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主管药师考试生理学.docx

    • 资源ID:5548447       资源大小:38.97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主管药师考试生理学.docx

    1、主管药师考试生理学第一章生理学第一节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膜结构为液态镶嵌模型,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间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大部分物质的跨膜转运有关。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被动转运分为(1)单纯扩散:物理扩散特点:脂溶性高和分子量小的物质;高浓度-低浓度;浓度差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扩散的方向和速度;常见物质-如O2、C02、N2、乙醇、尿素和水分子等。(2)易化扩散:特点:经载体和通道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也是高浓度-低浓度。分类:经载体易化扩散: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经通道易化扩散:Na+、Cl-、Ca2+、K+等带电

    2、离子。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属于被动转运,转运过程本身不需要消耗能量,是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3)主动转运:是由离子泵和转运体膜蛋白介导的消耗能量、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低高)的跨膜转运主动转运:原发和继发1)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代谢产生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其膜蛋白为离子泵。普遍是钠钾泵,也称Na+-K+-ATP酶。钠泵每分解1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由此造成细胞内的K+的浓度为细胞外液中的30倍左右,而细胞外液中的Na+的浓度为胞内10倍左右。2)继发性主动转运:许多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时,所需能

    3、量不直接来自ATP分解,而是来自由Na+泵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在膜两侧建立的Na+浓度差,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同向转运如葡萄糖在小肠黏膜重吸收的Na+-葡萄糖。反向转运:如细胞普遍存在的Na+-H+交换和Na+-Ca2+交换。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概念: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静息电位是以细胞外为零电位的膜内电位,绝大多数细胞的静息电位是稳定的负电位。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钠泵主动转运造成的细胞膜内、外Na+和K+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生物电的基础。安静状态下的膜只对K+有通透性,因此静息电位就相当

    4、于K+平衡电位。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概念: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兴奋细胞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A1型题1.Na+跨细胞膜顺浓度梯度的转运方式是()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载体协助E.离子泵转运2.下列对阈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A.能造成膜对K+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B.能造成膜对K+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C.能造成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D.能造成膜对Ca2+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E.能造成膜对Cl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3.骨骼肌中能与Ca2+结合的蛋白质是()A.肌动蛋白B.肌钙蛋白

    5、C.原肌球蛋白D.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E.肌球蛋白4.在神经-肌接头处,进入神经末梢的量与囊泡释放成正比的离子是()A.Ca2+B.Mg2+C.Na+D.K+E.Cl5.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可以将()A.1个Na+移出膜外,同时1个K+移入膜内B.3个Na+移出膜外,同时3个K+移入膜内C.2个Na+移出膜外,同时2个K+移入膜内D.3个Na+移出膜外,同时2个K+移入膜内E.2个Na+移出膜外,同时3个K+移入膜内6.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递质是()A.去甲肾上腺素B.肾上腺素C.血管紧张素D.乙酰胆碱(Ach)E.多巴胺B型题A.K+外流B.Na+内流C.Ca2+内流D.Na+平衡电位E

    6、.K+平衡电位1.骨骼肌细胞的锋电位的超射顶端接近于()2.骨骼肌动作电位下降支的形成是由于()第二节血液一、血细胞的组成、生理特性、功能及其生成的调节成年红细胞的数量:男性为4.510125.51012L,女性为3.510125.01012L。红细胞特性: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对血液中的酸、碱物质有一定的缓冲作用。2.白细胞生理正常白细胞数是4.010910.0109L;中性粒细胞占50%70%;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1%。中性单核:吞噬细菌、异物、衰老红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在过敏反应中的作

    7、用。对蠕虫免疫反应嗜碱:释放肝素,抗凝血作用。含组胺、过敏物质,使局部水肿,引起哮喘、荨麻疹。淋巴细胞参与免疫应答反应,T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B细胞与体液免疫有关。3.血小板生理正常血小板数量为100109300109L。血小板功能: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和参与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作用中血小板通过:粘附释放聚集收缩吸附等,一系列过程参与。二、生理性止血1.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2.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的形成。(不溶性)1生理性抗凝血物质:体内可分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抗凝血酶与肝素结合后,其抗凝作用可增强2000倍。、蛋白质系统(需要

