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10课件.docx

    • 资源ID:5394987       资源大小:28.88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10课件.docx

    1、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10课件专题十 教育制度的社会基础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教育体系,以及为保证该体系的正常运行而确立的种种规范或规定。教育制度是由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的主体,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代表。 一、教育制度形成的社会基础(一)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直接制约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科技不发达,劳动力并不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学校系统也非常不完备。此时,并没有完善的教育制度体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不同领域的专门人才,对学校教育的需

    2、求也逐渐多样化和层次化,于是,此时学校类型逐渐增多。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兴起,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数量越来越多,这种社会发展形势对学校教育提出三个方面的新要求:一是要求工人普遍接受一定的学校教育,掌握适应大工业生产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反映到教育制度上,要求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二是要求少数人承担起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责任,起到技术创新的作用,因此,必须实现各学校系统之间在层次上的衔接;另一项要求是大工业生产需要不同层次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建立适应生产与科技发展的职业教育系统。进入现代社会,为了提高民族素质,增强国家软实力,义务教育的基础地位逐渐凸显,职业技术教育

    3、迅猛发展,这种发展形势都体现在了教育制度的变化上。究其缘由,均是由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决定的。(二)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影响学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机构的确立与调整,教育制度的颁布与实施都是由国家政权机关控制的。国家的各项教育决策均以适应本国政治、经济制度为根本准则。古今中外,无不如此。古代奴隶制、封建制社会的教育结构简单,形式单一,中心是培养统治阶级的继承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对劳动力的知识素质要求提高,逐渐确立了复杂的教育机构,教育制度也日趋完备,它显然也是受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因素制约,为特定社会和阶级服务的。 当代社会以来,每个国家要自觉地按照本国政治、经济制度的

    4、要求,调整教育结构,改革教育制度,使整个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数量、质量、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等方面符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三)社会问题是教育制度变化和创新的重要因素教育制度是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统一,在稳定中寻求变化是教育制度发生发展的重要特点。教育制度首先应当是稳定的,这种稳定性有利于对教育行为进行合理规范,减少教育失范和无序的局面,使人们对教育产生稳定的预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教育总是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旧的教育制度会产生缺陷,需要用教育制度变革和创新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例如,现代社会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按现行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做法已经难

    5、以跟得上当前的社会趋势。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改善农民工子女就业状况,呼吁修改义务教育法,建立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制度。这种现实提出了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际要求,进而要求在教育制度上进行一系列的修改和完善,包括改革学生培养制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教育人事制度、教育投入制度、入学招生制度、办学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等。简言之,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和发展,教育制度的创新成为一种任务和趋势。 除了上述社会因素,教育制度的确立和改革,还经常吸取原有教育制度的合理成分,借鉴外国教育制度建设中的有益经验。此外,学制的建立更要以学龄人口的身心发展特征为依据。 二、当代主要的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由多形式、

    6、多层次的教育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学校教育制度构成了教育制度的核心,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代表。(一)当代我国主要的教育制度1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稳步实现“两个增长”。 决定规定,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按照义务教育的实施难度,将全国划分为三类地区:城市、沿海各省中的经济发达地区和内地少数发达地区,在1990年左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占全国人口一半的中等发展程度的镇和农村,在1995年左右普及初中阶段教育;占全国人口1/4的经济落后地区,国家尽力给予支援。国家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速发展教育事业。 发展教育事业不增加投资是不行的。决

    7、定指出,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两个增长”。 (2)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 决定指出,为了保障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质量,需要制订并颁行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一环。 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除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制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责任和权力都交给地方。 (3)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要充分发掘现有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潜力,

    8、扩大招生,并且有计划地将一批普通高中改为职业高中,或者增设职业班。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和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并且鼓励集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办学。 (4)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5)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保证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改革教育体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2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明确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制定了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9、,到本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和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在总目标的基础上,纲要又进一步制定了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 (2)在教育结构的选择上,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初、中级人才摆到突出的位置。 (3)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

    10、制。 (4)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变学生大学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逐步实行收费制度。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5)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各地教育部门要把检查评估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 (6)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增加教育经费。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在此基础上实现“三个增长”,即: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

    11、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切实保证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增长。 3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2)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继续将“两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2000年“两基”目标的实现和达标后的巩固与

