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 资源ID:5499122       资源大小:34.80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1、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建国前夕经济全面崩溃材料一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那里有许多投机商人,专门买卖银元、黄金、美钞。纸币一日间贬值数次。投机商人都知道附近各单位的发薪日期,所以经常乘机抬高银元价格。去得越晚,亏就吃得越大。换了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韩儒林回顾与展望,南京大学报1982年5月19日材料二如果从生意人的角度来说,那几年我确实是赚了一笔钱。但是从一个搞实业的人来说,我们企业在那几年中几乎全部停顿了。因为当时只要生产,必

    2、定赔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投机。刘鸿生企业史料(下册),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材料三蒋区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如蒋区工业中心之上海,抗战胜利后倒剩的四千余家大工厂,去年一月的开工率,仅为平时的百分之廿左右。同时还有大批工厂又纷纷倒闭,仅去年上半年倒闭之工厂商号,即达一千六百余家至于华北工业中心之天津,原有各业大小工厂五千家,去年经常保持全部开工的仅及百分之一,局部经常开工的占百分之四,有百分之四十的工厂已陷停顿,其余百分之五十五均陷于半停工状态。蒋匪农村经济危机亦日趋恶化农产日益锐减,造成各地严重粮荒据联总及蒋匪行总的估计:一九四六年蒋区农业生产较战前减少百分

    3、之八至百分之十二,而四七年则减少至百分之三十三至百分之四十。去年蒋区粮产与最低需要量比较,稻谷不足六千万担,小麦不足五千六百万担。就是蒋匪粮食部长余飞鹏亦供认蒋匪粮荒严重,并说:“去年总计购入外粮约达五十万余吨”,然实际从外输入蒋区的粮食当还更多。沙英蒋匪经济危机迈向总崩溃(东北日报1948年4月2日),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5),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解读】材料一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韩儒林对解放前夕南京市通货膨胀情况的回忆。韩儒林当时为中央大学教授,他的这段回忆使我们看到,30多年过去之后,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们仍会对极度通货膨胀下的生活恐慌感到心有余悸。材料二为上海著名实业家刘

    4、鸿生的回忆。刘鸿生作为建国前上海乃至全国民族资本家的代表人物,他的遭遇和经历颇具代表性。材料三引用的文章来自当时东北解放区的报纸。这时,解放战争正处于重要转折时期,文章大量引用了来自国民党统治区本身的材料,对国统区经济状况的分析报道较为全面。以上材料显示,从抗战结束到建国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全线崩溃,通货膨胀严重,货币急剧贬值,市场混乱;工业生产急速衰落,相当多的企业陷入停产、倒闭的境地;同时期,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破坏,农作物产量大幅下降,粮荒普遍发生。持续多年的经济凋敝,造成人民生活的极度贫困。材料还显示出新中国所面对的基本环境和条件: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经过多年战争的洗礼之

    5、后诞生的。新中国建立初期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经济极其落后的烂摊子,而在财政经济方面的严重困难,恶性通货膨胀造成的市场混乱等严重地影响着生产的正常进行,威胁着人民政权的稳固。因此,集中力量迅速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是当时一项牵动全局的中心任务。2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材料一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例如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通货停止膨胀和物价趋向稳定等等,表现了财政经济情况的开始好转,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要争取这三个条件,需要相当的时间,大

    6、约需要三年时间,或者还要多一点。全党和全国人民均应为创造这三个条件而努力奋斗。我和大家都相信,这些条件是完全有把握地能够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争取其实现的。到了那时,我们就可以看见我们国家整个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了。毛泽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1950年6月6日),人民日报1950年6月13日材料二成渝铁路的钢轨每一根都是我们亲手轧成的,那上面没有一个外国字。有了党的正确领导,我们中国人民什么都做得到,做得好。毛主席,我们能在中国的钢铁事业中有这一点贡献,我们真是兴奋,我们不为个人骄傲,而为党、为祖国骄傲我们的工厂两年多来已发生根本变化。生产瘫痪状态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烟囱不但

