。自四十二岁至六十三岁去世,陶渊明居田22年。二、归田前的心理(一)初入仕途据陶渊明在饮酒其十九中回忆,“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可见看出,他对于首次出仕并不满意,甚至引以为耻。虽然他并没有说明不满的原因,结合当时他所处的环境,我们也可以推断出两点原因。首先,江州祭酒一职远离权利中心,陶渊明的宏图大志难以得到实现;其次,陶渊明所投奔的江州刺史王凝之实际上是一位狂热的“五斗米教”教徒,甚至因太过迷信“五斗米教”而丢了性命。孙恩领导农民起义时,已经打到城下,作为刺史,王凝之应调集军队守城。而他却只是在房中做法,转身对将士们说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可见他的愚蠢,而必会引起

    6、陶渊明的反感,同时也出于对自己的保护,陶渊明也就借着奔丧为由,回家务农了。(二)再次出仕晋安帝隆安五年,陶渊明在桓玄幕府供职,七月,他回家探亲期满,途径涂口,写下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可见陶渊明人生的前三十年基本都悠居乡野,与官场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一句已经明确表达了陶渊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同时,对自己再次出仕的决定感到后悔。“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反映了他此时为职事所累,身心俱疲,而在官场中无人可诉的苦闷孤独。“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说明他对高官厚禄并不感兴趣,回到田间才是他心之所向。“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此时的陶渊明已经初步认识到了桓玄的野心,除

    7、了对桓玄的失望之外,还有渴望尽早归田,以保全名节的想法。至此,可以看出陶渊明对于宦途更加厌倦迷茫,出世的愿望愈发强烈。403年春,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此时的陶渊明回到家乡务农,并且非常享受农耕生活。“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诗中“屡空”即是指颜回。论语雍也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素以德行闻名,具有孔子所提倡的君子四德,高风亮节。陶渊明在这里提到他,正是表达了自己颜回一样,不怕贫穷,以安贫乐道反抗世俗的决心。“鸟哢欢新节”“地为罕人远”,可以看出,这里没有城市的喧闹繁华,只留下大自然的宁静广阔,这样的生活也陶渊明感到惬意满足。因此他才能够理解植杖翁遁世的

    8、选择“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实际上,也反映了他在为离开桓玄而暗自庆幸。但同时他又写道“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可见此时他的内心也是矛盾不安的,思考着归隐避世这种想法似乎又愧对于像孔子、子路这样的“通达者”,只保全自己的名节的做法是不是太卑劣了?陶渊明一边醉心于山水,享受着农耕生活所带来的的怡然自得,同时也在思考这样仅仅保全自身,是否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可见他的内心实际上还是矛盾不安的,仕还是隐一直是他所纠结的一个问题。“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以孔子遗训的难以实现为起点,中间夹叙田间生活的自得,自己对于这种生活的偏爱,最终以“聊为陇亩民”作为结尾,做出了仍然远离尘嚣,表明自己选择在田间地

    9、头做一名农夫的态度。这组诗可以说将陶渊明在仕隐之间摇摆不定,在看清社会黑暗现实之后的失望,最终选择隐逸的心理过程清晰地展现出来。停云是作者四十岁时赋闲在家所作,也就是晋安帝元兴三年,而此前一年,桓玄篡位,二月刘裕进攻建康。虽然这组诗主要是倾吐自己对亲友的思念,而刘履以为:“(一章)此章言停云时雨,以喻宋武阴凝之盛,而微泽及物。表昏、路阻,以喻天下皆属于宋,而晋臣无可仕进之道矣。”黄文焕评:“四首皆匡扶世道之热肠,非但离索思群之闲悰也。”虽有断章取义之嫌,但其中的孤独之感显而易见,或许与时代不无关系。“八表同昏”等句,看似写天气,然而多是形容夏日雷雨前或是冬季雨雪前,用来描写初春似乎有些不够妥当

    10、,也可以说是暗喻了混乱的时局,也体现了作者虽闲居在家,实际上仍然心忧时政。 诗人在院中独酌,“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诗人渴望见到亲朋,一吐心中不快,而大雨阻隔了亲友们相会的道路,同样也体现了陶渊明回到田间,虽然悠闲,但心中的孤独仍旧无法排遣。以至于发芽的新树、鸟儿的啼叫都使得诗人倍感孤独,“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如此的大好春光,自己却无法与亲友相见,无人与之共赏,无奈只能“抱恨”。同年暮春时节,陶渊明作时运,诗中也描绘了诗人来到郊外春游时所见所感: “山涤余霭,宇暧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引用了诗经中的“侍坐”的典故,“暮春者,春服既成,

