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湖南省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基本规定.docx

    • 资源ID:5621998       资源大小:86.39KB        全文页数:8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湖南省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基本规定.docx

    1、湖南省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基本规定湖南省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基本规定(征求意见稿)2019.031 总则1.1 为全面推进湖南省保障性住房按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实现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制定本规定。1.2 本规定适用于湖南省保障性住房的绿色建筑规划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1.3 建设项目除满足本规定的相关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湖南省及当地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定的要求。2 规划与方案设计2.1 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设计要点】(1)场地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的要求和建议,审核场地原始地形图

    2、,保证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古迹、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当建设开发确需改造场地内地形、地貌、水系、森林及有保留价值的植被等环境现状时,应在规划设计说明中应提出场地环境的恢复措施建议,宜考虑采用以下场地修复措施:1)对于高差较大的场地合理进行规划利用,避免过度对地形进行改造。通过利用高差合理利用凹地做地下室或下沉庭院,达到为地下空间提供采光通风,形成不同高度的入口空间,形成景观微地形,借助地形组织场地排水等作用。2)对于较为平整的场地避免过度进行堆土设计。合理采取复层绿化、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增加场地绿化面积,设置采光通风井为地下空间提供采光通风,设置透水地面、下凹式绿地、雨

    3、水花园等恢复场地的入渗能力,设置乔木、构筑物遮阴降低场地的热岛强度等措施。3)充分考虑后期场地施工的合理安排,分类收集、保存并利用原场地的表层土。(2)在旧城改造和城镇化进程中,应尽量对场地内有利用或保护价值的既有建筑纳入建筑规划中加以利用,避免大拆大建。若对既有建筑加以保留利用,则应在规划设计图纸中应标明保留建筑的具体位置并进行说明。【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应对场地区位、原地形地貌,采取的保护措施等进行说明,并明确是否符合城区规划建设要求。(2)项目区位图:应体现项目所在区域位置。(3)场地地形图:应标明场地红线范围、竖向标高、原有地物、各类保护区和文物古迹位置等。2.2 场地应无洪

    4、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设计要点】(1)建筑场地与各类危险源的距离应满足相应危险源的安全防护距离等控制性要求;对于场地中的不利地段或潜在危险源应采取必要的避让、防护或控制、治理等措施。其中,场地防洪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 50201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 50805的相关规定;抗震防灾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 50413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相关规定;土壤中氡浓度的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的相关规定;电磁辐射应符合现行

    5、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的相关规定。(2)当建筑场地内存在地质灾害严重的地段和多发的区域时,应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包括场地稳定性和场地工程建设适应性等内容)。(3)对于可能存在污染源、电磁辐射(如电视广播发射塔、雷达站、通信发射台、变电站、高压电线等)、含氡土壤危害的项目,应由检测机构出具相关检测报告。(4)应根据地质勘探报告/环境影评估报告书(表)/土壤氡浓度专项检测报告、项目区位图、场地地形图和相关检测报告等文件,对建筑场地内的各类危险源、潜在危险源和不利地段进行综合评价,并在建筑设计说明中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建议。【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应根据规划方案和相关检

    6、测报告的等资料,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要求。(2)项目区位图:应体现项目所在区域位置。(3)场地地形图:应标明场地红线范围、竖向标高、原有地物、地质灾害多发地段和潜在危险源位置等。(4)环评报告书(表)/地勘报告:应体现场地是否有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是否有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等危险源,是否存在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5)土壤氡浓度专项检测报告:如项目环评报告书(表)/地勘报告中未体现土壤氡浓度信息,应进行专项检测,并编制专项检测报告。对于整体处于土壤氡含量低背景或中背景区域,且工程场地不存在地质断裂构造的项目,可不进行土壤氡浓度检测。(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仅当项目场地内

    7、存在地质灾害多发区或严重的地段时编制,具体应包括场地稳定性及场地工程建设适应性评定内容。(7)污染源相关检测报告或论证报告:仅当项目可能涉及污染源、电磁辐射时提供。2.3 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国家或地方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设计要点】(1)应充分利用场地地形条件,采用错位式布局等布局方式,优化建筑平面设计,尽量避免建筑自遮挡与相互遮挡的现象。(2)建筑间距、建筑后退距离等规划布局应满足当地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要求,不得使周边建筑原本满足国家和地方日照标准要求的门窗洞口在项目建成后日照时数低于相关标准要求。(3)每套住宅应至少有1个居住空间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

    8、计规范GB 50180中有关居住建筑日照标准的规定。(4)对建筑及周边建筑的日照进行模拟分析,计算参数与计算结果应符合当地建筑间距和日照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5)本条中的“不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是指:1)对于新建项目的建设,应满足周边建筑及场地有关日照标准的要求;2)对于改造项目分两种情况:周边建筑及场地改造前满足日照标准的,应保证其改造后仍符合相关日照标准的要求;周边建筑及场地改造前未满足日照标准的,改造后不可再降低其原有的日照水平。【设计文件深度】(1)日照模拟分析报告:应使用项目所在地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计算软件对标准中最低日照时数进行的模拟计算,日照模拟分析建模应包括地块周边