    8、维生素K参与)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3.生理性抗凝物质:肝素主要有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在肺、心、肝、肌肉等组织中含量丰富,生理情况下血浆中含量甚微。蛋白酶C由肝脏产生,其合成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合成后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活化后的蛋白酶C可水解灭活凝血因子a和a,抑制因子a和凝血酶的激活,并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T)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抑制剂。A型题1.肾脏分泌的一种促进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物质是()A.促红细胞生成素B.雌激素C.肾素D.生长素E.甲状腺素2.参与生理止血的血细胞是()A.血小板B.中性粒细胞C.单核细

    9、胞D.淋巴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3.肝素抗凝的主要作用机制是()A.抑制血小板活B.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C.促进纤维蛋白溶解D.抑制凝血因子活性E.去处Ca2+A型题:1.心动周期过程中,左心室容积最大的时期是()A.等容舒张期B.快速充盈期C.快速射血期末D.心房收缩期末E.减慢充盈期末2.心率超过180次分时,每分输出量减少的原因是()A.快速充盈期缩短B.减慢充盈期缩短C.等容收缩期缩短D.减慢射血期缩短E.快速射血期缩短3.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A.去甲肾上腺素B.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D.血管升压素E.血管紧张素4.夹闭双侧颈总动脉35秒,则()A.窦神经传入冲动增加B

    10、.颈动脉体受刺激增加C.心迷走神经紧张性增加D.心交感神经紧张性减弱E.血压升高5.心输出量是指()A.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B.每分钟一侧心房射出的血量C.每次心脏搏动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D.每次心脏搏动一侧心房射出的血量E.每分钟左右两侧心室射出的血量6.主动脉对于维持舒张压有重要的作用,其原因()A.口径大B.管壁厚C.管壁有良好的弹性D.血流速度快E.管壁光滑B型题:A.由Na+内流产生的B.由Ca2+内流产生的C.由Cl内流产生的D.由K+内流产生的E.由K+外流产生的1.窦房结动作电位的0期去极化()2.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0期去极化()第四节呼吸呼吸过程: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

    11、液中的运输、组织换气一、肺通气一般情况下,为腹式和胸式混合式呼吸。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称为平静呼吸,其特点是呼吸运动较为平稳均匀,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呼吸频率为1218次/每分钟。2.肺通气功能的指标:(1)潮气量每次平静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正常成人为400600ml,一般为500ml。(2)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3500ml,女性约2500ml。肺活量反映了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肺通气功能的指标。用力呼气量(FEV)过去称为时间肺活量,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占用

    12、力肺活量的百分比。正常人第1秒钟的FEV1约为FVC的80%;第2秒钟的FEV2FVC约为96%;第3秒钟的FEV3FVC约为99%。其中,第1秒用力呼气量,是临床反映肺通气功能最常用的指标。(4)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肺通气量:每分钟进肺或出肺的气体总量肺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真正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二、肺换气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以扩散的方式进行。每种气体分子扩散的动力是的分压差。吸气初:肺内压低于大气压;呼气初:肺内压高于大气压;吸气末,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02和C02在血液和肺

    13、泡间的扩散极为迅速,当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全长约13时,已基本完成肺换气过程。A型题:1.肺通气是指()A.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换气)B.外界环境与气道之间的气体交换C.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D.外界氧气进入肺的过程E.肺内二氧化碳出肺的过程2.决定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A.气体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B.呼吸膜的通透性C.气体的分子量D.气体的分压差E.气体在血液中的溶解度B型题:A.肺活量B.时间肺活量C.每分通气量D.肺总量E.肺泡通气量1.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为()2.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指标是()一、胃内消化1.胃液的成分和作用(1)盐酸,也称胃酸,主要作用有:激活胃蛋白酶原:

    14、胃蛋白酶原在pH5.0的酸性环境中可转化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其最适pH为23;杀死随食物入胃的细菌;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与钙和铁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它们的吸收;胃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2)胃蛋白酶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质,生成眎、胨和少量多肽。(3)胃黏膜细胞分泌两种类型的黏液迷走神经兴奋和ACh可刺激颈黏液细胞分泌可溶性黏液,起润滑胃内食糜的作用;胃腺开口处的表面黏液细胞受食物刺激分泌大量黏液和HC03-,覆盖胃黏膜表面形成凝胶层,构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的摩擦损伤,并阻止胃黏膜与胃蛋白酶及高浓度酸的接触。(4)内因子