    11、风乎舞雩,咏而归。”同是暮春,陶渊明也来到郊外游赏,但在小序中,就已经提到他是“偶影独游”,景色十分高远缥缈而又透露着生机,诗人也在这样的画面中感到欣喜,与自然逐渐融为一体。这时再联系论语中的景象“童冠齐业,闲咏以归”,作者难免“欣慨交心”。因此后两章中,似乎又有一种对于知己的渴慕,然而却又难以实现的失落。 陶渊明敬爱“曾皙之静”,无论日夜皆向往不已,奋而求之。曾皙,孔门七十二贤之一,“静”乃儒家所谓仁者之性格。同时,曾皙所描绘的理想世界,实际上也是社会安定,天下太平,所有人都能够享受的安详、自得的世界,是一种对于大同世界的向往。可以说,和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塑造的“桃源境”有着很高的相似度,

    12、他们二者对于理想世界的构想也非常相似。陶渊明不仅仰慕曾皙,同时还有一种找到知己的惺惺相惜,然而“但恨殊世,邈不可追”,身处异代,只有抱憾。从侧面也可看出,陶渊明认为,在他所处的时代中,能够理解他的人很少,只有在书中才能寻找到知己,所流露出的孤寂之感,实际上还是对于黑暗现实的反抗,对洁身自好的坚持。(三)三次出仕陶渊明第三次出仕,在前去投奔刘裕的路上仍然在犹豫,此次出仕,实欲有所作为,然而前途未卜,又怕有违本性,在出仕与复归的矛盾心理下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陶渊明回忆从小淡泊世事,寄怀书琴,“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早年生计维艰但他仍能苦中作乐。随着路程渐远,诗人又想到路途的辛苦险恶,思归之情

    13、也就愈加强烈,“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看到飞鸟、游鱼无拘无束甚至感到愧怍,自己有违本性而使得身心受到拘束,对此行渐渐感到疲倦与懊悔,“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最终,陶渊明作结:“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在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虽然厌恶仕宦生活,但他又以道家的随运顺化来开解自己,既然无力改变,那么就将这当做一次人生的休息的一种心态。(四)四次出仕晋安帝义熙元年,刘敬轩因受到刘裕的猜忌而辞官,陶渊明为此事出使京都,途经钱溪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陶渊明回忆起多年前经过钱溪时的情形,复经此地,风物一如往昔,“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感叹自己如今却为行

    14、役所制,不得自由。“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虽然此次出仕时间很短,但诗人日日梦想着回到田园,而显得非常“久”,也反映了陶渊明此时早已做好了回归故里的打算,“安得”一词更表明了他去意已决,归耕的愿望十分强烈。从“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一句也能看出他归田的原因:一是辞官归田是陶渊明一直以来的夙愿,二是看到自己的上司被撤职,为明哲保身, 不愿使自己如“霜柏”般坚贞的节操受到玷污。至此之后,陶渊明辞去了建威参军的职务。(五)归田前夕同年八月,陶渊明经叔父引荐,至百里外的彭泽上任县令。而仅仅八十多日后,就解甲归田了。有史书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

    15、邪!于是解印去县,而赋归去来。”而陶渊明本人的解释是:“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思乡的本性使然,又因为妹赴丧而辞官归田。但洪迈评:“观其语意,乃以妹丧而去,不缘督邮。所谓矫厉违己之说,疑心有所属,不欲尽言之耳!词中正喜还家之乐,略不及武昌,自可见也。”。袁行霈先生也持同样的看法:“归去来兮辞文中所写归途的情景,抵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情景,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于逼真的想象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对自由的向往。”可见,为妹奔丧只是托辞,实际上,词中所表现的对于归田的喜悦显而易见,“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

    16、怡颜。”字里行间透露着一家人得以团聚的欢欣以及归乡后由衷地放松和愉悦。“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在欣喜过后,无人理解的孤独之情又渐渐涌上诗人心头,使得诗人生出了“绝游”之念。至此,有学者认为归去来兮辞与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有着密切的联系:“修行佛道之际, 为使身器清净, 故须远离身心二种之恶。如对外界断绝恶友之交游者, 为身远离;于自己之内界, 令思惟远离不善之迷惑者, 为心远离。”虽然范围不同,但“绝游”即体现了“身远离”。诗人看到万物欣欣向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难掩艳羡之情,“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而自己已过了人生的大半,不禁感慨万千,但随

