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5478852       资源大小:39.72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教学设计.docx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教学设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教学设计 气脉中贯”教学设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教学设计饶水知音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教学设计 六国论 教案 主备人:张晓晓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本课为人教版选修第五单元赏析示例,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第四单元的基础上,认识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学会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的逻辑性与抒情性。为此,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理解:弊、率、完、患、暴、

    2、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3、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学重点: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了解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的爱国之情。 二、预习导学 (一) 文学常识梳理 1.生平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

    3、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

    4、,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选自苏明允哀词) 2.本文创作背景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

    5、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

    6、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二)读准下列字音 赂(lu) 率 (shuai,全都,一概) 暴(pu,暴露) 厥 (jue,他的) 洎 (ji,及、到) 为(wei,治理)国者无使为(wei,被)积威之所劫 (三)本文属于史论,主要是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由此可以将文章分为两部分: 1段至3段:对历史事实的

    7、描写与评论 4段至5段:对历史的总结与感慨 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 (一)文意梳理 1、第一、二段 (1)重要词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2)问题引导 问题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题2:从

    8、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题3: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问题4: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题5:第二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问题6: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第三自然段 (1)重要词句: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

    9、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2)问题探究 问题1: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问题2: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

    10、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问题3: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问题3: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3、 第四自然段 (1)重点词句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2)问题探究 问题1: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

    11、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问题2: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问题3: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4、第五自然

    12、段 (1) 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2)问题探究 问题1: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5. 课文小结 (1)小结课文思路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战 强弱 胜负 赂秦力亏 奉之弥繁 不战 韩 魏 楚 破灭之道 侵之愈急 已判 以地事秦 六国破灭 抱薪救火 非兵不利 战不善 齐人与嬴 终继迁灭 弊在赂秦 不赂秦者 不助五国 势所不免 以赂者丧 燕谴刺客

    13、齐 燕 赵 (盖失强援 始速祸焉 智力孤危 不能独完) 赵失良将 战败而亡 用武不终 (2)小结课文特点 借古讽今,切中实弊。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六国论这篇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以六国为喻,反复申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其结果是削弱自己,强大敌人。借以警醒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之覆辙。 文章从几方面展开论述,一是秦的土地来源,主要不是战争夺来的,而是诸侯“赂之”;二是割地与秦,只能换“一夕安寝”,“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三是以六国为例,赂秦者先灭,不赂者后亡。这就是前三段的主要内容。运用对比论证,正反论述,论证了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14、 四、目标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苏洵,字_,号_,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与其子_、_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有_(文学集)。六国论文中通过议论六国灭亡,批评_ 。 2.给下列字注音 弊在赂( )秦 革灭殆( )尽 思厥( )先祖父 胜负之数( )洎 牧以谗诛( ) 如弃草芥( ) 暴霜露( ) 日削月割( ) 咽喉( ) 3.解释下列加黑的字词 弊在赂秦: 率赂秦耶: 非兵不利: 破灭之道也: 固不在战矣: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强弱胜负已判矣: 始速祸焉: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李牧连却之: 后秦击赵者再: 思厥先祖父: 至于颠覆: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 洎牧以谗诛: 诚

    15、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苟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国下矣: 明确:1.明允,老泉,苏轼,苏辙,嘉佑集,北宋朝廷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 2l,di,ju,sh,j,ji,p,xu,yn 3弊端;全部,都,一概,一律;武器;原因;当然,本来、更加/多;分辨;招致;坚持到最后;打退,使退却;两次;代词,表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的”/祖辈和父辈;灭亡;结交;之后,已经;及,等到/因为;副词,实在;假如;不要/挟制;如果;这 五、分层配餐 A组题 1.找出并解释通假字 暴霜露:_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 暴秦之欲无厌:_ 2.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为 以荆卿为计:

    16、_ 邯郸为郡:_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_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 (2)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 并力西向:_ (3)兵 非兵不利:_ 而秦兵又至矣:_ 斯用兵之效也:_ (4)得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_ 此言得之:_ 诚不得已:_ 吾得兄事之:_ (5)率 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_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_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_ 子路率尔而对曰:_ 3.找出并解释活用的词语。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_ (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_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_ 4找出并解释古今异义的词语。 (1)思厥先祖父:古_今_ (2)可谓智力孤危:古_今_ (3)

