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南京大学(张雷)公开课:老子的人生智慧知识点.docx

    • 资源ID:5547387       资源大小:30.03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南京大学(张雷)公开课:老子的人生智慧知识点.docx

    1、老子的人生智慧张雷 南京大学第一讲 道法自然一、老子的生平、著作和影响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自知之明,慎终如始”2、公元前200年-公元前800年被称为世界文明史上的第一个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东西方的文明区域都出现了一个思想解放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更是达到了高潮,在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庄子等这样的诸子百家,在古代印度出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古代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大家3、老子和孔子被美国的时代杂志列入历史上100位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列4、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道为天地之本

    2、、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5、老子在历史上对其事迹记述不多,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级再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国家图书馆馆长)也。”6、史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7、汉代列仙传记载函谷关的关令尹喜望见一团紫气从东方飘来,以为是有圣人驾到的吉祥征兆,不久见到老子骑着一头青牛到了关前,于是有了五千四百六十七个字的道德经(成语紫气东来)8、两晋时期的

    3、道家学者们杜撰了一部老子化胡经,说是老子西行去了印度,收下了释迦牟尼为徒才产生了佛教,这显然是道士们为了抬高道教的地位而编造出来的9、史记中司马迁估计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岁,又说活了二百岁,他认为老子长寿的原因是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他还说在孔子去世一百二十九年之后,周朝的太史儋这个人可能就是老子也可能不是,迷惑的他感叹:老子,隐君子也10、儒家礼记曾子问曾经记载了四次孔子向老子求学问礼的故事,第一次是在孔子十七岁的时候在鲁国的巷党,第二次大约在孔子三十四岁的时候在周都洛邑,第三次是孔子五十三岁的时候在沛,第四次在苦县11、第二次问礼史记记载孔子不远万里从鲁国道李耳求教什么是礼,事后对弟子们说:“鸟,

    4、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12、老子著作被称为道德经,但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是德道经;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韩非子在他的两篇注释老子的文章解老和喻老中也是先讨论德的问题;由此一些学者推断,魏晋以前德道经,德道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并未定论13、道德经得到广泛的流传得益于它使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尽管篇幅精炼,但是内涵深邃,言语古朴,给后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14、从战国以来,历代学者研究和注释道德经的

    5、著作有千百家,林语堂老子的智慧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然而,人们心灵渴求的却是更深一层的理解。于是,老子这迷般的智慧宝石,便传到变化繁杂的注释者手中”15、为道德经做注释比较有名的河上公,可谓是历史上真正的隐士,他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流传很广,影响也很大;神仙传中说“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16、东汉时期被称为张天师的张陵创制了道教,他讲老子一书改名为是道德真经作为主要经典,从此,老子就成为了至高无上的天神太清道德天尊,民间尊称他为太上老君17、老子道德经还得到了历代皇帝们的大力推崇,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皇帝)都曾经亲手批

    6、注道德经;唐朝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将道德经列为科举取士的必读书目,清朝的康熙皇帝还将这部书列为是文武百官的必读书目二、道法自然1、道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无中生有),有名万物之母。”“道”这种东西是可以表述出来的,但是可以表述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了;“名”这种东西也是可以讲得出来的,但是可以讲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了;老子看来,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个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它们都是天地万物和一切奥秘总的源头2、老子的“道”和易经中的“易”有异曲同工之妙,易经在西方被翻译为讲述变化的书,道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3、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可以来诠释“道”

    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要从不同角度,动态地去理解道的深刻内涵4、道是虚中有实,“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作为一种存在看上去是恍恍惚惚,但在其中又有其形象、物指,它悠远模糊,其中却有精气,表现的如此真实值得信赖的5、春秋时期晋国琴师俞伯牙弹奏的曲子是惟恍惟惚,楚国的樵夫钟子期能听明白,分辨出其中的象、物、精、信,说出琴声的主题,孔子叹颜回和高山流水,成了知音;庄子齐物论记载了庄周梦蝶,生和死、物和我之间的界限是惟恍惟惚的6、道的本体是虚空的,它的功用是中和,“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