    7、全部冒烟,新的烟囱也不断树立起来了。重庆一零一钢铁厂职工给毛主席的信,人民日报1952年7月2日材料三这台机车的制成,充分地表现出新中国工人阶级的无穷智慧和创造才能。在制造过程中,困难不断地发生,特别是有些过去一向依靠向帝国主义国家购买的配件,现在都要由自己来制造。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当遇到困难的时候,职工们常常以学习中国人民志愿军艰苦战斗的精神来鼓励自己,因此劳动热情十分高涨。新中国第一台国产火车头的出现,显示了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说明了中国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正确指导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今天在祖国出现了第一台国产火车头,明天将有更多的国产火车头运载着大量的物资,驰骋在

    8、人民的铁道上。新中国第一台国产火车头“八一”号,人民日报1952年8月9日【解读】材料一是毛泽东于1950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作的书面报告。这次重要会议全面分析了建国初期的形势,明确提出当时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材料二是重庆一零一钢铁厂职工致毛泽东主席的信,报告成渝铁路建成通车的喜讯。材料三是关于建国后第一台火车头自主制造成功的报道。在建国初期,国家的财政经济状况还没有实现根本的好转,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十分艰巨、紧迫,是当时牵动全局的中心工作。党和国家制定的具体而行之有效的措施,不仅对国民经济的恢复,而且对新生人民政权

    9、的巩固,对于稳步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实现经济的恢复与重建,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国营经济,稳定市场物价,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合理调整工商业,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产销关系,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打击不法经济行为;完成了农村土地改革,并引导农民发展互助合作;进行重点建设,主要集中在水利、交通和以煤、电、钢铁为主的工业方面;积极恢复和发展国内外贸易。经过三年的努力,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于1952年底胜利完成。首先,1952年,工农业生产总值比1949年增长了775%,比建国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三年平均年增长率为211%。其次,

    10、随着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内贸易迅速增长,市场日益繁荣,实现了金融物价的稳定和财政收支的平衡,国家财力增强,人民的物质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在三年中,国家兴建了治淮、荆江分洪、官厅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交通运输业、对外贸易、文教卫生事业都得到显著的恢复和发展。恢复国民经济任务的胜利完成,使新政权更加巩固,也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材料二、三集中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为恢复和发展交通运输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反映了那个时代新社会主人翁的高昂斗志和建设热情。交通运输是国民经

    11、济的命脉,直接关系着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三年中,国家在交通运输建设上投资177亿元,占国家基建投资总额的四分之一强。三年期间不仅恢复了原有公路、铁路网,通车里程也进一步扩大。通向世界屋脊拉萨的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在此时期开始建设;从清末开始筹建,被四川人民盼望了几十年的成渝铁路在此时期建成通车。成渝铁路的通车结束了四川没有铁路的历史,而新中国第一台国产机车的研制成功则宣告了独立自主从事经济建设的时代的开始,这些事迹都成为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巨大成就和标志。3薄弱的现代工业基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

    12、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解读】这段材料取自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6月14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的一段讲话。在这里,毛泽东尖锐地指出当时我国现代工业基础的薄弱以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迫切性。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轻工业门类也仅局限于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的产品,在一些关乎国计民生、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部门,我国尚不具备相应的生产能力。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很小,门类残缺不全,技术落后,生产水平低,没有形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生产资料工业基本上没有建

    13、立起来,机械工业实际上是修理装配业;工业布局也极不合理,70以上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少数城市,内地特别是边远地区很少甚至根本没有现代工业。为此,毛泽东很早就指出过,这种“一穷二白”的经济状况,是“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4第一个五年计划材料一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么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该放在大仁政上。现在,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材料二工业化的速度首

    14、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特别是地质勘察、设计和施工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发展我国的五金、燃料、机械、电力工业与国防工业,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二倍半。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1952年12月22日),建国

    15、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解读】材料一来自薄一波的历史回顾,记录的是1953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4次会议上所作的讲话。薄一波在建国初期任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长,并为中央“一五”计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材料二是中共中央在1952年年底所作的重要指示。毛泽东的讲话和中央的指示明确指出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在编制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中共中央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并把优先发展重工业看作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着想的“大仁政”。这一指导方针的确立,既有苏联建设经验的启示,更主要的是由于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