    12、提高。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 (3)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减缓升学压力。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 (4)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5)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 (6)努力

    13、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教育投入,逐步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 4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确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十五”期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坚持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扩大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范围,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0%以上,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5%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60%左右,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 (2)完善管理体制,保障经费投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

    14、、以县为主的体制。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进口关。 (5)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 基础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6)加强和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继续做好贫困地区“两基”评估验收工作,保证验收质量;对已实现“两基”的地区,建立巩固提高工作的复查和督查制度。积极开展对基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督导检查。 5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

    15、1)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具体而言,就是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2)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具体而言,在未来十年时间里,我国的教育要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要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努力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进而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3)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

    16、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达到上述目标,教育要始终“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4)发展任务: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少学生课业负担;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

    17、,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5)改革创新:进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依法管理民办教育;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转变政府教育

    18、管理职能;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6)保证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加强经费管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推进依法治教,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开展改革试点;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二)当代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1. 美国的教育制度。美国实行分权制的教育管理体制,使得各州可以根据自己的宪法制定相对独立的教育制度。即使是毗邻的两个州就可能出现

    19、完全不同的学制,中小学都有各州的教育委员会管理,高等学校由各个学校的董事会管理。这样的教育管理体制决定了美国的教育制度是极具多元开放特征的。 美国的法律规定儿童6-16岁必须入学。美国的公立学校由政府税收支持,学生免费入学,并实行就近入学制度;私立学校多由教会支持,收费昂贵。美国目前存在的学制有“六三三”、“四四四”、“七四“、“六六”、“八四”,亦有十二年一贯制,其中最传统的是小学八年、初中四年的“八四”制。多样化的学制带动极富弹性的课程,亦可进行多项实验性教学,使得美国的教育富有浓厚的自由色彩。然而就是因为太过自由,却也造成学生学习能力普遍降低的弊端。因此,在1983年美国教育界便产生回归

    20、基本的呼声,以期强化学生的基本演练能力。2.德国的教育制度。现代社会以来,联邦德国对各类中小学校的管理主要由各州、乡镇及学校负责实施。各州议会和各州文化部长主要负责本州的教育立法和教育财政计划的制定,以及规划学校的发展,并对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育组织等进行监督。乡镇主要负责学校的设置、校舍和设备的配置等。从总体而言,联邦德国既注重教育管理上的分权,又注重管理多中心的统一,逐步强化政府的管理行为,这种制度有效地保证了联邦德国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有序进行。 联邦德国的普通教育由初等教育和中学教育组成。初等教育是联邦德国教育的基础,由4年制的小学实施(柏林小学的学制为6年)。联邦德国的中

    21、学有传统中学和新型中学之分。传统中学的主要特点是,在4年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学生要分流到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三类中学各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入学条件,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也有所不同。综合中学打破了传统中学的等级类别的划分,是联邦德国上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学校形式。职业教育在联邦德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它在德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被称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联邦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特色是其“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联邦德国的大学一般分为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类,无论哪种类型的高校都有权实行自我管理。3.英国的教育制度。二战之后,英国更加重视教育事业,并

    22、通过一系列的教育立法来保障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上世纪90年代,英国中小学教育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增加家长的选择权,加强学校的自主权。根据英国1944年教育法的规定,向广大儿童提供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是地方当局的职责,在其后的40多年,英国中小学一直由地方教育当局开办和维持。1988年教育法颁布后,确定了直接拨款共立学校政策,逐渐削弱地方教育当局权力,地方教育当局对中小学教育的控制逐渐受到挑战。根据1992年英国政府白皮书提供的资料,已有近3300所学校被政府批准为直接拨款共立学校。英国法律规定家长必须确保年龄在5-16岁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英国教育体系是双轨制,既有国立学校,又有私立学校。国立

    23、学校提供免费教育,经费来自政府税收,所有共立学校的学生必须要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而私立学校的学生则不受此大纲的限制。1988年教育法在提高英国教育质量上的确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引起了许多非议,但它对英国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变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无庸质疑的。 三、教育制度的未来走向(一)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义务教育制度是伴随大工业生产的发展逐渐实行的。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各发达国家不但普遍实施了义务教育普及,而且其年限也在不断延长。在这方面,日本具有突出的代表性。日本于明治年代提出“文明开化”的口号,1883年开始实行小学三年义务教育,1886年在小学校令中,作出普及小学四年义务教育的决定,到1900

