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5401733       资源大小:22.44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docx

    1、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难点: 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啭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诗名:滁州

    2、西涧) 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代背景。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丛生、涧水奔流、 1/2 鸟鸣深树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 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将茂密的绿树,鸣啭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习古诗后两行。 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

    3、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三、课后拓展 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2/2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滁州西涧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代表作之一。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自然流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重点) 2、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重点) 3、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难点)【设计理念】 1

    4、、借助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在充分自读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准确和完整地理解诗词意思,感受诗人思想情感。 2、丰富的想象、联想是鉴赏诗句的重要方法。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想出诗中画面,读出诗中意境。 3、古诗词讲究“用词精妙”,在教学过程中力图带领学生揣摩、品味诗中的“关键词”,从而体会诗人情怀。 4、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原则,整体把握全诗的语言特色,更深感受诗的语言美。【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引发读诗兴趣。在中唐皇帝玄宗身边,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卫士,总是骑着御厩里的骏马,走在仪仗队的前列,气概非凡。他身为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

    5、邻姬。无法无天,连地方官也惹不起。奇怪的是,他却在安史之乱后,忽而发愤读书,下决心脱胎换骨。后来他做过几任县令和刺史,曾经严惩不法军吏,又常感到无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写下了邑有泳流亡愧俸钱这样的名句,终于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世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这位诗人,便是韦应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滁州西涧。 二、释题入手,感知大意。 1、板书课题,读课题。从课题里知道了什么?(本诗写的是滁州西边山间涧水的景色) 2、据欧阳修醉翁亭记所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西涧正在这“林壑尤美”的峰峦之中。这滁州西涧究竟景色如何呢?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一

    6、起去看看。 三、自读自学,交流修正,理解内容。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读诗,熟读感知。 2、这首诗写了什么?自己试试能不能解释诗句?将没有把握或者不清楚的字词做上记号,一会交流的时候注意听与学。 3、交流修正,写出本诗大意。(参见教师用书) 4、再读古诗,理解朗读。 四、想出画面,读出诗味。 1、反复吟读了这首诗,“滁州西涧”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又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呢?预设学生回答: A.感受到“美”。 (1)从“幽草”感受到美。 想象一下“幽草”是怎样的?低声吟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鼻端又仿佛嗅到什么气味吗?(想象草的茵绿、繁茂、厚密、芳香,草的深邃、静谧、未经

    7、践踏)读出这“幽草”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此句写的就是“怜涧边幽草”,可不可以不要句中的“独”与“生”二字呢?反复读读,玩味玩味。 (“独怜”表现“特别喜欢”“唯独怜爱”,更表达出对幽草的爱怜。“生”写出了草的动态,这静静的草茂盛的样子,生命力展现了出来。)凝练的古诗啊,每一字都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与特别的感受。我们真该静下心来,细细的揣摩,领悟。还从哪里感受到西涧的美?(2)“黄鹂鸣叫”感受到西涧静谧的美。 细细读读,想象出画面来。 (指名读)用你的朗读,将大家带到你想象的环境中去B.感觉到“荒凉”或“自在”。从“野渡无人舟自横”感受到的。 从哪个词,想到什么让你感觉到“荒凉”(或“自在”)呢?

    8、交流理解“野渡”“舟自横”。 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来。 C.感受到“动态的美”。从“春潮带雨晚来急”感受到的。 比较:换一个字“春潮伴雨晚来急”行不行?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带”:表现了春潮夹带着雨势,滚滚而来,一泻千里。“伴”则显得缓、闲适得多。不适合后面的“急”。) 那我就把句子换成“春潮伴雨晚来涌”,行不行呢?是不是更符合前面闲适的情境呢?提示,老师联系了前文,大家可以联系后文考虑。 (春潮的“急”才冲击着“舟自横”,如果“涌”,则感觉的多是不安,诗词的意境大不相同。) 过渡:其实,了解了作者的心境,才能更明白他为什么这样遣字用词。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再读读这首短小的七言

    9、绝句,看看能否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来。生可能找到“独怜”“自”,各谈理由。 3、了解韦应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他有一直有着怎样的想法,就能帮助我们理解他此时的心境。 (补充资料: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苦的好官。在仕途生涯中,他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中唐时期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苦,他有志改良而无能为力,有意退隐而又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任其自然。) 你从诗中哪些地方读出他这样的情感?(“无人”“舟自横”“幽草”)师总结: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 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这一幅看似没有主人公的山水画,但诗人的灵魂却无处不在,全诗没有一处不寓有作者的寄托。让我们再好

    10、好的诵读一番,做做诗人远隔时空的知音吧!(感情诵读) 五、回到整体,感受语言美。 理解了诗意,感受了诗情,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的时候,试试能不能感悟到诗人语言的妙处?(生自由发言,师肯定发言中的合理部分。如:以声衬静,动静结合,用字精炼,字字关情等等) 师总结:这一首滁州西涧无论是涧边幽草、深树鹂鸣、还是春潮晚雨、荒郊野渡,虽字字作景语,实是字字为情语; 虽字字不离眼前之物景,而又字字紧扣诗人之心境。确实值得我们反复诵读玩味。请大家起立,我们一起诵读此诗。(师生同背诵) 六、当堂作业:默写此诗。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韦应物,整体把握诗句含义; 理解主

