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技术创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docx

    • 资源ID:5517434       资源大小:26.05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技术创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docx

    1、技术创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摘要:本文对技术创新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之间的关联和区分进行了浅显的讲解,同时简单分析了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存在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阐明了技术创新是当下中国发展的瓶颈,并提出了一定的措施以待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关键词:技术创新;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中国经济发展1. 技术创新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之间的关联和区分1.1 技术创新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重大的技术创新会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转变。全面认识技术创新就是要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 时下,“技术创新”一词大量充斥于各种媒体,

    2、在媒体的鼓动下,举国下几乎无人不谈技术创新,宣传的威力之大令人咋舌。然而。绝大多数文章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些混乱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如下两种极端观点。 一种是把技术创新看作纯粹的技术行为,把技术进步作为技术创新的目标。这种观点突出地表现为将技术创新等同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而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要求,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并不需要考虑或较少考虑。实质上,技术创新在这里被等同于技术的开发,技术的进步。 另一种观点,将技术创新看作是纯粹的经济行为,关注技术的应用,即面向价值转化与实现的应用创新。如有的文章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只是一种经济行为,技术创新

    3、能只能相对于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存在,如果不能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就不会发生或很难进行下去。相对于上一种观点而言,这一观点弥补了上一观点之不足,强调了技术开发中市场的导向作用,强调了技术开发成果在市场中的成功,这无疑从理论上抓住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关键部分技术的应用。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一种理论方式的突破从过去只重视技术开发本身到重视技术开发成果的市场成功。这一突破,对实践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促进技术开发行为的市场取向,将使技术开发的成果具有更多的转化可能性,技术开发成果限于文章、样品的尴尬局面也将被打破,经济的增长具有了更可靠的技术保证。 对技术创新的全新理解是: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

    4、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它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这两大环节。这样理解的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技术的商业应用和创新产品的市场成功,在这一点上,与第二种观点一致。然而,这一观点并不仅仅关注技术创新中的市场导向,它也关注技术开发本身。由此可以看到,从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过程与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来理解技术创新,在理论上吸取了上述两种观点之精华,这一理解应成为实践指导。 1.2 科学发现科学活动中对未知事物或规律的揭示,主要包括事实的发现和理论的提出

    5、。作出科学发现是一切科学活动的直接目标,重要事实或理论的发现也是科学进步的主要标志。这两类发现又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例如,19世纪末以来,电子、X射线、放射性等发现促成了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理论的建立,而后者又推动了各种基本粒子的发现,为粒子物理学的诞生作好了准备。重大的科学发现,特别是重大理论的提出,往往构成某一学科甚至整个科学的革命。科学理论的发现是创造思维的结果,它往往求助于直觉、想象力的作用,这就必然要涉及科学家的文化素养、心理结构甚至性格特征等复杂的个人因素,有时还往往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这并不意味科学发现毫无规律性可循。科学史上有大量所谓“同时发现”的记载,说明任何发现归根结柢都是

    6、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的社会实践和科学自身需要的产物,特别是事实的发现往往直接受到社会生产水平和仪器装置制造技术的制约。因此,科学发现在科学发展的总进程中是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它具有自己的“逻辑”,有人还明确地称之为科学发现的逻辑。这种“逻辑”有别于单纯从事实归纳出理论或者从理论演绎出事实的形式逻辑。1.3 技术发明技术发明应用自然规律解决技术领域中特有问题而提出创新性方案、措施的过程和成果。发明的成果或是提供前所未有的人工自然物模型,或是提供加工制作的新工艺、新方法。机器设备、仪表装备和各种消费用品以及有关制造工艺、生产流程和检测控制方法的创新和改造,均属于发明。技术发明不同于科学发现,发明主

    7、要是创造出过去没有的事物,发现主要是揭示未知事物的存在及其属性。技术发明是新颖的技术成果,不是单纯仿制已有的器物或重复前人已提出的方案和措施。一项技术成果,如果在已有技术体系中能找到在原理、结构和功能上同一的东西,则不能叫做发明。技术发明不仅要提供前所未有的东西,而且要提供比以往技术更为先进的东西,即在原理、结构特别是功能效益上优于现有技术。发明总是既有继承又有创造,在一般情况下大都有先进性。技术发明必须是有应用价值的创新,它有明确的目的性,有新颖的和先进的实用性。发明方案既要反映外部事物的属性、结构和规律,又体现自身的需要。发明者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前,已在观念中按功能要求预构所设计的对象,

    8、并在发明过程中不断地按优化的功能目标来完善其方案。1.4 关联和区别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它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这两大环节。所以从这个对技术创新的全面理解上可以比较清晰找到技术创新和技术发明、科学发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技术发明应用自然规律解决技术领域中特有问题而提出创新性方案、措施的过程和成果。这里的自然规律即为科学发现活动,所以科学发现为技术发明奠定理论基础,而技术发明仅仅只能为技术创新的技术支持,而技