    15、能与食物中维生素B12结合,形成一复合物,易于被回肠主动吸收。如果内因子缺乏,可使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将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引起贫血。2.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蠕动胃的容受性舒张(特有的):吞咽食物时,食团刺激咽和食管等处感受器,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引起胃平滑肌紧张性降低和舒张,以容纳咽入的食物。胃的蠕动生理意义在于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有利于机械与化学性消化,并促进食糜排入十二指肠,是胃排空的主要动力。二、小肠内消化1.胰液的成分和作用最重要的一种消化液胰液成分包括水、无机物(Na+、K+、HC03-、Cl-)和多种分解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酶。蛋白水解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弹性蛋白酶和羧基肽酶;胰脂

    16、肪酶:胰脂酶、辅酯酶和胆固醇酯水解酶等;还有胰淀粉酶。胰液的作用:HC03-的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保护肠黏膜免受强酸的侵蚀,为小肠内消化酶提供最适pH环境;胰淀粉酶分解淀粉、糖原等碳水化合物为二糖和三糖;胰脂肪酶与辅脂酶一起水解中性脂肪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胰蛋白酶原被肠液中的肠致活酶激活为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又激活糜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共同分解蛋白质为多肽和氨基酸。2.胆汁的成分和作用胆汁中除97%的水外,还含胆盐、胆固醇、磷脂和胆色素等有机物及Na+、Cl-、K+、HCO3-等无机物,不含消化酶。弱碱性的胆汁能中和部分进入十二指肠内的胃酸。胆盐在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中起重要

    17、作用:一是乳化脂肪,增加脂肪与脂肪酶作用的面积,加速脂肪分解;二是胆盐形成的混合微胶粒,使不溶于水的脂肪分解产生脂肪酸、甘油一酯和脂溶性维生素等处于溶解状态,有利于肠黏膜的吸收;三是通过胆盐的肝肠循环,刺激胆汁分泌,发挥利胆作用。3.小肠的分节运动和蠕动分节运动(小肠特有):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即在食糜所在的一段肠管,间隔一定距离的环行肌在许多点上同时收缩,将小肠分成许多节段;随后,原来收缩的部位发生舒张,而原来舒张处收缩,如此反复进行,使小肠内的食糜不断地分开,又不断地混合。主要作用: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使食糜与肠黏膜紧密接触,以利于消化和吸收。蠕动发生在小肠的任何部

    18、位,但传播速度较慢,每秒钟仅0.52cm。其作用是将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到达新的肠段再进行分节运动。A型题:1.消化道共有的运动形式()A.蠕动B.蠕动冲C.集团运动D.分节运动E.容受性舒张2.胃的容受性舒张()A.扩大胃容积B.研磨搅拌食物C.保持胃的形态D.减慢胃的排空E.促进胃内容物的吸收3.胃液中内因子的作用()A.抑制胃蛋白酶的激活B.促进胃泌素的释放C.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D.参与胃黏膜屏E.激活胃蛋白酶原4.不属于胃液成分的是()A.盐酸B.内因子C.黏液D.羧基肽酶E.胃蛋白酶原5.消化道中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是在()A.口腔B.胃C.小肠D.升结E.横结肠6.胃的蠕

    19、动的作用()A.扩大胃容积B.研磨搅拌食物C.保持胃的形态D.减慢胃的排空E.促进胃内容物的吸收第六节体温及其调节一、体温的定义及正常生理性变异1.体温的定义:一般所说的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人腋窝温度36-37.4口腔温度36.7-37.7直肠温度36.9-37.9。2.体温的正常生理变动: 昼夜变动:一般清晨2至6时体温最低,午后1至6时最高,每天波动不超过1;性别差异:成年女子的体温高于男性0.3,而且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化,排卵前日最低;年龄:儿童体温较高,新生儿和老年人体温较低;肌肉活动、精神紧张和进食等情况也影响体温。二、产热和散热的基本过程1.产热过程:安静时,肝脏产热器官;

    20、运动时骨骼肌产热器官。人在寒冷环境中战栗:代谢产热甲状腺激素是调节产热活动的最重要体液因素,如果机体暴露于寒冷环境中几周,甲状腺分泌大量的甲状腺激素,使代谢率增加20%30%。2.散热过程: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当环境温度低于人的体表体温时,通过以下方式散热。辐射散热:传导散热: 对流散热蒸发散热当环境温度升高到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成为唯一有效的散热形式。A型题1.安静时,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A.脑B.腺体C.肌肉D.皮肤E肝脏2.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A.下丘脑B.中脑C.脑桥D.延髓E.脊髓3.正常人的直肠温度、口腔温度和腋窝温度的关系是()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B