    16、。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许多主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有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有保障。只有能源和交通运输业发展了,整个国民经济才能正常运转。一句话,只有重工业建立起来,才能大力发展轻工业,才能给农业以更大的支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极需要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到1957年)经过中共中央反复讨论,历时四年,五易其稿而成。国家在“一五”

    17、期间的7664亿元总投资中,558%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全部基本建设投资中的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其中又把888%用于重工业建设,突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个重点。编制和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重大步骤,是共和国历史上辉煌的篇章。这个计划的实施,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主要推动作用。5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材料一无缝钢管厂是鞍山1952年开始建筑的三大工程之一。这一工程开始施工后,由于全体职工日夜的辛勤劳动,进度极为迅速。拿该厂的25 000立方公尺的基础工程来说,原计划1953年1月底

    18、完成,但到1952年11月底为止,就已全部完工,比原计划提前了两个月。其他如金属结构、机械安装与电气安装等工程,根据1952年施工的情况来看,也都将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到两个月完成。因此,这一工程的预期完成是可以肯定的。爱芝、常工:我国的第一座无缝钢管厂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介绍之二,人民日报1953年1月4日材料二全体职工首先要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力争按期完成这一庄严和光荣的建厂任务。我们会遇到不少困难,但我们有毛主席、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最大的关怀,有全国各地的大力配合和支援,有苏联在技术上、装备上以及苏联专家热诚无私的帮助,依靠全体职工自觉的努力和高度的创造热情,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希望

    19、全体职工兢兢业业,很好地运用这些有利条件,以工人阶级所特有的高度的顽强精神和创造性的劳动,克服各种困难,满怀信心地、努力完成每一个时期的工程计划,为力争按期完成建厂任务而奋斗。林枫对第一汽车制造厂建厂工作的指示(摘要),东北日报1953年7月20日材料三1953年9月,王崇伦响应毛主席增产节约的号召,制订了1年完成3年工作量的先进计划。这个先进计划的制订,是在八次改进工具,特别是创造“万能工具胎”突破了旧定额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了韦玉玺缩短辅助时间的先进经验,和继续做了许多技术改进,经过精打细算之后制订出来的。如使原来只卡四个活的工具胎,挤出十毫多卡了一个活,每天就可多生产12个零件创造拐形工

    20、具代替手松螺丝零件,使每下一个零件就节省30分钟,一天多生产137个零件,一年节省出了相当原定额的五个工作日。重工业部关于学习王崇伦首创精神的通报(1954年1月1日),新华月报1965年第3号材料四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是在1955年9月正式开工的。我国铁路职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及全国人民的支援下,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把我国前所未有的巨大桥梁工程,根据我国五年计划规定提前近两年胜利地完成了参加试通车的人们乘电梯下到铁路桥面,沿着铁路两旁的人行道步行过江。九点钟,大家乘着一列挂着毛主席巨像的、由17个车厢组成的火车从汉阳驶过大桥。这时,汉阳岸的引桥和紧靠着引桥的龟山上下,响起了一片暴风雨般的掌声。接

    21、着,人们又在武昌改乘汽车由公路桥面过江,并驶过汉水公路桥到达汉口武汉关附近,市民群众夹道热烈欢迎。长江大桥全部完工,人民日报1957年9月26日【解读】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都是“一五”计划中的国家重点工程。王崇伦是鞍钢技术革新能手,全国工业劳动模范。材料一、三、四是对这些工程的进展情况以及工人阶级的劳动热情的报道,材料二为当时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副书记、东北行政委员会第一副主席林枫在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典礼大会上的讲话。“一五”计划反映了全国人民要求迅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面貌,把我国建设成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共同愿望;显示了全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以巨大的

    22、劳动热情投身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之中。材料显示,工人阶级在工业化建设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他们凭着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创造性的劳动,使许多重点工程建设提前完成,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在“一五”期间,我国在基本建设方面成就突出,建立起一批为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基础工业,一些新型工业部门如飞机、汽车、发电、重型机械、国防军工也纷纷建立起来;同时,国民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重工业落后的状况正在逐步改变。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开始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6三大改造完成材料一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很艰巨很繁重,也