    9、术创新还面临的市场效益的问题。2. 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扎实工作,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持续增长的局面,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弱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其中就包括: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据相关资料报道,我围每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1架空客飞机。还有一种说法,中国驶往美国和日本的轮船都是满载,而返回的时却是空空荡荡。最近,不少媒体

    10、都在关注这样一条消息:中国每年生产的鞋已经突破100亿双,在全球148亿双总产量中,中国鞋已经占到近70。相当于给全世界人民每年一双半鞋还有富余。对于全球消费者而言,中困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产品,一些海外舆论也认为,如果没有中国产品,欧美等司家的普通民众,常开支会大大增加,因此,生活水准会大大降低。但这些廉价的百亿规模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应有的财富。有如此垄断地位的产量,中国鞋业却一点一点丧失定价权。因此,必须创造民族品牌,只有规模而没有品牌显然就缺乏竞争力。权威报告显示,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有待加强,目前,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很低,我国为8,发达国家为40。我国几乎全部的光纤制造装备、85

    11、的集成电路制造装备80的石油化制造装备、95的医疗装备等大型装备依赖进口。原始创新能力较弱。国际科学论文产出仅占世界的438,论文被引用数仅排在世界第20位。在87.8万人的的研发队伍中,从事基础研究的仅有79万人。企业用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入比为l:0.078,日本和韩国为1:5-1:8。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于低端手工制品的生产以及对外销售,消耗大量的人力以及资源,而自主研发品牌稀缺,高新技术产业薄弱,而如今世界经济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应向依靠高新技术产业转变,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则是需要技术创新的推行,所以我国要大力培养本土自主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

    12、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素质也有了相当提高。但总的来看,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3. 如何提高我国整体技术创新的能力技术创新是着重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服务人类,强调

    13、成果的应用性,它往往以企业为主体。3.1自主知识产权在经济、科技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 知识产权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一起,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的三大支柱。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发展经济增强竞争力重要支撑。( 1) 增强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首先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 增强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在不同行业、层面要加大资助经费的投入力度。其次要建立各级工作体系强化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要完善健全激励机制, 加大降低专利申请门槛的力度, 包括增加专利申请资助经费鼓励企事业单位的专利申请; 同时, 加大政策引导, 在检查

    14、中加入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定量要求。( 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加大自主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 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会, 建立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工作体系形成协同保护知识产权的工作机制,使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能够有更多的自主权。建立知识产权网络机构, 落实专职工作人员。在知识产权运用平台建设上也要加快步伐, 使专利技术等能够更快、更好地与社会资本结合。建立知识产权工作机制, 监督检查政策措施落实情况3.2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鼓励企业间、产学研问设立技术创新联盟,激励企业在不同创新环节开展联合创新。首先尽快制定或修改相关法规解决创新联盟的法律身份和监管问题,允许登记为“社团法人”或“事业

    15、法人”,并对其活动进行相应界定;其次,政府支持自主创新的资金适当向技术创新联盟倾斜,特别是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建议在条件适合的重点地区和行业开展试点工作,及时总结试点经验,推进相关法规的制定。 3.3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在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指导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结构布局,密切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制度创新保障科技创新绩效的实现。重新认识不同类型科研机构的创新功能,发挥国家科研院所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和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引导科研机构的创新服务功能建设,增强其创新服务意识,有效促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

    16、术创新体系的形成。 改革科技立项和管理制度,提高科技成果的技术经济可行性,促进成果转化。改革我国科技计划的管理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研机制。应用类科技计划,在立项时要贯彻“研发以致用”的原则,充分反映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在研发环节,真正支持由企业牵头的产学研合作研究;加强对科技成果的管理,对有实用价值的成果进行知识产权申请,修改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国家科技项目承担单位有成果转化的责任和义务,对未及时进行转化的成果国家拥有强制许可转让权。引导科研机构的创新服务功能建设。增强科研机构的创新服务意识。一是继续不具有公共性的国有科研设计院所的改制,鼓励其与制造企业重组

    17、,或向创新服务型企业发展;二是科研机构与企业间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支持产学研合作建立研发平台,鼓励科研机构以成果许可、技术入股等方式转化科研成果,而不再鼓励科研机构办企业进行成果转化的方式;三是国家支持科研机构建设的科技基础设施向全社会开放,科研机构可按提供的研发服务收取相应费用,以提高科研机构的创新服务意识。 3.4 从源头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者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来自学习和培养,学习和培养的过程既是个自主的过程又是个受动的过程。在这个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不仅与培养模式、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直接作用于学习者的因素有关,还与社会环境、文化底蕴、社会价值观念等间接作用于学习者的因素有关。因此,要提高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要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培育创新文化、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等宏观方面入手,彻底打破应试教育,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微观环节。要从源头、从幼儿、从家庭教育等各个环节开始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应由科技、教育、经贸等部门联手推动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从建立正确的科学角色意识和科学有益意识开始,通过引导激励,以专业的科学精神、良好的科学养成、扎实的科学功底塑造青少年,为国家创新人才的涌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意事项

    本文(技术创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