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我国农业水资源与粮食生产安全文档格式.docx

    • 资源ID:5353005       资源大小:73.67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我国农业水资源与粮食生产安全文档格式.docx

    1、未来农业气象灾害会更见频繁,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大等。因此,研究在气候变化条件下,特别是在降雨、蒸发、径流等变化的情况下,我国农业水资源的状况及发展趋势,揭示气候变化条件下作物灌溉需水变化规律,研究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过程以及对农业水资源状况的影响,通过农业气象灾害、探讨作物水分利用、灌溉需求、作物种植制度和农业结构等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构建农业水危机应对策略,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水利等领域急需研究的热点问题。2.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水资源的影响2.1 降水总量基本不变,但时空分布更不均匀降水作为水文循环的基本要素之一,全球气候变暖加快了水文循环过程,降水总量及时空分布也受到影响。气候变化国家

    2、评估报告(2007)指出,近100年来,中国的年降水量有微弱的减少(幅度为0.86mm/10年),近50年来降水量呈现小幅度增加趋势2。研究表明,未来降水量略有增加但增幅不大,到2020年,全国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3%,2050年可能增加5%-7%,其中东南沿海增幅最大。未来降水频率和分布将发生变化,旱涝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会增加,强度会加大。丛振涛等研究认为我国1956-1985年30年间平均降水变化趋势为-0.41mm/a/10a,1986-2005年20年间降水趋势为2.90mm/a/10a7。近47年我国降水变化趋势(见图2)8。(接第2页)图2 1956-2002年全国平均的逐年

    3、降水标准化距平值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尽管我国的降水总量变化不大且有略微增加的趋势,但降水的时空分布上却趋于更大的不均匀性。在降水的时间分布上,不仅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同时单次降水的时间也在发生变化。全国大部分地区降雨日也显著减少,这就意味着降水过程可能强化9。严中伟等研究发现我国微量降水(毛毛雨)事件普遍减少,特别是北方很多地区毛毛雨日数减少更多10。同时我国暴雨的年际变化明显大于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11。在降水的空间分布上,近50年的全国平均降水量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12。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趋势加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大致以长江、淮

    4、河为界,我国南、北降水量变化方向相反,北方各流域降水量都在减少,其中,黄河流域降水量减少最明显,减少15%以上13。2.2 蒸发总体减少,近期转为增加趋势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一般认为温度升高将使地球表面的空气变干,从而增加陆面水体的蒸发量。但是,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水面蒸发并不是简单的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大,存在“蒸发悖论”。任国玉等研究认为,我国水面蒸发量呈显著下降趋势,但同时数据也表明年蒸发量在1980年代末以前下降明显,1990年代以后呈轻微上升趋势14。丛振涛等研究表明与气温增加对应的是蒸发皿蒸发量呈下降趋势,过去50年间,中国蒸发皿年蒸发量平均每10年下降了18.4mm,全国总体上存在

    5、“蒸发悖论”,但是在近20年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发生了改变,由下降变为上升趋势(见表1)7。表1 过去50年全国蒸发皿蒸发量、气温趋势项目时间序列均值 变化趋势蒸发皿蒸发量1956-20051658mm/a-18.4mm/a/10a1956-19851677mm/a-35.6mm/a/10a1986-20051639mm/a48.9mm/a/10a日最高气温18.50.16/10a18.3-0.08/10a18.80.47/10a日平均气温12.80.23/10a12.50.04/10a13.10.45/10a日最低气温8.20.31/10a7.90.12/10a8.70.49/10a关于“蒸发

    6、悖论”的机理,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全球范围内云量或气溶胶增加引起的辐射量下降(或称为全球变暗,global dimming)是蒸发皿蒸发量与潜在腾发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从国内蒸发蒸腾量的研究上看,尽管近50年全国蒸发蒸腾量与地表温度存在悖论,但都得出近20年蒸发蒸腾量的变化由下降变为了上升趋势,这有可能与这段时期的大气污染及对其的控制活动有关。如果蒸发变弱确实是由于人类活动污染大气,使人为气溶胶排放增多及太阳辐射减少引起的,那么在全球温度升高和陆面特征不变化的条件下,未来的空气污染控制则可能增加水面和陆面的蒸发,加重干旱化趋势。2.3 河川径流几乎普遍减少河川径流是气候条件与流