    9、受影响或影响本项目日照的既有建筑(至少将从项目边界计起的第二排纳入建模及分析)。(2)设计说明:应概述项目场地和周边的地形条件,并结合项目特征提出规划布局要求。(3)总平面图:应标明清晰的红线,以及能反映本地块与周边地块及建筑的空间相邻关系,明确项目中建筑单体之间的间距,以及与周边相邻近建筑的间距(具体内容应与日照模拟分析报告保持一致)。2.4 符合各地块规划条件给出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要求。【设计要点】场地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下发的规划设计条件书及规划依据图的要求和建议,并满足下列要求:(1)建设容量的指标包括城市空间、紧急疏散空间、交通流量等;(2)应合理选择户型配比,居住

    10、区人均居住用地指标:4-6层,23 26;7-12层,2224 ;13-18 层,20 22 ;19层及以上,11 13 ;当项目场地内存在n幢不同层数的建筑时,则该住区的人均用地指标限值应按下式计算:式中,为第幢建筑的总居住人口数;为住区的总居住人口数,应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按每户3.2人计算;为第幢建筑的人均用地指标限值;此时,该住区的实际人均用地指标为:其中为居住区场地的总用地面积;则该住区的实际人均用地指标应小于等于人均用地指标限制,即:;(3)在满足上述指标的前提下,同时注意控制过高的容积率或过低的人均居住用地。【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和总平面

    11、图:应体现项目总用地面积,总户数、总人口(可按3.2人/户换算人口数、等技术经济指标,并充分考虑当地规划部门下发的规划设计条件书及“规划依据图”的要求和建议。(2)人均用地指标计算书:应明确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计算过程。2.5 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 1、住区的绿地率新区建设不低于30 ,旧区改建项目不低于25; 2、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新区建设不小于1.0,老旧区改建项目不小于0.7 【设计要点】住区绿地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1)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和当地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规定。(2)新区建设项目的绿地率应达到30%,旧区改建项目的绿地率应达到25

    12、%。当受用地条件限制,旧区改造项目绿地率难以满足要求时,不足部分绿地面积应采取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的方式进行补偿,其中:垂直绿化补偿面积为建筑物受阳外墙面实际绿化区域的面积;屋顶绿化补偿面积为未计入绿地率的屋顶绿化面积。(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第2.0.32条将绿地率定义为“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

    13、3第7.0.4条还对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作了具体规定,包括中心绿地,以及老年人、儿童活动场地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不仅规定了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等各级中心绿地的设置内容、要求和最小规模,还要求中心绿地、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m2、至少应有一个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绿化面积(含水面)不低于70%、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范围之外(组团绿地)等。【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应提出住区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要求。(2)总平面图:应包括项目总用地面积、总户数、总人口、绿地位置、绿地面积、绿地率、公共绿地位置、公共绿地面积等技术经济

    14、指标。2.6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住区建设宜进行立体空间开发与综合利用,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不小于5,同时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不大于70%。【设计要点】(1)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不小于5,同时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不超过70%。(2)由于地下空间的利用受诸多因素制约,因此未利用地下空间的项目应提供相关说明,经论证场地区位和地质条件、建筑结构类型、建筑功能或性质确实不适宜开发地下空间的,不受本条限制。【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应提出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及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要求。(2)相关计算书:提供地下建筑面积与总

    15、用地面积之比及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计算书。2.7 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 的规定。【设计要点】(1)应依据场地环评报告书(表)中对场地内及周边环境噪声的监测值进行总平面图设计,并说明场地周边环境噪声是否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规定。(2)若项目场地环评报告书(表)中无环境噪声监测数据,应提供场地内及周边环境噪声模拟分析报告。(3)若不满足有关规定,应说明所采取的隔声降噪方法和措施。【设计文件深度】(1)环评报告书(表):应包含场地内及周边环境噪声的监测值。(2)环境噪声模拟分析报告:若项目场地环评报告书(表)中无环境噪声监

    16、测数据,应提供场地内及周边环境噪声模拟分析报告。(3)设计说明:应依据场地环评报告书(表)中对场地内及周边环境噪声的监测值或环境噪声模拟分析报告,对场地内及周边环境噪声情况进行说明,若不满足有关规定,应说明所采取的隔声降噪方法和措施。2.8 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1、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2、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设计要点】(1)设计时具体可采取如下设计策略优化场地风环境:1)群体布局与主导风向成一定角度;为使室内风速达到最大,建筑单体布置应迎向当地城