    17、即又立刻释然了,“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诗人在归去来兮辞序中就表述了自己因家贫而不得不违背“本性”而进入官场,实则内心惧怕其中的尔虞我诈,因此身心都十分纠结痛苦。既已决定归隐田园,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为何诗人还是感到惆怅而独悲呢?从侧面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归隐也是一种无奈之举,面对混沌不堪的官场,他也无力改变,只能叹一句“已矣乎”。诗人的多次出仕,实际上也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的体现,理想又得不到实现,于是诗人寄身天地,以探求人生的终极意义,顺其自然,不再纠结于过往的情绪,而是更多关注自身,正是“心远离”的体现,我们也

    18、可以看出陶渊明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乐天精神。归去来兮辞可以说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个起点,他已经看清了藏污纳垢的官场,明白自己的抱负不可能得到实现,而对受制的生活也感到厌倦,因此也是陶渊明对于十三年的出仕生涯的总结反思,对至此以后的居田生活的想象、描绘。三、归田后心理陶渊明自41岁始,至63岁去世,共居田22年。在这22年间,陶渊明的心理也经历了几个阶段。(一)归田初期归田之初的陶渊明还沉浸在回到家乡,重获自由的喜悦之中。组诗归园田居中就记载了陶渊明当时亲近田园、自得其乐的状态。“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自幼就流连于山水之间,喜好游山玩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个“误”字,已将

    19、陶渊明对进入官场的懊悔显露无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旧林”“故渊”于“羁鸟”“池鱼”而言既是家乡又代表着自由,此时的陶渊明也犹如“倦鸟归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安适悠闲,不问世事,不再被行役所累,可谓“如释重负”。“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不仅如此,他还躬耕开荒,晨兴夜寐,从劳作中获得满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并不以身体上受累为苦,只希望能够“随心所欲”。苏轼曰:“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多矣。”对比以农耕为“愧”的士大夫们,更见其坦荡与真诚。袁行霈先生评价:“此诗妙处全自生活中来,从心底处来,既无矫情,亦不矫饰。可见陶渊明心境之宁静、平和、充实。”

    20、同时,寄身于自然也使得陶渊明对“生死”这一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也反映了陶渊明对这一主题的思考。与好友共游周家墓柏下,放歌饮酒,可谓乐事,“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但特殊的游览地引人伤感,感叹人生的短暂、空虚,“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诗人对生死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领悟,体现了陶渊明具有异于常人的超脱与朴素的生死观,与当时士大夫们追求的“神不灭”、“服食求神仙”的风尚背道而驰。神释中也同样记录了他对生命的理解。“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无论身份地位,人终将一死;“正宜委运去”一句也反映了陶渊明顺从天运,顺从自然之理的心态。“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将命运交给上天,生死也

    21、不必喜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诗人认为,死亡在该到来时自会到来,不必为此担忧。可以看出,陶渊明此时的内心是平静的,即使面对生死,都十分冷静、洒脱。虽说回到田间的陶渊明可谓身心俱适,生活得平淡而充实,然而,他又没有完全如自己所说的那样对世俗全然摒弃,命子中追溯了陶姓氏族的家史,叙述了先祖功德,颇以家族为荣,“悠悠我祖,爰自陶唐。穆穆司徒,厥族以昌。”再对比自身之寡陋,“嗟余寡陋,瞻望弗及。顾惭华鬓,负影只立。”因未有建树而对其子寄予厚望并予以告诫道:“名汝曰俨,字汝求思。温恭朝夕,念兹在兹。福不虚至,祸亦易来。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这段时间陶渊明对出仕已不再抱有幻想,

    22、转而向“宇宙”、“人生”等更宏大的主题探索,但从他希望后辈能有所作为的期待中也可以看得出来,他仍然是以儒家入仕为“正道”的。 另外,在此期间,陶渊明也作了不少交游应酬诗,例如酬丁柴桑、五月旦作和戴主簿等,可见,陶渊明对外界并非一无所知。或许那些田园诗也不仅是他心理状态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是他不断提醒、告诫自己的一个手段。(二)归田中期义熙十一年,朝廷诏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不应。这段时间实际上也是陶渊明思想斗争最为激烈的时候。刘裕篡位弑两帝,人心惶惶,朝廷两度徵召,对于年少立志的陶渊明来说是有诱惑力的,且此时的陶渊明贫病交加,生活拮据,然而又恐染上不洁之色,重蹈覆辙,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就