    7、域下垫面综合作用的产物,径流不仅受人类活动强度影响显著,而且对气候变幅响应敏感。分析我国主要江河的19个重点控制水文站近50年的实测径流资料,可见我国六大流域径流变化特征(见表2)15。近百年来长江流域径流没有呈现明显趋势变化,仅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径流表现出了微弱增加趋势,增加趋势不明显且地区差异大,上中游径流减少,下游地区径流增加。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实测径流量相比,黄河流域、海河流域、珠江及闽江流域各控制站均呈现减少趋势,其中海河流域减少最为明显。各江河不同河段实测径流量减少幅度差异大。长江、淮河和松辽河流域各站的实测径流量变化趋势不一致。说明人类活动对用水量需求的增加以及各江河流域

    8、的径流不稳定性加大。黄河流域上游和长江流域上游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地区出现了径流量减少的趋势,说明气候变化已经对这些区域的河川径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表2 我国主要江河19个重点控制站多年径流量统计流域站名多年平均径流量(亿)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其他距平(%)全系列80年代以前80年代以来与全系列与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宜昌4342.14355.34320.4-0.5-0.8汉口7119.07056.17190.21.01.9大通8997.08849.59177.02.03.7黄河流域唐乃亥197.7201.0194.6-1.6-3.2花园口392.4460.3308.4-21.4-33.0利津3

    9、20.7428.7190.8-40.5-55.5淮河流域王家坝92.088.296.24.69.1吴家渡271.0276.9263.6-2.7-4.8海河流域观台9.84415.4113.406-65.4-77.9石匣里5.0837.7761.820-64.2-76.6响水堡3.7035.2022.018-45.5-61.2下会2.7153.5172.107-22.4-40.1张家坟5.4727.8762.977-45.6-62.2辽河流域铁岭32.436.625.3-21.9-30.9江桥211.6204.3219.83.97.6哈尔滨425.0430.2419.4-1.3-2.5珠江及闽江

    10、流域梧州2084.32105.62059.3-1.2-2.2石角415.2416.9413.1-0.9竹歧531.4526.7注:全系列指1950-2004年资料系列;80年代以前指1950-1979年;80年代以后指1980-2004年。总的来说,受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除长江外的河流基本上都处于径流明显减少的状况,且各江河的径流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不稳定性。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与气候条件的变化有关外,同时表明人类活动对淡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也就是未来河川径流分配给农业用水将会越来越少,农业用水面临着严重的短缺。3.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1 农业自然灾害频繁,损失加大气候变化尤

    11、其是极端气候条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加大。我国是个旱涝灾害频繁而又严重的国家,平均2-3年就发生一次极为严重的灾害16-18。近50年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降水呈现南方偏多、北方偏少的变化趋势,致使我国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增加的同时洪涝灾害也不断增加,农作物受灾和成灾面积增加趋势明显,损失日趋严重19。据统计,我国每年由于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旱灾,其次是洪灾和风雹灾害20。干旱是当前全球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据统计,全球每年因干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60-80亿美元21。据1950-2

    12、001年的旱灾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均受旱面积2000多万公顷,其中成灾930万公顷,全国每年因旱灾损失粮食1400多万吨,占同期全国粮食产量的4.7%20。全球极端干旱的面积正在扩大22。1949-2005年全国历年干旱受灾和成灾面积表明:干旱逐年之间的变化较大,近50年来干旱造成的损失有上升趋势(见图3、4)19、23。图3 20世纪各年代和2000年后平均受旱面积(104hm2)图4 20世纪各年代和2000年后因干旱粮食平均损失(108kg)大量的事实也揭示了中国北方地区干旱化正在加剧。中国北方半干旱带的分界线过去半个世纪正向东南方向波动式扩展;北方主要农业区不同程度的干旱面积均有扩大的趋