    8、,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河上公章句解释冲为中,在易经六爻之中居中位的二五爻吉辞最多,恪守了中庸之道;“道冲”是说道总是处于一种不溢不满的平衡状态,避免过犹不及,不要锋芒毕露,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7、三国李康运命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8、魏晋时期王弼道德真经注“天下万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如同了凡四训中所言“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9、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产生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为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如同易经“易有太极,

    9、是生两仪”)“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10、淮南子人间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月盈而缺月亏而盈;易经中的乾卦寓意了物极必反(亢龙有悔)11、道的运行规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自在)然(就是这样)。”12、尚书人是万物之灵,孝经“天地之性人为贵”抱朴子“有生最灵,莫过于人”13、河上公章句“道性自然,无所法也”14、修道者可以历久弥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为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

    10、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人与道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融合起来的,有道之人做事谨慎,处境警惕,举止庄重,形象洒脱,性格纯朴,心胸旷达,为人敦厚15、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第二讲 无为而治1、北京故宫交泰殿取自易经“天地交合,康泰美满”1748年乾隆将代表皇权的二十五方印章全放在了交泰殿,大殿内挂“无为”匾额2、安徽省无为县,北宋书法家米芾祖籍3、“无为”的本质是顺“道”而为(顺应自然、不妄为)道德经:道

    11、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4、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违反天时地性人心“为无为,则无不治”,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遵循客观规律5、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诫:“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6、“无为”怎样实现天下大治,老子认为统治者不恣意妄为才可使民富国安“治大国,若烹小鲜” 河上公章句“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麟,不敢挠,恐其糜也” 韩非子解老篇“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

    12、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7、商朝相国伊尹烹调之圣、烹饪始祖、厨圣,在中华饮食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辅佐商汤,被后人尊称为第一个圣人、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的老师、元圣;伊尹本是陪嫁奴隶,帮助其消灭夏建立商,之后的一些典章制度也是在其帮助下制定的,第二、三代君主也得到其辅佐;第三代太甲违反祖宗制度被流放,之后反思、悔过自新,被伊尹接回执政,商超又进入稳定发展毛传“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8、“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9、史记中记载:孔子和弟子路过泰山,见到一妇人在坟前

    13、痛哭,孔子让子路去问她,原是她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咬死了,孔子便问虎患这么严重,你怎么不逃到别处呢,她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告诫子路“苛政猛于虎”10、老子认为国家治理出现问题就在于统治者虚伪的仁慈后面贪婪的欲望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12、孔子弟子曾参(鲁)曾子,儒家大学。韩非子中记载“曾子杀猪守信”13

    14、、“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14、庄子:周文王在其管辖地视察,此地管理混乱、百姓怨声载道,见到一位钓鱼的漫步尽心,觉得是一位贤人,假说自己做梦派其治理当地,钓夫以不治之方使当地恢复太平,周文王封其为太师,询问其“无为”可否推广全国,但他连夜就逃跑了,这是因为他只是不以个人喜好来选择治国政策,根本不懂(百姓以自然状态发展,消除人为)庄子“闻在(自在)宥(宽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第三讲 上善若水1、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2、老子认为水的

    15、本质最接近于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3、孔子观水,水的德行、义、道、勇、法、正、明察、志向操守、善于教导和感化水不拘泥于外在形式、万物,平等对待,洗涤和滋养万物4、“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5、老子看望尝枞,老师问他我的牙齿、舌头还在不在,老子明白舌头之所以还存在是因为它柔软。6、老子“以柔克刚”:(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2)水滴石穿 、抽刀断水水更流、退一步海阔天空、太极拳借力打力(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