    17、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_今_ (4)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_今_ (5)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_今_ 5默写: (1)本文总论点_ (2)分论点一_ (3)分论点二_ (4)悲夫_,_,_,_,_! 苟以天下之大,_,_。 明确: 1“暴”通“曝”,冒着;“无”通“毋”,不要;“厌”通“餍”,满足; 2.(1)作为/成为/被/治理(2)假使,如果/朝,向,对着,这里有“对付”的意思(3)兵器,武器/军队/军事力量,武力(4)得到、获得/适宜、得当,正确/能够/应当 (5)遵循,服从/率领/一律,全部/轻率 3援:动词作名词,援助;完:形容词做动词,保全。义:名词作动词,坚守道义,坚

    18、持正义。日,月: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礼:名词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4(1)祖父,古:祖辈与父辈;今:父亲的父亲(2)智力,古:智谋与力量;今:理解事物的能力(3)故事,古:先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4)古义:那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转折。(5)古义:可,可以;以,凭借;今义:能愿动词,能,能够。 5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B组题

    19、阅读苏洵六国论第三段,回答112题。 1.比较下列句子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赢而不助五国也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赂秦而力亏二败而三胜 D.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下面两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能守其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李牧连却之存亡之理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又在六国下矣 3.下列与“赵尝五战于秦”句式不同是一项是( ) A青,取之于兰,而青于兰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具告以事 D又杂植兰桂竹木于亭 4对这一段文字的

    20、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申明燕、赵“用兵之效”及“用武不终”的后果 C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明确:1(转折并列,顺承;顺承,并列;修饰,转折) 2(代词,这,此代燕赵之君,他们的;代赵国,它。代词,代秦;助词,的。 而,来,连词;凭,介词。)3(被动句,其余是介词结构后置句)4 C组题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回答1-5题。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

    21、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

    22、;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也,视秦也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窃(私下)怪天下之诸侯 盖未尝不咎(过失)其当时之士 莫如厚韩亲魏以摈(摈弃) 天下诸侯已自困(困窘)矣 未可专以罪秦(有罪的秦国) 兵连祸结,曾(竟然)无虚岁 向使(假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 视(看待)秦也无异也 A. B. C. D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或用法基本相同的一组是( )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因得以自

    23、完于其间 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而四国休息于内 A . B. C. D. 3.下列句子中的“乃”同“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的“乃”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4 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彼秦者将何为哉那秦国将有什么作为呢 B.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 C.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只是他们最终不能取胜而被秦国所灭 D.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所以终于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24、(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明确:1.C;2.D;3.A;4.C;5.A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案 主备人:张宏萍 教学目标 :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

    25、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 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 背景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

    26、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代宗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坐元载党祸被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在今广东曲江县),韩愈随往,年仅

    27、十岁。次年,韩会卒于任所。郑氏于是举家北归中原,寓居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韩愈也依随郑氏生活,直到十九岁时赴长安应进士试才离开宣州。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本为韩介之子,因韩会没有子嗣,韩介将老成出继给韩会。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自幼相伴朝夕,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了这篇祭文。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

    28、形式的文辞。古代的祭文一般都是用韵文写的,但作为古文运动的旗手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却一反传统文风,运用散文形式写成此文,因为四言韵语或骈文形式无法婉转灵活,只有“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才能更好地把巨大的悲痛曲折婉转地抒发出来。这篇祭文,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闻汝丧(sng)之七日 所怙(h) 兄殁(m)南方 省(xng)坟墓 归取其孥(n) 丞相薨(hng) 佐戎(rng)徐州 孰谓汝遽(j)去吾 万乘(shng)之公相 殒(yn)其生 窆(bin)不临其穴 尚飨(xing) 四、诵读、感悟 引导学生饱含感情地分段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逐段理清文章的思路,揣摩文意,重点体会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