    23、刻画了他此时的心理状态。“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等句忆述自己生平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天灾人祸,“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虽说一生的坎坷全在于自己,而题名怨诗就已将心中的不平显露无遗,感叹天道之不公,内心之煎熬。“慷慨独悲歌,锺期信为贤”,再次强调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孤独,苦闷之情显而易见。同时,陶渊明不时地回忆年少时的生活,组诗杂诗中就多有体现。“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想起年少时的自己也有着远大的理想,万丈豪情,时间如流水,自己已年过半百而一事无成,气衰力竭,“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仍旧前途未定,对未来也感到茫然,“古人惜寸阴,念此使

    24、人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不惧?只是这种茫然惊惧过后,陶渊明又能重新找回平静,归隐之心也就愈加坚定,这时期所做的组诗饮酒中叙写了他当时的心情。“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虽说是酒后之言,但仍然可以看出他的人生态度。他能够将生死祸福都置之度外,而达到“无我”的境界。“思考的并不是形而下的日常生活的问题,而是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所谓玄心,指心放得远,想得开,免去了那些世俗的苦恼,得以超脱,风流。”(三)归田后期到了陶渊明生命的最后几年,生活困窘,生计都难以维持,420年刘裕废晋恭帝,改年号为“永初”,陶渊明内心必定因此再掀波澜,桃花源记也就此诞生,描绘了一个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国”。他年轻时固

    25、有猛志却无法得到实现,制度甚至一步步崩坏,只有在幻想中创造出一个“与外人间隔”的“桃花源”,桃花源与现实恰恰相反,正是对现实的深刻讽刺与对执政者的鞭挞。另外陶渊明已处于生命的尽头,自然也就十分关注“死亡”这一主题,晚年所作的自祭文中就反映了陶渊明当时的心理状态。在陶渊明眼中,死亡才是永恒的,才是每个人的归处,人间只是一个暂居地。“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一句,将人间称作“逆旅之馆”,而将地府称作“本宅”。“惟此百年,夫人爱之,惧彼无成,愒日惜时。嗟我独迈,曾是异兹。”,人人都将这人生百年视若珍宝,唯恐不能取得成就,只有陶渊明与他人不同,“宠非己荣,涅岂吾缁?”不以受到喜爱而欢欣,又怎会因

    26、受到冷遇而不快?“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能够识运知命,按照自己的意愿度过晚年,还有什么不满呢?陶渊明并不因死亡近在眼前而焦虑,对他来说,此生已然无憾了。“奢耻宋臣,俭笑王孙,不封不树,日月遂过。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诗人已经能够直面死亡,不为没有显赫的身份而遗憾,亦不为卑微贫困而羞愧,不再为死亡而感到焦虑,甚至认为,死亡是对苦难的了结,可见其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临终前所作的拟挽歌辞中也对自己死后场景进行了想象,“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他已经认识到,人死后,只有亲人会为之悲伤,与外

    27、人是没有关系的。“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时光流逝,便不会有人在意,万事俱灭。元嘉四年九月,陶渊明病死于家中,颜延之为之作陶徵士诔:“视死如归,临凶若吉。药剂弗尝,祷祀非恤。傃幽告终,怀和长毕。结语陶渊明的一生,青年时“猛志固常在”而“不遇”的悲愤,在经历“五官三休”时的纠结徘徊,直至归田后在自然中寻找自我,最终领悟生命的终极意义,实际上也体现了“徘徊回归”这一主题。虽然陶渊明的思想一直是历朝历代的学者关注的焦点,但笔者认为,究其根本,还是传统文化的要求与自身人格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陶渊明被传统的儒家文化裹挟着走上官场,而本性使得他偏离主流,自然会不安纠结,在山水之中不断完善自身后,其思想也逐

    28、步走向成熟,最终确立了自己独特的生死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1 陶渊明.袁行霈校注.陶渊明集校箋M.北京:中华书局,2003.42 陶渊明.袁行霈评注.陶渊明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43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 史月婵.归去来兮辞的意蕴和表现艺术J,语文建设,20165 李小荣.归去来兮辞的佛教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26 豆红桥.陶渊明及其辞赋思想主题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10137 王浦衡.陶渊明的生命哲学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9248 李蓉.魏晋南北朝隐士田园文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3349 吕菊.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91310刘育霞.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文学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195201


    注意事项

    本文(论陶渊明归隐前后的心理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