    16、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4)“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5)“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西汉开国功臣韩信胯下受辱7、“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蔺相如礼让与廉颇负荆请罪8、“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之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9、韬光养晦“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

    17、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郭靖(谦卑 )1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11、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儒家的“恕”,以宽容之心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2、“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13、(纵囚归狱)唐太宗在审阅死刑犯的卷宗时感慨他们无法与家人团

    18、聚,下令390人回家团聚,观赏花灯,最后免除了死刑第四讲 知足常乐1、老子强调的“知足”与儒家的“中庸”一些相似,是指去除过分的欲望、终止过度的行为:(1)“知足之足者常足矣”(2)“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3)“知足”并不是要求人们不要有欲望,而是一种不为外物所累的积极的处世态度,人的本性是有欲望的,我们应该有理性来对过分的欲望加以控制(4)“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永恒的“道”带给你的快乐才是长久的2、“知足”:做任何事情都要知道适可而止(1)“持而盈之,不知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2)“欲而不知止,失

    19、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3)“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商圣范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国;“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范蠡急流勇退到齐国,后被封相,却又退隐被称为陶朱公;“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5)“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3、“安贫乐道”、“处其实而不处其华”:(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2)明朝胡久韶家境贫寒基本温饱但却

    20、每天感谢上苍赐予他“清福”,他能够满足基本的人生需求(3)“知足者身贫而心富,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富”(4)涨潮幽梦录:“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书,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5)论语记载孔子对他最喜爱的学生颜回的评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6)孔子四个出了名的穷学生:子思、子夏、曾参和颜回(7)论语“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知足常乐”、“致虚极,守静笃”5、“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虚静思想两层含义:(悟道之

    21、路)(1)人生修炼,排除杂念(内在私欲、外部干扰)来达到人本性的回归(2)人生态度,万物都是循环往复,根是出发点,明白自身局限性,从而抑制非分之想,戒除焦躁欲念6、庄子:惠施前去吊唁庄子的妻子,见其敲盆唱歌,惠施责备他为何不伤心,庄子答道刚开始也伤心,但后来想到她本身就是没有生命的、也没有形体、也没有气息,只不过又变化为死,这种变化像春夏秋冬运行不止,她已安息我却还哭哭啼啼岂不是不同天命么?7、“死而不亡者寿”、“放下”第五讲 见微知著1、“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出自东汉史学家袁康越绝书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

    22、于细。”3、三国诸葛亮总结出了观人选人之道:志、变、识、勇、性、廉、信: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4、韩非子说林:“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著而知怖,知天下不足也。”(纣王象著,箕子看见纣王用象牙筷子吃饭变知道未来他会奢华无毒、荒淫无道、性格残暴,断送了江山)观察细微的地方,可以知道可能发生的结果5、每一个庞大系统都是有无数个细节结合起来的统一体,不能忽视,防微杜渐6、欧洲民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

    23、战马蹶,战士绝;战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要注意细节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8、“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9、身体瘦小的沙丁鱼可以杀死鲸,轻视敌人,打败自我的是骄傲自大10、战国时秦横扫六国势如破竹,嬴政想要彻底消灭楚国,他问年少壮勇的李信需要多少人(20万),问老将王翦(60万),李信带领二十万大军虽在开始获得了胜利,最后却败逃,最后是王翦带领六十万大军消灭了楚11、做事要善始善终:(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时刻注意易发生祸患的环节,有征兆时就采取措施,避免更大的问题(2)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4)“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5)新西兰很有前途的希特利部长因身上没钱用公务接待的信用卡买了两瓶酒,报账谎称是公务接待,被审计员发现,立案调查,政府和民众都这起腐败丑闻零容忍(新西兰是透明的国际所评定的,全世界最廉洁的国家)(6)三国刘备临终前告诫刘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轻视小(7)梵网经菩萨戒:“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注意事项

    本文(南京大学(张雷)公开课:老子的人生智慧知识点.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