    24、年又作出免费普及四年义务教育的决定,1907年进而实行小学六年义务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于1947年颁布教育基本法规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在“教育是立国之本”口号的推动下,日本不仅很快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而且促进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我国在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免收学费,但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又规定可收取杂费,这就使义务教育未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免费教育。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的目标;到2002年底,“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1%。近年来,经过西部地区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西

    25、部教育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发展很不平衡。年,为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实现西部地区 “两基”目标,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特制订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自2006年9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新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新义务教育法突出了政府实施义务教育的职责,把政府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摆在突出位置。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大力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从2006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6年在西部地

    26、区实施,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年春,我国免除了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必将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年秋,我国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自此,我国终于让适龄儿童实现了“有学上”目标,实现了“有教无类”的社会理想。在实现了这个目标之后,我国的义务教育逐渐转入追求质量提升的轨道上了,正在努力追求让适龄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由“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一般来说,义务教育免费范围的大小和年限的长短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但有

    27、时也取决于民族传统、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政治等因素。在不同力度的免费措施中,弱势群体学生均享有优先权。(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寻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是现代社会以来各国教育努力的趋势之一。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大批新兴产业均属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劳动力要经过严格的职业培训,具有一技之长。因而,培养熟练劳动力与初中高级技术人才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在学制改革中,提高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使普通教育与职业与相沟通、相连接。如联邦德国把 技术教育视为“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和“秘密武器”,全国十六岁以上的青年85%都被纳入职业技术较远体系,在学制上保证普通中学与职业技术教

    28、育相沟通。日本在战后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实行高中分科,设多种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办各种职业培训中心。日本的战后生产率增长速度在资本主义国家占第一位,与其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直接相关。美国上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职业教育法”等几十项法案,投入大量资金,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上,各国认识并不一致,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有的国家侧重完善职业教育学校体系,有的则在普通教育中增加职业技术教育的环节与内容,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通,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准备。但就目前来看,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基础文化知识教育,在普通教育中增强职业性,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即所谓“职业教育普通

    29、化,普通教育职业化”已成为很多国家的教育倾向。(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一般来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现代社会以来,随着各国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世界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化阶段逐步过渡到大众化甚至普及化阶段。 美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40年代末进入大众化阶段,并于70年代进入普及化阶段。美国是高等教

    30、育大众化起步最早、发展最顺畅的国家。根据NESC (National Education Statistic Center ,美国教育统计中心) 的数据,美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数1931年为115.4万人,占18-24岁人口的7.4%;1956年达到291.8万,占18-24岁人口的19.5%,到1991年,毛入学率则已经达到51%。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数量指标,可以认为,在1950年左右,美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到1990年左右,已经进入普及阶段,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国家,为美国实现从工业化国家转变为知识型国家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和人力资源基础。日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整个2

    31、0世纪50年代基本稳定在10的水平上,但是,进入60年代便迎来了急剧上升的局面,从1960年的103,到1965年的 170、1970年白勺240、1975年的389,短短的15年间毛入学率急速地上升了近4倍。此后,到 1990年的下一个15年间,毛入学率稳定在35-36的水平上。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有了快速的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增长到2009年的24.2%,进入到名副其实的大众化阶段。(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最初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欧洲。它在英国1944年教育法令中已有反映。法国1956年议会立法文件中则首次使用了“终身教育”

    32、这一概念。然而,把终身教育理论推进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其直接的推动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人物是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和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 1910-),他对终身教育思想的阐述集中于其著作终身教育引论。 1965年12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巴黎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朗格朗以终身教育为题做了学术报告。他认为,数百年来,个人的生活被分成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教育应是个人从生到死一生中继续着的过程,因此,要有一体化的教育组织。今后的教育应当是,随时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这次会议把法文“终身教育”一词译成英文(lifelong education)。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出版学会生存一书,特别强调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两个概念,把学习化社会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和追求目标。自此之后,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理念就在国际社会迅速传播开来,成为许多国家、地区、社会团体推进和实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原则,成为社会发展和社会


    注意事项

    本文(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10课件.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