    13、势24、25。从1951-2004年,中国北方的西北东部、华北和东北地区以干旱化趋势为主,这些地区干旱化趋势的产生与降水的持续减少密切相关,而20世纪80年代前后温度的开始持续上升是这些地区干旱化趋势加剧且范围扩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北东部、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极端干旱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其中东北增加的幅度最大,2001-2004年区平均域极端干旱出现的次数达到6次/年,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的共同作用使得这些地区极端干旱的频率增大26。这些都是干旱化的具体表现。降水减少和温度升高是形成当前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显著干化的主要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加快了水文循环过程,降水总量、降水极值

    14、的频率和强度也将受到影响。在洪水暴雨方面,据1950-2003年资料统计,我国受涝灾害的农田面积平均每年为956.1万公顷;严重雨涝年份,农田受灾面积可达1500万公顷以上,例如2003年淮河又一次经历了全流域性的大洪水,仅江苏、安徽两省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330亿元之巨27。在数据分析方面,刘小宁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除华北外,我国暴雨极端事件出现频数明显上升、强度增大趋势,华南和江南地区尤其明显;我国大-暴雨日数、暴雨日数均由南向北逐渐减少,其变差系数由南向北递增28。最近的研究也表明,我国暴雨的年际变化明显大于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中国江河洪水年际变化极不稳定11。1950-2003

    15、年历年的全国洪涝受灾和成灾面积变化显示:我国洪涝发生呈明显的阶段性,80年代中前期至今洪涝面积趋于增加,特别是80年代末以来增加趋势更为明显,其中20世纪90年代洪涝灾害最严重,平均洪涝面积达15314万公顷19。我国关于最近50年极端降水变化的研究成果与IPCC科学评估报告的结论基本一致,即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降水发生频率和强度具有增加的趋势,干旱和洪涝的极端事件同时趋于增多。干旱和洪水的发生频率逐渐趋高,其造成的农业灾害日趋严重,说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农业水资源的紧缺和其时空分布不均性对农业生产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通过调节农业水资源来应对气候变化迫在眉睫。3.2 气

    16、候变化对作物水分利用与灌溉需求的影响气候变暖对作物水分利用与灌溉需求会产生影响。温度升高条件下,作物需水量加大,直接导致农业单位面积用水量增加20。有研究表明气温每上升1,农业灌溉用水量将增加6%-10%29。马鹏里等研究作物需水量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点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的结果表明:农作物需水量与种植区的气候类型关系十分密切,从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地区其需水量呈现减小的趋势,越是干旱的地区作物需水量越大,越是湿润的地区作物需水量越小。作物需水量随气候变化的响应比较明显,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尤为突出30。刘晓英和林而达研究认为,气候变暖对不同作物需水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对冬小麦需水量

    17、的影响最大,对棉花的影响次之,对夏玉米的影响最小。当生长期内温度上升1-4时,冬小麦需水量将增加2.6%-28.2%,相当于11.8-153.0mm;夏玉米需水量将增加1.7%-18.1%,相当于7.2-84.1mm;棉花需水量将增加1.7%-18.3%,相当于7.9-96.2mm31。王新华等基于增量情景法研究了未来气候变化对张掖地区主要作物需水量的影响,认为在增量气候情景下,作物的需水量与升温幅度呈线性正比例关系32。尽管针对性的研究气候变化对作物水分利用与灌溉需求的影响起步较晚,对其复杂性和机理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但已有的趋势统计和增量情景研究都表明,在全球变暖的条件下作物需水量加大,导