    17、市夏季主导风向。建筑宜采用南北朝向。若群体布置,宜使建筑群与主导风向成3060夹角。加大入射角等于加大通风间距,避免产生风影区,妨碍下风向建筑通风。2)采用错列式,斜列式布局,尽量少采用行列式、周边式布局。3)在主导风向上,合理安排建筑高度的渐进变化。建筑物高度的骤然变化,会引起风速的变化和气流紊乱。因此,为了减少穿过建筑物的气流,建筑物的高度应沿着主导渐进的增加,这样才能把风逐渐推过建筑区域。建筑群之间的高度差或者独栋建筑物之间的高度差,最好不超过100%;“前低后高”和有规律“高低错落”的处理方式,有利于自然通风。4)采用底层架空形式。住宅架空层中,净高超过2.5m的可穿越式通风部分的建筑

    18、面积占建筑基地面积的比例应大于30%。采用底层架空形式的建筑宜在场地冬季主导风向一侧设置防风墙等措施,防止冬季冷风渗透,此外,对于交通干道周边的建筑需同时考虑防噪问题。5)合理布置植被绿化与景观水体。植被对建筑通风的主要影响有两个方面。首先,树木的布置对气流会产生的一定的阻挡、导流与缓和;其次,植被本身对空气质量与舒适性有较强的改善作用。进风口附近的水面或绿化,在夏季有明显的降温效果,有利于产生更舒适的气流。(2)此外,对于受场地环境条件限制,无法通过布局调整优化室外风环境的项目,应提出详细分析报告,经规划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可放宽要求。【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应明确场地内风环境优化设计

    19、要求。(2)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在方案规划设计时,应根据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优化室外风环境设计,以达到条文相关数据指标要求。2.9 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1、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或到达公共交通站点(含公共汽车站和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超过800m。2、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设计要点】(1)当项目周边无现有或已规划的公共交通网络时,应先确定出入口位置,根据该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车站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超过800m的要求,向当地交通部门提出相关建议。(2)“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是指通过空间

    20、的合理组织将建筑室内空间与轨道交通站场连通,设计专用的步行通道减少行人绕行、便捷地与城市道路的步行系统相连等,例如:通过架设天桥将建筑与公交站点相连,建筑的部分空间与地面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直接连通,为减少到达公交站点的绕行距离设置专用人行通道,地下空间与地铁站点直接相连等。【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应明确场地周边的公共交通设施情况,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设施的距离,以及便捷人行通道的设置情况。(2)总平面图:应包括建筑与公共交通站点连通的专用通道、连接口等内容。(3)场地周边公共交通设施布局图:应标明公共公共汽车站点、轨道交通站点位置、名称,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线路及距离,以

    21、及建筑与公共交通站场连通的专用通道、连接口等内容,并与规划总平面的相关内容一致。2.10 合理设置停车场所。【设计要点】(1)设置非机动车停车设施。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的设置应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符合使用者的出行习惯,且应有遮阳防雨措施。(2)配建的地下停车库停车位数量应不少于总配建停车位数量的65%(因条件限制未设置地下室的改、扩建建筑除外)。(3)合理配建机动车充电设施。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对非机动车停车设施、机动车停车场、机动车充电设施的设置及配置比例提出要求。(2)总平面图:应标明非机动车停车设施、机动车停车场、机动车充

    22、电设施的具体位置。2.11 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大于10hm2的场地应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1、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达到30%;2、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并采取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设计要点】(1)绿色雨水设施包括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截流设施、渗透设施、雨水塘、雨水湿地、景观水体、对功能调蓄设施等。(2)绿色雨水设施的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1)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应达到30%;2)

    23、通过植物截流、土壤过滤滞留处理小流量径流雨水等方式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下凹式绿地、植草沟、树池等地面生态设施;(3)当场地面积大约10hm2时应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应明确以下内容:1)场地内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设置要求;2)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小于70%的要求;3)利用植物截流、土壤过滤滞留处理小流量径流雨水等方式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下凹式绿地、植草沟、树池等地面生态设施的要求。(2)总平面图:应标明绿色雨水设施位置。2.12 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体形、朝向、楼距、窗墙比等进行优化设计。【设计要点】(1)如体形

    24、简单、朝向接近正南正北,楼间距、窗墙比也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地方标准湖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43/001等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可直接达标。(2)否则项目还应进行优化设计,并将动态负荷验收结果作为主要达标判定指标。具体要求如下:由于湖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43/001中并无动态负荷验算的要求,故居住建筑围护结构各项指标均应满足湖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43/001的要求,且当窗墙比大于0.45时,居住空间的外窗均应设置活动外遮阳装置。【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应明确项目场地