    11、旨,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2、体会作者描绘的西涧晚潮时雨中美景及恬淡的意境。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滁州,现今安徽滁县。西涧,西边的山间溪流。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傍晚的自然景色。 二、整体感知: 1、作者:韦应物(约737792)早年当过唐玄宗的侍卫,建中二年(781)为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江州刺史.贞元初(785左右)为苏州刺史,后世称为“韦苏州”。他的诗卓然名家,“高雅闲谈,自成一家之体”,世以“王孟韦柳”并称,都继承陶渊明而各有特色。他的词不多,仅三台和调笑共四首。“胡马”一阕,极写边塞的

    12、荒凉,全无一字写人,却深切地体现了征人远戍的孤独和烦忧,选唐五代词没有不选这一首的。 2、背景资料:作者在安徽滁州,春游西涧赏景时,突遇晚雨,以情写景,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山水诗。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首句写静景,第二句静中有声,烘托了环境的清幽。写春天繁荣的景物中,诗人独爱甘于寂寞的涧边幽草,面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鹂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两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地表露了诗人恬淡的胸怀。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前一句静中有声,后一句虽动却静,是脍炙人口的即景好句。

    13、其中一“急”一“横”,动与静相映照,清丽如画。从这两句诗中,似乎可以看出作者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致里,蕴含了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四、合作探究: 诗人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他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了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 五、教师小结: 滁州西涧:诗人以“独怜”二这字映带全篇,用涧边幽草、树上黄鹂、暮雨春潮、野渡横舟等色彩相宜的自然景色,组成一

    14、幅清幽疏旷的西涧图,给人一种艺术上的满足。 滁州西涧: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以情写景,借景抒情,表露出作者当时的心境: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寻找一点自由和安静。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滁州西涧 近观:幽深之地小草丛生,岸上树林黄鹂自鸣; (已有雨意)平望:春潮晚来雨注水急,野外渡口人无舟横。(雨至舟横) 急雨船空,无人光顾。 滁州西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2.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 3.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学情分析】 滁州西涧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代表作之一。

    15、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自然流露。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涧就是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七言诗中少有的佳作。诗作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之景,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阐发了人生哲理。 二、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

    16、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他的诗歌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潇洒自然,淳厚朴实,清远简净中时见秾丽,淘洗锤炼而又生机活泼,在有唐一代诗人中,卓然自成名家。白居易说他的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苏东坡有一首诗甚至说:“乐天(白居易)长短三千首,却逊韦郎五字诗。”因此,韦应物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的地位。 三、写作背景 1/3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步入晚年的诗人厌倦了官场的生活,而追求一种自然简单的生活。

    17、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四、品读诗歌 1.师范读诗歌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五、诗歌赏析1 独怜幽草涧边生 1.独:独自。表现了作者怎样怎样的心绪? 无人相伴,只能独自一人徘徊在西涧边上,表现了作者孤独彷徨的心绪。 2.怜:怜爱,爱惜。幽草:幽深的草丛。这是从哪个角度写的景物?视觉角度。草丛幽深,色彩清丽。静景。 句义:我爱怜涧边生长的隐蔽沉静的小草。 3.作者仅仅是在写涧边生长的幽草吗? 通过写对幽草的爱怜,着力渲染车马不至、尘埃不然的幽静境界。同时对无声息者抱有一丝同

    18、情。 诗歌赏析2上有黄鹂深树鸣 1.深树:树阴深处。这句诗告诉我们:除了幽草之外,西涧边还有哪些事物? 这句诗告诉我们:西涧边上不仅有幽深的草丛,更有高大茂密的树木。 2.第二句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的景物? 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绘了不解人间事的黄鹂在林荫自由歌唱的情景,反衬出环境的幽静。同时作者还在写景中不露声色的吐露了自己不在其位的淡然。是动景的描写。 诗歌赏析3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春潮:春天的潮水。野渡:野外的渡口。自横:随波飘荡。 句义:春天的潮水夹着雨,傍晚的流水更急,野外的渡口无人照料,小船随 2/3波飘荡。 2.请说说这两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的理由。前一句静中有动,

    19、后一句动中有静。其中一“急”一“横”,动与静相映照,清丽如画,是脍炙人口的即景好句。从这两句诗中,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在写景中不动声色的吐露作者的情感:作者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致里,蕴含了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六、小结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哪些? 涧边幽草、树上黄鹂、暮雨春潮、野渡舟横2.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恬淡幽静 3.这首诗历来为人们称道,其高妙之处在哪?全诗在看似平常、平静的写景中,不动声色地蕴含着自己的心迹,这是本诗的高妙之处。 4.中心:写幽静的涧边景物,表现作者安贫守节、洁身自好的精神以及追求自由和安静的思想。 3

    20、/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 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学习时数: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诗名滁州西涧) 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21、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空背静。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 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习古诗后两行: 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师小结: 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三、课后拓展: 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西湖教学设计 赵州桥教学设计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设计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神州谣优秀教学设计


    注意事项

    本文(滁州西涧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