    23、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完成这个过渡时期的总任务,除了恢复时期的3年以外,大概还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即大概需要3个五年计划。正如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我们经过15年左右的紧张工作和刻苦建设,可能在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要建成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几十年的努力,譬如说,要有四、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都应该按照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逐步地实现。李富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年7月5日-6日),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8册,人民出版社198

    24、0年版材料二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和平改造的方针,替我们安排了出路,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培养和锻炼我们的技术和业务能力,支持我们有利于国家的社会政治活动,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得到很好的照顾。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徐中尼:访上海资本家荣毅仁,新华半月刊1956年第4号【解读】材料一是李富

    25、春(1900-1975年,1954年起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在1955年7月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材料二是上海著名企业家、民主人士荣毅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一段话。在推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期,国家领导人对于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艰巨性尚有较清醒的认识,在对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速度的问题上形成了比较稳妥的政策,做好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长期准备。但是,从1955年下半年开始,在农村的合作化高潮过程中出现了各地一哄而起、发展过快过猛、要求过快过急、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的缺点和偏差;在城市的公私合营高潮中也出现了来势迅猛、要求过急、工作过于粗糙的倾向。材料二显示,当时的民族资产

    26、阶级的代表对社会主义改造抱着支持的态度,大部分工商业者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前途。当然,在改造的过程中,不少资本家对自己的企业恋恋不舍,对公私合营顾虑重重,也为自己前途和命运担心。为此,党和政府采取和平改造方针和赎买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受到普遍欢迎。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由此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探索与失误7论十大关系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

    27、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什么是国内外的积极因素?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人民日报1956年12月26日【解读】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1956年4月25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报告。该报告为八大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作了先期的理论准备。在党的八大前夕,毛泽东“以苏联为鉴”,总结我国自

    28、己的经验教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已更加明确。论十大关系涉及了十个方面的问题: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毛泽东的报告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强调了两点:一是指出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要避免犯类似的错误;一是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准备。它提出的一些原则

    29、对当时以及后来社会主义建设都有极大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8大跃进材料一大寺各庄的卫星山药更是花样繁多,毛主席看过的一种粪堆型山药,是用粪和土垒起一个个堆堆,在堆堆上栽满秧子,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肥力厚实。过去每亩两千棵秧子的耕作法发展到这里的一万五千棵,计划产量是从每亩二十万斤直到一百万斤想要亩产十二万斤小麦!我实在不相信世界上曾有任何人听说过这种事播籽一千斤,每平方公分一粒;每棵长八十粒小麦,就是亩产十二万斤眼前的情况就可亩产皮棉近2千斤,但人们还要叫棉棵长到八尺高,叫每棵长120个棉铃,以保证亩产5千斤皮棉所有这些将要发射的高产卫星,和徐水的大面积丰产田连成一气,要把这儿的粮食亩产从去年的

    30、214斤提高到今年的2千斤。人民公社的建立和毛主席的视察,就是目前争取两千斤的足以使山倒海平的力量。徐水人民公社颂,人民日报,1958年9月1日材料二他们的庄稼真长得好,一片黑乎乎的要压塌地。虽然下面提出的万斤指标,今年不一定完全实现,但万斤社、万斤乡一定出现,可能不止一个。全县亩产三、四千斤是有把握的。粮食单位产量从百斤到千斤,是个质变,从千斤到万斤,是更大的质变;这样高产量,从措施来看,也不外是水、肥、土、种、密等几条,但是具体执行这些措施中就有许多新东西需要研究。比如水和肥吧,他们的干法是大水大肥,让作物吃饱喝足,不给什么限制,不怕作物闹“胃病”。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人民日报,195

    31、8年8月27日材料三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从今天起到年底只有一百二十天了。一千零七十万吨钢的任务必须完成,一吨也不能少。任务是繁重的,时间是紧迫的。古语说得对:“一寸光阴一寸金”。为了完成钢产翻一番的任务,一小时也不能浪费。全党全民必须同时间赛跑,从现在起立即行动起来,共同想办法,共同负责完成每天的计划采取最有效的办法,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各方面的协作,解决生产中的一切困难问题。我们相信,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只要我们加强党的领导和充分发动群众,一千零七十万吨钢的伟大任务不但一定能够完成,而且一定能够超额完成。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人民日报,1958年9月1日【解读】材料一介绍的河北省徐水人民公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