    21、.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C.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E.口腔温度直肠温度腋窝温度第七节 尿的生成和排出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通过尿的生成和排出,肾脏排出机体代谢终产物、过剩物质和异物,调节体液量、电解质、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等功能。尿的生成: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的滤过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蛋白分子外的血浆成分被滤过进入肾小囊腔而形成超滤液的过程。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肾小球滤过功能:肾小球的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

    22、滤液量,正常成人平均值为125mlmin,180Ld。滤过分数指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约有19%的血浆滤过进入肾小囊腔,形成超滤液。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1.近球小管对 65%70%的Na+和水,及全部葡萄糖。4.渗透性利尿:如果小管液溶质浓度高,则渗透压高,妨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结果尿量增多,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临床上糖尿病患者的多尿,以及利用甘露醇达到利尿和消除水肿的目的,都属于渗透性利尿。5.水利尿: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释放,主要通过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对水的重吸收而发挥抗利尿作用。血浆晶体

    23、渗透压升高和循环血量减少可刺激其分泌和释放。反之,则抑制其分泌和释放。大量饮清水后,水吸收入血,体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释放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减少或停止,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尿液稀释,这种现象称水利尿。三、排尿反射排尿是一个反射过程。排尿反射是在高级中枢控制下的脊髓反射。1.肾小球滤过率是()A.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B.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C.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D.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E.两侧肾脏每分钟的血浆流量2.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主要由于()A.ADH减少B.ADH

    24、增加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D.醛固酮分泌减少E.循环血量增加,血压升高3.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的主要激素是()A.血管紧张素B.去甲肾上腺素C.抗利尿激素D.醛固酮E.多巴胺B型题A.100ml以下B.100500mlC.10002000mlD.20002500mlE.2500ml以上1.正常人每昼夜排出的尿量约为()2.少尿是指每昼夜排出的尿量约为()3.多尿是指每昼夜排出的尿量约为()第八节神经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当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动作电位)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使前膜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细胞外Ca2+内流入突触前末梢内。进入前末梢的Ca2+促进突触小泡

    25、与前膜融合和胞裂,引起突触小胞内递质的量子式释放。进入突触间隙的递质,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突触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通透性改变,使带电离子进出后膜,结果在突触后膜上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即突触后电位,从而将突触前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变化。如突触前膜兴奋,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主要对Na+通透性增大,Na+内流在突触后膜上产生局部去极化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当EPSP达阈电位,触发突触后神经元轴突始段暴发动作电位,即完成了突触传递的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指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使

    26、突触后膜发生的去极化电位。1.兴奋在经典突触处的传递一般是通过()A.化学递质传递B.局部电流传递C.轴浆的传递D.跳跃式传递E.电信息传递第九节内分泌一、激素的概念、作用方式和分类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在细胞与细胞间传递化学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激素包括循环激素,如胰岛素、肾上腺素等;组织激素,如前列腺素、激肽等;局部激素,如生长抑素、神经递质和神经递质等。激素按化学性质分为四大类:蛋白质和肽类激素:主要包括下丘脑调节肽、胰岛素、降钙素、胃肠激素、腺垂体及神经垂体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等; 胺类激素:主要为酪氨酸衍生物,包括甲状腺和肾上腺髓质激素;类固醇激素:主要有肾上腺皮质激

    27、素与性腺激素。胆固醇的衍生物1,25-二羟维生素D3也归为固醇类激素;脂肪酸衍生物激素:如前列腺素由花生四烯酸转化而成。激素的作用方式:远距分泌指大多数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组织或靶细胞发挥作用;旁分泌指有些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经组织液直接弥散至邻近细胞而发挥作用;神经分泌指下丘脑某些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神经激素经神经纤维轴浆运输至末梢释放入血的途径;自分泌指有些激素分泌后在局部扩散又反馈作用于产生该激素的内分泌细胞本身而发挥作用。三、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是络氨酸的碘化物,主要有四碘甲腺原氨酸(T4),即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1.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主要作用是促进物质与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产热效应:甲状腺激素显著的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增加组织器官耗O2量和产热量。1mgT4使机体产热量增加约4200kJ,基础代谢率提高28%。对物质代谢的影响:甲状腺激素


    注意事项

    本文(主管药师考试生理学.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