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重点名校高考语文备考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突破训练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

    • 资源ID:5446739       资源大小:38.40KB        全文页数:3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重点名校高考语文备考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突破训练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

    1、重点名校高考语文备考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突破训练精校完美打印版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突破训练 文言虚词练习(一)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 图穷而匕见 4、 余闻而愈悲 5、 庄宗受而藏之 6、 温故而知新 7、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

    2、囊,负而前驱 18、 徐而察之 19、 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 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 B. C. D.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

    3、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一)答案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二、1C(折连词 修饰连词 顺承连词 递进连词) 三、 兵者,危

    4、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答案: 1、 连词,并列关系 2、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3、 连词,折关系,可译为然而 4、 连词,递进关系 5、 连词,修饰关系 6、 连词,承接关系 7、 代词,同“尔”,可译为你 8、 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文言虚词练习(二)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

    5、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4.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12何以哉?(曹刿论战) 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14.

    6、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三、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 文言虚词练习(二)答案 1、疑问代词 (1)

    7、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 “哉”“也”。译作“为什么” “什么原因”。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如: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4)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如: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

    8、么”“怎么这样”。如: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如: 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2)“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如: 何以哉?(曹刿论战)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3)“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如: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

    9、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二、3D(A怎么 B什么,宾语 C什么,定语 D为什么 E多么)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 答案: 1、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2、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3、 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 4、 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5、 副词,可译为多么 6、 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7、 可译为凭什么 8、 可译为怎么样 文言虚词练习(三) 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0、(陈涉世家) 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 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曰:壮士,能复饮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与相同,与相同 B.与相同

    11、,与不同 C.与不同,与相同 D.与不同,与不同 三、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 文言虚词练习(三)答案 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34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5、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67介词,相当于“于”。89形容词词尾。 二D(比 助词,表疑问语气 助词,表揣测语气 词尾) 乎 王

    12、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 答案: 1、 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2、 相当于“于” 3、 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4、 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5、 助词,词尾,不译 6、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文言虚词练习(四) 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问

    13、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6、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8、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

    14、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文言虚词练习(四)答案 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二ADG(A才 B是 C

    15、竟然,却 D才 E就 F这样 G才 H你的)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答案: 1、 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 2、 代词,可译为你的 3、副词,相当于是 4、 副词,可译为竟然,却 5、 副词,可译为才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答案: 1、 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 2、 代

    16、词,可译为你的 3、 副词,相当于是 4、 副词,可译为竟然,却 5、 副词,可译为才 文言虚词练习(五) 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 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5、 童微伺其睡 6、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 独其为文犹可识 8、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10、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1、距其院东五里 12、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5

    17、、其皆出于此乎? 16、子其勉之 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8、国无主,其能久乎? 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 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2、吾其还也 23、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24、 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 25、 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26、溱与洧,浏其清矣 27、 北方其凉,雨雪其雱 28、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 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 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3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二、下列

    18、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则或咎其欲出者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相同,相同 B.相同,不同 C.相同,相同 D.不同,相同 三、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

    19、。途遇廉颇,即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文言虚词练习(五)答案 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4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57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8第一人称代词“我”;912指示代词“那”“那些”;13指示代词“其中的”;1415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1617表示祈使语气“应

    20、当”;1821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22表示商量语气;23表示假设“假如”;24表示选择“或者、还是”;25表示让步“尚且”;26相当于“然”,用在形容词后;2729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作用;3032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33(ji)表示疑问语气。 二、B(他的 其中的 那 那 其中的 他,他们 我,自己 他,他们) 大概 三、1、 代词,可译为他 2、 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 3、 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4、 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5、 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6、 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7、 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 8、

    21、代词,可译为其中 9、 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 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 文言虚词练习(六) 一、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 1、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2、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3、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4、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5、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6、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7、 不出,火且尽 8、 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9、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二、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北山愚公者,年

    22、且九十 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吾攻赵,旦暮且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三、判断“且”在文中的意义。 “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2且委政非人。则李唐3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 文言虚词练习(七) 一、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3、 执事聪明文章,与孟轲、扬雄相若 4、 曾不若孀妻弱子 5、 以为莫己

    23、若者 6、 为蛇将若何? 7、 亦使之若何? 8、 国其若之何? 9、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10、若毒之乎? 11、若属皆且为所虏 12、若臣,则不可以入矣 13、若先王之报怨雪耻 14、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 15、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16、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1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9、叔父若能光裕大德 20、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21、以万人若郡降者,封万户 22、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23、舍之,吾不见其毂觫,若无罪而就死也 24、有退之之志若祭文在 25、夫晋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以为朝夕之急 2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4、27、望洋向若而叹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视之,形若土狗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天若有情天亦老 若属皆且为所虏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A. B. C. D. 三、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 “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2若人之思,3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4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5若龙之一爪也。6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文言虚词练习(七)答案 一、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3“

    25、如同、像、相似”;45比得上;68“怎么样”,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思;911“你、你的”;1213至于;1415“才”;1619表假设“假如,如果”;2021或、或者;2223表近指,“这样、如此”;24“与、和”;25表选择;26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的样子”;27海神的名字。 二、C(如,像 如,像 假如 假如 你 像,如 及,比得上 你) 三、1、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2、 代词,可译为这样,这,如此 3、 动词,可译为像,如,及 4、 代词,可译为你 5、 连词,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 6、 表意思他,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 文言虚词练习(八) 一、解释句中“所”

    26、字的意义和用法 1、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2、 某所,而母立于兹 3、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5、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6、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7、 则以兵围所寓舍 8、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 9、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11、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3、所以遣将守关者 14、所以游目骋怀 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6、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17、父去里所,复还 18、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二、下列加点的“所”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

    27、耶 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三、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 “吾1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2所钦。以其3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4所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5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以教人向上者也。 文言虚词练习(八)答案 一、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3名词,场所、位置;46“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78“所”字结构做定语;911“为所”表被动;1213“所以”,表原因;1416所以,

    28、表示手段或凭借;17左右;18“座、套”。 二、CD(A地方 B助词,与“为”合起来表被动 C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D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三、1、可译为的原因 2、表示被动 3、“所+动词”后面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 4、“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5、“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6、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文言虚词练习(九) 一、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 1、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2、君家妇难为。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4、能以经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5、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

    29、棺椁则速腐。 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7、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8、古人以俭为美德。 9、霓为衣兮风为马。 10、士大夫多予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11、君既为府吏。 12、十七为君妇。 13、自名为鸳鸯。 14、冥有鱼,其名为鲲。 15、始尔未为久。 16、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17、非为织作迟。 18、为秦宫人。 19、为仲卿母所遣。 20、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1、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2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2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4、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 25、公为我献之。 26、阿母为汝求。 27、慎勿为妇死。

    30、28、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29、如姬为公子泣。 3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E.为赋新词强说愁 F.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G.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 三、判断“为”在文中的意义。 “天行有常,不1为尧存,不为桀亡。”此2为至理,当3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4为巫所惑。巫者,以诡5为业,其所6为皆7为利也。故8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9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10为? 文言虚词练习(九)答案 一、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名词,作为、政绩;2动词,做、干;3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做、干;


    注意事项

    本文(重点名校高考语文备考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突破训练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