    25、内建筑的布局和朝向,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深化设计要求(如是否需要进行优化设计)。(2)总平面图:应标明项目场地内建筑的布局、间距和朝向。2.13 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且无大量装饰性构件。【设计要点】(1)应考虑装饰性构件的功能性,避免采用没有功能的纯装饰性构件,造成建筑材料的浪费。设计说明中应要求尽量避免采用纯装饰性构件。(2)没有功能的纯装饰性构件主要包括:1)建筑外立面上不具备功能性作用的纯装饰性构件,如飘板、格珊、构架等;2)单体建筑的屋顶等处单纯为追求标志性效果的异形构件,如球、塔、曲面等;3)高度超过规范最低要求的2倍的女儿墙;4)群体建筑红线范围内单纯为追求标志性效果的异形构件,如独

    26、立柱、竖塔、球等。(3)纯装饰性构件的造价不应高于建筑总造价的2%。【设计文件深度】设计说明:应要求尽量避免采用纯装饰性构件,并明确造价比例控制要求。2.14 建筑形体不应选用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版)中规定的特别不规则和严重不规则的建筑形体。【设计要点】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择优选用规则或不规则形体,禁止采用特别不规则和严重不规则的形体。除砌体结构、单层空旷建筑、大跨屋盖建筑、地下建筑、木结构建筑外,其他建筑应在建筑设计说明中要求不得选用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版)中规定的特别不规则和严重不规则的建筑形

    27、体。【设计文件深度】设计说明:应要求不得选用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版)中规定的特别不规则和严重不规则的建筑形体。2.15 建筑平面、空间布局合理,没有明显的噪声干扰。居住空间的室内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的低限要求。【设计要点】应根据项目环评报告书(表)等资料对建筑外部噪声(如周边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工业噪声等)进行分析,合理确定建筑物的防噪间距、朝向及平面布置,优化建筑内部空间布局,减轻建筑内外部噪声的影响,保障主要居住空间的室内噪声级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

    28、限值的平均值,并满足以下要求:(1)噪声敏感建筑物或房间应远离噪声源,噪声不敏感的建筑物或房间可作为隔声屏障。(2)变配电房、水泵房等设备用房的位置不应设置噪声敏感房间的正下方或正上方。【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应明确项目建筑与各类噪声源的分布情况,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允许噪声级,以及具体的降噪措施要求。(2)总平面图:应体现场地内交通干道布置,建筑(群)与周边道路及其他噪声源的距离,以及各类隔振降噪设施的位置。(3)建筑平面图:应体现建筑空间、各层平面布局,以及建筑设备机房、电梯间等噪声源的位置。2.16 建筑居住空间具有良好的户外视野,相邻建筑的间距不低于18m。【设计要点】(1)主要

    29、居住空间宜能通过地面以上0.82.3m高度处的外窗看到室外自然环境,没有构筑物或周边建筑物造成明显视线干扰。(2)应在总平面布置中,明确相邻建筑楼距应不小于18m。【设计文件深度】(1)总平面图:应标明场地内建筑的具体布局。(2)建筑平、立、剖面图:应合理设置外窗位置,使得主要功能房间能通过外窗看到室外自然景观,无明显视线干扰。3 初步设计3.1 总平面与建筑3.1.1 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设计要点】(1)建筑场地与各类危险源的距离应满足相应危险源的安全防护距离等控制性要求;对于场地中的不利地段或潜在危险

    30、源应采取必要的避让、防护或控制、治理等措施,对场地中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应采取有效的治理与防护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其中,场地防洪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 50201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 50805的相关规定;抗震防灾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 50413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相关规定;土壤中氡浓度的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的相关规定;电磁辐射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的相关规定。(2)当项目场地内存在不利地段或潜在危险源时,应根据规划方案和相关检查报告的等资料,在建筑、结构设

    31、计说明中简述项目场地内不利地段和各类潜在危险源的防护措施要求及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办法,并在相关设计图纸中予以落实。【设计文件深度】(1)建筑设计说明:应根据规划设计和相关检测报告的等资料,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要求。(2)场地地形图:应标明场地红线范围、竖向标高、原有地物、地质灾害多发地段和潜在危险源位置等。(3)初步设计图:落实场地内不利地段和各类潜在危险源的防护技术措施。(4)环评报告书(表)/地勘报告:应体现场地是否有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是否有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等危险源,是否存在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5)土壤氡浓度专项检测报告:如项目环评报告书(表)/地勘报告中未体现土壤氡浓度信息,应进行专项检测,并编制专项检测报告。对于整体处于土壤氡含量低背景或中背景区域,且工程场地不存在地质断裂构造的项目,可不进行土壤氡浓度检测。(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仅当项目场地内存在地质灾害多发区或严重的地段时编制,具体应包括场地稳定性及场地工程建设适应性评定内容。(7)污染源相关检测报告或论证报告:仅当项目可能涉及污染源、电磁辐射时提供。3.1.2


    注意事项

    本文(湖南省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基本规定.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