    18、致农业用水增加,对农业水资源的紧张趋势是一个极大的挑战。3.3 气候变化对种植制度和农业结构的影响19861995年的10年间,全国耕地复种指数增加了9.5%,东北地区耕地复种指数达102%,假设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倍增和我国平均气温上升1的情况下,预计三熟制的北界将从目前的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二熟制北界从秦淮地区北移至内蒙和东北的南部33。气候变化使高纬地区热量资源改善,喜温作物界限北移,促进了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在我国东北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增暖明显,水稻种植面积得到北扩,以前是水稻禁区的伊春、黑河,如今也可以种植水稻,2000年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是1980年的7倍2

    19、0。气候变暖将使长江以北地区,特别是中纬度和高原地区的适宜生长季开始日期提早、终止日期延后,农业生产潜在生长季有所延长。使作物种植带北移,二熟制、三熟制面积扩大29。到2050年,我国一熟制区的面积将由现在的62.3%缩小到39.2%,三熟制区的面积将由目前的13.5%扩大到35.9%,二熟制区的面积基本不变33。由此可见,气候变化引起的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种植制度的转变会使农业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大,但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分状况。因为许多地区水热变化并不同步,热量资源增加的有利因素可能会由于水资源的匮乏而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在热量条件有保证的情况下,年降水量小于600mm,只能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20、;年降水量大于800mm,方可稻麦两熟33。因此,要想利用气候变暖的契机提高复种指数,必须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在雨养农业地区开展旱地农田种植体系的研究。4.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水稻是仅次于小麦的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全国水稻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的27.90%,总产占粮食作物的39.82%34。气候变化对稻米产量和品质可能产生的影响,将直接威胁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结构和粮食安全。因此,及时研究气候变化对水稻的影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气候变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国际国内有较多的研究。国际水稻研究所发布的2004年研究报告显示,日平均气温每升高一度,水稻产量就会下降15%,这归咎

    21、于全球变暖所导致的夜间温度升高,研究者推测,夜间气温变高迫使植物代谢功能所需的能量增加,从而抑制了更多生物能量和籽粒的安全,日最低气温的增幅明显高于日最高气温,这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结论一致。彭少兵和黄见良的研究表明,气象因素中的夜间最低温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大,水稻长期间的平均夜间最低温度每增高1摄氏度,水稻产量将下降10%。日本科学家认为,稻米对气温很敏感,全球气温升高的趋势,日本稻米的产量和质量都将受到影响,主要原因是稻米的授粉时间很短,只有1个小时。实验结果表示如果温度高于36,稻谷的授粉将无法成功。同时,气温是水稻灌浆结实期影响稻米品质的首要因子,高温会加快灌浆速

    22、率,缩短灌浆持续期,影响籽粒充实度,稻米的出糙率、精米率、整米率下降,垩白增大,糊化温度提高,胶稠度变硬,食味变差35。水稻虽然起源于较温暖的地方,为喜温植物。如果温度在升高,必然会缩短生育期,生物学产量和籽粒产量都会下降。实际情况表明,现在水稻产量呈现一种趋势,即热带的低于亚热带的,亚热带的低于温带,高产往往出现在日本、韩国、中国的云南等非高温区域36。国际国内的研究一致表明,温度升高会导致水稻减产,减幅存在差异,温度升高还会导致稻米品质下降。5.结束语气候变化影响水文循环继而影响农业水资源:降水总量变化不大且略有增加的趋势,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性日益明显,造成农业生产的时间性和地域性用水来水

    23、矛盾增加;蒸发方尽管存在“蒸发悖论”,但近20年水面蒸发有变大的趋势;径流由于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人类活动加剧,用水部门及其用量增加,未来农业用水将逐渐减少。同时,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旱涝等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农业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稳定性加大,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在农业需水方面,气候变化引起的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种植制度的转变会使农业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因此,气候变化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农业生产需水量增加,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将对我国未来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如何提高灌溉效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制定科学的应对政策,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

    24、的科学意义。参考文献:1 IPCC, 2007.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 1-21.2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 张庆阳(摘译).1891-2007年全球年平均地面气温距平的多年变化J.气象科技合作动态,2008,2:27-27.4 许小


    注意事项

    本文(我国农业水资源与粮食生产安全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